本书作者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蜀汉兴衰五十年》是本书作者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 书名 | 蜀汉兴衰五十年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吴奇霖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蜀汉兴衰五十年》是本书作者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内容推荐 有人说:“中国历史那么长,三国就是暑期档。”多年来,三国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吴奇霖撰写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有何不同?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大多数人误将演义内容当成历史。在《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三国中很少的,因此现代研究蜀汉的历史著作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历史,基本上被现代人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 《蜀汉兴衰五十年》是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 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蜀汉兴衰五十年,风起云涌话沧桑。让我们一起回到三国时期,探究蜀汉兴衰。 目录 引子 刘备为何托孤李严? 第一章 蜀地前传 刘备巧取豪夺得荆州 动荡纷争的益州政局 刘备反客为主强占益州 益州人誓死抵抗刘备 刘备治蜀的用人策略 第二章 武侯治蜀 蜀汉“危急存亡之秋” 诸葛亮计杀孟达? 赵云为何兵败箕谷? 曹魏三郡主动投降 马谡兵败街亭 诸葛亮初伐的成败得失 李严为何被废? 从二伐到五伐 是非曲直话武侯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 魏延之死 第三章 兴而复衰 蒋琬、费祎闪亮登场 无为而治的利弊 费祎遇刺的真凶 蒋琬、费祎时期的军事战略 蜀汉后期的朝中风云 “庸常之君”刘禅 蜀汉的外交方针 姜维的北伐战略 蜀汉政治的衰败 无力回天,蜀汉灭亡 蜀汉灭亡的原因 真正的终结 第四章 附录 年表 《三国志》作者陈寿其人其事 影响蜀汉政权的关陇雍凉豪强士人 参考文献 书评 自古英雄出少年 史学少年成长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应该说,三国历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在三国历史之中,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大家最熟悉的是蜀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你真的了解这段历史吗?我们先从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讲起。 刘备巧取豪夺得荆州 刘备字玄德,是幽州涿郡涿县人(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关于他的出身有多种说法,他或许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或许是临邑侯刘让或刘复的后代(沈家本认为或是中山靖王之子临乐侯刘光之后)。中山靖王之后是蜀汉官方的说法,临邑侯之后是魏国人鱼豢《典略》的说法。 《三国演义》中称刘备是皇叔的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族谱推算,刘备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而根据《后汉书》推算,汉献帝是汉景帝的十五世孙,那汉献帝就是刘备的曾祖父(辈分),刘备怎么可能是“皇叔”呢?可见《三国演义》的描述和这个族谱是经不起考证的。 刘备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以卖草鞋为生。但是他年少时就有雄心壮志,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后来,天下大乱,刘备参与了平定黄巾军的战役,并当上了安喜县尉。但后来朝廷下令,以军功当县级官吏的都要被免职(据《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作者臭咸鱼考证,此事发生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这是因为汉灵帝想重振朝纲),这意味着刘备可能会被免职,而来正式遣散他们的督邮不接见刘备,刘备怒鞭督邮后弃官逃走。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起打天下,诸葛亮为他制定了建立国家的战略蓝图: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安抚夷戎,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伐魏,平定天下。所以,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就开始图谋占领荆州和益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曹操占领的地盘),曹操任命的四郡太守金旋、韩玄、赵范、刘度望风而降,这四个郡就变成了刘备的地盘。同时,周瑜在北攻打南郡,攻克后将与四郡相邻的南郡南岸分给刘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后,刘备因为嫌之前他给的地小了,向孙权“借”周瑜打下的南郡。因为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是支持孙刘联盟的,所以刘备就成功的“借”到了南郡的大部分。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故事原型。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双方谈和,刘备把长沙郡和桂阳郡分割给了孙权,也算是变相还了南郡。 动荡纷争的益州政局 曹魏谋士郭嘉曾说:“汉末政失于宽,(袁)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益州的局势同样如此,益州牧刘焉、刘璋都采用了宽政,导致益州政局不稳,刘璋更是丢了益州。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西汉鲁恭王的后代,官至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九卿之一)。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8年)时,他见天下大乱,不想参与进乱世的纷争,所以他提出了恢复州牧一职,并且自己去当交趾牧。但因为侍中董扶的谶语(隐语、预言)“益州有天子气”,所以申请去当了益州牧。 P10-13 序言 有人说:“中国历史那么长,三国就是暑期档”。多年来,三国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吴奇霖撰写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有何不同? 目前我们看到的三国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是对《三国志》的翻译和简单解读,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大多数人误将演义内容当成历史。在《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三国中最少的,因此现代研究蜀汉的历史著作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历史,基本上被现代人寥寥几笔一带而过。 本书作者吴奇霖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籍的基础上,从人物、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多个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考证、研究和分析,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蜀汉、东吴与曹魏争霸的历史画卷。 《蜀汉兴衰五十年》是本书作者针对蜀汉政权五十年历史的深入研究和详细解读。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占领蜀地,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蜀汉兴衰五十年,风起云涌话沧桑。让我们一起回到三国时期,探究蜀汉兴衰。 我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吴奇霖以《蜀汉兴衰五十年》征序于我。奇霖是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年,我最初以为,00后的新一代对三国史的兴趣,大概是受到《麻辣三国》等以三国为主题的网络小说,以及“三国杀”等网游的影响,不过是追逐文化娱乐,未必有时间和耐心阅读陈寿《三国志》,甚至是罗贯中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待坐下来翻读他的《蜀汉兴衰五十年》,我的观念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新。 奇霖对三国霸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传世史籍认真解读基础上的。他的阅读面涉及《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乃至裴松之注所引部分已佚三国文献(如陈寿《益部耆旧传》),以文献记载为线索,加入自己的分析、思考,以章节体结构,设问作答的方式,展开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三国历史画面。奇霖还没有到接受一定史学训练、进行学术写作的年龄,但在行文中表现出了超前的学术“自觉”,体现在: 第一,注意到三国史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及论著,并运用于本书对三国历史走向的论说中。如从本地、外来政治集团的斗争来解读刘璋治蜀失败、刘备入蜀的原因,解读刘备、诸葛亮治蜀的策略;在诸葛亮的南中统治策略、刘备托孤李严等问题的分析中,也吸纳成说,富有深刻性。 第二,三国历史分析中涉及不少年代、职官名、地名、人名,作者对汉晋职官制度及人文地理有基本了解,在行文中,凡涉及某帝年号,皆标明公元纪年;涉及三国地名,皆标明今地名;对州牧、别驾、督邮等职官及职掌亦有较规范的表述。 第三,在遵循史籍叙述及前人研究观点基础上,能够有所思考,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如对刘备战败后不回成都,驻守白帝城原因的分析;对刘璋治蜀的评价;对刘蜀统治集团中参与“蜀科”创设者身份的爬梳等,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难能可贵。 全书语言明白晓畅,叙事娓娓道来,有伏笔、设问等,前后呼应。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汇,生动活泼,令人忍俊不禁。《蜀汉兴衰五十年》,作为三国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小花,值得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也希望奇霖能再接再厉,茁壮成长! 是为序。 张荣强 2017年12月8日于北京 后记 我对三国历史的兴趣,从我四岁(2009年)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国演义》动画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年多了。我从一个看史书译文都很费劲的小孩儿成长为一个可以轻松阅读历史学术专著的大孩子,从开始喜欢去探究所谓的历史“真相”(是什么?)到现在尽可能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三国志》中关于蜀汉的记载是三国中最少的,现代研究蜀汉的历史著作也比较少。我希望用我的理解和分析去重新诠释三国历史(蜀汉、东吴、曹魏)。历时半年,在2017年3月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历史作品《蜀汉兴衰五十年》。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多年来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长辈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你们引导我读历史,支持我的创作,不讲条件不计成本地给我买了一百多本历史书籍,爸爸更是利用寒暑假陪我到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实地探访了十几处历史古迹,让我践行了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的道理。 感谢我的班主任张小辉老师,您在我的创作过程中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并指导我在2016年朝阳区创新性学习成果大赛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感谢中国青年报社的李桂杰阿姨、梁国胜叔叔,你们对我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修订意见; 感谢张荣强教授、成君忆叔叔和张志叔叔,你们鼓励我、支持我,并为我的作品写序,你们的推荐序言写得真棒,我要向你们学习; 感谢陈寿、常璩等诸位史学家,你们的著作让这段历史得以流传至今; 感谢易中天教授,您的《品三国》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基础的启蒙,让我对三国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感谢臭咸鱼叔叔,您的《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深入的探究,也让我学习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 感谢友盟版主李飞叔叔,您的《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给予我很大帮助,引导我读了更多专业的历史书籍; 感谢杨文理、成刚、辽东管宁等网友,你们的文章引导我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感谢各位前辈学者,你们的研究成果给我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感谢鼓励我的同学们、叔叔阿姨们和读者们,你们的鼓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请你们对我和本书内容多多指正。 谢谢。 吴奇霖 2017年12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奇霖对三国霸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传世史籍认真解读基础上的。他的阅读面涉及《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乃至裴松之注所引部分已佚三国文献(如陈寿《益部者旧传》),以文献记载为线索,加入自己的分折、思考,以章节体结构,设问作答的方式,展开一个相对全面、客观的三国历史画面。 ——张荣强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 这部作品的视角颇是独特,它的重点不是战争,也不是文学,而是政治。如果给它一个学术上的定义,应该属于历史政治学的范畴。我看过一些讨论蜀汉政治问题的文章,但能够像《蜀汉兴衰五十年》这样系统和细致地叙说蜀汉政治问题的著述,我却是第一次看到。 ——成君忆 管理学专家、历史学者,著有《水煮三国》《管理三国志》等多部作品 个人的兴趣被激发,家庭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加上奇霖的确有学历史的天赋,找到了较好的研究方法,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奇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却能写出比成年人更漂亮的历史思考的解释。 ——张志 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秋叶PPT品牌创始人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