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大字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丽波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丽波著的《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大字版)》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一部散文集。岱根塔拉(蒙古语)是岱海的意思。作者刘丽波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女儿,在岱海边长大。她用一颗童心讲述成长中的记忆。它是细碎绵长的,从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到家族命运的波诡云谲,作者用朴实细腻的语言描述草原往事、趣事,展示出一幅幅北国草原普通村镇人家的生活画卷,那故乡的小吃、街头爆米花的老头、那段古老的城墙、散落在天涯的小伙伴、还有那些乡亲们……在作者笔下,往事是鲜活的,它们永远活在作者的记忆里,作者把她个人和家庭的记忆记录下来,一枝一叶总观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不正是多少人家记忆的总和!通过记忆,传承了家风,也使内蒙古地区的浓郁的草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内容推荐

刘丽波著的《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大字版)》讲述了一个敕勒川的女儿,用一颗童心讲述成长中的记忆。从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到家族命运的波诡云谲,作者用朴实细腻的语言描述家乡的往事、趣事,展示出一幅幅北国草原普通村镇人家的生活画卷,那故乡的小吃、街头爆米花的老头、那段古老的城墙、散落在天涯的小伙伴,还有那些乡亲们……扑面而来的草原特色文化和作者一家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读者回味无穷。

目录

序一 看不见的遥望——读刘丽波《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

序二 马莲朵朵开

序三 在朴实的回忆中挖掘人性之美——浅谈刘丽波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辑 新鞋子,旧鞋子

 羊倌朋友

 第一次养猪

 小毛团

 新鞋子,旧鞋子

 城外人家

 传家宝

 第一次看春晚

 对珠眼

 耕读教师

 浪子回头

 马蹄表

 模范丈夫赵大爷

 房后的邻居

 在宣传队的日子

 爷爷的本领

 千里姻缘一鞋牵

 窑洞

 养小鸡

 我家旁边是早市

第二辑 奶奶的酸米饭

 草原羊肉滋味长

 酒缘

 番瓜

 奶奶的酸米饭

 粽香飘

 童年中秋

 过腊八

 豆腐坊

 第一次包粽子

 抿八股儿

 酿醋

 水烟

 城关二楼

 玻璃饺子

 爆米花

第三辑 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

 炉火

 养羊记

 那知青那罐头

 闹元宵

 在时光里流动的香海

 蝈蝈

 屋后的秋林

 鸡蛋风铃

 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

 大山里的贴画

 打麻绳

 春雨遐游

 麻

 抢购

 那些年的化妆品

 小人书年代

试读章节

第一次养猪

童年时,我和弟弟都爱看小人书。有本小人书讲了一条狗的故事。狗的名字叫宾果。它忠诚、勇敢、机智,可惜宾果为了救主人牺牲了。我和弟弟都非常喜欢宾果,弟弟还萌发了抱养一条小狗的念头。那时候县里几乎没有养宠物狗的,养土狗的人家也不多,弟弟打听到班里有位同学家里养狗,而且快要生狗仔啦,他和同学预定了狗仔,并忍痛割爱给了同学好几本心爱的小人书做订金。但那位同学并未履行约定,也没退还小人书。

看着弟弟的失落,母亲没有责备他赔了小人书却没带回小狗,而是问我和弟弟,说家里准备抓只小猪养,问我们愿不愿意帮她。当时,我们住的学校家属院里,主妇是家庭妇女的人家都养猪,母亲念叨了好几年,想养只猪改善生活,父亲以各种理由予以否决。母亲说动物小的时候都可爱好玩,就说服了我和弟弟,支持她养猪。

春天的一个下午,放学一进院门,就见一伙人围着一只小猪,她们都是家属院富有养猪经验的大娘、大婶,她们边评点边传授养猪经验,一致认为母亲没抓对猪崽,这种猪好看不好养,长得又慢……

小猪见了我像见了救星,钻出包围圈,用粉嫩的小嘴拱我的小腿,哼哼着,看着憨头憨脑圆滚滚的小猪,我不由得蹲下,抚摸它还未长硬长粗的鬃毛……小猪其实并不蠢笨,它马上认准弟弟也是它的保护神。母亲说在父亲搭建起猪圈之前,春天乍暖还寒,晚上得让小猪在堂屋睡觉,小猪已经成了我和弟弟的跟班,这正合我们的心意。

任小学班主任的母亲总会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我的任务就是烧火。养猪的那一年我们家已经不用风箱,用的是手摇鼓风机。手摇鼓风机占地面积小,省力,我可以坐在小板凳上,把一本闲书摊在大腿上,左手摇动鼓风机,右手翻动书页,干活读书两不误。家里有了小猪,它成了我的陪读。它喜欢灶火前的温暖,也喜欢依偎在我的腿旁,享受我的抚慰。后来这个陪读有点不老实了,动起了猪脑子,它黑黑的圆眼珠转了转,就用微凸的嘴巴拱我的书,把书合上。我再翻开,小猪见我没赶它,就更来劲了,它抬起前腿,搭在我的腿上,顺嘴拱下了摊在膝头的书,前腿一发力,后腿一蹬,跳到了我腿上,卧倒,细尾巴卷翘,示威般朝着躺在地上的书哼哼两声……

周日,父亲要帮奶奶种责任田,有了小猪,我和弟弟就跟着父亲到郊外的野地,挖野菜给小猪吃。听人说甜苣、苦苣、灰菜……猪都能吃,我们手握“丁"字木柄的小铲子,寻找刚长出嫩叶的野菜,把铲子往土里一插一剜,野菜连根拔起,一抖一扔进了筐。

小猪一见我们回来,撒着欢跑过来。让邻居们言中了,我们的小猪是个挑食的家伙,它把筐里的野菜拱来拱去,碰到嫩甜苣张口,老的,还有苦苣、灰菜之流,得切碎了,和饲料一同煮熟了再喂它。  家属院的大娘大婶很关心小猪的成长,串门时都说:“这个品种的猪确实不能养,看,长得就是慢。"我和弟弟却觉得小猪长得太快了,怎么几个月就长这么大了,大到父母不再允许它在小院里乱跑,把它关进了猪圈。失去自由的小猪长得更快了。

秋末,几场冷雨过后,猪不好好进食了,以往一放学,我们得先喂饱它,不然,它闻到饭香,却没它什么事,就嗷嗷地叫,惊心动魄地,让人于心不忍,只好暂且放下饭碗……可这天,它对吃没了兴趣,猪食不吃了,我们把一盆熬得稠稠的小米粥端给它,它吧嗒了几口,就倒下不动了,哼唧着,告诉我们,它难受着呢!

这是我们家养的第一头猪啊!父母赶紧请来了兽医,兽医看过后说消化不良,打一针吧。猪被放到院子里,兽医在往针管里装药,那针管真粗!那哪里是针头,简直是锥子!爸爸帮着兽医按住不让它动弹,我不敢看,躲进了屋里;我也不敢听,捂住了耳朵。猪的号叫还是硬往耳窝里钻,我这下理解了刚学的成语“锥心刺骨”。

天又下起了雨,越下越大,猪怎么样啦?我急忙抓起雨伞奔出屋,它肯定没力气站起来,否则它怎么没进猪圈,还躺在院子里?弟弟找了块塑料布盖在猪身上,我把雨伞撑在它的头上,我的泪水和着雨水顺着脸颊流,猪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

几天后,猪又能正常进食了。进入冬季,猪虽没长成邻居家猪的肥壮,父母还是商量怎样处理猪的问题。父母也想到了,让我和弟弟看到杀猪的惨景,会受不了。看来,年初打算像其他人家请屠夫杀猪、留半扇猪肉自家吃、另半扇猪肉卖掉的计划是无法实现了,父母决定找个买家卖活猪,少卖钱就少卖吧。

有一天放学后,我们没听到猪的哼哼声,猪圈空了……心也空了!

第二年春天,父母又抓了只小猪,这一回他们听取人们的建议,小猪嘴长身子长,据说这个品种的猪不挑食,长得快。我们自觉地不再做养猪助手,和母亲报名,做了她的养鸡助手……

发表于2014年2月28日《北方新报》;

2017年第7期《盲人月刊》P6-9

序言

马莲朵朵开

早在2010年,当我习惯性地打开第六期《盲人月刊》电子版,便惊喜地读到一篇为我的散文《欢乐树》写的读后感《让悲伤化作“欢乐树”的春泥》,自然就记住了作者的芳名,只是当时并不认识作者刘丽波是何许人也,直到这年底,我和文友创建了盲人文艺爱好者QQ群,丽波经人介绍进入本群,我们才结缘于网络。

2013年11月,中国盲人文学联谊会在北京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成立仪式。刚在北京南苑机场下飞机,我的手机便传来丽波的问候短信,询问我下榻酒店的房间号,要来拜访,这是我迄今与丽波唯一的一次晤面。去年的全国盲人作家高级研修班,原本是有丽波的,但她因身体缘故没有出席,使得我们错失了在中国盲文图书馆第二次握手的机缘。

那次见面,丽波给我的感觉,她就是大草原随处可见的一朵马莲,素雅淡定,落落大方,谦和而不娇饰,爽直却不张扬,很是符合我这伤残老兵交友的口味。

因为那篇读后感,因为网络结缘,因为北京晤面,因为丽波留给我的美好印象,我开始关注她的作品,发现短短几年,她一发不可收,已经成为《盲人月刊》的大赢家,是该刊发表作品最多的作者之一。许多盲人,因为闭门蜗居,写着写着素材就枯竭,无米下锅了,继而便是沉寂和无奈。唯有丽波越写越多,成为盲人写作的一朵不败之花,那记忆和往事,便是她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内蒙古当地报刊发表的作品,她也打包发来,总是谦逊地让我指教,且以学生自居,让我不得不认真对待,努力从鸡蛋里挑出些骨头来,以求共同交流切磋。丽波对我的意见十分看重,哪怕指正的只有一个字,一个标点,她也会诚恳地接受和感谢。这么谦虚好学,或许是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她,大草原敕勒川的女儿,失明后开始习文、写作进步飞快的一个因素吧。

读到丽波大量美文,我给她两点建议,一是申请加入当地作协,二是整理出版散文集。她有些惊讶地反问我,能吗?她也能进入作协当作家,也能出书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她信了我的话,结果不到两年,先后加入了呼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级作协,喜讯一个一个传来,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今年,我把丽波散文打包推荐给中国盲文出版社编辑部,编辑部很快便发来消息,充分肯定了丽波散文,从而有了我们看到的丽波第一部散文集《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

丽波嘱我为书作序,这对我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但好友相托,我虽从没干过这活,也只能勉力为之了。

丽波自诩是讲故事的人,她也确实擅长此道,这本书就是她为我们讲述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语言简洁洗练,又有几分谐趣。比如《酒缘》,是写她父母因酒结缘,从而结为伉俪的,这已经够有趣了。后面又读到一篇《千里姻缘一鞋牵》,才知道她父母原来小时候是校友,两人都是穷孩子,各自都只有一双鞋上学才穿。一次女同学半路把鞋弄丢了,光着脚丫子不敢上学。男同学见了,把自己脚上的鞋给了女同学,女同学后来给这男同学买了一辈子鞋。两篇连起来看,就像看电视连续剧,因为看得轻松有趣,就想继续看下去,巴不得后面还有第三集、第四集……

散文家许俊文在他的散文集《回到草中间》的后记里写道:“好散文不外乎:婉转如河流,朴素如草木,真诚如故交。”我深以为然。对照丽波《岱根塔拉的芦花开了》中的篇什,大抵还是符合这三条好散文标准的。我还注意到,丽波行文,既有草原人的质朴洒脱,又有女性的柔美细腻,且总能适时地戛然而止,从不拖泥带水,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奶奶的酸米饭》、《番瓜》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打麻绳》、《酿醋》等篇对细节的捕捉,描述的清晰都让我叹为观止。难怪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则想说,细节是散文的生命,离开了血肉丰满的细节,散文也就无以为文了。

丽波讲故事,始终没忘了故事里的人,没忘记人才是故事里的灵魂。亲人、朋友、邻居、老房东、父亲的发小、母亲的同事、下放的“知青”、回头的浪子、“对珠眼"的小孩、爆米花的老头等等,都是她故事里的主人翁,常常三言两语,一个小细节,这些人物就立在纸上,跟站在你面前一样触手可摸,形象鲜明。比如《羊倌朋友》中的老羊倌,一次从外面回家,小儿子邀功般报喜,把一只病羊卖掉了,老羊倌一听就火了,让儿子立即把卖掉的病羊追回来,把钱退给人家。就这一个细节,一个卑微而又善良、耿正的老羊倌形象便站立起来,令人感佩。’。

或许是年少时经历了那个食品极度困乏的年代,丽波对各种吃过的关食总是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汤圆、饺子、粽子、月饼、年糕、豆腐、腌菜、番瓜、爆米花、腊八粥、抿八股儿、酸米饭一一被她收入文中。捧读一篇篇这样活色生香的文字,我常常不自主地口舌生津,食欲大开,恨不能当即放下书,去寻访那些草原风味小吃,寻找草原的味道。

《第一次包粽子》一文中,丽波捆粽子用的就是马莲。马莲是草,是花,怎么能捆粽子呢?为此我百度了一下才释疑。原来马莲的花、种、根均可入药,叶可用于造纸、搓绳及制人造棉,根可以制作刷子。我又一次觉得,丽波就是那捆粽子的马莲,把一个个故事,包裹成了一个个玲珑别致的粽子,甜香诱人,非食之而后快。

当然,马莲更是花,盛开时跟大海,跟蓝天一样的蓝,因而又称马兰花,在大草原,在草原城市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芬芳四溢,素雅如兰。再读丽波的散文,那一篇篇不正是她精心培育出来的一朵朵马莲吗?

马莲朵朵开,开在她的往事里,开在你我的心间,也必将开在祖国日益繁荣的文艺百花园中。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喜欢大草原,喜欢赏花,喜欢听故事,喜欢草原风味小吃,就请翻开这本书吧。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