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三:既往成功所能带来的意义越来越小
那些以往包打天下的所谓成功经验,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而导致“红利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相关利益方都能方便地获取信息,靠信息垄断来获得超高利润的做法变得越来越困难。
“红利减少”很好理解,当一个行业非常赚钱的肘候,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或企业加入。当一个市场机会出现后,就会有众多的进入者。在整个市场不断增长的阶段,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迅速争夺资源。例如,当微信刚兴起的时候,微信营销就非常火,无论你的微信内容怎么样,只要你迅速写就能迅速见效。但由于参与者众多,红利自然就会减少。如果不能在微信内容上有创新,就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也就更谈不上效率了。
当然,仅仅是“红利因素”减少还不足以准确描述营销方式的变化,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资源的流动越来越快”。在过去,由于信息壁垒,资源的流动很慢,只要你垄断了信息,在红利期快速抢占地盘和占有资源,就可以形成大量的优势,然后单纯利用这些优势就可以让企业活得很好。打个比方来说,北京王府井有一块100亩的地皮要开发商业地产,只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获得了这一独家信息,这家公司对开发企业的资质要求、资金规模、人才技术等信息独家掌握,如果有哪些关键项还达不到要求,该公司就会尽快设法达到这一水平。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等别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明白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成功中标了。再例如,因为20世纪80年代积累的资本优势,让你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更充裕的资金,这是你的独有优势,从而可以让你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而这种实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自然可以一路领先。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可以瞬间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你获取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别人也会同时获取这条有价值的信息。在资源流动慢的时候,你依靠信息垄断,说服一个优秀人才来为你工作,自然就可以持续为你创造额外的价值。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资源流动速度变快,这个优秀的人才发现在另一家公司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于是你就会失去这个人才。换句话说,在移动互联时代,你能否留住优秀的人才,关键看你能否更好地实现价值再造,比如你的商业模式能否让这个人才发挥更大的价值。
企业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作“流程再造”,现在人们都在讲颠覆和创新,过去那种单凭成功经验就能包打天下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各种风险资本的出现,一个好的点子和创意就可以吸引众多的风险资本加入,让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你想仅仅依靠资本优势来秒杀创业者越来越难。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共享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的。伴随着这一全新的经济模式,各种消费品评测机构、搜索、购买评价的出现,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某一新兴品牌到底怎么样。如果你仅仅想依靠品牌的知名度来维系顾客,建立起竞争壁垒,也越来越难。例如,小米是国产手机品牌新贵,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与用户一起玩,一起讨论产品,通过论坛、米聊或者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和数据收集,从而实现产品传播和更新迭代。小米的成功,是用户参与的成功,表明了如今不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还卖参与感,把用户变成朋友,让用户真实地参与到营销中来。
近几年国外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动摇了很多品牌理论,它发现,越是有口皆碑的大众品牌,其连锁餐厅的生意就越差,反而是新近冒出来的个性化餐厅生意很火爆。其主要原因是,过去由于消费者信息闭塞,难以判断质量,例如,最近一个不知名的张李记火锅,不知道好不好,不敢进去吃。那怎么办呢?直接通过知名品牌来判断就行了,麦当劳是知名品牌,应该错不了。而现在直接打开点评,看评价到底几颗星就行了,虽然张李记火锅不知名,但点开美团外卖的顾客评价一看,都是四颗星、五颗星,那张李记火锅肯定错不了。所以,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不需要通过比对品牌的知名度来判断一家餐厅的饭菜质量。
这就意味着,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单靠所谓的知名品牌就能坐等生意上门的好事也逐渐行不通了。因为,产品本身的品牌力也会下降。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