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选(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司马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内容简介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创的纪传体为后来历代“正史”所沿袭,影响深远。该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伯祥《史记选》主要选录本纪、列传中的名篇,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和典章制度加以注释说明,对于阅读理解该书很有裨益。

作者简介

王伯祥(1890-1975),江苏苏州人。现代文史研究家。名钟麒,字伯祥。曾任教于厦门集美学校、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著有《史记选》、《春秋左传读本》、《增订李太白年谱》等。

目录

目次

导读

《史记选》序例

项羽本纪

陈涉世家

留侯世家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魏公子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刺客列传(节选)

淮阴侯列传

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将军列传(节选)

前言/序言

导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我国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努力,最终由司马迁撰作完成。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汉武帝末年。关于司马迁的生卒年问题,学界始终存在争议。具体可参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收入《观堂集林》)、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历史研究》1955年第6期)等。司马氏世代担任史官,掌管天文工作。司马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作为太史,他立志要继孔子,效《春秋》,写作一部“卒述陶唐以至于麟止”的通史。元封元年(前110)初,司马谈去世,撰述这部通史的任务由司马迁接续下来。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当上太史,开始“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太初元年(前104),他参与制定的《太初历》颁布实施,标志着汉武帝“封禅、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改制的完成,他自己也展开了《史记》的写作。天汉三年(前98),因李陵事件的牵连,司马迁获罪被处以腐刑,思想上发生了巨变,他以更为冷峻的眼光来思索历史与人生,并把这些感悟融入到发愤著书之中。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基本完成,在《太史公自序》里,他将这部书称之为《太史公书》,至于“史记”之名,本指记载历史的书,直到魏晋以后才专指司马迁的《史记》。

从内容结构看,《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分为五种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十二篇,因效《春秋》十二公,故为十二篇,主要记载天子国君之事,也是全书记事纲领。表十篇,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以编年的形式记载国家大事,与纪传互为经纬。书八篇,主要记载典章制度与经济、文化有关的专题,后来班固作《汉书》,把“书”改称“志”。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诸侯列国之事,也兼载少数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如孔子。列传七十篇,记载人物最为广泛,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庶民百姓,所谓“叙列人臣事迹,可令传于后世”。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一书的主体,司马迁所开创的这种史书体例,被后世正史沿用,而称之为“纪传体”。东汉班彪、班固父子时,《史记》已有十篇缺失,有录无书,分别是:《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列传》,今本这十篇俱在,当是后人续补。

从时间上看,《史记》是一部通史。它不仅记载了上古三代的历史,如《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也记载了春秋战国史,以及司马迁眼中的近现代史,即秦汉之际的历史,这部分在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尤其难能可贵。我们如今能够对上古历史产生系统的认识,端赖司马迁的记述,如《殷本纪》中载录的三千年前的商王世系,已为甲骨刻辞所印证,这也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

从地域上看,《史记》是一部当时的“世界史”。它不仅记载中原地区的历史,还涉及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皆有传述。

阅读《史记》的方法,因人而异,如可选取某一时段、某一篇章展开阅读,由易及难。依照原书次第,卷首《五帝本纪》等几篇关乎上古历史,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可读性都不强,且不易理解,对于初学者简直是佶屈聱牙,即使借助前人注释,读起来也难于把握,因此可以先从相对平易的秦汉纪传入手,这部分文学性也强,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熟悉了秦汉史事以后,再回溯春秋战国,以至上古三代。另一方面,《史记》包罗万象,与《尚书》《左传》《战国策》《汉书》《汉纪》等皆有大量关联性章节,可以展开比较阅读,体会其间差异,这种近似古籍校勘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差异之处,会映入眼帘,记忆深刻。同样,《史记》本身记事,本纪、表、世家、列传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也可以在阅读时注意联系对比。

苏芃

《史记选》序例

汉朝司马迁所作的《史记》是中国二千年来最伟大的历史名著,而且其中有许多篇也是文学名篇。因为司马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比较进步的历史观点和高度的文学修养,所以他能够审择史料,创设体例,刻画人物,把先秦以来多方面的史实和他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动态如实地反映出来,写成这样一部完密丰富的“通史”。更因这部书有完密的体例,可以妥帖地安排多方面的史实,于是就被由汉朝到清朝的许多历史家所接受和取法,无形中便规定了他们写历史的范式。另一方面,又因这书的内容丰富灿烂,生动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复杂生活。于是就被后来历代的文学作家奉为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了莫大的影响。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刘启中五年丙申岁)诞生于冯翊夏阳县(今陕西省韩城市)。六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理编写国史的史官。,他就随父进京(长安),住在茂陵地方(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开始学习。到十岁时,便能诵读古书。二十岁后开始旅行。他自己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今江苏省、安徽省一带),上会稽,探禹穴(在今浙江省绍兴市)。窥九疑(在今湖南省道县),浮于沅、湘(今湖南省境)。北涉汶、泗(今山东省境),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今山东省邹城市的峄山)。厄困鄱、薛(俱鲁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过梁、楚(约当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交界一带地)以归。于是迁仕为郎。”《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他的政治生活开始了。以后或因奉使出差,或因陪从封禅,或因采访史迹,他依然有旅行的机会,于是他的游踪便愈远愈广。从《史记》的许多篇“论赞”中他自己报道的行踪看,除了今福建、广东一带没有到过外,其他长城以南各省的境界差不多他都涉历过;尤其是江、淮下游一带,他往来经过的次数更多。因此,当时人烟最为稠密、文物最为丰富地区的社会状态,他便得到了仔细的观察,亲切的调查。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司马谈死于周南(今河南省洛阳市)。过了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史料,准备写作,那时他正三十八岁。他一方面把国家图书馆保藏下来的古籍加以编排和整理《自序》:“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一方面访问交游朋好,或亲身实地调查来重加订正或补充。这样积累加工,到公元前104年(刘彻太初元年)他四十二岁时,于是酝酿成熟,便着手写作这部前无古人的《史记》《史记》在当时只叫作《太史公书》或直叫《太史公》。。过了五年(公元前99年,刘彻天汉二年),他四十七岁,为了李陵败降匈奴的事说了几句直话,触怒了刘彻,以为他有意诽谤李广利李广利是刘彻宠姬李夫人的哥哥,当时为贰师将军,是李陵的主帅,后来他也投降了匈奴。,替李陵开脱,便把他下在牢里,而且处以腐刑(阉割)。他受了这样惨毒的酷刑,在狱中还是继续不断地写作。到公元前96年(刘彻太始元年),他被赦出狱,刘彻又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令是皇帝亲近的秘书,地位比太史令为高,可是那时大都用宦者来充任,不免受到侮弄,所以他每每自伤,以为“身为闺阁之臣”《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他的《报益州刺史任安书》。,很是痛愤。但为了要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他只得“隐忍苟活”,“故且从俗浮湛(沉),与时俯仰”《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引他的《报益州刺史任安书》。,仍旧继续写作了五六年,直到公元前91年(刘彻征和二年)他五十五岁上,全书方才完成。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此后虽略有增修,到明年他五十六岁那年便成绝笔。后来怎样,竟没有确切的事迹可资佐证,所以他的卒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人考定它。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的历史著作已经很多。除了那些早就散佚的古史不必指数外,到现在还流传通行的,已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国策》,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以记述各派思想流别并加以批判的“学术史”如《庄子》的《天下篇》和《荀子》的《非十二子篇》等等。但在当时,还没有人能够科学地编排整理,产生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司马迁独能融会贯通,扛起这样的重任,其主要原因在他具有创造义例的识力。他首先掌握了他那时代里所认为历史上的政治中心人物,所以他把黄帝以次一直到他当代的帝王,编成《五帝本纪》等十二篇他这样做,当然受的历史上的时代局限性,但他只认识实际上的政治中心人物,并不被“正统”观念所支配。所以十二本纪之中,就包括了当时一般人所忽视的草泽英雄如项羽和临朝称制的女主如吕后。。这些“本纪”固然详载帝王的事迹,可是同一时代社会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就有计划地编排进去,把纲领贯穿起来,基本上成为有系统的编年大事记。其次把“并时异世,年差不明”《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仿周代谱牒的体制,编成《三代世表》等十篇。于是历代传递相及的世系,列国间交涉纠纷的关系,主要职官的更迭等等繁复混淆的事项都给这纵横交织的表格排列得头绪分明,眉目清疏了。又次,创立《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等八篇。这些“书”,记述的是所谓“朝章国典”,其实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俗、艺术等等都把它们分门别类,写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史。或者这样说,他已为后世的专业史塑造了适当的雏形。再次,创编了《吴太伯世家》等“世家”三十篇。把春秋、战国和汉初主要王侯、外戚的传世本末写成了各个不同的国别史《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是特例。。最后是《伯夷列传》等人物传记七十篇七十篇的末了一篇就是《太史公自序》。,总称“列传”。这些列传,基本上是描写各个人物生活的“专传”。但也有些业绩相连,彼此有关的人物,便写成了叙述多人的“合传”如《范睢蔡泽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还有些人,或者行事的作风相类似,或者品质的气味差不多,只要有一节可记的,不问他们是否同时或者异代,便“以类相从”地作成了若干篇“类传”如《刺客列传》《滑稽列传》《货殖列传》等。。此外对于当时的外国或者国内的少数民族,也适当地安排在有关各篇列传的前后,说明他们同汉民族如何打交道、如何发生关系的始末情由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每篇的末了,又大都附有“论赞”。论赞的作用,多半是引据异闻来补充流传的史实,或者根据实地调查来辟去相传的谬说,绝不像后世人作史论那样的任意翻案或者故作苛论。这样就表现了他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显示了负责的精神。

......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