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韩国始终是个小国,虽然曾在韩昭侯的励精图治下国力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实力更是江河日下,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出于爱国之心,屡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韩非子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在君主亲信的排挤下,胸无大志的韩王终未采纳。于是,勤于研究和思考的韩非子便在失意之后潜心研究古今历史和百家学说,在批判与吸收中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思想变成了一系列著作,这些作品后来被集为《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苏利国著。
| 书名 | 韩非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苏利国 |
| 出版社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战国历史上,韩国始终是个小国,虽然曾在韩昭侯的励精图治下国力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到了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实力更是江河日下,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出于爱国之心,屡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韩非子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在君主亲信的排挤下,胸无大志的韩王终未采纳。于是,勤于研究和思考的韩非子便在失意之后潜心研究古今历史和百家学说,在批判与吸收中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思想变成了一系列著作,这些作品后来被集为《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由苏利国著。 内容推荐 苏利国著的《韩非子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是一部解读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文化的国学课外读物。精选《朝非子》中思想深邃、文笔谨严的篇章,并辅以简洁的注释、精当的品读,引导读者进行广泛的阅读。每篇文章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增加了相关链接或扩展阅读内容,促进读者进一步加深思考、活跃思维。该书融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结构新颖,内容丰富,是领略古代智慧、提高人文素养的入门向导。 目录 第一章 刑德 第二章 刑名 第三章 匿端 第四章 行难 第五章 说难 第六章 献璞 第七章 守完 第八章 饰邪 第九章 患轻 第十章 贵诚 第十一章 蠹隙 第十二章 明渐 第十三章 利异 第十四章 有欲 第十五章 无为 第十六章 为礼 第十七章 性恶 第十八章 见小 第十九章 誉毀 第二十章 似类 第二十一章 有反 第二十二章 废置 第二十三章 参疑 第二十四章 参观 第二十五章 必罚 第二十六章 赏誉 第二十七章 一听 第二十八章 诡使 第二十九章 挟知 第三十章 倒言 第三十一章 非辩 第三十二章 仪的 第三十三章 自为 第三十四章 疑古 第三十五章 文学 第三十六章 明分 第三十七章 表信 第三十八章 违情 第三十九章 观行 第四十章 安危 第四十一章 仁义 第四十二章 善赏 第四十三章 德化 第四十四章 两用 第四十五章 刑当 第四十六章 协力 第四十七章 问政 第四十八章 智治 第四十九章 任势 第五十章 重臣 第五十一章 左右 第五十二章 忠诈 第五十三章 法术 第五十四章 课试 第五十五章 耕战 第五十六章 三世 第五十七章 五蠹 第五十八章 忠孝 第五十九章 度本 第六十章 独分 试读章节 韩非子一口气举出了五个例子,够有说服力了吧?那么他真正想要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他想说明如果君主对某事物流露出厌恶,臣子们就会迅速掩盖;如果君主对某事物表现出喜好,群臣就会假装有能力做到。一句话,只要君主将欲望表现出来,那么臣子们的情态就肯定会以君主的情态为依托,竭尽全力去投其所好,而在一国主人群起效仿中.自然会形成一种风气,进而不利于君主的统治。 虽然燕国的子之是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而齐国的竖刁和易牙则是借着君主的欲望来达成目的,但在目的的实现上却是殊途同归。燕王子哙因兵乱而死,齐桓公被竖刁和易牙等人筑墙与世隔绝,最后活活饿死,尸体直到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安葬。为什么贵为一国之君的燕王和桓公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国君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问题的病根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早巳指出:“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正是因为君主将真实心理流露出来让臣下窥得玄机,才招致了无法挽救的祸害。韩非子认为.臣子在内心并不一定会爱戴君主,他们表现出的忠诚,在本质上还是为了通过君主为自身获取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君主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而给臣下有机可乘,那么臣子中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子之和田常一样的奸臣。 在韩非子看来,出于自私自利的本性,国君和臣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在掩饰自己的意图。“上下一日百战”(《韩非子.扬权》)正是他对这种现象的经典概括。而君主要在这种斗争中取得胜利,韩非子认为一定要借助“术”的正确运用。在韩非子之前.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这三位是同时代人,他们在法家发展史上各有独到的建树: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则重势。后来的韩非子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创造性地将“法”“术”“势”三者有机结合,建构起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理论体系。 韩非子认为,即使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君,仅仅依靠“法”还是无法真正实现其理想中的法治社会,君主一定要通过“术”来控制臣下,使他们不敢存有异心,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再靠臣下来具体执法,最后实现法治。他强调为了让“群臣见素”,君主务必要做到“去好去恶”,这种要求正是韩非子重“术”的表现。韩非子将“法”界定为由国君制定并公开颁布,全国民众必须严格执行的规范。相对于法的公开,“术”却显得相当隐蔽.它是为了配合法的实施而存在的,它的使用权只归国君一人所有。如果缺少了“术”的辅助,就会像当年的商鞅一样,虽然通过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的梦想,但是胜利果实却被臣下所窃取、享用.而秦国国君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实惠。这是韩非子所坚决反对的。[扩展阅读] 导言:韩非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任谁也无法改变。君主唯有利用这种特点,才能成功地管理民众、治理国家。然而,君主的智谋和手段如果让臣子们识破,必将会对其统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薛公孟尝君相魏”的故事就是标准的反面教材。 薛公子相魏昭侯 薛公之相魏昭侯也,左右有栾子者曰阳胡、潘其,于王甚重,而不为薛公。薛公患之,于是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 方博有间,谒者言客张季之子在门,公怫然怒,抚兵而授谒者曰:“杀之!吾闻季之不为文也。” 立有间,时季羽在侧,曰:“不然。窃闻季为公甚,顾其人阴未闻耳。” 乃辍不杀客,而大礼之,曰:“曩者闻季之不为文也,故欲杀之;今诚为文也,岂忘季哉!”告廪献千石之粟,告府献五百金,告驺私厩献良马固车二乘,囚令奄将宫人之荚妾二十人并遗季也。 P10-11 序言 “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在保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与中国政治、文化不冲突的外来成分。实际上,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方先于东方实行近代化,当东西方遭遇之时,必然会带来冲突。这一现象,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国学”的概念,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教授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蔡尚思说:“国是一国,学是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其在中国,就叫做中国的学术。既然叫做中国的学术,那就无所不包了;既然无所不包,也就无所偏畸了。”并且说“中国的固有文化,都不能出此国学二字范围外”(《中国学术大纲》)。应对西方文化之强势进入而产生的“国学”概念,既要保全中国故有文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国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 研究国学,并非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排斥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国学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传统是演进的而非僵化的,是历史与现在之间的价值纽带。国学不但是历史的积淀,而且也是面对现在而指向未来的。因此,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是不应该被忽略甚至于忘记的。忽略甚或忘记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当下的根基,无法谋划现实的生存,因而也无法明确未来的走向。譬如,一个人今天早晨起来后,他失忆了,忘记了昨天及以前的事情,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自我,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无法安顿自己,即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他忘记了自己的过去,站在大街上,茫茫然不知所从,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是去市政府上班,还是进入学校教书,是去清扫马路,还是到工厂做工。不知道今天做什么,就无法安顿心灵,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状态,那么他将如何生存呢?忘记过去,就是割裂其历史;不知道今天,那么,就无法知道明天。事实上,忘记了昨天,就意味着今天、明天都处于一个无所举措的状态。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忘记其传统,割断历史,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和未来走向;而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新的文化素养,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它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国学经典书系”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选篇目,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分为初级版和普及版,由原文、题解、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模块构成。原文,选择佳好的版本,如精校本、注释本,选编原文,力求保持原典的本来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可靠、佳好的文本,使读者能够对原典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题解,乃是对所选的篇章、片段,做出一些必要的交代和说明,以便明了上下文之间的内容及关系,有助于读解文本。注释,力求简洁,一般只注字、词,不注句子,方便阅读和理解。品读,乃是对所选原文的品评、欣赏、理解,着重从故事性、趣味性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讲述其丰富生动的内涵,“理”寓于“事”中,“事”因“理”而深刻、生动。品读也尽可能地揭示思想的力量、文章的内涵以及思维的逻辑,期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扩展阅读,则是选择与原文相关(相似或相反、不同视阈的记载等)的内容,或者见出所选的文字、故事在后世的影响或衍生,启发联想,拓展知识,训练思维。而品读和扩展阅读,事实上是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熟,讨论使人丰富,写作使人严谨。”读、思、写三位一体,写是在多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表现。写出来,才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完善;读、思、写相结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水平,训练思维,进而使人可能具有天地境界。 这套书系的编撰,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对国学原典阅读的兴趣,丰富其国学素养,培养读书的境界。近代大学者王闾运说:张之洞是看书人,曾国藩是读书人,“所谓读书人,能通经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即所谓记问之学、博而寡要者也”(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就是说,读书人要能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之中,知行合一。期望我们都做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读书人”。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读书学习,就在于确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古人云:“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所谓“立身”,实乃关乎其人之思想境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则有什么样的“立身”原则、行为方式,也因而确定了其人日后的成就。思想清明、品格伟大之人,介然有守而不因循守旧,也不随波逐流。读书人知行合一,多读书,可以怡情悦性、涵养性情,可以洞明事理、培育思想,从此打开一个智慧的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何乐而不为呢? 2017年11月10日 春融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