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诗人的浪漫与梦想
一、盛家葬礼上的那场偶遇1916年4月28日,《顺天时报》第2版“时事要闻”栏目,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并不太起眼的消息:“盛宣怀氏业于昨(二十七日)在此间病故,中外人士深为惋惜,并有电来京。凡知盛之行谊而交好最久者,莫不惊涕云。”随后于第二天(4月29日)再次发表有关盛宣怀病逝的消息,5月14日《顺天时报》又发表一首《悼盛宣怀》的诗。《顺天时报》是日本政府外务省在北京出版的一份中文报纸,虽然其影响不如《申报》、《大公报》等老牌的大报,但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在新闻界也颇有影响。一个人的病逝能在这样一张报纸上刊登消息,并有悼念的诗作,足见其不是一般人物。
盛宣怀何许人也?
盛宣怀(1844-1916),江苏人,官至正二品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大臣,晚清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家,他曾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中国通商银行、京汉铁路、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勘矿公司等,他也是著名的教育文化创办者,曾创办过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图书馆、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中国红十字会等,这其中无论哪一项都是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此外,他还创办了上海的纺织业、投资煤矿、创办私人上海图书馆。当然,对于我们要叙述的主角邵洵美来说,他还拥有无数的财产。
也是这家《顺天时报》,1911年11月18日曾报道过一件与盛宣怀相关的新闻——《盛宣怀别墅与四国之关系》。这则新闻说,“盛宣怀现有一座别墅于苏州,屹然高楼,长廊接连,备极华美,颇适静居。该别墅因与四国借款有关系,革军拟拆毁以抒郁愤。盛闻之于日前即速电致四国银行,恳愿发给证据书。昨闻在京该银行代表等已经会议电致伍廷芳,辨明该别墅建筑非四国借款余利云。”这里所说的“四国借款”,与晚清一桩轰动一时的事件相关。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将铁路收回圉有,以盛宣怀为代表的一批官僚也主张先将铁路国有,再贷款修路。1911年5月20日,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清政府的这一举措遭到一些朝廷内阁的反对,也使国内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而盛宣怀本人也因这次铁路借款而遭到世人的质疑,甚至有人指责盛宣怀借这次向四国银行借款之机,大发横财,其中他在苏州建造的这座豪华别墅就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当时有名的《共和言论报》就曾多次刊发文章,指责、讽刺、批评盛宣怀的做法,1912年该报连续发表《活祭盛宣怀宫保文》、《盛宣怀的国有派之复活》等文章,《顺天时报》也发表《辛亥人物论:盛宣怀论》,将盛宣怀拖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可以看到盛宣怀与晚清时局有多么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底有多么厚实,他家的财产何以在社会上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逝世,自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遗产,他的评价,甚至他的葬礼都会引起社会的兴趣和议论。1916年盛宣怀病逝后,他的遗产由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负责清理,经过两年有余的清算,盛氏留给后人的财产总计银元1349万余两。这些遗产一半为盛氏五房子孙分配,一半拿出来建立了“愚斋义庄”。盛宣怀去世留下的话题和各种官司,自是后话。(P1-3)
感谢人民出版社,总让我有机会以学术的方式与邵洵美相遇。这是一次美好的、令我感动的相遇。邵洵美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同时又是出版家、编辑家,他不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风云人物,但却是一个让人关注的人物。他的浪漫故事似乎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他创办的出版社虽然大多存在时间不长,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颇具特色的,他参与编辑出版的《论语》是文学史、出版史上的名刊。一位浪漫才子的故事,足以成为当今新媒体时代渲染的题目,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史、跨国恋、与鲁迅的论战、海上孟尝君等,无论哪一桩故事,都是夺人眼球的。近年来,有关邵洵美的故事渐渐多了起来,他的形象渐渐明晰了,有了一定的轮廓,有了故事的血肉,有了被叙述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就我本人的能力以及掌握的有关邵洵美的资料,要胜任这个工作,要完成一部邵洵美的研究著作,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待拟定写作提纲,开始研究工作时,发现这项任务难度不小。一些历史的误解积重难返,要想还原邵洵美,尤其叙述一个完整的作为出版家的邵洵美形象,仅靠几个花边新闻是远远不够的。更加困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邵洵美的忽略,使诸多研究史料被遗忘或者遗失了。邵洵美并非学术界的热点人物,他的相当多的资料都难以搜集,甚至要找出一个头绪都是困难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这位复杂人物存在着诸多误解与误读,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定论式的学术观点,往往会制约我们对邵洵美这位早已被边缘化的历史人物的接近与理解。
在我查阅邵洵美的有关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过程中,梳理了邵洵美研究的基本线索,感觉真正进入研究层面的成果并不太多,王京芳博士的《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是少有的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其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鲁迅研究所涉及的邵洵美问题。另一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在新月派、论语派研究中所涉及到的邵洵美。在这些研究中,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来看,邵洵美的意义当需重估。刘群博士曾在她的《饭局·书局·时局》一书中,对邵洵美在新月书店的地位、作用、贡献作过系统的论述,她扎实的资料功夫、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温和的叙述方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当然,如果从邵洵美研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刘群博士的著作,还是其他学者的成果,都还有进一步展开的空间。
为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料,经《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的郭娟主编的热情介绍,我与邵洵美的女儿邵绡红取得了联系。我先以邮件的方式与绡红老师交流过,向她请教过。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绡红老师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2017年新年过后的一天,在上海一处普通的住宅,我坐在邵绡红家中的客厅,倾听着一位名门后裔但又是如此普通的年过八旬的老人叙说,关于邵洵美,关于新月派,关于《时代》画报,关于与邵洵美有关的各种故事和人物。绡红老人退休之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邵洵美著述的搜集整理,编纂出版了多部邵洵美的著作,写作出版了《天生的诗人——我的爸爸邵洵美》。那些曾经的风云激荡,那些荡气回肠的人物与故事,在老人的叙述中,却是语气平和而又亲切,尽可能的客观而又带着一定的情感。尽管她曾在相关的著述中写到过的这些人物和故事,但老人亲口叙述,却特别带上了只有当事人或当事人的亲人才会有的真实感、实在感。我有时听得入迷,甚至忘记了记录。说到兴奋时,或者说到一些关键的环节,老人往往起身去寻找一些图书或其他物件。看着老人一次次起身,很不方便地从书架上翻找着相关的资料,我内心甚是不安。采访快结束时,绡红老师又特意嘱我到上海图书馆怎样查阅资料,可以找哪位学者帮助等,并特别赠送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时代漫画》。那天访谈过程中,老人一句话让我非常震撼,她在谈到当年日本军队轰炸商务印书馆时说:“日本人为什么炸商务?他们就是想消灭我们的文化,炸毁几座楼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要炸毁我们的图书、期刊,炸毁我们的文化。”从上海回来后,老人又多次给我发邮件,提供新的资料,解答一些问题。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照片,都由绡红老师提供,她对我开列的图片清单中的每一个项目,都特意作了说明,甚至我没有列入的照片,她认为对我有帮助,也都尽可能地提供给我。在此,我要对邵绡红老人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曾多次就邵洵美的问题请教我的同事、新月派研究专家刘群博士,得到她诸多指点,尤其对邵洵美留学英国时期的史料,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写作粗成后,由于篇幅的限制,我抽去并压缩了一些章节,这些章节中的部分成果以及书中的个别章节,曾先期在《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党政干部学刊》、《青岛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在此,谨向上述刊物及其编辑致以真诚的谢意。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想起了邵洵美在《永久的建筑》中说过的一句话:“诗是一座永久的建筑。这一建筑务须是十分的完全,材料须是十分的坚固,式样须是十分的美丽,在这座建筑的里面,供养着一位永久的生命。”这本小书当然谈不上是“永久的建筑”,但这座建筑里供养着一位永久的生命,一位虽曾被人遗忘但却越来越有清晰的生命轮廓的诗人、出版家。因此,这座建筑为之有了灵性,有了精神,拥有了共同的生命。
周海波
2017年8月于青岛
邵洵美(1906-1968),原名邵云龙,笔名邵浩文、郭明、朋史等。祖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出版家、翻译家。
1923年,邵洵美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盛宣怀创办)毕业,随后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26年5月下旬,乘船离开欧洲回国。1926年12月2日,他与订婚多年的盛佩玉结为伉俪。期间,他还参与了狮吼社,并在已经停刊的《狮吼》杂志的基础上创办了《狮吼》复活号。1927年4月,老朋友刘纪文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邀请邵洵美任秘书。邵洵美在南京只干了三个月,就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而弃官回到上海。
此后,邵洵美主要致力于新诗创作和文化出版事业。1928年,邵洵美创办了金屋书店,出版《金屋》月刊,自任经理和主编。1929年,入股已经开始亏损的新月书店,成为新月书店的股东,1931年正式接任新月书店经理。
1930年10月,金屋书店关门后,应画家张光宇的邀请,他加入中国美术刊行社,投资并编辑出版《时代》画报。邵洵美加入《时代》画报后,对画报的印刷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名人谈话”、“美术作品鉴赏”等栏目,使刊物更接近大众读者。在编办《时代》画报的过程中,为适应刊物发展要求,邵洵美投资五万美元从德国购买了影写版印刷机。1933年11月,中国美术刊行社改称为时代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资本,扩大营业。
邵洵美创办时代印刷有限公司的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事业鼎盛、出版辉煌的时期。这时,他不仅参与《时代》画报,而且还创办或参与创办了《论语》、《人言》、《诗刊》、《时代漫画》、《十日谈》、《声色画报》、《时代电影》、《文学时代》、《万象》等刊物,出版事业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
1931年4月底,邵洵美正式接手新月书店,担任经理,随后于这年夏末北上北京,与胡适等新月同人讨论新月书店的经营问题,开始改组整顿新月书店,实施出版《现代文化丛书》等举措,试图扭转新月书店的亏损局面,但最终还是于1932年9月关门。经由胡适与商务印书馆商谈,新月书店的资产由商务印书馆接管,文学与出版的新月时代也就此结束。
1932年9月16日,邵洵美和林语堂等创办的《论语》由时代印刷公司印制,中国美术刊行社总发行,邵浩文(洵美)为发行人。《论语》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树起幽默闲适的大旗,深得读者的喜爱,销路之好出乎意外,由此形成文学史上的“论语派”。1933年10月,林语堂辞职退出《论语》,另起炉灶。于是,邵洵美请来郁达夫,1936年3月1日出版的第83期《论语》改由他和郁达夫合编。这个时期,邵洵美几乎独自完成了《论语》“编辑随笔”的写作,并从第94期开始特辟“你的话”专栏。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全面爆发。邵洵美也在战乱中携全家逃难,数次搬家。项美丽帮助邵洵美从敌占区将德国影写版印刷机运输出来,在特殊的年代,邵洵仍然坚持印刷出版,一度在上海徐家汇重新开业,接手过一些期刊的印刷业务。
抗日战争期间,邵洵美通过各种渠道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文化工作,还邀请美国作家项美丽主持编辑英文刊物Candid Comment(《直言评论》),1938年9月,他又与项美丽合办了宣传抗日的刊物《自由谭》,项美丽为名义上的编辑人和发行人,邵洵美是实际的编辑人和出版者。邵洵美不仅邀请了国内知名人士如胡适、张若谷、林微音、章克标、徐□、明耀五等人为刊物撰稿,而且自己身体力行,以逸名、忙蜂、都仁、钟国仁、闲大、邵年等笔名为刊物撰写了大量时事报道和文学作品,同时为刊物撰写了多篇《编辑谈话》等编辑随笔。他在刊物发表的《一年在上海》,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文人在战争年代的坚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邵洵美在抗战期间,直接参与了毛泽东《论持久战》在沦陷区出版与传播的活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延安发表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要求尽快将其翻译成英文向国内外传播。当时的地下党员杨刚承担了这一任务,并通过项美丽与邵洵美取得了联系,当这篇抗日战争重要的文献译成英文后,很快就在Candid Comment(《直言评论》)1938年11月至1939年1月的第3期至第6期发表出来。随后,又在邵洵美的努力下,印制了一批《论持久战》单行本,一部分由杨刚通过地下渠道发行,一部分由邵洵美秘密在上海沦陷区向外籍人士发放。
上海沦陷的“孤岛”时期,邵洵美隐居家中,多数时间以书为伴。这时,在朋友引导下爱好上了集邮,并在《国粹邮刊》发表《民国试制票中之珍品》等多篇谈集邮的文章,以此打发时光,也是表达坚决不写汉奸言论、不做汉奸事情的一种方式。抗战胜利后,邵洵美参加了“新光邮票会”,为中国的集邮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邵洵美再次着手从事他喜爱的出版工作,恢复时代图书公司(改为时代书局)、时代印刷厂,并且受邀办英文报纸《自由西报》,担任《见闻》时事周报的总编辑。1946年7月底,陪同颜鹤鸣去美国购买电影摄影机,游历美国的几家电影公司,再次与已经回到美国的项美丽相见,与《纽约客》主编若斯(Harold Ross)交谈。与此同时,身在国内的邵洵美夫人盛佩玉开始筹划复刊《论语》。1946年12月,《论语》复刊,由李青崖担任主编,时代书局出版。1947年底,邵洵美回到国内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论语》上,努力经营时代书局。在时局变化多端之时,邵洵美仍然坚持出版《论语》,一直到出版177期后,于1949年5月16日被勒令停刊。
全国解放后,邵洵美继续从事他的出版事业,将时代书局迁移到上海北四川路和南京路路口,突击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出版了一些苏联文学作品,并且编辑出版了“时代百科丛书”、“民俗丛书”等。但随后由于出版问题而受到《人民日报》的批评,时代书局不得不于1950年上半年最后关门。
此时,上海文艺局局长夏衍到邵府拜访,与邵洵美商谈政府收购其影写版印刷机事项,谈妥后,影写版印刷机连同部分工人一起搬迁到北京,印刷机用于印制《工人画报》、《人民画报》等。邵洵美一家也随之迁往北京,但由于在北京没有合适的工作,对北方的气候也不适应,于1951年夏再次回到上海。20世纪50年代,邵洵美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外翻译,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主要翻译了泰戈尔的《家庭与世界》、《两姊妹》、《四章书》以及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在身体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翻译雪莱的《麦布女王》和拜伦的《青铜时代》。
为文学,为文化,为出版,邵洵美痴心不改,为的是“文化的护法”,建筑“文化的班底”。1948年,邵洵美在《出版事业在中国》中说,“我是一个差不多终身从事出版事业的书傻子”,“在中国,出版当然更是一种新兴事业”,所以需要多几个邵洵美这样的热爱出版、爱书的“书傻子”。
周海波著的《中国出版家(邵洵美)》从学术的立场出发,以其出版编辑活动与思想为重点,重新观照这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重要的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及其贡献,全面研究并叙述邵洵美作为出版家的生命世界,通过他的编辑出版以及创作,深入探讨其出版理论与思想,并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框架中,展示其对中国出版业所做的贡献。
周海波著的《中国出版家(邵洵美)》讲述了邵洵美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同时又是出版家、编辑家,他不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风云人物,但却是一个让人关注的人物。他的浪漫故事似乎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他创办的出版社虽然大多存在时间不长,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颇具特色的,他参与编辑出版的《论语》是文学史、出版史上的名刊。一位浪漫才子的故事,足以成为当今新媒体时代渲染的题目,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史、跨国恋、与鲁迅的论战、海上孟尝君等,无论哪一桩故事,都是夺人眼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