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孩子(三位医生与灾后失独家庭的再生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丽娜//毛萌//黄萍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孩子(三位医生与灾后失独家庭的再生缘)》中,胡丽娜、毛萌、黄萍三位医生以医者的身份,回顾了自己在汶川大地震灾后再生育工作中的经历,记录下这个在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彰显了祖国的伟大。她们不仅记录下那些再生育夫妇和参与这项工程的专家们建立的深厚感情和感人故事,还深度剖析了再生育工作的模式、流程和方法,以作为今后可借鉴的材料。她们也思考从中获得的感悟,反思医学进步的环境推动力,并分享自己的体悟,以供大家参考。

内容推荐

《孩子孩子(三位医生与灾后失独家庭的再生缘)》由胡丽娜、毛萌、黄萍共同完成,她们都是汶川大地震后,参与再生育项目的专家和医生。汶川大地震后,仅四川就有8000多个家庭失去孩子,其中有6000多个家庭有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愿望,而且这个群体多是35岁以上的高龄妇女,她们由于各种原因生育困难。为了帮助她们重组完整家庭,重建天伦之乐,她们三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再生育这项重建生命的软工程中,六年如一日地为再生育家庭服务,并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在汶川大地震10周年之际,她们三个人选择将那些应该被记住的再生育的感人故事分享给我们,希望其中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能够照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当然,她们不仅仅停留于分享故事,更善于在行动中创新与反思,反思医疗,反思人性。

目录

推荐序一 致敬生命/乔杰

推荐序二 医者的勇敢担当/魏丽惠

自序 让人性的光辉照耀的心灵

上篇 纪实篇

 引子 我们要讲述的故事

 第一章 失子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01 地震突如其来

02 花儿凋谢了

03 提出再生育一个孩子

 第二章 再造完整家庭

01 吹响集结号

02 他们需要有效的一对一指导

03 传达关爱的全方位服务网络

04 每一个流程都不能犯错

05 责任心驱使执行力

 第三章 孩子?孩子!

01 108个“罗汉宝宝”

02 姗姗来迟的张从瑞

03 吴家“姐”弟

下篇 启示篇

 第一章 不思量,自难忘

01 我陪你,看春暖花开

02 医生的家国情怀

03 灾民公仆的无悔岁月

04 年轻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05 我们坚持了6年

06 爱, 永远在路上

 第二章 在反思中前行

01 在医学实践中领悟人的蓬勃生命力

02 汶川地震再生育经验的推广

03 灾难医学推动医学发展

附录 我们仨

后记 日常生活也需要爱与善

致谢

试读章节

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无论怎样就是睡不着,迷迷糊糊满脑子都是电视里那一幕幕地震场景的碎片。好不容易熬到了凌晨5点多钟,赶紧起床洗漱,然后就迫不及待地叫我先生开车送我到单位。来到病房,和值班的同事们一起,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看过去,心里才慢慢平静下来。

查完房,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阳光透过病房的落地窗斜斜地射到病房外面的过道上,投下了几道长长的光柱,6月初的成都已经有了几分夏天的感觉,暖暖的让人有了些许慵懒。正在这时,楼下突然传来一阵阵喧哗,夹杂着零乱的脚步声和一阵阵哭泣声。“发生什么事了?”正疑惑着,不一会儿,门诊导医护士小陈一路小跑上来,急急忙忙叫道:“黄老师,黄老师,您快来。快来看看!”

快速来到楼下的大会议室。推开大门望去,只觉得心脏仿佛挨了重重一击,顿时破碎,撒满一地。

几十对来自都江堰市向峨乡的失独夫妇已经不再哭泣,他们每人手中都抱着一件孩子的遗物。围着那张椭圆形的大会议桌呆望着推开的门,每一个人看上去都神情呆滞、表情木讷。憔悴灰暗的脸上,两只眼珠深陷在空洞的眼眶中,白中带青,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看起来不但失去了生机,更像是失去了灵魂!

他们手中抱着的那一件件遗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令人心颤的故事。

一位家长捧着一张奖状,奖状上清晰的字迹是“××同学,在全校诗歌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那张奖状上面残留着灰尘,缺掉的右上角还有着类似糨糊的痕迹,可以想象这张奖状不是装在相框里,而是直接贴在墙上,由此可以推测孩子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但并不能阻碍他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蓝天下翱翔,他一定有着诗和远方的梦想……然而,这场大地震却让未来的诗人瞬间凋零了!

一对夫妇,丈夫捧着一张照片,彩色照片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正俯着身子蹬着滑板向前冲,而此时此刻的妻子则抱着那只孤零零的滑板,紧紧的,紧紧的,无论如何也不松手!

一位母亲看上去如祥林嫂之神态,口中无休止地重复着一句话:“我们宝娃见人就笑,我们宝娃见人就笑……”

更让在场的所有医生护士瞬间泪崩的是,一位母亲抱着一只毛毛熊,而这只毛毛熊身上竞穿着一件橘红色的童装羽绒服!妈妈啊,你这是要告诉我们,你的宝贝女儿不是去了天国,而是依然抱着她的萌宠在你的呵护下甜甜地沉入了梦乡!

“昨天是儿童节。”不知是谁在我耳边哽咽道。儿童节!是啊,多么美好的节日,只要一想到儿童节就会想到蓝天、白云、阳光、绿草,还有我小时候常常哼唱的那首儿歌:“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许多花儿开放;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跳啊,亲爱的叔叔阿姨们,同我们一起过呀过这快乐的节日……”可是……地震后呢?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还有那些成绩单、学习机、汽车模型和奥特曼机器人都变成了家长手中的遗物,春风里的小鸟颓然折翅,春天的花朵已然凋谢,只有正在流泪的叔叔阿姨和泪已流干的爸爸妈妈们在陪你们度过已成绝唱的儿童节!

老天,你不要这样残忍好不好!要知道,我也是一名女性,我也是一位母亲,在面对丧子之痛时,我没有坚强,只有软弱,只有束手无策、孤立无助的绝望……

绝望之时,我想起了我的同学胡丽娜,她是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的大科主任,同时也是四川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的主任委员。虽然她是我们班的小妹妹,但她性格豪爽大方,素来果断刚强又乐于助人,我现在最想得到她的帮助!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手机。

P14-17

序言

致敬生命

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一方面是地震突然爆发,其严重程度,接近四十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快速反应,积极有效的救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还有无数的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这让劫后余生的父母们痛不欲生。为了帮助这些家庭,2008年7月30日,当时的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带领我们生殖医学专家组一起到达成都,启动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灾后重建中的一项英明举措。

地震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政府就迅速制定出灾区再生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再生育全程技术指导服务,这无疑是对灾区有成员伤亡的家庭最大的关怀和慰藉。在多次去四川灾区不同市县培训基层医生辅助生殖知识和技术的路途中,与那里受灾的父母们交谈,知道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因此在制定和调整灾后再生育政策时,我不仅是以一个专家的身份积极出谋划策,更是怀着对灾区的失独家庭的深切同情和责任,努力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毛萌院长是我非常尊敬的妇幼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和胡丽娜、黄萍教授都是卓有建树的妇产科和儿科医生,我熟悉她们,更知道她们常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繁忙。但是,在再生育全程技术指导服务项目中,她们作为专家指导组的主要成员,带领来自四川省各地的医护人员,在政府的领导下,以一个医者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战胜了许多困难,克服了很多阻力,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此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令人由衷地敬佩。

本书中,三位医生以医者的身份,回顾了自己在灾后再生育工作中的经历,记录下这个在世界灾后重建史上的奇迹,彰显了祖国的伟大。她们不仅记录下那些再生育夫妇和参与这项工程的专家们建立的深厚感情和感人故事,还深度剖析了再生育工作的模式、流程和方法,以作为今后可借鉴的材料。她们也思考从中获得的感悟,反思医学进步的环境推动力,并分享自己的体悟,以供大家参考。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她们践行了医学生的誓言,诠释了医学的核心价值观。

灾难让我们有一种破茧而出的领悟,医学也因此而俞加完善,致敬生命!

后记

日常生活也需要爱与善

十年前的再生育,是灾后生命重建的一项软工程。灾难中失去孩子,需要再生育,因为灾难,政府当时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等,从医疗和经济上给予这些家庭巨大的援助及心理安慰,灾区也因新生命的诞生获得新生。

2018年初我们重返北川,看到规划有序的新县城一片生机,在1798户要求再生育的家庭中,截至2016年底,已经有999户实现了再生育的愿望。除了在2015年放弃再生育愿望的256对夫妇,尚有388对夫妇仍然需要得到再生育项目的帮助。但对于一些高龄妇女,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她们如何找到后半生的生命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些非营利性社会公益团体,针对失独家庭再生育方面的困难也提供医疗救助的公益平台,还有些公益组织提供经济援助,比如“妈妈之家”援助丧子母亲,致力于帮助灾区丧子母亲们重塑心理健康,被很多媒体称作“坚守灾区最久的志愿者”。

另外,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复杂,恶性伤医事件也时有出现,医患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任。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它除了有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沟通。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承载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使命,本质应是爱的表达。医学要前行,不能单纯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我们仨也想以此书来表达我们的医者情怀,让大众对医者有更深刻的了解。

生存还是死亡,自古以来就是考验人类的严峻话题,死亡是人类永恒的隐痛。虽然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必然归宿,无论是一叶一草,还是参天栋梁,无论是一介凡夫还是盖世英雄,终将化作一缕烟尘归于尘埃。但灾难的到来总是让人猝不及防,顷刻间一切化为乌有,大地裂开,吞噬了房屋和学校,那些鲜活的生命消逝于瞬间,此时你能感到的只有大自然的威力和生命的渺小。这种撕裂的疼痛是难以忘却的。

但灾难只是概率事件。灾难中表现出的熠熠生辉的人性,表现出的人间大爱不能随着灾难的过去而淡化。或许是灾难事件激发了爱的集中表达,但在平常的日子里,仍然有儿童、少年面临受伤和死亡的威胁,仍然有好多高龄妇女想要再生育一个孩子,她们怎样获得帮助和关爱也是需要关注的。平常的日子显示出的是细水长流,这细水长流中也是需要点滴爱的浇灌的,哪怕只是一点,也会聚少成多,让生活更温暖,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灾难来临才奉献爱与善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世间最美好的字眼,是最美好的情感。与生命相比,其他的都毫无重量,希望人们在祭奠受灾民众的同时,反思生命,反思人性,毕竟生者是死者生命的延续,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