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著的《检察官日记/法律实践研究丛书》是从东部反贪一线的检察官的视角为读者呈送的原汁原味、热气腾腾的“法律大餐”。
全书分体会篇和故事篇:体会篇是作者在多年的反贪污贿赂职务犯罪工作中,对于检察、反贪及相关的一些名词、现象的体会和感受,如“反贪局与纪委”“隐性福利”“刑讯逼供”等,在表达个人切身感受的同时,释明部分普通民众的误解,吐露基层反贪干警的心声,折射基层执法者对于当今反腐败工作的思考和忧虑;故事篇则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日常反贪工作中亲身经历或者所知晓的20余个职务犯罪案件或故事,作者摒弃了刻板的说教、冠冕的辞藻,用简单直白又蕴含规则的话语,揭示涉案者和办案者不同的视物角度、行事方式以及不同选择下的迥然结果,反映出我国贪污贿赂者以及反贪污贿赂执法者不同的价值观。
本书撷取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片段,真实再现了一个反贪检察官的成长历程,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办案能手、预防骨干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足迹。既坚决惩治腐败、侦查办案,又立足教育,挽救和感化罪犯;既深刻剖析腐败犯罪的根本原因,又深入挖掘腐败犯罪的深刻教训。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刘喆著的《检察官日记/法律实践研究丛书》洋溢着年轻检察人的蓬勃朝气和思辨才气,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摸索中成长,在挫败中成熟,在传承中升华。
藏在厚厚的卷宗里的每一个案件的背后,凝聚着各式的酸甜苦辣,蕴含着值得回味的故事。可能其中有些案件远不如暴力刑事案件那么触目惊心、振聋发聩,但细细品评之下,亦有一番滋味杂陈其中。
反贪干警的生活并非天天都是办案子,抓贪官。我们也是机关人,更是普通人,也要做很多不能免俗的事情,也会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路过,有林林总总的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起点
第一篇 手边的卷宗
亲爱的,我该信谁?
利剑与铁锤(上)
利剑与铁锤(下)
“统一战线联盟”
无“wei”的保护
小人物的大“花头”
我的“耻辱史”
零口供
院外的人山人海
兄弟情深
仓廪实则知礼节?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要升迁,先找路
一个“熟人”
爱的代价
屁股擦不干净,就不要那么踉
今天咱们去搜查
老蔡的华丽转身
好人和恶人
第二篇 身边的故事
和纪委一起办案儿
远道而来的客人
来自深渊的怪物(一)
来自深渊的怪物(二)
来自深渊的怪物(三)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和领导有个约会
在乎最该在乎的事
致敬!离开的小伙伴们
第三篇 碎片与火花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我在这里都学会了什么
兄弟,药不能停
请别信电视剧
疾恶如仇
吃着“皇粮”的我们都在干啥
不抓人的时候,反贪局都在干什么
怎么写一篇廉政宣讲稿
反贪局的头最在乎什么
反贪局的兵最讨厌什么
第四篇 跟小伙伴们讲几句心里话
反贪局的“江湖地位”
反贪局的“社会关系”
公务员穷不穷
检察院富不富
反贪和公安,有啥不一样
为什么是我去反贪
我该不该做反贪
致我的检察岁月——于司法体制改革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际(代后记)
反贪干警取得线索之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删去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重复举报。社会上有太多不平衡的心理、不安定的情绪,到处举报、重复举报成了他们释放情绪的窗口,但对于处理线索的反贪干警而言,这些毫无价值的线索,其“剩余价值”也只有进入阴暗但不潮湿的归档仓库了。对于其他可能有用的线索,侦查员首先要做的往往是争取同举报人取得联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匿名举报的线索,这就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是实名举报或者是留下了联系方式但不留姓名之类的半实名举报,侦查人员都很乐意主动同举报人取得联系。从侦查的角度来看,举报人大多已经对被举报人观察多时,甚至主动收集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信息,从他们这里取得现成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大部分省市都规定,反贪部门对于实名举报的职务犯罪线索必须反馈调查处理结果,这就要求侦查员必须及时联系举报人,并在初查结果(立案、不立案、缓查等)形成后,及时进行反馈。从始至终,反贪局和侦查员都会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严格保密,这是最基本的保密要求。如果最终线索成案,且确定该线索对于突破案件有重要作用的,往往还会给予举报人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和表彰表扬。尽管这一做法有“买”线索之嫌,但由于线索指向的是非法行为,应该说更接近是另一种形式的“悬赏”吧。
我们每天接触的线索表面看来有板有眼,但其实大部分是绣花枕头。可即便是一些很浮夸的线索,我们也需要花费一定心力去分析,并配合开展一些外调工作以确定该线索的真实价值。比如有一封举报信上说,某税务所所长在外包养了一个情妇,情妇开了个礼品店,这个所长要求相关单位逢年过节去这个情妇那里购买各类礼品,每年每个单位在这个礼品店消费少则数干元,多则数万元,曰积月累,累计有数百万元的消费记录。整个线索看起来富有逻辑,极有现实可能性。当我们真的扎根下去调查,发现这个所长多年前因为私收红包,已经被内部处分,调离业务一线,现在挂了一个虚职,门可罗雀,号召力已醛大不如前;情妇和礼品店,倒是确有其人、确有其店,但这个所长只是她的相好之一,她的礼品店之所以生意兴隆,是因为还有另一个富二代包养了这个情妇,出手阔绰之故。我们围着这个店折腾了二十多天。还秘密调取了该店数百张发票去分头核查,最后发现只是空忙一场。
从事反贪岗位,你必须收起你的“玻璃心”,因为不是每一分耕耘都有收获,也不是每一份证据都有助于案件的侦破。经常有花费数个月收集到的数十份证据,最终被证实只是捕风捉影,诬告陷害,只得归档成为一份不立案卷宗,办案人员的失落感不言而喻。但是,因为反贪局的案件对象,大部分是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无论是取证还是采取强制措施,都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要是一个案子闹得满城风雨却发现只是空穴来风,当事人及当事人的单位都可能会满腹意见,因此失去发展前途,来检察系统闹事上访的人也不是没有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随意出击,将行贿人、受贿人惊动了,但又没有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很容易导致行、受贿人串供、毁灭证据等行为,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所以,侦查人员平时的外调工作一定要小心谨慎,不敢打草惊蛇,要有足够的把握,才会将涉案人员请到检察院的办公室。这也就意味着,侦查人员应在办案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各类证据,如果一个线索所导向的犯罪事实尚不明朗,侦查人员往往情愿耐心等待,观察其发展和走势,也不愿意打无准备之仗,白白浪费了优质的线索。一般来说,职务犯罪中,十份外来线索能够最终立案两至三件已经是比较高的成案比例了。
言归正传。从监狱转来船老大举报线索后,我们局长如获至宝,立马指挥几个侦查科长一起去提审船老大,从他的口中前前后后“喷出来”七八个受贿人。之后的大半年里,在这些人的基础上,受贿人“咬”行贿人,行贿人又“咬”受贿人,一路滚雪球下来,全市多个检察院一共抓了五六十个人,可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我手上案子里的沈某便是其中的一个受贿人。(P10-11)
管中窥豹,亦有所得
反贪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工作。
反贪工作的对象往往是手握各种公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普遍拥有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对他们开展职务犯罪的惩处和预防更加需要优秀的检察团队、卓越的侦防干部、扎实的法律基础和成熟的办案技巧,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书以一名大学毕业生成为检察院反贪局干警为背景,采用深入浅出的记叙、理据相依的论述,撷取其工作中的办案经历和思绪碰撞,生动描绘了一个单纯稚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精干的反腐执法者的心路历程和实践足迹,直白而不刻板,诙谐而不浮夸,有行有思,有理有据,值得回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本书洋溢着年轻检察人的蓬勃朝气和思辨才气,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摸索中成长,在挫败中成熟,在传承中升华。这些反贪战线上的新鲜血液不停地在反贪锋线积累经验、汲取知识,并融入新思考、新探索、新领悟,再通过实践转化成新的办案业绩和反腐成效。这些未来的反腐倡廉中坚力量令人既感慨后生可畏,又欣慰后继有人。
“勇锐盖于怯懦,进取压倒苟安”,本书中不仅有锋利出鞘的反贪利剑,还有直指人心的伐心之刃。人性的原始贪婪、行贿人的阴阳嘴睑、身败名裂的可怜蛀虫,这些反贪工作中鲜活存在的形象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使平素无法接触实务的读者推己及人,仿如身临其境,阅历人生百杰。
“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我们的事业有甘也有苦,光鲜亮丽的制服背后,付出了无数个挑灯鏖战的夜晚;我们的案件有成也有败,每个顺利侦破的案件面前,铺垫了数以倍计侦查无果的重整出发;我们的干警有喜也有怒,干篇一律的“扑克脸”下面裹藏着同样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反贪人的幸福、辛酸、骄傲、委屈、上进、忧虑、好恶、殊方这些寻常而真切的点滴如实地记录下来,令读者感同身受,领略反贪人的坚守,体会职务犯罪侦查的不易,理解检察干警的酸甜苦辣,这也是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
“止之于启萌,绝之于未形”,惩治与预防是反腐倡廉的“同胞兄弟”,一攻一守,相得益彰。惩处往往雷霆万钧,一招制敌,势如破竹;预防则讲究春风化雨润无声,警钟长鸣人心田,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作者曾分别在反贪侦查一线和职务犯罪预防岗位上任职,是个能侦善防的“多面手”。除了对侦查过程和案例因果的细致描述和剖析外,书中还常常流露出警醒和诫勉的弦外之音,绕梁三尺,侦防兼济,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犹记得第一次见到作者时的情形,当时我还在市局侦查二处,去基层指导具体办案,他是基层院反贪局办公室的代理主任。他的领导向我介绍,这个小伙子晚上和兄弟们一起“上案子”,甘苦与共,白天在办公室里写稿子,行云流水,经他总结归纳的办案经验,办案子的同志不觉得刻板生硬、脱离实际,写材料的同志欣赏其说理通透、字句细腻。我当时就觉得这样的干部很难得。之后,我到基层院担任副检察长,分管反贪、预防等工作,恰好作者又成为我的下属,此时他在预防部门工作——剖析案情,查析原因,堵漏建制,警示宣教,这更是发挥了他的所长。
我们反贪工作常常不为普通群众所知晓、理解,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神秘感太浓,知晓度太低。介绍反贪工作的文字素材并不稀少,但大多过于正式,如同制式装备,整齐划一,“高大上”。作者笔下的反贪工作却轻松活泼,既通俗易懂,又能在一些细微之处搔到反贪人的痒处,点出案、法、情之间的症结,如同一扇别致雅趣的小窗口,打通了普通民众与反贪人之间的壁垒,将我们真实工作和生活的一隅生动诠释,有血有肉,接地气。能够看到他的作品付梓,我衷心感到欣慰,更为我们反贪工作能够增加一个被了解的小窗口而欣慰。尽管作者的文笔略显青涩,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释法说理扎根实际,更饱含对检察事业和反贪工作的热爱与期盼。若静心阅之,定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陈振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2018年1月16日
致我的检察岁月——于司法体制改革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际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将两首经典名句略作混搭,就是我眼中的中国法律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法律人共同遵守、共同构建的体系,尽管它的历史远没有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或者是中华法系那么悠远,但其拥有三者所没有的澎湃活力和无限潜力。中国公检法乃至中国法律界,摸索,踱步,跨迈,奔跑了一段漫长的前行之路,扭头回望,无数前人的足迹在浪潮中渐渐淡去;环顾四周,基石业已巩固扎实,先行者早已结伴开拔;眺望远方,星空之下、终点之前还有无数种可能有待发现。
司法体制改革,是为了除垢祛弊,激发“产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为了聚力汇法,重拳治腐。同时身处两股巨浪之中的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彷徨且憧憬。彷徨在于现状的难卜,尽管确信未来一切向阳,但这束阳光将从哪个角度照入?又照在何处?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阐述。憧憬在于远景的恢宏,新时代、新征程,一幅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已被勾勒在眼前,尽管不知还需多少个寒暑才能抵达彼岸,但身为法学的朝圣者,机制内的小颗粒,依然感到心潮澎湃,与有荣焉。
沉浸在反贪一线的岁月里,我们既傲娇也惶恐,既勇敢也胆怯,无时无刻不在推敲着人性的丑与美,也打量着各种权力由不同人掌控的善与恶。身处前所未有的双重浪潮中的我们,披挂着世人的期待,怀揣着小小的梦想,有信念却也迷茫,有目标却也犹豫。
反贪是一份幕布后面的工作,即便案子办得如火如荼,也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和传播,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极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往往是一些广受关注的大要案且都是被精心挑选的辞藻包装后的成品。有时觉得,反贪人、反贪案、反贪局乃至检察院在世人面前都像是待字闺中的大丫头,总是蒙了一层薄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假,其中多少也归咎于内行人的“积财吝赏”,刻意保留了几分神秘感和距离感。
屈指算来,不知不觉进检察院已过七年,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时间段。不会像那些刚入院两三年的“小鲜肉”一样,因为那些奇葩案情大惊小怪、心潮激荡,也不会像那些入院十几二十年的老法师一般,仿佛浑身已经没有一点棱角,对一切人与事都见怪不怪、淡定超然。处于两个阶段中间的我,对于那些牵动心弦、拨动思绪的是与非,心中可能狂风骤雨,但表面仍要装作波澜不惊。我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也会习惯于成为一枚安分守己的螺丝钉,在整个国家机器中循规蹈矩,无声无息。但可能是被几股浪潮“催”的,也可能是舍不得曾经路过的这些风景及随之而来的涟漪和火花被泯灭在岁月的蹉跎之中,或是“七年之痒”作祟,我萌发了将这层薄纱揭开一角的念想,同大家分享我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故而付梓于此。
在此特别要拜谢恩师郝铁川教授的再三鞭策,感谢北大出版社孙维玲编辑的悉心帮助,以及师兄郭彦明、师姐杨蓉的多番鼓励,否则我一定会羞于自己拙劣的文辞、疏浅的才识、乏善的思虑而不敢落笔。
最后容我有一点小小的骄傲,不仅是因为小小的我能够战胜自己,完成了这篇陋作,更是因为小小的自己曾经为中国反腐败事业所付出过的那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书中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海涵并批评指正。
刘喆
2017年冬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