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镜净著的《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从地方性知识出发对“哈巴”的文类特征进行考察和界定,真实而全面地呈现出“哈巴”在民间传统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在地方性认知中的丰富位相,对哈尼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出了有效探索。同时,作者还关注了特定地域空问内民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互释性阐发,兼顾了研究者的抽象思维与地方民众情景化思维的关联、学术解析与地方知识的衔接,对于民族和民间文学研究摆脱书面文学概念的影响、走向口头传统的研究范式,提供了一个良好参考的个案。
刘镜净著的《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从语义学、语用学、民族志诗学等视角对哈尼族口头传统文类“哈巴”进行了考察,通过规范而深入的田野研究和多次定点跟踪回访,从演述情境、文学形式、传统曲调和地方性知识等各个方面对“哈巴”的文类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呈现出“哈巴”在民间传统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作者将“哈巴”定位为“跨文类”的综合范畴,纠正了以往将其仅仅视为民间音乐形式或曲艺的偏颇,颇具新意;而关于“哈巴”文类归属的“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分析,则触及了口头文类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理问题。本书借鉴“海姆斯言说模型”和国际音标转写方式,将各种鲜活的演述语境要素最大可能地呈现在民族志的叙事阐释之中,对当前的民间口承叙事文类分析模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少数民族口头文类研究中尝试了一种值得提倡的写作规范。
引言
第一章 “哈巴”研究的学术走向
一 前期研究:从概观到结构
二 后期研究:从分类到歌种
三 “体裁”研究:局限性与张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土观念中的“哈巴”:语义分析
一 可拆分与不可拆分之间:传统语境中的“哈巴”释义
二 “哈巴”的语义学分析及其释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语境巾的“哈巴”:文类界定
一 “哈巴”文类界定的困境
二 元江哈尼族口头传统概况
三 “哈巴”的地方分类体系
四 “海姆斯模型”:言语行为与文类界定
本章小结
结语 “哈巴”文类界定的不确定性:问题与反思
附录一 田野访谈(节选)
附录二 田野研究报告(节选)
附录三 田野日志(节选)
附录四 老挝班或旧寨口头传统概况
附录五 云南省元江县羊街乡水龙村哈尼族“十月年”调查报告
附录六 哈尼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附录七 哈尼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