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永超//石侠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沙庆林(1930.5.7—),公路工程专家。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先后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典型结构和可靠度设计等领域有大量创新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参加了2000多千米高速公路设计施工指导。1993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研究成功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奠定技术基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超、石侠著的《沙庆林传》讲述了沙院士的成长历程、学习经历以及工作之后的事业拼搏过程——主持的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路面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中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修建模式。

内容推荐

刘永超、石侠著的《沙庆林传》是在总结梳理沙庆林院士的工作笔记、科研报告以及回忆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实录编写而成。书中客观详细地叙述了沙庆林院士的成长历程、援外工作经历等,并重点对沙庆林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力争全面、准确地展现他在公路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本书可供道路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成长历程

 艰苦的童年

 勤奋好学的中学时代

 独立自强的大学时光

 求知若渴的留苏生活

 下放进行劳动锻炼

 正式入职交通部公路院

 “五七干校”劳动

 唐山大地震公路震害调查

第二章 赴亚非援外为国争光

 踏冰川改变路线设计

 带病工作的施工段段长

 用智慧挑战棉花土

 采用重型压实标准的倡议者

 迎难而上克服多雨地区筑路难题

 探索沥青面层新材料

第三章 创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刚性路面

 为我国高速公路起步做技术准备

 创建和逐步完善高等级公路半刚性路面

 开展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

 沥青路面结构的可靠性研究

第四章 重载交通长寿命半刚性路面理论的再创新

 开展高速公路早期破坏现象调查与研究

 新型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

 重载交通长寿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的立项

第五章 可敬的公路引路人

 传道授业解惑者

 成功的背后

第六章 内心的遗憾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长期使用性能观测

 足尺路面试验环道建设

附录

 附录一 沙庆林大事年表

 附录二 沙庆林论著目录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独立自强的大学时光

1949年秋,沙庆林同时考取了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最终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沙庆林到了上海,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使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他个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倍增。

人学没有多久,10月底,沙庆林带去的御寒被褥、棉衣,就被小偷偷走了。沙庆林又急又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根本没有能力再去重新购买。

时值深秋,上海的夜晚,气温较低。沙庆林不愿意麻烦别的同学,无奈之下,晚上他只能蜷曲着身体躺在光秃秃的木板上睡觉。偶尔会与同学两个人挤在一张90厘米宽的床上,共同盖一床棉被,暖和一宿。当时的辅导员知道这一情况后,建议沙庆林写个申请援助的报告,由他负责转交校方。一个多月后,学校帮沙庆林解决了被褥和棉衣。

此次经历使沙庆林落下了“寒腿病”,遇凉时臀部和大腿肌肉就会感到酸痛,难以入眠。参加工作后,由于白天没有什么不适,不影响做试验、下工地和看书学习,只是晚上难受,加上工作繁忙,沙庆林也没把这个病当回事,一拖再拖,一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系统治疗,最终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症状日趋加重,50岁以后,沙庆林不仅冬天怕凉,即使夏天也怕凉,三伏天下半身也得盖个薄被,一年365天,每天晚上臀部和大腿处都要放个电热蜡袋,才不至于肌肉疼痛,直至现在。

1950年6月,沙庆林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他在班级各种活动中表现比较活跃,很快就开始担任校团委的军体委员,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组织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比赛。

1950年,沙庆林的父亲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家里人怕影响沙庆林学习,没有告诉他。沙庆林放假回家,得知父亲留下遗嘱,要他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以改善家庭穷困的经济状况。

当时沙庆林的大哥已病故,大姐远嫁到安徽合肥,二姐嫁给了同村普通的农民,家里只剩下沙庆林一个劳动力,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沙庆林也想过退学回家,因为那样的确可以改善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但同时,沙庆林又觉得不甘心。沙庆林辗转反侧了几个夜晚。最终,那股要学习科学技术,参加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使他没有离开学校,他只得违背父亲的遗愿,坚持完成学业。

当时,学校医院有位医生有两个孩子,一个念高中,一个读初中,想请个家庭教师,沙庆林是校团委会委员,家境贫寒,人也老实,工作认真踏实,就聘请沙庆林去做家庭教师。为了能给一贫如洗的家庭一些帮助,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沙庆林在读书和做好团委会工作之余,每周用四个晚上。去医生家分别给读初中和高中的两个孩子辅导功课,一周8小时,收人的大部分都寄给了母亲,直到大学毕业。

在大学期间,沙庆林从不乱花一分钱,节省下来的助学金作为回乡的路费或继续补贴家用。沙庆林不但没被贫困压垮,反而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作风。而来自家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也使他养成了处事不惊、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

大学的基础课结束后,开始选择专业。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有4个专业,其中最苦、最累、最没人愿意学的就是公路专业。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困难重重。公路更是寥寥无几,全国只有7万千米,而且还是“晴通雨不通”的土路。沙庆林觉得,搞建设,发展经济,必须要有公路,这是国家的需要。但是,搞公路建设是相当艰苦的,很多同学都不想学,有的同学甚至觉得公路太简单,除了石子就是泥巴,没有什么好学的,全班80多个同学,大部分报了别的专业——建筑、结构、铁路。

沙庆林当时是团委委员。他感到,公路建设对于要从战争废墟中重建的新中国来讲,就像树之根基、江之源泉一样是根本之根本,同时,他也觉得,修公路还可以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是怀着这种朴素的热情,沙庆林和另外三位同学选择了公路专业,从此就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实上,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选择公路专业的三位同学中,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沙庆林一个人。但沙庆林从来不曾后悔过,他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是他报效国家的最好途径。

P10-12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宋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