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的灯光,北大的希望
记得1998年我刚来北大读书时,就听一位老先生对我们自豪地说,只要燕园夜晚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以后也曾多次听到过类似的说法。上学期间,虽也有过很多次挑灯夜读甚至熬通宵的经历,但是对燕园夜晚的灯光,并没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对这种说法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留校工作后,一次去北京另外一所“211”高校讲课的经历,让我对这一说法有了重新认识,并开始主动关注燕园的灯光。
2011年4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已在该校某学院担任领导的师兄,邀请我给本院研究生做一次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讲座,我慨然应允;但因白天要上班,所以要求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师兄在电话中颇觉为难。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师兄最终把讲座安排在周四晚上。
当天下班后,我乘地铁赶往授课地点,出地铁站时天已渐黑。一进校门,却发现校园里除了路灯以外,到处都是漆黑一片,与燕园每晚灯火通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师兄见面后,他对我解释说:“刚来这里任教时,很不习惯。想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什么时候晚上11点前睡过觉?还不都是在图书馆、教室或宿舍读书、讨论,做研究?到这里以后,发现每天5点下班下课以后,校园里就空荡荡的,学生中能去做家教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的了。所以大家就没有晚上上课的习惯。今天上课的教室,还是我很不容易借到的,同学也是临时通知的。”听完师兄这番话,我明白了他不想把讲座安排在晚上的苦衷。讲座结束后,师兄开车送我回校。车驶出校门时,我回望刚才上课的那座教学楼,又沉入了漆黑之中。一路上,我都在想着燕园的灯光。
10点前回到了燕园,我特意去图书馆、教学楼区转了一圈。让我兴奋的是,几乎每一栋建筑里都是灯火通明。正巧赶上当天最后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每条路上都是熙熙攘攘,在路灯的照耀下,异常热闹。看到这样的场景,想想之前的另外一番经历,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感叹道:这就是我们的北大,这里的灯光是这样的明亮和温暖,这样的动人和难得,这样的催人奋发!老先生说的没错,只要燕园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满怀激情地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作为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态,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而大学校园夜晚的灯光是否辉煌,灯下是否有众多的师生在读书、讨论和钻研,是其学风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正如吴健雄先生所言:“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辉煌的灯光一定是一所大学优良学风和校风的最佳表现。 让人欣慰的是,在漆黑的夜晚,当很多地方都沉浸在黑暗或者浮游在喧嚣中时,在燕园的很多地方,我们还能看到众多北大人挑灯夜读或讨论问题的壮美景观。这灯光,不同于尘世的灯红酒绿,她安静、深邃,还有些特立独行,一点也不喧嚣和浮躁,但又是一种“轰轰烈烈的静”,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温暖,感染并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带领着我们在科学探索和知识创造的道路上,驱除黑暗,迎来光明。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毅地塑造着北大的光辉,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中国梦”。
无论一所校园的风景如何优美,硬件如何优越,都比不上师生们争分夺秒自觉学习、自发研讨的热情和毅力,这才是大学最为弥足珍贵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离不开这个“传家宝”。我由此想到了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九年,学生不过八千,条件异常简陋,生活极端艰苦,却以“坚毅刚卓”的“精气神”,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蒋梦麟先生从教师的角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虽然设备简陋,学校大致还差强人意,师生精神极佳,图书馆虽然有限,阅读室却座无虚席。”杜运燮先生则从学生的角度深情回忆,当时“物质条件虽然很差,精神方面的享受,质量却无疑是第一流的。在联大的那段日子,我一直感到精神上极为富有。每天都有巨额收入,那时留下的积蓄,似乎是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是在这种精神和氛围的感召与熏染下,西南联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理应做出更为突出的成就。(P13-15)
努力做一名为北大热情歌唱的“爱校主义者”——《北大钝学记》前言
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
“外未名而内博雅”的北大气质
燕园的灯光,北大的希望
北大人的心结——对沦为平庸的忧虑
本土情怀、文化自信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从“北大是常为新的”看大学的创新发展
激情与责任铸就辉煌
——沙滩红楼前的感悟
双园春赋
精金良玉般的道德楷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我见
先把金针度与人
——顾颉刚先生为学生改稿的一点启示
未名湖的气象
——记侯仁之先生二三事
永远景仰王重民先生
人生受教与从学散记
清明忆往
感念王培堂爷爷
琐记与我情同父子的恩师魏江先生
师门受教录
春风桃李有余哀
——深切怀念本师肖东发先生
此是良法可书绅
——本师肖东发先生教我如何写文章
绛帐春暖惠多士
——本师肖东发先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课常讲常新,饭越吃越淡
北大从学诸师散记
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
一次美丽的重逢
别人的懈怠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理由
与己方便,更要与人方便
——由考试占座而想到的
能量·信仰·改变·梦想
——在北京大学2014年平民学校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春风起意正年华 汇聚远程谱新篇
——在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春季学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为自己和国家描画更美丽的图景
——在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秋季学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1年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育人应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
做“亮”工作的五对关系
学会“做加法”的忙碌
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
为学六艺
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
——在北京大学“书香校园”建设座谈会暨“云舒写好读书”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读书札记十则
从认真读好一卷书做起
书不贵多而贵有灵气
经典的选择与阅读之法
实务工作中如何提高文章写作能力
表彰北大真精神 传递北大正能量
——《微说北大》出版序言
向本师提交的最后一篇作业
——《中国出版史》出版后记
此山登罢再出发
——《文化的坚守与运营》出版后记
努力做一名为北大热情歌唱的“爱校主义者”
我于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习编辑学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后来又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职读了博士,是一名典型的“三北人”。在北大近20年的熏陶和各位师长的教导下,我也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老北大”。回顾在北大的成长经历,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没有了北大和各位师长如大地一般广博、如阳光一般温暖的关爱与教诲,我将一无是处、一事无成。所以我一直对北大充满了无尽的感念之情。北大,已经成为我精神和事实上的第二故乡。
在对我有授业之恩的北大老师中,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先生,是我最重要、最敬爱、最亲近的恩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根本之师”。怹除了在编辑出版学、图书馆学领域造诣颇深以外,还深受侯仁之先生的影响,一以贯之地热爱北大、研究北大、讲述北大,被人誉为北大的“爱校主义者”。在怹的影响、教导和带领下,我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参与了怹主持的“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北大文化丛书”等一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常年参与讲授怹主持的全校通选课“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主要为师弟师妹们讲授北大历史、校园风物和人文精神。
“惟知之深,故爱之切。”对北大的了解和研究越深入,对她的挚爱之情就越发深沉。通过追随本师做以上工作,让我坚定了也要做一名“爱校主义者”的信念。在不断用北大精神教育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要积极为北大“鼓与呼”,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北大的“正能量”与“好思想”。留校工作以后,我结合自己的所学、所见、所闻和所思,撰写了一些探讨北大传统与精神内涵、总结在北大学习工作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多发表在《北京大学校报》《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北大人》《中华读书报》《中国研究生》等校内外报刊上,有些文章还曾在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工作之余,我还经常为到北大学习、参观、访问的各方代表讲授“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北大优良传统与精神魅力”等课程。做这些工作,我既感责任重大,又觉乐在其中。
2018年北京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秀才人情纸半张”,将我多年来探讨北大精神和风范,回忆师长教泽,总结读书、治学、工作感悟的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敬献给北大的双甲子诞辰,是我真诚而热烈的愿望。2017年3月,我不揣孤陋,毛遂自荐,向北大培文总裁高秀芹老师汇报了我的想法,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并说这些文章恰好可以反映年青一代北大人的成长经历。在她以及北大出版社各位领导和周彬、陈健等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此书被列入《北大记忆丛书》,附诸位名师大家之骥尾而行世,真是荣莫大焉!以高秀芹老师为代表的各位贤达不论资历和名头、热情提携后进的做法,让我异常敬佩和感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北大人“兼容并包”胸怀的重要体现,我何其有幸,又一次受到了北大阳光的普照和滋润!
此外,在本书正式出版前,令人尊敬的“老北大”、张中行先生的女公子张文先生,二姐杨端茹,妻子周婧,同事常崝、马瑞、张丽、吴晓峰、张晓东、熊瑛等在百忙之中,为我审读了书稿,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信息管理系大师兄顾晓光,同事岳枫、董彦、王秋林为我提供了部分精美的图片,北大出版社资深编辑于铁红老师作为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苦、细致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对此,我也深表谢意!
本书收录文章41篇,分为4个部分:“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是对北大精神的探寻和对北大先贤的追慕;“人生受教与从学散记”,是对本师肖东发先生及部分人生之师“煦煦春阳教泽”的回忆;“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是以北大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探讨大学育人和实务工作的总结;“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探讨阅读、著述和治学之法的粗浅之见。大体可以反映出我在北大近20年的成长经历和相关的思考所得,也为读者诸君了解新一代北大人提供一个小小的范本。
在这里需要对书名中的“钝学”二字略作解释,大意谓天资愚笨,却能刻苦学习,出自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从小到大,我的资质都很愚钝,属于颜氏所说的庸才,尤其是摇笔为文的能力一直很差。记得在昌平园读大一时,多次给昌平园的一份文学刊物投稿,但无一例外地都被拒绝,以致“鸡立鹤群”的体会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但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北大的大环境经常会逼着你不得不往前奔跑,向上攀登。多年来,师长们的悉心教诲与栽培,身边同学和同事对学问、事业追求的不懈努力,经常会感染并督促着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今日扪心自问,虽然天赋、能力一般,但还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也愿意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下点“笨功夫”。工作当然不敢马虎,工作之余,未尝一日废书不观,也愿意就一些问题写点东西,发表些不成熟的意见。我明白,只有这样坚持做下去,才能问心无愧,并保证不被别人落得太远。这样的生活状态,是这本小书能够出版的前提条件。
2016年本师辞世后,我更加感受到,继续坚持学习、研究、探寻、践行、宣扬北大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既是我不能放弃的兴趣,更是必须担当的责任。薪火相传,作为怹的学生,我义不容辞。我在北大的成长之路还很漫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方面要接着学、接着讲、接着写北大,满怀热情地为她放声歌唱,努力做好一名新时期的“爱校主义者”!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努力,钝学累功,做出点北大人的样子来,让自己身上也打上北大永久的印记,这样才能不负师长们的栽培之恩和殷切期望。
谨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北京大学120岁生日和所有关爱、教导、鼓励我的师长!衷心祝福并坚信我们的北大越来越好!
2017年12月18日于燕园
杨虎著的《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为北大校庆纪念丛书“北大记忆”中的一本,作为老中青作者中的年轻一员,阐释了对北大精神的独特理解,其笔下呈现出年轻的北大人对母校的热爱、感恩、眷恋的情感。
书中对尊师重教、严谨治学美德的践行,代表了北大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北大钝学记》为一名年轻的“老北大”多年来探讨北大精神和风范,回忆师长教泽,总结读书、治学、工作感悟的相关文章的结集。书中收录文章40篇,分为4个部分:一、“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是对北大精神的探寻和对北大先贤的追慕。二、“人生受教与从学散记”,是对人生之师“煦煦春阳教泽”的回忆。三、“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是以北大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探讨大学育人和实务工作的总结。四、“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探讨阅读、著述和治学之法的粗浅之见。
书稿反映出作者在北大近20年的成长经历和相关的思考所得,也为读者了解新一代北大人提供了一个范本。
杨虎著的《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围绕北大风物、从师受教、讲座发言、工作实际等内容和主题,撰写了系列散文、随笔,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北大精神,展示了作者在北大的成长历程和感悟。部分篇曾在北大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这些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北大人的气质和风骨是“外未名而内博雅”、北大人的永恒心结是“对沦为平庸的忧虑”、从燕园的灯光中可以看到北大的希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必要的本土情怀,等等,对于认识和理解北大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章展示的读书和工作感悟,也可以看出一名北大人成长过程中的印记。在北大120周年校庆之前,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可算是对北大校庆的献礼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