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古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早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雨中军训掠影》、《遥远的万刚》、《一个农民在山上》、《一碗蛋炒饭》、《你在宜兴还好吗?》、《两位老人》、《到鼓浪屿看老别墅》、《登东台西台》、《解读高原上的一家旅舍》、《小镇上的图书馆》、《四十年前的排屋》、《岁月清昭陵》、《约经堂怀古》……朱早著的《小古城》是一本地产高层有关文化品味、生活乐趣的个人散文集。

内容推荐

朱早著的《小古城》是一本地产高层有关文化品味、生活乐趣的个人散文集,分“小古城”、“老杭大民宿”、“人物”、“其他”四个部分,充满了文学情怀与心灵感悟,文字中透着江南的闲适度、历史的沧桑感、生活的回归味,不偏不激,不温不火,让人仿佛归隐于小古城平和而深邃的村落时空中。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小古城

 孤独的风

 何陋之有

 径山禅修

 慢谷小古城

 村庄再造

 营造一种生活

 遵循古法

 四千年农夫

 西洲曲

 多少楼台烟雨中

第二辑 老杭大

 以一种情怀来经营民宿

 植入、混血与烧烤

 东篱下

 老杭大

第三辑 人物记

 你,就站在那里

 飞吧,诗歌!

 花,开在海上

 华光桥边无名氏

 降央卓玛素描

 厉玲退休了

 两个阿嬷

 情深谊长

 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小虎第四个冬天的一个早晨

 雨中军训掠影

 遥远的万刚

 一个农民在山上

 一碗蛋炒饭

 你在宜兴还好吗?

 两位老人

第四辑 随感录

 到鼓浪屿看老别墅

 登东台西台

 解读高原上的一家旅舍

 小镇上的图书馆

 四十年前的排屋

 岁月清昭陵

 约经堂怀古

 读书的味道

 无奈的选择

 心灵的港湾

 叶坪遐想

 阅读天空

 在莫斯科逛阿尔巴特大街

 知道不知道

 我与车的那些事

 我的临平山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家庭化农业,一户人家生产的往往只够自家用,剩余的有限,只能用来交换一些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当时农业的规模比较小,用的劳动力是人力和畜力,有时也利用风力和水力,用的肥料是有机的,病虫害靠益虫、天然杀虫剂和人工的方法治理,每家的土地上往往既种粮种菜,又种花,还种些草药和果树。

工业革命把机械、化肥和农药引进农业生产,加上大量人口涌进城市,在农村务农的人日趋减少,使得农民们不得不耕种大面积的土地,以养活越来越多的非农业人口。近代生物技术的飞跃发展又将基因工程、分子生物等新发明引进了农业,使得农业技术越来越复杂。农业靠少数的专家进行研究、指导,普通的农民只是盲目地跟从。 ,.

农业规模越变越大,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机械,广泛地使用化肥、激素,病虫害则主要靠喷洒农药来治理,而且为了耕作的方便,也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人们喜欢大规模的种植单一作物。

许多人认为人类在农业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是少数有远见的人却早已在繁华中看到了危机。他们将西方现代农业和中国古代农业做比较,提出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大地上耕耘了几千年,土地却依然保持活力和肥力。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少受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疾病的折磨。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忍耐、更节制、更爱好和平呢?他们发现,这是因为西方现代农业滥用化学和农药,使得土地失去活力和肥力,滥用高科技发明和技术,使生态遭到破坏,因而人和动物也就百病丛生。而中国人遵循其古老的农业智慧,注意保持土壤的活力、肥力,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尽可能将粪便、草木灰、毛发、骨头等各种有机物回归土壤,他们使用人力、畜力,而不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设备。肥沃的土壤造就健康的人。

此外,现代农业大规模和单一化种植也隐伏着可怕的危机,因为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例如,19世纪爱尔兰农民大量种植土豆,后来一场土豆病疫致很多人饿死,一半的爱尔兰人被迫移民美洲。而古代人小规模和多样化的种植,不但起到防止虫害的作用,就是出现虫害,也不至于损失所有的作物。

早在20世纪初,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对中国发出预言性的警告说,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改变不全是进步,如果中国人抛弃自己古老的农业文明,盲目效法西方的工业革命,很有可能会导致国家的败落、文明的没落。

不幸这个预言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现实。我们的大地经过祖辈几千年的耕耘,却依然保持肥力、活力。但现在,由于人们滥用化肥、农药和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在最近短短的几十年中,土壤就变得贫瘠荒芜,百病丛生。森林被砍伐,河流、湖泊遭到污染,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

现在,很多人开始着手改变。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都兴起了一大批人,他们从西方传统的农业和中国、印度那样的文明古国的农业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结合现代科技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对传统农业加以改进和提高。这样就发展出了现代有机农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接收了有机农业的理念。我们周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也正在实践着有机农业。

我们回不到四千年前去。但是,遵循古法,我们可以往前走四千年,或者更远。婕用农药和化肥,使人们相信,我们的土地可以无限制地养活更多的人,由此,我们进入了一个现代农业的时代。但是,金先生是与土壤打交道的人,他感知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可是,美国毕竟只有短短的百把年的历史,前后的对比很难有说服力。于是,他想到了古老的东方,具有四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它们会给他以启示和说服。这是他作这次农业旅游的原因,也是他长期思考着的问题。

一百年后的初秋,午后温和的阳光倾泻在阳台上,空气中略微带有了桂花的香气。在阳台边的窗下,一页页翻读《四千年农夫》,透过城市里高低叠折的楼宇,面前便展现出一幅幅江南农村沃田千里、水路纵横、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画面来。中国典型的传统农业,让生活在中国农村里的人们,干百年来与环境友好相处。由此,生命生生不息,社会欣欣向荣。

书中描述的场景,三十年前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还能亲眼所见。可惜,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绝大部分只能从《四千年农夫》中去体味了。P36-40

序言

小古城是我老家。每次回去,沿着潘双大道进村,远远地就看到老杭大民宿伫立在钱家滩二组的一座小山包下。常常也能看到,小木屋前,我的高中同学朱早,正捧着本书,悠闲地半躺在圈椅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心远地自偏”吧。

我们两个都是余杭人,高中一个班,就读于临平中学。大学毕业后,各自为生计奔波,开始往来较少。到了2000年前后,生活都稳定下来,各自的工作事业也都有小小的成就了吧,于是吃饭喝茶就多起来了。

记得是2003年的春天吧,我们在世贸大堂吧喝茶。那时,他已从杭州影视频道总监任上调往杭州广播影视周报社担任总编辑。当时全国的影视报已经走过巅峰,全面滑坡。几年里,影视频道从开办之初的一无所有到广告创收每年翻番递增,调他去或许是出于改变颓势的考虑吧。他去了之后,确实也提出过力挽颓势的创新方案,联合了长三角的十三家城市影视报,以上海和香港为基地组建大编辑部,每周做十六个国内外的影视专版作为通版,每个城市再加各自城市的地方版,通版广告委托上海FA公司整体运作,采用公司化经营,引进社会资本,类似于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为此,他还找了朋友专门跑到香港找了这方面的杂志社,找到了专门做影视专刊的版面设计,似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我那时在城西做房产已经赚了些钱,于是表态说,只要你的改革方案能实施,我就出钱支持你,也就是出钱入股你那个影视报的经营公司。

这样又过了几个月吧,再次一起喝茶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为这个方案,上了两次集团党委会,由于各方利益牵扯,讨论来讨论去,方案都搁浅了。于是他就有了离开的想法。记得当时我对他说,你现在正是做事的年纪,这样下去,若干年后还是老方一帖,再要出来可能都没有人要你了。——当然这是玩笑话。

或许是受了我这话的刺激,他终于决定要出来了。

到了那年的夏天,他打电话给我,我们又在世贸大堂吧喝茶。他说想好了。我就对他说,你如果想自己做,我给你一笔钱搭个平台;如果不想,那就来金成吧。于是,他来了金成。这一来,就是十四个年头了。

商海翻腾,胜败无常,非竭尽全力无以制胜。可我这个老同学,往往“一心两用”,散淡的一面随处可见,闲情逸致地一直耕耘着属于他心里的那块地,没有停辍过写作,他写的散文每年在省市企业报评比及其他的评比中都有获奖。

2010年的初春,我们一起去美国游历了半个月,回来后决定做小古城项目。这是一个十二平方公里从城市回归乡村的小镇项目。他出任这个项目的总经理,想必也是缘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影响吧。打那时起,集团公司里基本看不到他的影子,除了工作,他的行迹就基本散见于径山脚下小古城的山水之间了。

这本散文集里,有较大的篇幅,都是在小古城的老杭大民宿里写的;有较大的篇幅,都是写关于小古城的。

我想,这也是他把这些年来有心无意随手拈来的散文,归集起来取名“小古城”的初衷吧。

我从小生活在小古城,这个有着七千年农耕文明的乡村。小古城位于径山脚下双溪旁,双溪曲曲弯弯向东流,沟通上塘河,直至横贯临平东西的塘河,又汇于运河。

有幸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富庶而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余杭大地上。因着这样的缘由,我在此书的篇首为老同学作下这个注解。旱为序。

后记

离开文字后,开始惦记文字。这大概也是一个学文的人的惯性使然吧。

聚龙大厦坐落在杭大路上,位于杭州黄龙商圈。大厦东座的十楼有我一个办公室。每到周末,写字楼里十分空寂。独自在办公室里泡上一杯绿茶,然后慢慢地写,从早上到下午,然后去楼下走走。

靠近西湖的黄龙一带大小路上,都是生长了几十年的法国梧桐。树叶黄了掉,然后又生长出新的绿叶。时间慢慢地过去,写下来的东西,有些在企业报上发表,年底还拿些省市企业报刊年

/度好稿评比的副刊一二三等奖,也有些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下。

2017年,企业把文化建设提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于是有了把零零星星写下的散文整理一下出本册子的想法。

想法得到了吴王楼董事长的支持,还得到了杭州市文广新局张鹏处长的帮助——他是我在电视台时市广电集团的“笔杆子”。张鹏把我介绍给了杭州出版集团董事长童伟中。

然后,杭州出版社的钱登科编辑,从夏天到冬日,陪伴我修改文字,遴选、拍摄照片,还有美编祁睿一等也精心设计编排。

同时,感谢林晓岚女士受邀为本书插画。

由于他们的热情支持和帮助,本书才得以结集付梓。

在此一并予以感谢!

朱早

2017年冬,于杭州聚龙大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