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自华在朋友面前常有抱怨,说给政府打工一点意思都没有,还说如果有来世,打死也不要干这种侍候人的差事。自华是单位的办公室副主任,在朋友看来,他是衙门里的人,而且是个官,吃着皇粮,旱涝保收,还有种种额外的好处,让人羡慕。所以,他的抱怨没人迎合,产生共鸣,反倒招致一些冷嘲热讽,说他是得了便宜在卖乖,还说什么不用娇喘也知道你多情,等等,这让他感到委屈。
实际上,自华的抱怨不是多情,也不是卖乖,他对眼下的这份工作真的已经很厌烦了。
三十年前,自华一出校门,便进了这家单位,那时书生意气,他最佩服的人是办公室里的黄秘书。单位里的同事称黄秘书为大秀才、笔杆子,领导的讲话稿、重要文章都是他捉笔操刀,自华认为,黄秘书才是有真本事的人,有意跟他走近。黄秘书呢,也看得起他,有意提携,说自华有灵性,又虚心好学,将来一定比他强,经常帮自华修改文章,指点思路,一边说,还一边递烟。自华本来不吸烟,但却之不恭,只好接过,一次、两次……总不能只抽别人的,自华也买烟了,俩人你来我往,他的烟瘾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
几年后,自华能独当一面了。不久,黄秘书高升,调到别的单位任职,自华成了单位里的大秀才、笔杆子,这让他得意了好几年。
只是,让他意想不到的,这事一做就是十几年,而其中的艰辛,更是一言难尽。
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山头唱不一样的歌,要善于揣摸和应变;有的领导当晚给任务,第二天早上就必须交稿,写稿写材料的人就要“焚膏油”熬通宵了,这些,自华都可以默默承受。但是,当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进步了,连一些帮闲打杂的也能得到高升,心里不平衡了。
有这种本事,还不如有别的本事呢。就是在同事面前,自华也这样自怨自艾。不过,自忖之下,他也知道,不是想长什么本事就能长什么本事的,写稿写材料,他一点就通;至于迎来送往,人情世故方面,他就缺少悟性,与别人相比,总是差一截,慢半拍。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一次,他与一个同学去看电影,在影院大门偶遇一位市里的领导,带着两个孩子也来看电影。此人是他读初中时的老师,当时,自华只顾着跟老师客套,班荆道故,一转头,那同学已经买回两罐饮料,塞俩孩子手里,亲热得不行。当时,他很懊恼,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呢?当然了,机会什么时候都有,但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他没有悟到和把握的多了去了:上车时没想到要抢着给领导开车门;没想到要给领导家里扛煤气罐;逢年过节,没想到要给领导家里捎盆年橘送点礼。人各有长处,但此长处非彼长处,别的人阳光灿烂,如鱼得水地周旋各种关系,慢慢的也能“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自己呢,总是在漫漫长夜里孤独地码字,没有出头之日,对比之下,高低立判。一想到这一点,他心里就不免有想法。
领导说,人在做,党在看,你的工作组织上是肯定的。自华心里嘁了一声,来这些虚的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兜兜转转,他还是当上了副主任,同事说,你这是大器晚成,他知道别人调侃,但好事就是好事,对他来说也算是个安慰。他这个副主任,分管文秘,也是顺理成章,让他郁闷的是,领导的讲话稿和重要文章,还一样得由他捉笔,他感到吃不消,但刚升职,不好讲条件,只有默默地干。一年后,他硬着头皮,说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提出要换个岗位。领导说,这样吧,你要是找个能胜任的人做这份工作,就给你调岗位。他明白了,自己分明已经成了个楔子,被套进去了,只有另找个楔子,以物出物,方能摆脱。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黄秘书,人家那才叫聪明,而自己却一直蒙在鼓里!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的年轻人,像当年的黄秘书那样,发现、鼓励、指点、提携,培养接班人。
自华如愿地换了个岗位,他松了口气,心想,终于可以摆脱那个苦差事了。可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他始料不及。分管后勤,领导却没有向他交代任务,而相关科室的头儿则越过他直接跟主任对接,他被架空了,成了可有可无的闲人。有些工作,职责所在,看不过,有心提醒科室人员,要他们抓紧点,他们就说,大主任啊,这事领导已经交代过了,要等到你说,黄花菜早凉了;或者说,大主任啊,你最好不要自作主张,领导说了,这事要等上级有明确的说法后才能办。不理睬也就算了,话还说得很难听,心里窝火,又不便发作,怕自取其辱。找领导诉苦,领导说,你新到一个岗位,要注意工作协调,不要相互拆台嘛。都是自己的错,他还能说什么呢?
还不如现在就退休了呢。私下里他不止一次说。(P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