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是一个无车主义者的环球城市观察行:横跨欧美亚三大洲,踏遍全球十二座大小都市。在这一趟观察行中,作者塔拉斯·格瑞斯科钻入纽约地底观看地铁隧道挖掘工作、亲临巴黎感受地铁迷宫内的纷杂气味、身陷东京上班时间的通勤人潮炼狱,他走访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地铁,也踏上单车,感受哥本哈根对单车骑士的友善环境。与此同时,他还探究了汽车和公路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洛杉矶、凤凰城、波特兰、温哥华、费城,甚至波哥大的都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 书名 |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大家译丛 |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
| 作者 | (加拿大)塔拉斯·格瑞斯科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是一个无车主义者的环球城市观察行:横跨欧美亚三大洲,踏遍全球十二座大小都市。在这一趟观察行中,作者塔拉斯·格瑞斯科钻入纽约地底观看地铁隧道挖掘工作、亲临巴黎感受地铁迷宫内的纷杂气味、身陷东京上班时间的通勤人潮炼狱,他走访金碧辉煌的莫斯科地铁,也踏上单车,感受哥本哈根对单车骑士的友善环境。与此同时,他还探究了汽车和公路的分布如何影响了洛杉矶、凤凰城、波特兰、温哥华、费城,甚至波哥大的都市环境和居民生活。 内容推荐 作者塔拉斯·格瑞斯科以三年时间,在美洲、亚洲、欧洲的12个大小城市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出行方式,分析了交通与城市、居民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美洲大量使用私家车,而欧洲和亚洲则更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都市结构,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治安、经济和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作者对私家车的全球泛滥深感忧虑,由此提出“无车生活”的概念并展现其美好前景。 《出行考(全球私家车忧思录)》获得2012年魁北克“梅维丝·加伦特作家基金”最佳非虚构类英语图书奖及“希拉丽·韦斯顿作家基金”最佳非虚构图书奖。 目录 引子 中国·上海 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的告白 石油大冲击 汽车的祸害 轨道与尾灯 1 被时间遗忘的地铁线 纽约州·纽约 搭乘T线 “15分钟抵达哈姆勒区!” 第二大道的故事 大刀阔斧砍除障碍 哈得孙河上的阿姆斯特丹 泰珀是一名公共交通运输乘客 2 加强联结 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10亿美元的玉米卷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理论 高速公路的折磨 公交车乘客与地铁市长的较劲 市中心的问题 没有空屋 洛杉矶品牌 3 通往地狱的公路 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扩张型城市的拥护者 没落凋零 从花园城市沦为市郊贫民窟 赖特的错误 密集度是否注定了城市的命运? 溪谷热 4 巴黎的救赎 法国·巴黎 一个霸王车乘客的告白 巴黎朝圣之旅 超级地铁 双城忌 巴黎浩劫 5 哥本哈根综合征 丹麦·哥本哈根 自行车天堂 对汽车的无声反抗 良性循环 驯服猛兽 快乐因子 6 傻瓜与道路 俄罗斯·莫斯科 巴洛克大营 兴建社会主义地铁 地下的恐怖事件 公共交通运输的意识形态 乘客 7 列车城市 日本·东京 列车城镇 特快列车与叮叮电车 道路族与铁道迷 东急,东急,东急 陆地喷气式飞机 轨道上的教训 8 窝囊废游艇的逆袭 哥伦比亚·波哥大 街上的地铁 零钱战争 市公交车的胜利 受困于自身的成功 摆脱悲剧 9 良好的骨架 俄勒冈州·波特兰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 高速公路上的野餐 高速公路反对者 新郊区主义 良好的骨架 有好有坏的“温哥华主义” 10 下一座伟大的城市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第一城原则 朝着目标迈进…… 无车的西费城 头脑不清的选择 橡胶轮胎与铁路 11 即将来临的改变 魁北克省·蒙特利尔 致谢 试读章节 我对汽车的敌意由来已久,但我这种感受是有充分原因的。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们举家搬到北美洲西北岸。当时我们的街道充斥着汽车,导致我们没办法玩街头曲棍球与踢罐子游戏,这种状况必定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唤起致力于城市规划的志向。我用脚步测量了我们的街区之后,用厚纸板盖了一座模型,以“大富翁”游戏的饭店棋子充当房屋,将我们的街道规划成汽车禁行区,货车以及当地公交车都行驶于后巷。我带着这座模型到当地电视台,热切地倡议将街道转变为公园——一个8岁大的城市规划小专家,身穿白色套头毛衣,蓄着“豪迈王子”的发型,对于行人交通安全怀有强烈的意见。 后来,20岁出头的我郁郁不得志,在一家牙医诊所担任送货司机。那份工作一点都不迷人:我打卡上班,整天开车找寻停车场,提着一袋袋的假牙搭乘办公大楼里的电梯,然后再打卡下班。每周工作40小时的我从挡风玻璃后看着这个世界,对于脚步缓慢的行人与突然窜出的自行车骑士越来趱愤怒,俨然成了电影《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里愤世嫉俗的主角。下班之后,我便骑上自行车,立刻摇身变为一个伪君子,一路上诅咒着汽车以及汽车排放的废气。在6个月的开车生涯里,我被追尾过两次;而且,我还肩膀酸痛,腰胖了一圈,每天在车流当中累积下来的激动情绪也导致我的脾气变得暴躁不已。 有一次,在送完货返回牙医诊所的途中,我朝后视镜瞥了一眼,看见我后面的一辆小型车突然停了下来,无疑是爆胎或发动机熄火了。当时我们正位于市区快速道路上一段视线不佳的长弯道,因此我立刻心知那名司机陷入大麻烦了。我才刚瞥见他脸上的惊慌表情,紧接着便看到他被后方一辆18轮大货车追尾,整个人从车窗飞了出去。我没有看到后果——大家都知道没有路肩的快速道路不能停车——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个人临死之前的恐慌神情。那天打卡下班之后,我就辞掉了那份工作。 当时我便下定决心,汽车不会在我的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只是因为开车讨生活的工作单调乏味,而是汽车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对。我觉得自己在塑料、玻璃纤维与金属构成的车辆中每待一刻,仿佛就是少活了_一刻。我后来踏上旅游作家的职业道路,更进一步证实了我的直觉:搭乘飞机——可以,这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手段;搭乘火车与船只——完全没问题;至于开车呢——只有在别无选择、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勉强为之。能让我觉得意义深厚的地方,往往都是我步行抵达之处。 读者可别误会——担任送货司机的经历并没有对我造成什么性格上的创伤,我没有因此罹患强烈的汽车恐惧症。我活在真实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仍然会定期更换驾照,必要时也会租车。我在青少年时期曾经疯狂热爱底特律的各种酷炫车型;即便到了今天,一辆保养良好的雪铁龙DS还是会吸引我的目光。不过,对我而言,这种零首付、月付299美元即可获得的轻松移动方式,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开端,从此将让人陷进自私、路怒与道德沦丧的无底深渊,生活中的目标也只剩下购物中心与封闭的高级社区。我现在抱有的信念是:你如果真的想在这世上享有自由,绝对不要买车。 过去几年,北美洲已出现一项重大变化。在佛罗里达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与加利福尼亚州,有许多庞大的郊区、“以距离换取低房价”的住宅区,以及边缘城市,原本都是在认定化石燃料会永保低价的前提下建成,现在却因为次贷危机造成的后果而陷入困境。报纸上越来越多的报道提到牧场式住宅被人用作制毒实验室,废弃的“伪豪宅”里水管与电线被拾荒者拆除一空,人口统计学家也宣告市郊的贫穷人口已超过了市区——这种形势的逆转,是上一代人无法想象的。过去备受丑化的“市中心贫民区”,近来似乎开始成为宜居的好地方。工厂已从老市区中心搬迁到州际公路旁,因此市区也跟着摆脱了工厂造成的污染。此外,尽管城市街道上的交通仍然堵塞不已,城市里的废气污染在过去20年来却因为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而消退了不少。现在的纽约市人口平均寿命甚至还比全美平均寿命多了1.5年。 “一直以来,联邦政策其实鼓励了城市扩张、塞车与污染,而不是高质量的公共交通运输与明智持续的发展。”奥巴马在2009年的一场城市事务高峰会上如此宣称。在他的执政下,联邦政策开始将部分公共资源转移到城市,并且特别强调改善公共交通运输。从洛杉矶到纽约,陆续有许多新的地铁轨道开始铺设,而轨道交通也再次成为城市发展与市政成就的象征。在美国街道上消失已久的电车,也开始重新出现在各个意想不到的地区,如休斯敦、丹佛与盐湖城。 P14-16 序言 中国·上海 在上海车展会场上,对于那些准备购入人生第一部车的买主而言,未来一片光明,甚至灿烂夺目。在宽敞的展示间里,身材窈窕的车展女郎穿着晶莹闪亮的尼龙晚礼服与人造皮迷你裙,斜倚在流线型的引擎盖上,宛如达利画中披挂在树枝上熔化的钟表。梦幻般的概念车慵懒地在旋转平台上回旋着:吉利魔卡是一辆迷你油电混动车,掀背后厢大得超乎寻常,打开后可以从中取出一部三轮电动车;还有装饰着镀铬栅板的吉利帝豪,配备V8发动机、后座按摩椅与内置冰箱,介绍手册称其为“可让人充分享受移动的乐趣”。 身处这拥挤的人潮当中,一个外来访客的心绪不免在消遣与敬畏之间摆荡。看到“长城风骏皮卡”“江铃陆风”与“诗经”这些车款名称,实在很难不发噱。但另一方面,中国车商的大胆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每隔几分钟,随着一笔笔交易成交,展示间里即可见到不断闪烁的闪光灯,掌声此起彼伏地回响着:洋洋得意的新车主获得一束献花、一幅裱框照片还有一袋礼品,同时接过车钥匙,准备把一辆全新的朗逸、旗云或美人豹开回家。 你能明显感受到现场的购买欲望。中国2011年售出了超过1850万辆车,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在为期8天的展期内,共有75万人在上海车展17个有如停机坪般的展场出入——此展目前已是全世界最大的车展之一,已超越纽约车展——人们排队等着抚摸车身上的烤漆、操作排挡、开关车门,梦想着拥有现代世界的终极消费商品:私家车。 今年车展的一大新闻,就是超小型汽车已不再是焦点,各大车厂也将混动车与电动车抛在一旁,回头推销老式的汽油轿车。多年来,售价不到6000美元的奇瑞QQ——一辆果冻豆形状的省油小车——一直是中国畅销的车款。不过,力争上游的中产阶级近来眼光更高了。中国现在最畅销的车款之一是比亚迪F3:一辆四门轿车,外形与丰田卡罗拉极为神似,标价约9300美元。比亚迪F3在2010年卖出了20万台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上已然踏出一大步,从入门小车发展到中型车。 展场上一辆配备电动天窗与仪表板装有空气清新器的银色比亚迪F3吸引了陈淑丽(音)的注意。她是一名来自上海静安区的年轻妈妈,陪着先生一起来车展参观。 “我们的孩子还小。听说比亚迪F3很安全,又实用。”陈淑丽说,“我们只是看看,还不确定是不是真负担得起。我们现在没有车。我没工作,我先生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我们平时都搭地铁,一趟路程大概要45分钟。我不确定他开车上下班是不是会缩短时间。”她的先生已走到一旁去看一辆比亚迪S6,那是一辆零售价比比亚迪F3高出一倍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不过,”陈淑丽接着说,“我们想买车主要是为了探望我爸妈。他们住在浙江的一座小镇里,我们现在都得转两次公交车再叫出租车才到得了。我的朋友们大部分都还没有车,出门都是搭公交车和地铁。” 对于陈淑丽和她先生而言,车展上展示的车辆意味着具有身份地位、自由与便利的未来。不过,那些开车来看车展的人,也许早已体验到一个遭到汽车大幅破坏的环境。在上海内环线这条双层道路上,浓厚的雾霾让人连前车的尾灯都看不太清,通往浦东的杨浦大桥——全世界长度数一数二的桥梁——也因此变成一座六车道停车场。由于烧煤厂的加剧,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非常严重: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雾霾导致的肺病与心脏病。在这座人口多达2400万而且挤满车辆的大都会里,众人呼吸的空气确实已成为一种近乎危害健康的物质。 20世纪60年代,上海最多见的汽车是政府官员所搭乘的红旗汽车。截至2016年来,上海汽车保有量约为320万辆,为了解决交通堵塞,政府收取高昂的车辆登记费,并且禁止自行车骑上主要干道。和中国的塞车现象相比较,洛杉矶的交通简直如田园般悠闲。2010年,北京西北部经历了一场长达10天的塞车,车龙延伸达97公里,横跨两个省份。为了促进交通顺畅,中国在过去20年间已建造一套总长约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这套道路系统目前的规模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治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可能持续高居世界首列。 把西方长达百年的汽车发展史浓缩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中国并不是唯一的。在印度,汽车制造商拉登塔塔推出了“纳米”(Nano)小车。这是一部宽1.5米的迷你车,车速每小时97公里,标价2500美元,是目前印度迅速增长、人数已达3亿的中产阶级负担得起的价钱。塔塔认为,每个印度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车辆,但在班加罗尔与海德拉巴等城市,额外增加的数十万辆低价汽车已经造成几乎永远疏通不了的交通堵塞。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全球汽车数预计将在2050年增长到将近30亿。这些新增的汽车有许多都将由中国或印度制造,甚至可能绝大部分都是如此。中国的吉利汽车公司在不久之前买下了富豪汽车;塔塔买下了捷豹与路虎;生产比亚迪F3的比亚迪汽车公司——传奇投资家巴菲特是这家深圳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更已设定目标,希望在近几年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 在某种程度上,本书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坏主意的故事,这个坏主意就是认为我们的大城市应该围绕汽车而不是人的需要来建构。昔日那些条理分明的社区遭到匝道与高架道路的恣意切割,生活质量因此下降之后,居民便逐渐迁出,于是快速道路也就从此嵌入大城市的肌理。汽车缩减了公共空间,从而将原本美妙的城市变成了不宜居的地方。 除此之外,本书也将讲述若干极佳的构想。世界各地许多充满活力与理想的人士都致力于复兴一度遭到遗弃的社区。这项运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名称: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智能型增长、新城市主义。这些做法一旦“遇人不淑”,也有可能只是空口白话,甚至沦为各种徒然浪费资源的措施,和草率建设的市郊社区一样有害无益。不过,宜居城市与宜行小镇的倡导者可能确实发现了通往未来的重要途径——只要在发展中纳入规划明智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我们便可创造更加持久而目——这点至关重要——更为文明的社区。 在此要提醒读者一点:我不是铁道迷,不是电车狂,也不是铁路机动车的爱好者。我虽然喜爱大城市的地铁系统所具有的那种粗犷魅力,也认为搭乘火车旅行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但我对运输科技的兴趣却远次于我对城市的热爱。简言之,我之所以喜欢地铁、公交车与火车,原因是我认为这些公共交通工具比汽车与高速公路更能造就良好的环境。 另外还有一点。我在过去20年走访了许多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巴黎待过,旅行过程中也曾在欧洲、亚洲与美洲的许多大城市待过好几个月。虽然我的朋友与家人搬到了郊区或乡下,我却从没失去对老市中心的信心。尽管我知道市中心的房租有多贵,污染有多严重,入室盗窃的情形有多常见,交通状况又有多可怕,但在我眼中,城市生活向来都是利大于弊。况且,城市的环境也明显变得越来越好了。才不过短短几年,我就目睹了城市智能化、运输政策的改善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动将生活质量原本仅是尚能忍受的城市转变成真正适宜居住之处。 后来,我发现蒙特利尔似乎满足了我对城市的各项要求,又认识了艾琳这位让我想安定下来的女子,于是我的观点真正开始出现转变。不久之前,艾琳和我结婚,我们一起买下一问房子。过了不久,艾琳说她怀孕了。当初我开始规划未来时,为人父母还只是想象中的情景。现在我真的即将为人父了,我先前对于城市的未来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再那么抽象。我发现自己想知道艾琳和我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是说我父母那一辈在20世纪抛弃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与犯罪猖獗等现象都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才是正确的做法;或者,我们是不是能够借着一点想象力与意志力,将21世纪的城市重新塑造成人们愿意在其中生活、发展、建立家庭的地方。 我知道,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得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士正采取什么措施改善他们的城市环境。虽然这只是我的直觉猜测,但我认为,只要跟着轨道与人行道,而不是尾灯与高速公路,即可找到我目标中的城市。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对城市、能源、教育的政策与规划,都建立在旧的价值体系上。如果不能重新回到以人为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或许会对未来的生活失去想象力。 ——美国《大众杂志》 世界上受人仰慕的城市、年轻人想居住的地方,都拥有或正在兴建良好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格瑞斯科解释了这种现象:杰出的公交、地铁、渡船,或是我们在都市空间中移动的其他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本书通过精彩的论述指出:私家车不会为人类带来解放,摆脱私家车才是真正的解放。 ——比尔·麦克基本,美国自由撰稿人 我翻阅着这本书,突然看到其中一章谈的是东京,这是一座我很熟悉的城市。不过,我很快就发现,格瑞斯科对于这座城市的设计与基础建设了解得比我深入,而且说得清晰易懂又引人入胜,他对其他十几座城市的描写也都是如此。 ——T.R. 里德,美国畅销书作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