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门之战(1949-1959)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徐焰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8年前(1992年),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所著的第一部表达祖国大陆观点的军事历史著作《金门之战(1949-1959)》一书在台湾出版,在岛内引起轰动!同时,该书也是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阐述20世纪50年代东南沿海作战的历史专著。

本书借助相关史料,再现1949~1959年发生在东南沿海围绕岛屿的战争细节。从金门登陆的失利,到厦门、海南岛的解放、两岸对峙,炮击金门。作者通过大量历史文件、数据,将这一系列斗争的背景、过程、本质、经验教训等加以阐释分析,使该书兼具史料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当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凯歌进军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金门登陆战的失利。1949年10月中旬解放厦门后:第十兵团叉以3个团乘胜发起金门登陆战,准备完成漳厦金战役扫尾一仗,然而一直所向无敌的部队却在过去鲜为人知的金门岛上陷入了一场悲剧。

解放军第二四四团登陆后即遭国民党军坦克群攻击而严重受挫,是金门失利的一个不幸开端,它揭示了岛屿作战中反坦克问题的严重性。事后国民党军在总结金门作战经验时,陈诚曾称装甲兵居于首功。

当天下午3时许,金门岛上解放军最后一个电台即第二五三团的报话机从古宁头报告:“敌三面进攻,情况十分危急。”扬声器里夹杂着枪炮声,突然一声爆炸,报话随即停止了工作……

本书为徐焰著的《金门之战(1949-1959)》。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解放军向福建沿海的胜和进军

 解放军的凯歌行进和国民党退守台湾

 进军福建和准备攻台条件

 渡海攻取厦门的胜利

 胜利大潮中的危险暗礁

第二章 悲壮的金门登陆战

 不了解渡海作战规律出现盲目轻敌

 敌兵力增加,解放军计划不变

 航渡组织失误造成孤军登陆叫

 登陆的3个团陷入孤军苦战叫

 血战古宁头失利

 透过“假如”、“幸亏”,偶然中找必然

第三章 吸取教训后奏捷海南、舟山

 登步岛受挫再获经验教训

 吸取经验后顺利占领海南、舟山

 台湾战役的筹划和准备

 夺取万山群岛和准备再战金门

 台海风云突变和台湾战役计划的中止

第四章 东南沿海由激战转为对峙

 打击国民党军的窜犯骚扰

 挫败“以大吃小”的突然袭击

 再度突出台湾问题

 浙东作战和“台海危机”憎

 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努力

第五章 炮击金门的战略意图及其实施

 中东事件点燃炮击金门的导火索

 空军入闽拉开金门炮战的序幕

 前线准备炮击和内地大办民兵

 北戴河决策和“八二三”炮击

 陆海协同全面封锁金门

第六章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作战

 利用炮击声势宣布中国领海线

 以炮击护航编队摸清美国底盘

 继续以封锁扩大美蒋矛盾

 确定“打而不登,封而不死”

 单日打、双日停的戏剧性战争

尾声

试读章节

解放军的凯歌行进和国民党退守台湾

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崩溃速度之快,确实是超出当时中国国内几乎所有党派和世界上各国政府的预料之外的。抗日战争刚刚胜利的时候,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尤其是蒋介石嫡系的实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经过1946年的“整编”后,国民党军的总兵力还拥有248个师(旅),总计达400余万人的兵力(按陈诚的报告是430万人,事实上许多部队长官为多领饷而留有空额)。经过美国的大力武装,蒋介石还建立起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军和海军,陆军也有13个军完全美械化,6个军半美械化,占国民党军正规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国民党正规军的二百多个师中,有一半已经实现了蒋介石的嫡系化,嫡系部队掌握了绝大部分美械装备,其余的杂牌军也大都已被中央军严密控制和掌握。抗日战争前国民党内部那些敢于拥兵同蒋介石对抗的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新军阀势力,这时也全都听命于蒋记中央,再不敢起兵反蒋。

依仗着这些军事资本和国民党内部的统一,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于1946年夏季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并于同年底宣称要“于一年之内彻底消灭万恶之奸匪”。可是无情的历史是,国民党军的一切美械精锐部队反而很快被彻底消灭。两三年前刚刚从大后方赶回南京发“劫收”财的国民党大员们一场“金陵春梦”还未做完,就急忙准备逃难了。

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从来抱定了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但是解放战争胜利到来之快也是出乎预料的。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曾一度设想可以通过“和平民主新阶段”,以长年的议会斗争来掌握联合政府的决定权,只是当国民党反动派关闭了和平之门后,才被迫进行自卫战争,并随着战争的逐步胜利将其发展为解放战争。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九月会议预计战争可能在1951年左右取得基本的胜利,同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则宣布“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在1949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同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全国进军的部署,大致安排是这样的:

彭德怀、习仲勋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连同随后配属的华北两个兵团共35万大军,向陕甘宁青新各省进军,担负解放大西北的任务。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近30万大军首先和三野共同进行渡江战役,然后向云贵川康诸省进军,担负解放大西南的任务。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当时陈毅还在中原军区)近60万大军向苏浙闽进军,担负解放东南沿海的任务。林彪、罗荣桓率领第四野战军90万大军向鄂湘桂粤诸省进军,担负解放中南地区的任务。

中央军委的这一规划,主要是基于分析当时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作战能力后确定的。毛泽东在1949年1月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指示中曾认为:“一九四九年春季以后,国民党就只剩下一百六十几个师了。其中大部分是新编成的,或者是被歼后补充起来的,或者是战斗力不强的,只有一小部分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例如桂系和马家。”由于把地方系军阀白崇禧部、马步芳部视为最强的敌手,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以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加强西北野战军,以歼灭西北的马步芳部;并将当时人民解放军全军部队中装备最好、兵力最多的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用以对付湘桂地区的白崇禧集团。

1949年1月8日的中共中央指示还确定,1949年内人民解放军进军的目标是解放湘、鄂、赣、苏、皖、浙、闽、甘九省的全部或大部。对于福建的设想是待1950年再占领。中共中央之所以安排这样的时间表,是因为考虑宁沪杭三角洲是蒋介石的基础——江浙财阀的发源地,估计接收巩固这一地区尚需较多时间。

人民解放军渡江后的进军速度很快超出了这一规划。面对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之师,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只有200余万人,其中又只有110万人的作战部队,而且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士气极度低落。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横渡长江以后,在中国大陆上锋芒所到之处,有如摧枯拉朽,接收工作也极为顺利。国民党残军大都望风披靡,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线,只好把尚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集中起来,守卫几个重点地区。蒋介石确定的战略计划,是“建设台湾、闽粤,控制两广,开辟川滇”,并从6月起以海军封锁大陆沿海。

渡江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根据1月间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既定方针,以第一野战军主力(其中由华北军区加强的两个兵团)在打击了胡宗南集团后,全力歼击马步芳集团。8月下旬经兰州城下的四天激战,彭德怀亲自指挥第一野战军部队(包括归其指挥的原华北军区部队)歼灭了马步芳部主力4万余人,马家军就此全部溃散。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冒酷暑以多方机动捕捉白崇禧部主力,但因以“小诸葛”著称的白崇禧用兵狡猾,还是让其逃到了湘桂边界。鉴于正面攻击难以抓住敌人,毛泽东要求二野、四野和一野之一部以横贯数省的大迂回、大包围求歼白崇禧、胡宗南部。战略追击的作战实践证明,在大陆上实行了这一方针后,确实不用花费很大气力和很多时间就全歼了国民党残军。然而,作战最困难的地区却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民党残军还有100多万人,共分为七个主力集团:

在东部沿海地区,青岛的国民党军于6月初美军撤退后,也随之撤逃,长山列岛残留的少量游杂武装很快被歼,国民党军企图建立的北部“海上锁链”已被打破,只集中兵力于台湾、舟山、金厦、潮汕这四个地域。当时,台湾有各军兵种及地方部队约20万人,舟山群岛有守军6万余人,厦门、金门、漳州地区有守军8万余人,潮汕地区有守军4万多人。

在中南地区有广西的白崇禧、广东的余汉谋这两个集团,白崇禧部还有20余万人的作战部队,余汉谋部约有10余万人。

P2-4

序言

拙作《金门之战》,最早出版于1992年,是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介绍海峡两岸军事斗争的学术专著,其中又着重讲述了1949年金门登陆战至1959年初炮击金门基本结束的这段斗争。这一年,恰恰是海峡两岸实现“汪辜会谈”并达成“九二共识”的重要时段,台湾出版界也冲破多年的禁区,公开出版了我这本书并在《中国时报》连载,成为岛内几十年间出版的第一部阐述中共方面政治观点的著作。

弹指一挥间,二十几年过去,海峡两岸的一些人仍记得这部书,有些人又鼓励我再版。这是因为祖国大陆同台湾的关系虽然改善,国家统一却仍然没有实现,“台独”势力又很猖獗,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仍是我军的重要任务。回顾1949年至1959年海峡两岸军事斗争的历史,温故知新,鉴昔警今,仍然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金门,是位于我国福建省东南部的面积只有150多平方公里的海岛,在祖国大幅全图上致多能标上一个小小斑点。当60多年前那场改变中国面貌的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时,它的名字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在1958年那个不平静的夏天,这个岛又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几十年后的今天,为人们揭去笼罩在历史事件上面的迷雾,不讳言地如实回溯一下那场斗争的经过,对于所有愿意研究国共关系史、关心祖国统一的人可能会有所裨益。

我个人关心对台斗争的历史,与自身童年经历有密切关系。记得20世纪50年代我生活在北京公主坟空军司令部大院时,父亲出差最多的地方就是“福建前线”,这在我童年时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我少年时又常听到父辈们讲述台海上空的军事斗争情况,那又是当年公开宣传品上所看不到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在军事院校从事战争史研究时,曾访问过参加过1949年指挥金门登陆战的主要指挥员、时任第二十八军副军长的肖锋,以及那时的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还从肖锋那里看到过战时日记。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的雷英夫,又在我到他家的很多次漫谈中讲过两次金门之战的许多内情。如在1949年金门登陆战时,他正好在第二十八军任职,战后便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一同检讨失利原因,得出过三点共识并上报。1958年炮击金门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亲自指挥,雷英夫此刻正在领袖身边起着他自己所说的“小参谋”的作用,参加了各次决策会议并负责向北京和福建传达命令。他讲过毛泽东和一些参加决策的领导人的言谈笑貌,真是栩栩如生。

中国古语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研究一场战争的历史,最好能看到交战双方的资料并听当事者讲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国防大学资料室查阅了台湾出版的大量有关金门和整个台湾作战的战史书籍和个人回忆录。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和在国内参加接待台湾来访者时,也同一些国民党军老军官谈过当年的台海战事,注意听他们所讲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尽管双方政治观点截然不同,国民党军方又有惯于夸大其词的习惯,从台方的资料和当事者的讲述中还是可以搞清过去一些不解的谜团。

逝者如斯夫!如今我自己也步入老年,当年访问过的上一代人都已不在人世。现在讲起国共斗争包括以金门为中心的对台军事斗争,许多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长大的中青年朋友已感到很陌生,让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后人才能理解前人,才能填平“代沟”。

讲到以金门为中心的台海激战,这其实是国共之间几十年殊死斗争的继续。现在国内进入多元化社会,一些人只讲民族观念而不知阶级斗争,因此不知道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会打得你死我活。一些站在敌对势力立场上的“国粉”“蒋粉”正是利用这一点,竭力粉饰那个黑暗腐朽的旧中国,以图否定中国革命战争的合理性。当年国共两党之间会发生战争,其实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革命与反革命两大势力进行斗争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进步所必需。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20多年,其所创建的“德政”如何,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目共睹。对不大了解那时历史情况的年轻人,只要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当年国民党政权之腐败:国民党政府和历届北洋军阀政府一样,从来没有做过中国人口统计,当时中国自称有4亿人,主要是靠食盐的销售估计出来的;据蒋介石公布的1946年的统计数字,全国的钢产量只有8000吨,平均每人摊不到20克钢,还不够做几根钉子。看一下当时国民党政府最主要的盟友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评价,也充满贬斥描述,如1949年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THE CHINA WHITE PAPER)对国民党政权的定语就是“腐败”、“无能”和被“反动集团”所控制。

蒋介石所写长达53年的日记,他的孙辈将其存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这是因国民党已在台湾遭“绿营”清算)。蒋介石在1949年1月22日的日记中曾这样记述“下野”当天的一段话:“当政二十年,对其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著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人们试想一下,“当政二十年”而对改善人民生活“毫未著手”的统治者,怎能不招致人民的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推翻这个政权,是不是理所应当?

了解这些的人们,就能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在人民支前大军支援下官兵一致,一往无前,而国民党的军队为什么上下离心,在中国大陆上土崩瓦解。装备上、军队数量上曾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在为时仅3年的全面内战中就全面溃败,最后退到几个海岛上去,这也是“党国”所行恶政导致的历史必然。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后,也走过弯路并经受了一些挫折,总体上却取得过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建设奇迹。1949年刚成立的新中国还是“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国民总产值即GDP在世界上排名10位之后。经过几十年伟大的建设。2010年以后中国的GDP已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以工业产值列首位而被称为“世界工厂”。过去曾在日本统治时期有着比中国大陆发达得多的经济基础的台湾,如今也对大陆投以羡慕眼光,2016年在国内省份GDP排名中,台湾只能在粤、苏、鲁、浙、豫之后列第六位。近些年每年都有上万台湾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大陆找工作。本人亲眼所看到的台北城市建设水平也只及大陆的二线城市。当年的中国人民拥护共产党而唾弃国民党,这一历史的选择在今天看也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大陆的解放,标志着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逃到台湾岛上的国民党政权出于被推翻的阶级仇恨,在很长时间内还妄想依靠美国的援助来“反攻大陆”,美国也乘此机会插手中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也准备以武力的方式解放台湾,驱逐美国侵略势力,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人民解放军在金门和其他岛屿进行的作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随着时光流逝和海峡两岸的社会发展,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国民党由全国的执政党变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后,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也与祖国大陆大不相同。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又逐渐具备了可能性。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重新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台湾当局却长期顽固拒绝,还想把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军事力量引入到国共内战之中。因此,中共中央决定采取炮击金门,以后又以打打停停的斗争形式,演出了一场战争史上罕见的戏剧性的作战场面。

当年毛泽东决定让金门留在国民党军手中,对其单日打炮、双日不打,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许多人的惊诧——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打法!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是一项维护民族大义的富有远见的决策。20多年来,我经常去厦门,如今这里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夜间灯火辉煌,对面可见的金门岛上晚间是漆黑一片。因“小三通”早已实现,班轮从金门半小时可抵厦门,如今金门居民大都已过来买房子、过夜生活。金门县原来的副县长曾同我讲过,他们岛上的人最反对“台独”,希望统一。当然,金门和台湾岛上的许多人出于历史的原因,还不大认同大陆的一些制度和做法,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恰恰照顾到台湾方面的实际情况,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近10年来,海峡两岸“三通”已实现,每年有几百万祖国大陆游客赴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台湾同胞来到祖国大陆。可惜,台湾当局仍然不想消除祖国分裂的局面,“台独”势力更是借助外国插手继续猖狂活动,祖国大陆方面不能不继续进行反“台独”的军事斗争准备。不过,统一祖国毕竟是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着现实和未来,我们回顾历史,也更加怀念那些在金门乃至整个东南沿海作战中付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同志。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最后实现,将是对这些前辈的最好告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