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立华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立华著的这本《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是一部专门研究探讨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思想与生活历程,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少年毛泽东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成长、成熟到蜕变的身心画卷。

本书阐述了毛泽东如何“立奇志、 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深度解读了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的追求之奇。从中可知,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内容推荐

一个从山区农民家庭走出的年轻人,为何能够成为改天换地的旷世奇才?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王立华著的这本《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深度揭示了他在一师求学期间的追求之奇,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关键奠基期。丈夫要为天下奇,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能有那样特立独行的执着追求,能达到那样深邃独到的思想境界,后来能够成就那样的伟业、成为那样的伟人也就不奇怪了。

人与人有数不清的相同,为什么结局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如何生活才能达到人生目的?创业立世的可大可久之基是怎样打下的?本书为在校求学者、事业奋斗者、领导管理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经典样本。

目录

引言

一、立奇志

 见地1: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

 见地2:真欲立志,须得真理

 见地3:圣人,惟在得一大本

 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见地5:要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见地6:读书为上,教书办事为下

 行迹1:昭山寺论道

 行迹2:岳麓山夜谈

二、读奇书

 例1:读《雪中遇猎》

 例2:读《孙子集注序》

 例3:读《农书》

 例4:读《西师意<实学指针>序》

 例5:读《日知录序》

 例6:读《朴学斋藁序》

 例7:读《韩昌黎全集》

 例8:读《庄子·逍遥游》

 思悟1:有无生于心理

 思悟2:“我”是万事万念的中心

 思悟3:以我立说,才有起点和本位

 思悟4:自利,主要是利自己的精神

 思悟5:即使世上止有我一人,也要尽吾之性、完吾之心

 思悟6:义务和道德与利己不冲突

 思悟7:百般价值依个人而存

 思悟8:善是“关系点”

 思悟9:且为作用,且为正鹄,则无往不乐

 思悟10:理想不能达到,惟事能达到

 思悟11:人类只有精神生活

 思悟12:圣人,抵抗极大之恶而成

 思悟13:人类理想谬误性多

 思悟14:恶是次等的善

 思悟15:思留名于千载者妄也

 思悟16:“能”与“尚未能”,性质相等

 思悟17:死不可怕,无非是散与此而聚于彼

 思悟18: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无生灭成毁

 思悟19:一日个人主义,一曰现实主义

 思悟20:良心与冲动理应一致

 思悟21:心灵只有变化,而无创作之力

 思悟22:英雄豪杰的行动,决无有能阻回者

 思悟23:知也,信也,行也,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思悟24:我即宇宙

 思悟25:义务是我精神中自然发生的

 思悟26:对己之义务无有在一定程度中止之理

 思悟27:人类生活的本意,在发达其个体

 思悟28:宇宙一切差别,皆不过其发显的方面不同

 思悟29:真伪所分,即优劣所分

 思悟30:君子小人之别,在其识见有高下

 思悟31:福德同一

 思悟32: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

 思悟33:世上有成毁无生死,有空间无时间

 思悟34: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

 思悟35: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

 思悟36:心力

三、交奇友

 友1:与陈昌

 友2:与易昌陶

 友3:与罗章龙

 友4:与李立三

 友5:与萧子升

 友6:与蔡和森

 友7:与何叔衡

 友8:与萧三

 友9:与罗学瓒

 友10:与张昆弟

 友11:与周世钊

 友:12:与陈书农

 友13:与陈赞周

 友14:与邹鼎丞

 友15:与周晓三

 友16:与叶兆祯

 友17:与邹蕴真

 友18:与熊昆甫

 友19:与熊瑾玎

 友20:与李维汉

 友21:与傅昌钰

 友22:与曾以鲁

四、创奇事

 奇事1:超然物外

 奇事2:特别学生

 奇事3:不抄

 奇事4:野蛮其体魄

 奇事5:开除校长

 奇事6:自讼

 奇事7:论“汤督”

 奇事8:论国局

 奇事9:预言

 奇事10:打秋风

 奇事11:智胜

后记

试读章节

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毛泽东的志向是动天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先动天下之心。那么,天下之心是什么状况?能让人乐观吗?他说:

“吾见今之人,为强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

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如商货,如土木,

不亦大可哀哉!”

我看到现今的人们,大都为强人所利用,盲从于他人的是非判断,丧失了独立思考与选择,就像没有思想的商货和土木,被人任意颠倒、播弄、摆布,这种状况太让人悲哀了!

一位朋友曾不解地感叹:世间为何愚者多而智者少呢?那些老朽已经耳不聪目不明,讲真理不能听了,推促也不能动了,这不足为怪。但为何在少年中也有那么多不顾道理之人,他们一味在那里摸黑行路、盲目行事,即使在学习哲学的讲堂上,也昏昏欲睡不愿意听讲。古人讲“死生亦大矣”,可他们连死和生这类大问题都那样不求解释,只为眼前那些梯米尘埃一样的小事去争,真的是太不智了!

如何看待这种可悲现象?毛泽东认为,这是千百年恶社会熏陶所造成的,那些不懂道理的人也非常可怜,因为终日在他们心中烦恼作战的,就是那几件事:一个是生与死,一个是义与利,一个是毁与誉。他说:

“愚者当前,则只曰于彼乎,于此乎?歧路徘徊,而无一确实之标准,以为判断之主。此如墙上草,风来

两边倒,其倒于恶,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

对那些愚人来说,生死、义利和毁誉这些问题,人生面临着那么多的岔路口,到底如何去判断抉择,并无一个确实标准。他们像随风倒的墙头草,或倒向善,或倒向恶,都是由偶然的风向决定。用一种笼统的社会制裁方法,对行善者鼓吹表彰,对作恶者惩罚裁抑,一切人都被赶到这种管束之下,才相继做到为善不为恶,如守节、育婴、修桥、补路,乃至孝敬、友爱、亲睦、雍和、信任、体恤等,这些固然是好事,但却是一些盲目的动作,只是借助于制裁与被制裁两个方面的心理,强力推行的一些盲目行动,而不是他们的自觉作为,更不是基于对大本大源的认识。

怎样才能让愚人不再盲从,依据自己感悟的正确主张自觉做事呢?毛泽东提出:

“吾人欲使此愚人而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要改变这种状况,改变这个世界,必须让大家都来学哲学。人人都掌握了哲学,才有可能使愚人逐渐变成智者,做事不再盲从于他人的是非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合乎真理的要求。人人都具有正确的哲学见解,整个社会才能人己安宁,争端平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在全社会普及哲学,使广大群众都成为有觉悟、有智慧、有自己正确主张来主导行动的人,这样的崇高境界能达到吗?应当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对毛泽东来说,这决不只是理想与空谈,而是一生事业中不懈推动的大规模的实践。

他的领导方法最根本的特点是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广大群众变成自觉的战士,依靠他们完成翻天覆地的伟业。革命战争年代,他所缔造领导的党和军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课程,学唯物辩证法,学社会发展史,学《实践论》《矛盾论》,硬是把一支主要成分为贫苦农民的队伍,改造成世所罕见的最有觉悟、最先进、最强大的所向无敌的革命力量,把一盘散沙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钢筋水泥。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又大力号召学哲学、用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了,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助人为乐、朝气蓬勃、豪情万丈的毛泽东时代,在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掌握了哲学武器的人民大众,真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

而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仍会退化为一盘散沙。

P20-22

序言

本书主旨:揭示学子毛泽东的追求之奇。

聚焦时段:1913年春~1918年夏,年龄20~25岁。

简要经历:先是考人湖南省第四师范,一年后并人一师,在一师学习直到毕业。

基本评价:这5年半时间,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关键奠基期。现在看来,当时能有那样特立独行的执着追求,能达到那样深邃独到的思想境界,后来能成就那样的伟业、成为那样的伟人,也就不奇怪了。

那时,一师有个外号叫“毛奇”的学生,他就是毛泽东。

为何会有这样的外号呢?直接起因好像在外部。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中国也是参战国,战争发起国的德军总参谋长叫毛奇,世界声名远扬。还有他的叔叔老毛奇,也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也曾任职总参谋长,他在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曾讲过一句非常强权的话,让国人印象极深:

“所谓万国公法者,惟小国之事尔,大国之间,惟有实力。”

关注时事的学子们,自然对毛奇大名耳熟能详,便拿来戏称毛泽东。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背景机缘,更重要的原因在人。学子毛泽东确为一奇人,那外号中的“奇”名符其实。

当年,同班同学彭道良,与人介绍毛泽东时说:

“颇知其为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此君可谓奇特之士。”

一师同学好友陈赞周,也曾对人评价他说:

“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

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也绝不回避对“奇”的追求,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

要为天下奇,这真的是人生追求,还是随意说说而已?

毛奇,奇士,奇男子,与领袖成长究竟是何种关系?

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环境条件,同样的学校和老师,同样的个人机遇,人与人有数不清的相同,为什么结局会有那么大的不同?人的成长、成就与价值,到底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还是内在素质和追求决定?一些人认为,一切取决于命运和机遇,或者是因为神佛保佑、祖宗福荫、风水造就及贵人相助等,归根结底是由外因决定。而毛泽东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信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把发展看成事物内部的必然运动,是一个与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自己的运动,这既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方法,也是探索领袖成长的钥匙。

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和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他那些与众不同的内在追求之奇,却蕴含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探求大有裨益。

毛泽东追求要为天下奇,到底“奇”在哪里?

本书就围绕这个“奇”,从四个方面深人展开。即: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

立奇志,读奇书,是书的前两部分。读起来或许没有一般故事的趣味,甚至会感到有些内容生涩艰深,但那却是学子毛泽东思想探索与升华的过程,是他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与灵魂,其中有直接穿透心扉的特别思悟乐趣,还有哺育领袖成长的特殊思想营养,内含关于宇宙、人生和事业的本原之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在写作过程中,曾为闻所未闻的发现激动不已,那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也是很少有人讲起的妙道真经,所以书中不吝篇幅展开。书中阐释的思想观点和论据,基本来自于毛泽东文稿原文,只是由难懂的文言转变为易懂的白话,再加笔者的理解延伸而已。正是由于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有那样的思想高度,才有可能成就后来那样奇伟的功业。了解那些大本大源层面的至理,方知伟人出现并非偶然。

交奇友,创奇事,是书的后两部分。主要讲述学子毛泽东的交友和做事,读起来相对轻松些。他在一师的那些奇友奇事,应是这方面著作中第一次系统挖掘整理。他的奇伟志向和精深思考初步进入人生实践后,表现出种种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细心琢磨那些行迹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领袖成长的奥秘。

过去的都是现在的,现在的也将成为过去。

读懂真实的历史与伟人,为了今天和明天的不懈奋斗。

后记

此书是“领袖成长”系列中的一部。

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一生,基本是三个阶段:28年成大才,28年打江山,近28年治天下。正在撰写的“领袖成长”系列,是写出生到建党的第一个28年,重点揭示他何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但越是深研下去,要写的内容越多,写了多年还没完成。一些听讲者希望早日看到书籍,于是从已完成书稿中摘出部分出版,就是这部《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领袖成长”系列的其他几部书稿,将会陆续出版。

在出书过程中,昆仑策研究院领导给予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李凯城、孔庆东、赵莉、任志刚等对撰写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青鹏、南泥湾干部培训中心延安达化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奋、北京新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黎雨等许多同志,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

对领袖的理解不断深化,书稿也是改无止境。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期再版能够更满意些。

联系邮箱:gy121302@163.com

王立华

2017年8月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