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是一本以“关注拉美战略伙伴,追寻古巴华人踪迹”为主旨的纪实散文集。内容包括随笔“古巴情结”、访问记“探寻之旅”和人物故事“丽岛友朋”三部分,并配有200多张相关图片。作者黄卓才把学术的严谨性与表达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从多个侧面深度透视和描述神秘岛国古巴及其华侨华人的现状与历史。给读者带来海上丝绸之路一股最新鲜的加勒比热风,为探索古巴社会特色、研究古巴华侨华人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 书名 | 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黄卓才 |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是一本以“关注拉美战略伙伴,追寻古巴华人踪迹”为主旨的纪实散文集。内容包括随笔“古巴情结”、访问记“探寻之旅”和人物故事“丽岛友朋”三部分,并配有200多张相关图片。作者黄卓才把学术的严谨性与表达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从多个侧面深度透视和描述神秘岛国古巴及其华侨华人的现状与历史。给读者带来海上丝绸之路一股最新鲜的加勒比热风,为探索古巴社会特色、研究古巴华侨华人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内容推荐 你想了解神秘的古巴和那儿的华侨华人吗?请读读由黄卓才著的《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这本以“关注拉美战略伙伴,追寻古巴华人踪迹”为主旨的纪实散文集。它的内容有随笔“古巴情结”、访问记“探访之旅”和人物故事“岛国友朋”三部分,并配有双色精美的200多张相关图片。本书文学艺术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兼备,除可让书友增广见闻、研究参考外,对于要去古巴考察、旅游、探亲、经商或留学的读者,都会有所帮助。 目录 古巴情结 难解的古巴情结 回味古巴糖 我的古巴女排情缘 父亲旅居古巴50年 一块手表的故事 古巴,我的拉美家乡——在古巴著名记者、作家卡秋斯卡·布 兰科·卡斯蒂涅拉《时代游击队员》(中文版)广州发布会的讲话稿 万里情牵哈瓦那——访台山“古巴华侨村” 再访“古巴华侨村” 老归侨的古巴回望——珠海走访黄惠明 广东女孩的古巴传奇 千里走单骑泪洒古巴岛 得来还要费工夫——为古巴华裔寻根小记 古巴家书与广府侨乡——献给黄宝世先生家书的海外读者 探访之旅 飞往多伦多 扎营巴拉德罗 早安,古巴 雷格拉凭吊 与古巴侨领共进午餐 古巴侨属的家园——拜访中华总会馆 寻访《光华报》 访问黄江夏堂 作客天坛饭店 入住哈瓦那家庭旅馆 乡镇风情录 大沙华:广府华侨的乐土 古巴第一个中华会馆今昔 越洋扫墓记 父亲商店寻踪 在大沙华探亲访友 温馨的小城个体餐厅 古巴有个人间伊甸园 岛国友朋 古巴著名侨领周卓明 唐仲喜:从清洁工到新侨领 我的第一个古巴朋友吕美枝 我见到了蔡将军 古巴白人花旦到我家 华裔名士吴帝胄 古巴一中国紧相连——记华裔画家陈国成 我的古巴外交官朋友——记菲力克斯总领事伉俪 跋 试读章节 了却数十年的思念,克服重重困难,古巴华裔Luis Mitzi(路易斯·米兹)女士终于回到爷爷吕番象的故乡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吕村东兴里探望亲人。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探亲,许多细节感人至深! Mitzi是来广州开学术会议顺带探亲的。 Mitzi的爷爷名叫吕番象,1918年(18岁)到古巴中部的比亚克拉拉省一个偏远滨海小城西恩富戈斯(Cienfuegcs)谋生,十年后第二次回国时娶妻、生女;1932年第三次回乡,再添一女。返古巴后,知遇一位15岁的西班牙裔姑娘,同居,并生下二女。 不久,同居女友突然离家出走。不知其因,也不知终——据说当年这样的事情在古巴时有发生,不少华侨与古巴女子同居而不婚,家庭并不稳定。吕番象是街头摆摊的小贩,女友出走后,他卖蔬菜水果,赚点小钱养家糊口,不但要养活身边的两个可爱的混血女儿,还要依时依候寄钱回家乡新会给老婆和两个女儿。到了60多岁的时候,吕番象无业,也没有退休金,四个女儿像嗷嗷待哺的雁儿,吕番象只能靠以前一点小小积蓄养育她们。 后来,四女儿吕月宝结了婚。生下LuisMitzi姐妹俩。 吕番象十分钟爱这个小孙女,他尽心尽力照顾她,给她讲好多中国和新会家乡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中华、爱家乡、爱亲人的种子。1975年,11岁的Mitzi失去了吕番象爷爷,懂事的她悲痛不已。她慢慢长大,得益于古巴政府的免费教育政策,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从边远小城到首都,她成了哈瓦那某图书馆的管理研究人员、档案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觉得中国爷爷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她想象,爷爷的新会故乡一定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地方…… 到中国去!一个迫切的愿望在心中不断升腾。终于,2007年的一天,Mitzi得到一个信息:一个海外华人研究和文献收藏机构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将在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召开。她按会议要求提交《古巴西恩富戈斯的华人商业组织初掖1888—1909》的论文,报了名。2000美元的路费却没有着落。她每月的收入折算起来只有10多美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美国布朗大学族裔研究中心主任胡其瑜华人教授得知情况后,马上伸出援手。会议组织者暨南大学也为她一一排除出国签证的障碍。终于,经过36小时的长途飞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北京两次转机,日夜兼程来到了广州。 会议结束后,次日早上,MitZi在胡其瑜教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罗凯娣教授(白人,女)、美国纽约康涅狄格学院韦德强教授(白人,男)和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的陪同下,专程前往新会探亲。 新会方面,吕番象后人早已做好准备。一个多小时后,吕家的小车在共和出口顺利接到了广州来的商务车。表兄弟等和不远千里而来的表姐紧紧拥抱在一起,场面十分动人。新会话、广州话、英语、西班牙语,所有的表情和动作,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高兴,太高兴了!美、中四位教授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主人。胡教授忙于翻译,黄教授忙于摄影,罗教授和韦教授忙于录像…… 两台车沿着平坦的新修水泥公路向吕村方向前进。下了高速,公路树木青葱,树枝偶尔轻抚车窗。多美的树枝啊!黄教授灵机一动,送给Mitzi一个中国名字:美枝。Mitzi欣然接受。 到了东兴里吕番象老家,先看故居,再看新屋。 故居是一间低矮的小平房,空置着。为了纪念祖先,小阁楼上保存着吕番象从古巴带回来的金山箱,箱上写着“F.L”的字样,这是吕番象名字的简写啊,里面还装着他穿过的手织土布唐装衣裤和生活用品。吕氏兄弟告诉我们,这个金山箱是传家宝,锁头非常坚固,新会沦陷,日本侵略军入屋抢掠时没有办法把它打开。他们还出示了吕番象手写的三个寄往古巴的航空信封,那是爷爷回国探亲时怕家属不会写西班牙文地址而特意留下的。黄卓才教授的父亲也是古巴华侨,他把《古巴华侨家书故事》送给吕家,并问吕氏兄弟有没有保存爷爷的信。“没有了,都烧掉了,真可惜!” 不远处是吕家新屋,一座三层高的漂亮小洋楼气派十足。屋内布置简洁雅致,登上楼顶,四千多人的大村的兴旺景象尽收眼底。在这里,沉浸在亲情和幸福中的美枝才想起带来的礼物。她给亲人送上爷爷生活过的城市的旅游指南、皮革制的古巴地图、特色餐巾,还有几张难得的《光华报》——古巴华侨社会历史最长、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礼轻情义重,万里之外的加勒比亲人不忘中国的根,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新会亲人给美枝的回礼,是崭新的人民币。开放改革让他们洗脚上田,吕番象孙辈办工厂、开公司,走上了致富路;重孙辈的年轻人一个个上了大学。面对一个个沉甸甸的“红包”、一沓沓的百元大钞,美枝笑不拢嘴,但婉言辞谢,家乡亲人则硬往她怀里塞。黄教授不禁赞叹:“东兴里”,东方兴起哩,名副其实啊! P181-183 序言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卓才是一位勤奋的作家。2006年12月,他撰写并出版了《古巴华侨家书故事》,作者以珍藏的其父亲、古巴一位地方侨领黄宝世(1898—1975年)在1952年至1975年写给他的40多封家书为基本史料,用流畅的笔触和精练的语言,情文并茂地描绘出一个普通华侨家庭几代人百年生息、繁衍与发展,活现出一部真实的华侨家庭生活史。 2011年7月,黄卓才教授又在《古巴华侨家书故事》的基础上,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更新和扩展了原著的内容,出版了《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一书。书中还增加了大量新旧照片,并托出新的链接,使全书图文并茂,既具有史料价值,又能引人入胜、打动读者。作者运用连带追根、左联右穿、旁叙及他等手法,开创了家书作品的新体例。 热心的黄卓才教授曾先后把他写的《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和《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两本书寄给我,并与我通电话。我在祝贺他的著作出版的同时,建议他有机会一定要到他父亲生活和工作过的古巴去看一看,去寻找一下他父亲的轨迹。他回答我说,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会去古巴。 不久前,黄教授高兴地告诉我,他于2014年携夫人及生活在中国、加拿大、美国三国的儿子、女儿和外孙女一起组成“跨国家庭访问团”访问了古巴,专门到他父亲生活和工作过的大萨瓜(Sagua la Grande,大沙华)和古巴首都哈瓦那等地“纪念先侨,追寻龙迹,了解古巴。”寻根访祖之行结束后,他又满怀深情地写了《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一书,准备交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教授执意邀请我为他这本新著写篇序言,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我仔细拜读了《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书中所叙述的很多人和物,勾起了我清晰的回忆。我曾于1964—1967年在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三年。留学期间,我曾到古巴各地访问,我到过黄教授父亲黄宝世先生居住过的大萨瓜。我曾与许多老华侨交谈过。我也常到哈瓦那唐人街桑哈街去访问。我亲眼见到,当时的中华总会馆是如何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在春节前夕,为每户华侨分配一瓶酱油。1967年我从古巴留学归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回古巴。直到1992年,中古两国关系改善后,在相隔25年之后我又回到我思念的古巴。此后,我曾6次访问古巴。每次回到古巴,我都会到哈瓦那唐人街去拜访中华总会馆和《光华报》报馆,到“旅古华侨记功碑”去瞻仰。 《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是一本以“关注拉美战略伙伴,追寻古巴华人踪迹”为主旨的纪实散文集,全书分随笔“古巴情结”、访问记“探访之旅”和人物故事“岛国友朋”三部分,并配有200多张相关图片,生动地记叙了作者率领的“跨国家庭访问团”在古巴实地调查访问的第一手材料,揭开了位于古巴中部的“广府华侨乐土”大萨瓜神秘的面纱。通过万里寻踪,作者以超常的慧眼和社交能力,在友人的帮助下,寻找到其父亲生活和工作的轨迹和不少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并与认识其父亲的当地市民进行了攀谈。最令人感动的是书中描绘的作者及其家人到“敬爱的父亲、爷爷、曾祖父”墓前扫墓的情景。作者一行将从广州带来的香火、一块刻有墓志铭的钢板、一本《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和糖果拜祭黄宝世先生,并饱含深情地行三鞠躬礼。书中忠实地记录了作者细致考察当地居民和新老华侨华人、土生华裔的生存情况。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他的古巴情结和他的古巴友朋。 黄卓才教授是古巴侨属学者,生活在一个五代华侨家庭。他长期观察古巴、研究古巴,作为文学院中文系写作专业的教授,他善于以文学笔法描述见闻、表达思想和观点。在《古巴随笔:追寻华人踪迹》一书中,他从多个侧面描述了加勒比岛国古巴及其华侨华人的现状与历史。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像他的前两本描写古巴华侨华人的书一样,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我想借此机会提一个建议,研究古巴和拉美华侨的历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系统工程。建议黄卓才教授所在的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国内其他研究华侨华人的单位能培养更多的掌握西班牙语的研究古巴和拉美华侨的人才,并与古巴和拉美研究华侨华人的学者一起,更好地发掘、整理、研究拉美华侨的历史,为中古、中拉友谊添砖加瓦。 后记 我追寻古巴华侨华人的踪迹,是从整理、出版先父黄宝世的家书入手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中国人1847年开始移民古巴,至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曾经无比辉煌,而又饱含沧桑和血泪。华人是古巴民族独立和国家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在19世纪末两次独立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古巴人口结构中,华人是古巴除了西裔和非洲裔以外第三个重要的族权。古巴华人人数一度居于拉丁美洲华人之首,几乎和美国华人一样多。当年哈瓦那华人街的繁华程度仅次于三藩市……而在世界各地华侨中,他们所受的苦难也是最深的。由19世纪的“猪仔”劳工到20世纪上半期的劳工法(俗称五十工例),下半期的“消灭个体经济”运动,无不让华侨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即便如此,南契约华工到自由移民170年来延续下来的数以十万计的华人后裔,在当今古巴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依然满怀激情地迎接社会变革的到来,一马当先…… 因其辉煌,因其对侨居国和祖同做出的伟大贡献,也因为难以想象的深重苦难,长期以来,国内外侨界人士和人文学者对于古巴华侨华人这段历史的关注从未间断。从1927年古巴华裔安东尼·恰法特·拉图尔(Antonio Chuffat Latour)的《古巴华人史略》,或更早期有关古巴华侨华人的著作算起,到2013年国内青年学者袁艳博士的《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面世,全世界留下了一批古巴华人研究著作,但不算太多,或者说远远不够。特别是这50多年,在古巴,在中国本土,研究者和著作都寥寥可数。 非常幸运的是,在新世纪古巴研究的山野中,也有我栽植的一棵小树,那就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古巴华侨家书故事》。此书后来更名《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于2011年、2016年两次推出修订版。其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与海外出版社联合出书。《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还荣获《中国作家》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被史学界、文学界誉为“填补了古巴当代华侨史的空白”。 然而,这仅仅是追寻古巴华侨华人踪迹的第一步,我没有理由就此歇息。我虽无“雷霆不移”的“仁者之勇”,却有“广其学而坚其守”之心。我必须继续前行,到侨乡去,到古巴去,到友朋中去,到文物资料中去,追溯,寻觅,挖掘…… 这本《古巴随笔》,是我近年追寻古巴华人足迹的又一个小收获,谨以此呈献给所有心怀古巴情结和有万里寻“龙”兴致的读者朋友。 2016年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中拉文化交流年”。仲春时节,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结束两国大半个世纪不相往来的历史,为本来已经滚烫的“古巴热”加了一把火。2017年6月3日则是中国人抵达古巴170周年纪念日。本书得以在此期间面市,必须感谢两位富有远见卓识的伯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刘宗贵先生和高等教育编辑部主任黄跃升先生。同时我要向徐世澄先生致敬,他是一位古巴研究的权威专家,因为我们十年的友谊和心心相通的“古巴情结”,在百忙中为我作序,令我感动不已。我还要向热心陪伴、支持和帮助我追寻古巴龙迹,以及为本书提供照片资料的各位亲属和朋友,致以深切的谢意。特别是中国优秀留古学生、在哈瓦那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寇顺超先生,为我们的跨国家族访问团做义务导游、翻译、摄影,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黄卓才 2016年8月1日,于暨南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