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馍双全著的《馋是一枝花(优质吃货的修行札记)》以“美食”为切入点,分为五辑,展现了一枚优质吃货的成长历程。吃,是出发,书稿第一辑记录了作者对鲁西南的童年与故乡的回忆。吃,是旅途,书稿第二辑和第三辑所展现的,有作者游走各处,尽尝美味的经历,更有呼朋唤友,推杯换盏,青春作伴的快意与豪情。吃,是品味,书稿的第四辑和第五辑,是“吃”文化谈,也是“吃”的思想录。
| 书名 | 馋是一枝花(优质吃货的修行札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菜馍双全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菜馍双全著的《馋是一枝花(优质吃货的修行札记)》以“美食”为切入点,分为五辑,展现了一枚优质吃货的成长历程。吃,是出发,书稿第一辑记录了作者对鲁西南的童年与故乡的回忆。吃,是旅途,书稿第二辑和第三辑所展现的,有作者游走各处,尽尝美味的经历,更有呼朋唤友,推杯换盏,青春作伴的快意与豪情。吃,是品味,书稿的第四辑和第五辑,是“吃”文化谈,也是“吃”的思想录。 内容推荐 禅是一枝花,馋亦是一枝花。 菜馍双全著的《馋是一枝花(优质吃货的修行札记)》共分五辑。 故乡吃不尽:起点。解读生命中最初的味蕾密码,一起潜入回不去的童年。 美味在路上:旅途。或孑孓独行,或呼朋唤友,看风景,饮美酒,但有青春作伴,快意与豪情不散。 101场饭局:盛宴。曲会终,人已散,那些有趣的朋友和温暖的情谊总会眼前浮现。 孤独美食家:品味。美食家都是孤独的,他们的舌头太敏感,他们的胃太超前。 吃货的哲学:思考。一食一餐皆有感悟,人生的所有道理都藏在饭里。 目录 序言一 任性的“馋意” 序言二 一个吃货和他的人生旅程 辑一 故乡吃不尽 偷吃 吃你豆腐 树上有菜 谁的童年不“有机”? 喝了这碗羊汤,世界与我又何干 有鱼万事足 西瓜做的酱 每逢春节胖十斤 荆芥,荆芥 红萝卜&白萝卜 男不吃韭,女不吃藕 美味莫过茄子 将全世界都凉拌 天凉好个秋 大饼子星人 爱喝酒的山东人 辑二 美味在路上 胡辣一碗汤 人生好寂寞,幸亏有大排档 此时不撸待何时 爽爽贵阳吃爽爽 火火火火锅 边吃边走 超级炒鸡 面霸 到起士林,陪袁世凯喝红菜汤 酸菜猪肉炖粉条 川菜不辣 一个包子做了百年,味道还是这么鲜 冰冰凉,冰冰爽 吃了这碗黑山羊米线,冬天再也不冷了 去双流,啃兔头 日料吃的是个“鲜”字 辑三 101场饭局 下半夜,哪里食 有味儿 怎么就那么辣 有家餐厅特别黑 食蟹记 无泡馍,不人生 热干面的干 雕刻了那么多时光 漫咖啡的漫、慢、曼 大大大大比萨 吃烤鸭,又香甜,又残忍 且泡一壶茶 亲情牌 愿上帝保佑爱吃卤煮的男人 没一起吃过饭,友谊如何经得起考验 辑四 孤独美食家 千利休: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 他大概是这世界上最会做菜的男人了 难以下咽的糖炒栗子 东坡不肉 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 一手香烟,一手甜点 走,跟大先生喝场民国下午茶 不来点小酒怎么行 谁和鲁迅一起晚餐? 新光阔小姐被甜品和谣言毁掉的人生 馥芮白再文艺,不过是一杯咖啡 我的心是泛着沫的啤酒 辑五 吃货的哲学 再没有比下午茶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何把爆肚冯吃出老北京的悠闲劲儿 吃货圣经 傻瓜,让我们一起吃苦瓜 将人生全参透,再来喝这杯鸡尾酒 食神是如何炼成的 英雄,让我们一起啃个馒头,谈谈人生 这世界上的许多真理,都掌握吃货手里 最佳伴侣,原来是你 哎哟哎哟,要不要在一起 菜市场里有无限人生 铁棍儿姑娘,今晚让我们聊聊山药 有一种流行病,叫米其林三星餐厅 “不涮肉的人是可耻的” 后记 馋人的心是相通的 试读章节 偷吃 农村娃儿幸福多,偷吃即是其中之一。 偷什么?有什么偷什么。 偷吃分季节,春天冬天最无趣,地里没瓜,树上没果,一帮小伙伴儿只好牵几条狗,拿几杆“猎枪”,四处寻找野兔和黄鼠狼。鲁西南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人口稠密,猎物稀少,唯野兔和黄鼠狼凭借强大的生育力而绵绵不绝。 打猎最好玩的,不在于打到什么猎物,而是和它们斗智斗勇的过程。 想想颇有点不可思议,那时候猎物胆儿真是肥,专在小伙伴眼皮底下乱晃悠,一副“来啊,打我啊”的欠揍模样。 莫非欺负兄弟年纪小? 夏天来了,绝对欢乐季。村西有河,有芦苇荡,可以去游泳抓鱼捉迷藏,不喜欢下水的,就跑到树林里撒欢儿。最惬意的,莫过于偷吃到许多东西。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偷东西是坏人。美味当前,这教训常失效。一群懵懂的小孩,道德感还没那么强烈。 偷瓜最多,西瓜第一。 80年代,鲁西南农村的地里,种了许多瓜,品种多到数不清,许多都叫不出名字,但每种都会做尝试,不吃个遍决不罢休。尚记得最爱的是一种叫“九道银”的甜瓜,瓜身上有九条白道,从蒂到根,把瓜分成均匀的九部分。 那时的西瓜也真是好。全都自然熟,有一种笨西瓜,生长周期高达四十余天,最小都要长到十几斤,小孩子抱不动,便放在地上滚,滚至安全处,几个人合抱着,找个小树林分而食之。熟透的西瓜,拿巴掌用力一拍,“啪”一下就裂开了,流出鲜红的汁水,捧起来就吃,太甜,甜到嘴巴和手都发黏。 想吃冰镇西瓜,就要费点功夫。邓云乡先生在《云乡话食》里说,旧时北京用辘轳现绞冰凉的井水浸瓜吃,“吃起来真是嚼冰咀雪,满口既凉又甜。”家乡虽无辘轳,但亦能体会到老先生所讲的那种惬意。村里有水井,偷了瓜,汲一桶井水,把瓜放桶里,等凉透了与小伙伴们分食,清清爽爽冰冰凉凉那叫一个棒!后来,水井废弃,开始使用人力压水井,那水也凉,依旧可以冰西瓜。现在都是自来水,水温不够低,冰不出那个好吃的程度。 井水是最好的天然冰箱。 每每回忆童年,我都觉得又甜又沙,大概是西瓜偷多了吧。 一般的小块瓜地,都是农民自种自吃,那种一大片一大片漫无边际的,则属于种瓜的专业户。在地头上,主人盖个瓜棚,快成熟时全天守望,就是为防偷。 小伙伴淘气,偏想要偷这种瓜地,有人看护才够刺激。想想看,在看瓜人严密的看护下,我等还可以成功偷出,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这更有成就感? 偷西瓜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后来想,哪里是偷瓜,纯粹是找刺激。 三四个孩子,选一个月黑风高夜,弓着腰,佝着背,慢步轻挪,蹑手蹑脚,生怕有个风吹草动,惊动瓜田主人。摸到个大的,就轻轻敲一下,声音是“砰砰”的,熟了;“当当”的,还生。挑到熟的,直接摘下,小心翼翼地推着瓜滚动前行,滚到地边的沟里,出了主人视线,偷瓜行动便大功告成。 早在偷瓜之前,小伙伴们已有周密筹划,并达成一致意见:如被瓜主发现,撒丫子狂奔是最佳选择,且几人绝不能往同一个方向跑,如此这般最多只能抓到一个。同时,又另设一道江湖规矩:被抓后,无论如何决不能供出同伙,谁供出别人谁就是叛徒,以后大家都不跟他玩儿。 P1-3 序言 任性的“馋”意 流马 我和菜馍兄都来自广义的鲁西南地区,提起家乡美食,会有许多共同记忆,比如那些野菜,那些瓜果,但也会稍有区别。毕竟“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就算是一样食物,吃法和感受也会不同,更别说他所谈及的食物和做法,在我的故乡有的根本就没有。 就说这羊汤,鲁西南盛产小尾寒羊,肉质鲜美,是非常好的美食,但在我的家乡,只见人们放羊养羊,却并没有见人吃羊。在我们当地,羊只是一种经济性养殖,主要用来卖钱的,似乎并没有吃羊肉的传统,就算县城里的穆斯林同胞,亦不以羊汤为美,羊肉在他们手里,自有更好的做法。我是后来到了省城读书,才有机会一尝羊汤的鲜好。但这种回忆上的分歧并不能伤害彼此的记忆,反而更加激活沉睡在舌尖上的味蕾,想起更多我们以为已经忘记的关于故乡的种种细节。 味觉的记忆最持久,也最入心。菜馍兄把对美食的领受,当成人生的成长和修行,从故乡到异乡,从乡村到城市,从年少到年壮,寓感物于人生,别有一番新意,也别有一番滋味。我同意食物是乡愁的载体,也同意美食是旅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去一个地方,而不吃当地食物,就不会与那个地方产生真正的连接,这不仅仅是味觉的连接,更是情感上的沟通。如果你对一个地方的美食赞不绝口,就会对那个地方倍加钟爱,如果你吃不惯一个地方的食物,那自然也就不会喜欢那里。旅行最最不幸是没有找到对胃口的食物,而反过来则是最最大的幸运,即便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哪怕中途休憩的无名驿站,一碗阳春面或许都会在你的舌尖留下无法泯灭的记忆。 菜馍同学比我来早来帝都多年,还在博客时代,就经常看他写帝都各种吃食,心想等我到帝都,一定要让他带我挨个儿吃个遍才够朋友。然事实并非如此,单就他屡屡向我提及的地道单县羊汤,一次都没有成行过,到写这篇文章为止,那仍旧只是一个传说。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菜馍。相比起他对美食的狂热追求,为一碗地道羊汤不惜穿越一座城市,为一桌好菜可以订上飞机票说走就走,我可能对吃就太没有执念了,否则就算菜馍不带我去,我自己也一定可以按图索骥摸得到门面。 古人说食色性也,爱好美食和爱好美色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实际上人和人又有万般不同,这里面不仅有“爱”的对象的不同,“爱”的程度的深浅,甚至有“有感”与“无感”的区分。撇开“食色”二字不谈,不论什么爱好,什么兴趣,最怕“任性”二字,而我是独缺的,这也是我羡慕甚至嫉妒菜馍同学的地方。 人生最怕无味,无味则寡欢,如果穷其一生没有找到自己足以“任性”的东西,那就太悲哀了。所以我说《馋是一枝花》,这书的标题大有禅意。“馋”就是冲动,就是饥渴,就是“我TM太想干这件事儿了,谁也不能阻止我”的任性。人生有了足够的“馋”劲儿,才可能活得够好,够妙,够“解馋”,才过瘾,才不枉此生。 2017年7月12日 北京 后记 馋人的心是相通的 在遥远的纸媒时代,做过两年美食编辑。我算彻头彻尾的吃货,但并不喜欢这职业,虽省了不少饭钱,也落下后遗症:体重剧增,血压陡升,舌头变得麻木迟钝,对一切食物都提不起兴趣,典型工伤是也。 那两年,我得出的最沉痛的人生经验是,下馆子务必自费——不用考虑怎么写,不用等摄影师拍照,不用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吃。所以坚决地离开了这一行。 ——作为一名虔诚的吃货,绝不能让职业毁掉爱好。 吃贯穿我们人生的始终。纪伯伦曾借先知之口告诫世人:既然你们必须杀生为食,且从新生的动物口中,夺它的母乳来止渴,那就让这事成一种敬拜。 ——这本书便是我对食物的敬拜,对食物的感恩。 我们既从食物中获得温饱,又从食物里获得欢娱。食物安慰着我们的胃,也在安抚着我们的心。“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意志消沉的人,满腹牢骚的人,欢欣雀跃的人”(《深夜食堂》语),都可以从食物中得到温暖和治愈。 ——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我怀恋一切美好的食物,一切美好的饭局,一切美好的人和事。这本书不只是食物的体验笔记,它还讲人与食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变化,人与食物的关系亦如此。我们曾经热爱的,如今可能鄙夷;我们曾经讨厌的,如今满心欢喜。比如,参加工作前,我基本回避一切苦味的食材;工作后却对苦情有独钟,喝苦茶,吃苦瓜,直至发自内心爱上它——苦是五味之一,是人生必备要素,又怎能回避过去。比如,先前嗜辣,无辣不欢;现在却喜欢清淡。又比如,三十岁前喜欢下馆子,呼朋唤友,啸聚派对;三十岁以后,喜欢逛菜市场,钻研菜谱,在家做饭。 唯一没变的,仍然是个很馋的人——看见一切美味,仍然会口水欲滴。 鲁迅先生曾对曹聚仁说:“我们都是马二先生,吴敬梓写马二先生那么馋,吴敬梓自己一定很馋的。”鲁迅眼尖,一眼看出吴敬梓是个吃货——他自己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馋人的心是相通的。 在某种程度上言,“馋”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是文明助推器,老子从食物中得到启示,得出“味无味,为无为”的哲语;苏东坡每每聚会吃酒,总有灵感喷涌,写下众多千古名篇;爱食日料的乔布斯从日本文化中获得灵感,将禅的理念引入到产品当中,使简约极致成为苹果的设计语言……这般例子不胜枚举。 ——禅是一枝花,馋亦是一枝花。 最后,要感恩父母和家人,和他们吃过的每一顿饭,丰盛的,平淡的,都好。 感谢曾经一起吃饭的朋友,感谢那个曾经异常迷人的组织“饭友团”。 感谢责编向平为这本书付出的所有努力,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感谢我最爱的作家之一朱映晓和最喜欢的诗人流马为本书作序,映晓那句“人都会回到想吃的地方”令我心有戚戚;流马是济南青年东路16号时的同事,来北京后仍然常常一起吃饭。 感谢杜丽,她让我重新认识云南菜,认识我自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