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法的渊源与中国民事立法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 罗马法的沿革
第三节 欧洲民法典及其影响
第四节 我国民法典立法回顾
第二章 法律行为与民事主体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罗马法与法律行为制度
第二节 现代法律行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学说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第六节 法律行为生效要件
第七节 民事主体制度的变迁
第三章 物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罗马法土地制度
第二节 日耳曼法所有权制度
第三节 近代以后物权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 物权的定义、效力及立法趋势
第一节 物权的定义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
第三节物权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物权变动模式与公示原则
第一节 物权变动模式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第六章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模式
第二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效力
第三节 不动产登记的类型
第四节 德国民法的预告登记制度和异议登记制度
第五节 中国民法的预告登记制度
第七章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第一节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
第三节 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第八章 物权行为理论
第一节 物权行为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对德国民法典的影响
第三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批判
第九章 共有制度
第一节 近代之前的共有制度
第二节 法国民法典共有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节 公共财产与国家财产
第十章 物权的种类
第一节所有权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产权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一般理论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一般理论
第五节 产权分类
第十一章 物权请求权与时效制度
第一节 物权请求权制度的性质
第二节 时效制度的理论问题
第十二章 私法自治契约自由与公序良俗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立法与实践
第二节 公序良俗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三章 合同效力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合同有效条件
第三节 无效合同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合同解释理论
第一节 合同解释的学说
第二节 合同解释的方法
第十五章 违约责任的性质与构成要件
第一节 违约责任性质的理论
第二节 违约责任构成要件
第十六章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结构体系
第三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四节 侵权行为的类型
第五节 侵权责任特点、类型与责任方式
第六节 侵权责任的免责问题
第七节 特殊侵权行为的归责责任
第十七章 婚姻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历史回顾
第二节 夫妻关系
第三节 非婚同居关系
第四节 夫妻财产制
第五节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第六节 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
第十八章 精神损害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第三节 精神损害的界定
第十九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第一节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惩罚性赔偿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节 我国现行立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