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811年、1812年,三个看似普通的人物先后出生,曾国藩比胡林翼、左宗棠长一岁。这时,离鸦片战争爆发有近30年,40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他们的壮年,注定要面对中国近代史上暴风骤雨的一幕。
他们都有着成圣成贤的坚定意志,不管命运如何沉浮,都矢志不渝、知行合一,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在他们身上得到彰显。
往事并不如烟。离我们如此近的时代仿佛又如此遥远,大众对这些人物的认知大相径庭。从这些人的生命中能体悟到什么,是杨萌芽著的《如此晚清》的着力点,希望能帮助大家认识晚清人物,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晚清。
杨萌芽著的《如此晚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以人物故事为线索,对晚清发生的重要事情进行了梳理,使读者对晚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书涉及到的晚清重要人物有: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慈禧以及河洛精英一些近代名人。通过对这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知道了他们各自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清朝的没落也是历史的必然。
热播:皇位争霸赛
引 言
晚清有这样一对兄弟。老四才华逊色于老六,然而老四最终登上了皇位。老六在老四去世后联合嫂子发动了政变,主持了朝政。嫂子又把老六撵走而大权独揽数十年。这对兄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奕?和恭亲王奕诉。皇位继承人的PK向来很激烈,老六恭亲王奕?虽然能力超群,但最后却输给了老四奕?,那么当时PK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道光的苦恼:到底立谁好?
道光晚年,皇位的PK就在老四和老六间展开。论才华,老四远逊于老六。但老四毕竟是皇后所生,且有年龄优势(“立长不立幼”是皇家的一贯传统),所以道光一直犹豫不决。
老爸最后立的新天子是老四,也就是后来的咸丰,这当然符合“立长不立幼”的祖训。不过在这场争霸赛结果公布前,对于立老四还是老六的问题,老爸道光真是忒纠结。
道光最初想把帝位传给老六。奕?16岁这年,老爸给他订了门亲事,老丈人是都统、兵部尚书桂良。而老四的老丈人则是地位、权势远逊色于桂良的太常寺少即。这件事被明眼人视作老皇帝将要传位于老六的一个政治信号。
不过政治斗争诡谲得多,谜底揭晓之前,存在着无数可能性。老四和老六之间的PK就此展开。
奕?的老妈是孝成全皇后,和道光相当恩爱,和婆婆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死得有点不明不白。孝成全皇后之死也是清宫一大悬案,据说是被婆婆逼死的,死于婆媳关系不和。
在晚清皇家因婆媳不和而导致的政治风波屡见不鲜,比如慈禧和阿鲁特氏,慈禧和珍妃,都是如此。那么奕诉的老妈是何许人呢?奕诉的老妈是静皇妃,也是道光的爱妃,后来担当起了抚养奕?的责任。所以奕诉和奕?虽然是同父异母,两人却都由一个母亲抚养成人,感情相当深厚。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还经常切磋武艺,他们刻苦钻研,共同发明了枪法二十八式和刀法十八式,老爸亲自赐名,还赐给奕诉一把白虹宝刀。可见道光非常喜欢这哥俩儿。
虽然哥俩儿感情这么好,但在皇位面前渐渐有了裂痕。道光晚年,开始考虑立储之事,表面和谐的兄弟背后刀光剑影。
咸丰的策略:韬光养晦
他俩比什么呢?一看就知道老六明显更优秀嘛。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拼爹”,老四和老六拼的却是老师,老师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俩的老师是何许人也。
奕?的老师叫杜受田。此人很了不起。他也知道道光的心思。因此让奕?刻意藏拙,表现“温顺”“孝子”“仁君”的一面。
奕诉有两位老师,贾桢和卓秉恬。贾桢是道光六年(1826)的榜眼,后来到上书房工作,主要任务是给奕诉授课。后来贾桢官至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卓秉恬是四川人,嘉庆年间的进士。后来当过御史,很有风骨。他做过很多年的顺天府尹。
卓秉恬是个很高调的人,据正史记载,朝廷高级干部会议(九卿会议)的时候,大多是一两个亲王和军机大臣讲话发言,其他人都随声附和而已,但是卓秉恬特别爱发言,和人辩论,所以受到权贵的排斥。这种相对高调的风格当然也影响到奕诉。奕诉的锋芒毕露多少受到卓老师的影响。
老师之间的PK,贾桢、卓秉恬不如杜受田。
有一次道光带着皇子们去打猎,顺便考察一下哪位更适合做接班人。按惯例皇子临行前要向老师请假,杜老师知道这次狩猎对奕?来说是个宝贵的机会,所以跟奕?同学讲,说打猎的时候你要比射箭肯定比不过老六,所以索性不要在箭法上争高低,而是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第二天,在猎场上,老六箭法高明、意气风发,收获了很多猎物,道光非常高兴。然而却看到老四一只猎物也没有带回来,皱起眉头,问怎么回事。奕?马上在父亲前边跪下,说,父皇,现在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我不忍心伤害这些母鹿和小鹿,因此才未发一箭。道光听后半晌沉默不语。这个时候储君在他心中已然诞生。老四虽然在箭术上不如老六,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四性情仁慈,这才是做人君应有的风范。
另外还有一次。道光病重,召皇子来谈话。奕?又去问计于杜受田。杜老师也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结果老爸这次考的是如何治国,奕诉侃侃而谈,和盘托出自己的治国方略。等到了奕?,却伏地恸哭,一语未发,看起来他更担忧的是老爸的病情。老四才华不及老六,演技却高超得多。道光又一次被感动了。
此后不久,他就写下了立老四为储君的诏书。第二年,道光去世,奕?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足见杜受田太厉害了,竞然不费一刀一枪就帮老四把皇位挣到了手。
顺便说一句,上面这两个小故事被写入了正史,可见不是捕风捉影的江湖传闻。
……
P10-12
如此晚清,通过讲述几位名臣的故事,和大家一同走进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1811年、1812年,三个看似普通的人物先后出生,曾国藩比胡林翼、左宗棠长一岁。这时,离鸦片战争爆发有近30年,40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他们的壮年,注定要面对中国近代史上暴风骤雨的一幕。
他们都有着成圣成贤的坚定意志,不管命运如何沉浮,都矢志不渝、知行合一,儒家文化的生命力在他们身上得到彰显。
同样的平台,不同的人来操作或经营结果是大不一样的。面对太平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手足无措的咸丰皇帝任命了40多位团练大臣,只有曾国藩练就了一支劲旅,挽大厦于将倾。胡林翼数年间将千疮百痍的湖北治理得井井有条。自诩为当世诸葛亮的左宗棠更是一代战神,仅凭其收复新疆的功绩便可彪炳史册。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比老师整整小了12岁的李鸿章在品格上不如前面几位。虽然如此,经过曾老师的悉心调教打磨,李鸿章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恭亲王奕诉是个睿智的满族贵胄,他和李鸿章配合默契,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相对于其他爱新觉罗的子孙们,他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张之洞可以视为胡林翼精神的传承者,近代武汉之所以能成为工业重镇离不开这两位名臣的苦心经营,身为儒家士大夫能够如此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后世敬慕。
君子和而不同。曾左、左李、李张之间都有矛盾和隔阂,但如左宗棠言,所争者国事也,而非关个人恩怨。这也是他们值得今人尊重的一个原因。
往事并不如烟。离我们如此近的时代仿佛又如此遥远,大众对这些人物的认知大相径庭。从这些人的生命中能体悟到什么,是本书的着力点,希望能帮助大家认识晚清人物,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晚清。
小时候喜欢用收音机听评书,单田芳、袁阔成、王刚等等,听了不少。却从未有过写一部历史读物的奢望。
考大学的时候,历史成绩也不错,报的也是历史系,却阴差阳错被中文系录取。
博士论文做的是晚清人物,当时对晚清的认知还非常粗浅。近些年各地注重地域文化建设,有了不少晚清人物的全集、书信、日记、年谱、评传等等,研究晚清更便利了。算起来研读晚清也有十余年了,积累了些许感受。
父亲喜欢读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坚持读完了我书房里所有的通俗历史读物,部头大点的像《大清帝国》《明朝那些事儿》他都认真读完了,直到再无普及读物可读。像父亲这样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中国历史的人还有很多,专门为他们写作的历史却相对较少。
这些年有了宝宝,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后文字时代,基于音频和视频的新媒体内容生产如狂涛巨澜,冲刷着传统的纸媒阅读。相当一部分网络、视频类历史作品暴力、血腥和戾气较多,如何写点孩子们能看、有助于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历史读物,也是我孜孜以求的。
这本小书,算是给爱读历史书的父亲和成长中的孩子的一份礼物吧。
从2013年开始,在图书馆、电视台讲近代历史人物,积累了些文字。电视台讲史,诚非易事,对故事性、趣味性的要求偏高。王立群老师是个标杆,若非数十年积淀,达不到如此炉火纯青、雅俗共赏的境界。王老师开启的道路却发人深思,学者如何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学术走向民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这两年新媒体如火如荼,和几个小伙伴办了个“近代人物传奇”的微信公号和头条号,已经坚持一年多了,头条号居然有近3万的粉丝,足见社会上还是有相当多的历史爱好者的。
感谢杜江、史毅峰、李静、刘晓颖、杨丽平、王晗、高顺欢、陈思睿、范昕、王浅、李爽、吕姝焱等小伙伴,每推送一篇文章,大家在群内要讨论很长时间,标题、语言、风格等等,俨然一个小小编辑部。这是一帮辛勤而快乐的小伙伴,通过一件事情把一群天南海北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晚清距离今天不算太远,但人们在认知上差异却非常大,誉之者捧上天,毁之者踏入地。本书无意为历史翻案,只是尽可能还原一段复杂的历史,尤其注重发掘历史人物的正能量,揭示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与这个目标相比,内容和文字还有许多欠缺,诚恳欢迎专家学者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河南电视台的陈贞君以及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王静先生、李耘女士,这本小书的问世得益于他们的青睐和辛勤付出,这是在此不能不记上一笔的。
杨萌芽
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