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犄角旮旯天津卫(精)/副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希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天津“鞋”说

拙文《鞋底子》承蒙读者指正,如此倒想再说说天津的“鞋”了。天津人说“脚下没鞋,穷半截”,说明穿鞋是个人身份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此也看出天津人对于“鞋”的重视。

天津人很讲究“足下生辉”,没有一双够得上水准的鞋,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旧时,穿皮鞋,自然十分时尚。俗话说“足蹬革履”,穿西服、打领带、蹬大皮鞋,那是很体面的事情,但能穿西服、打领带、蹬大皮鞋者,多是官面儿上的人物,老百姓、商界人物是不敢随便“西服、领带、大皮鞋”的。

大皮鞋之外,天津人说是便鞋,也就是布鞋。我见过的布鞋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读书时,都穿“家做”布鞋,圆口,麻绳纳的鞋底。天津劳动妇女,日常闲暇时手里都拿着针线纳鞋底,走到哪里纳到哪里,平民居住区,大嫂大娘们围坐在大院里,人人都在纳鞋底,既不妨碍说话,还不妨碍吵架拌嘴,有时候有了什么小冲突,冲突双方当面争吵,手里还一针一针地纳鞋底,看热闹的人们也是一面劝解、一面纳鞋底。想起来,此情此景,还真是天津平民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呢。

孩子上学,跑跑跳跳,再结实的布鞋,最多也就穿一个月,好在那时候讲打“包头儿”,有修鞋的师傅给你在新做好的布鞋前面纳上一块皮革,鞋后跟再纳上一块皮革,如此只要不踢球,至少也能穿上三个月了。

一般家庭,自己做鞋面,自己纳鞋底儿,但“绱鞋”,就要有专业手艺了。旧时,每到晚上,走街串巷做鞋的师傅,挎着大提盒,挨家去收活,各家各户把鞋底鞋面交给师傅,过几天再送来,就是绱好的鞋了,绝对漂亮干净,那才是一门手艺呢。

家做布鞋,有的也绱皮革鞋底,皮革鞋底很薄、很轻,看着也体面,各家商号跑街的公关人士大多穿皮底圆口布鞋。冬季严寒,圆口布鞋不保暖,要改穿棉鞋。棉鞋,天津人叫“骆驼鞍”,“鞍”字,天津人说成“南”,拖个儿音,就成了“骆驼南儿”。这种棉鞋,由两片鞋面缝合而成,形状类似半面的马鞍。两片絮着棉花的鞋帮缝合在一起,绱好鞋底,就是“骆驼鞍儿”棉鞋了。“骆驼鞍儿”棉鞋怕中间开裂,要在两片鞋面缝合处打上一个线结,天津人说是“鞋鼻儿”,“鞋鼻儿”很有讲究,母亲手巧,会打出几何形状的“鞋鼻儿”。小时候冬天走亲戚,老人们都要拉过孩子端详“骆驼鞍儿”棉鞋上的“鞋鼻儿”,母亲缝的“鞋鼻儿”好看,自己也很骄傲。

“骆驼鞍儿”棉鞋,每年穿两双,第一双从入冬开始穿,要一直穿到春节,春节一定要穿新衣,新棉鞋一直穿到来年开春。

老人腿脚寒,一般的“骆驼鞍儿”不保暖了,有一种“老头儿乐”棉鞋,已经失传了。“老头儿乐”很厚、很重,也很大,鞋里可以睡下一只老猫,冬烘先生们都喜欢这种“老头儿乐”,只是“老头儿乐”只能在家里穿,出去做事,嘎吱嘎吱,实在迈不开脚步。

20世纪40年代,橡胶业兴旺,胶底布鞋很是流行,胶底布鞋确实比千层底儿结实,一双鞋足以穿一个学期,再补补鞋底,到春节再买一双,又能穿一年了。

(2015年10月14日)

P6-9

后记

一个城市的报纸副刊,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今晚报》根植于天津人的生活,“今晚副刊”更是致力天津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多年来不仅推出过众多专栏,还创办有每周两期的“津味”专版,并出版有40多部关于天津地方文化的书籍,将天津的城市风貌、风土民情和天津人的脾气秉性,活生生地记录在文字中。

林希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他创作的《蛐蛐四爷》《天津闲人》《相士无非子》等津味小说,均被改编成电影或者话剧。大作家肯放下身段,给晚报读者写消闲的小文章,本来就是读者的幸事。而更令人感佩的是,这样的写作一直坚持了30多年!细细算来,经过几代编辑的辛勤努力,从1985年4月24日林希先生发表第一篇随笔《男子蓄髯是非说》开始,至今已经在“今晚副刊”发表数十万字的文章。

副刊的编辑和作者是靠文字来交流的。我作为晚生后辈,有幸编辑了林希先生的专栏《犄角旮旯天津卫》和许多生活随笔,因此,成为这些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吾生也晚,没经历过林希先生笔下的旧天津,但林希先生笔下的老城厢和各色吃食,却有不少是我所熟悉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老天津的味道就在老城厢胡同里卖白菜小贩的吆喝中,就在小时候稀松平常现在却很难见到的芭兰花中,它们有着那个时代才有的面貌、声音和味道。这些感觉,曾经在过去的时空中,一点一滴地弥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又被飞速变化的时代封存到记忆之中,可是当林希先生笔下那老味道飘过来的那一刻,这些感觉瞬间被激活,思绪一下子被贯通……斗转星移的时光仿佛都凝缩在这些文字里面。

为林希先生编辑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丰盈而充实。也许只有回望天津这个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才能看清祖辈来时走过的道路,亦即我们自己的起点。林希先生笔下的旧天津多姿多彩,也只有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书,才能更加彰显其中难以言传的厚重,我想这也就是副刊所要传达的心领神会吧。

本着“愿为读者灯下客”的初心,我们将林希先生近年有关天津的专栏文字整理出版,纳入李辉先生策划的“副刊文丛”,这至少是天津读者的一种幸运!

陈颖

丙申腊月

目录

敝帚自珍(自序)

第一辑 犄角旮旯天津卫

 鞋底子

 天津“鞋”说

 男女分校

 星罗棋布的说书场

 栗子味儿的烤山芋

 卖药糖

 万能脚

 爬竿儿

 荷花女

 爱惜字纸

 铁算盘和袖里吞金

 报菜名和结账

 “破烂的卖”

 吃红白事

 大工匠

 团头

 遮理姑奶奶

 黄雀叼签

 厨艺表演

 开汽车

 武侠小说

 剃头房

 小酒馆

 现场表演

 城隍庙

第二辑 记忆老城厢

 小贩讲究精气神

 胡同口的表演

 宝和轩水铺

 南蛮子憋宝的传说

 “卖糕得妻”传美谈

 蹦豆、萝卜

 一盏暖暖的灯

 梳头油、黏刨花

 小杂铺

 老礼儿

 破解过年“妈妈例儿”

 很少养狗

 娃娃哥

 家法、戒尺、教鞭

 欺祖

 闲人

 吃主儿

 五大家

 抽签儿

 天津盐商

 架子工

 佛心儿

第三辑 沽上说吃

 子蟹

 银鱼

 老汤

 老西北角锅巴菜

 白洋淀吃鱼

 粥

 虾油小菜

 四碟儿面

 儿媳妇儿菜

 火锅(上)

 火锅(下)

 素食

 您请

 木樨

 名人菜

 面包免费

 借钱吃海货

 麻豆腐

 烧饼

编后记

序言

敝帚自珍

林希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属于中国城市的共同风景——晚报。

人们工作一天,劳动一天,黄昏回到家里,抱抱孩子,夫妻说些知心话,饭后,还没到电视黄金时段。这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泡好一杯茶,提只小板凳,找处僻静地方,打开一张晚报,悠闲地看起来。至于不同人群关心晚报的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在同一时间段里,享受着中国人悠闲的精神生活。

中国人喜欢说生活在阳光下,阳光下的生活以奉献为神圣使命;晚上,月光下的生活就属于中国人的温馨天地了,而在这方温馨天地中,一份晚报和一杯茶,应该就是中国文人最向往的精神桃花源了。

晚报贵在一个“副”字,尽管中国报纸自开办之日始,副刊就随之出现,但晚报副刊却有别于日报副刊。晚报副刊更富有趣味性,更富有平民特色。晚报副刊更像是每天晚上和人们拉家常的亲人,更像是一个和你说知心话的朋友。能在晚报上开设一个专栏,隔一些时间和朋友们拉拉家常,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雅好。

晚报副刊成就了许多大文人,晚报副刊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世文章,老朽不敢心存奢念,偶尔借得晚报一方角落,将自己闲暇之余的闲暇文字公之于世,于己也是一种享受。自是得意于文章被民众所接受,得意于写作小说时的边角料竟也进人了文化天地。

可喜可贺,天津《今晚报》被读者推为全国诸多晚报中之佼佼者,《今晚报》副刊更拥有众多一流作者。承蒙晚报几任副刊编辑朋友不弃,常要我写些零散文字,我也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便时时将一些随意文章拿来充数。时光荏苒,几年下来,不觉竞也积下十余万文字,正赶上老友李辉策划“副刊文丛”,承《今晚报》朋友热情向李辉先生推荐,而李辉先生宽厚,应允由我自成一册,如是便有了这本小书。恭祈广大读者不作苛求,权当茶余饭后消遣便是。

敝帚自珍,也是多年文字生涯一点小小积累,读者慧眼明鉴,恭候指教。

2017年1月

内容推荐

《犄角旮旯天津卫》是李辉先生主编的“副刊文丛”(第二辑)中的一本,是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林希先生2000年以来为天津《今晚报》“今晚副刊”所写的消闲文章的结集,描绘了旧天津生活的多姿多彩。正文分三辑,分别是“犄角旮旯天津卫”“记忆老城厢”“沽上说吃”。本书借作者笔端,将曾弥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又被飞速变化的时代封存在记忆之中的天津老城厢旧事和各色吃食,瞬间激活,展示在读者眼前,彰显出天津历史的厚重与独特。

编辑推荐

《犄角旮旯天津卫》收录了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林希先生为《今晚报》“今晚副刊”写的消闲的小文章66篇,包括《星罗棋布的说书场》、《南蛮子憋宝的传说》、《老西北角锅巴菜》等。这些文章活生生地记录了天津的城市风貌、风土民情和天津人的脾气秉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