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鞋”说
拙文《鞋底子》承蒙读者指正,如此倒想再说说天津的“鞋”了。天津人说“脚下没鞋,穷半截”,说明穿鞋是个人身份非常重要的标志,如此也看出天津人对于“鞋”的重视。
天津人很讲究“足下生辉”,没有一双够得上水准的鞋,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旧时,穿皮鞋,自然十分时尚。俗话说“足蹬革履”,穿西服、打领带、蹬大皮鞋,那是很体面的事情,但能穿西服、打领带、蹬大皮鞋者,多是官面儿上的人物,老百姓、商界人物是不敢随便“西服、领带、大皮鞋”的。
大皮鞋之外,天津人说是便鞋,也就是布鞋。我见过的布鞋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读书时,都穿“家做”布鞋,圆口,麻绳纳的鞋底。天津劳动妇女,日常闲暇时手里都拿着针线纳鞋底,走到哪里纳到哪里,平民居住区,大嫂大娘们围坐在大院里,人人都在纳鞋底,既不妨碍说话,还不妨碍吵架拌嘴,有时候有了什么小冲突,冲突双方当面争吵,手里还一针一针地纳鞋底,看热闹的人们也是一面劝解、一面纳鞋底。想起来,此情此景,还真是天津平民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呢。
孩子上学,跑跑跳跳,再结实的布鞋,最多也就穿一个月,好在那时候讲打“包头儿”,有修鞋的师傅给你在新做好的布鞋前面纳上一块皮革,鞋后跟再纳上一块皮革,如此只要不踢球,至少也能穿上三个月了。
一般家庭,自己做鞋面,自己纳鞋底儿,但“绱鞋”,就要有专业手艺了。旧时,每到晚上,走街串巷做鞋的师傅,挎着大提盒,挨家去收活,各家各户把鞋底鞋面交给师傅,过几天再送来,就是绱好的鞋了,绝对漂亮干净,那才是一门手艺呢。
家做布鞋,有的也绱皮革鞋底,皮革鞋底很薄、很轻,看着也体面,各家商号跑街的公关人士大多穿皮底圆口布鞋。冬季严寒,圆口布鞋不保暖,要改穿棉鞋。棉鞋,天津人叫“骆驼鞍”,“鞍”字,天津人说成“南”,拖个儿音,就成了“骆驼南儿”。这种棉鞋,由两片鞋面缝合而成,形状类似半面的马鞍。两片絮着棉花的鞋帮缝合在一起,绱好鞋底,就是“骆驼鞍儿”棉鞋了。“骆驼鞍儿”棉鞋怕中间开裂,要在两片鞋面缝合处打上一个线结,天津人说是“鞋鼻儿”,“鞋鼻儿”很有讲究,母亲手巧,会打出几何形状的“鞋鼻儿”。小时候冬天走亲戚,老人们都要拉过孩子端详“骆驼鞍儿”棉鞋上的“鞋鼻儿”,母亲缝的“鞋鼻儿”好看,自己也很骄傲。
“骆驼鞍儿”棉鞋,每年穿两双,第一双从入冬开始穿,要一直穿到春节,春节一定要穿新衣,新棉鞋一直穿到来年开春。
老人腿脚寒,一般的“骆驼鞍儿”不保暖了,有一种“老头儿乐”棉鞋,已经失传了。“老头儿乐”很厚、很重,也很大,鞋里可以睡下一只老猫,冬烘先生们都喜欢这种“老头儿乐”,只是“老头儿乐”只能在家里穿,出去做事,嘎吱嘎吱,实在迈不开脚步。
20世纪40年代,橡胶业兴旺,胶底布鞋很是流行,胶底布鞋确实比千层底儿结实,一双鞋足以穿一个学期,再补补鞋底,到春节再买一双,又能穿一年了。
(2015年10月14日)
P6-9
一个城市的报纸副刊,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城市的文化风貌。《今晚报》根植于天津人的生活,“今晚副刊”更是致力天津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多年来不仅推出过众多专栏,还创办有每周两期的“津味”专版,并出版有40多部关于天津地方文化的书籍,将天津的城市风貌、风土民情和天津人的脾气秉性,活生生地记录在文字中。
林希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他创作的《蛐蛐四爷》《天津闲人》《相士无非子》等津味小说,均被改编成电影或者话剧。大作家肯放下身段,给晚报读者写消闲的小文章,本来就是读者的幸事。而更令人感佩的是,这样的写作一直坚持了30多年!细细算来,经过几代编辑的辛勤努力,从1985年4月24日林希先生发表第一篇随笔《男子蓄髯是非说》开始,至今已经在“今晚副刊”发表数十万字的文章。
副刊的编辑和作者是靠文字来交流的。我作为晚生后辈,有幸编辑了林希先生的专栏《犄角旮旯天津卫》和许多生活随笔,因此,成为这些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吾生也晚,没经历过林希先生笔下的旧天津,但林希先生笔下的老城厢和各色吃食,却有不少是我所熟悉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老天津的味道就在老城厢胡同里卖白菜小贩的吆喝中,就在小时候稀松平常现在却很难见到的芭兰花中,它们有着那个时代才有的面貌、声音和味道。这些感觉,曾经在过去的时空中,一点一滴地弥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又被飞速变化的时代封存到记忆之中,可是当林希先生笔下那老味道飘过来的那一刻,这些感觉瞬间被激活,思绪一下子被贯通……斗转星移的时光仿佛都凝缩在这些文字里面。
为林希先生编辑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丰盈而充实。也许只有回望天津这个我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才能看清祖辈来时走过的道路,亦即我们自己的起点。林希先生笔下的旧天津多姿多彩,也只有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书,才能更加彰显其中难以言传的厚重,我想这也就是副刊所要传达的心领神会吧。
本着“愿为读者灯下客”的初心,我们将林希先生近年有关天津的专栏文字整理出版,纳入李辉先生策划的“副刊文丛”,这至少是天津读者的一种幸运!
陈颖
丙申腊月
敝帚自珍
林希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属于中国城市的共同风景——晚报。
人们工作一天,劳动一天,黄昏回到家里,抱抱孩子,夫妻说些知心话,饭后,还没到电视黄金时段。这时,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泡好一杯茶,提只小板凳,找处僻静地方,打开一张晚报,悠闲地看起来。至于不同人群关心晚报的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在同一时间段里,享受着中国人悠闲的精神生活。
中国人喜欢说生活在阳光下,阳光下的生活以奉献为神圣使命;晚上,月光下的生活就属于中国人的温馨天地了,而在这方温馨天地中,一份晚报和一杯茶,应该就是中国文人最向往的精神桃花源了。
晚报贵在一个“副”字,尽管中国报纸自开办之日始,副刊就随之出现,但晚报副刊却有别于日报副刊。晚报副刊更富有趣味性,更富有平民特色。晚报副刊更像是每天晚上和人们拉家常的亲人,更像是一个和你说知心话的朋友。能在晚报上开设一个专栏,隔一些时间和朋友们拉拉家常,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雅好。
晚报副刊成就了许多大文人,晚报副刊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传世文章,老朽不敢心存奢念,偶尔借得晚报一方角落,将自己闲暇之余的闲暇文字公之于世,于己也是一种享受。自是得意于文章被民众所接受,得意于写作小说时的边角料竟也进人了文化天地。
可喜可贺,天津《今晚报》被读者推为全国诸多晚报中之佼佼者,《今晚报》副刊更拥有众多一流作者。承蒙晚报几任副刊编辑朋友不弃,常要我写些零散文字,我也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便时时将一些随意文章拿来充数。时光荏苒,几年下来,不觉竞也积下十余万文字,正赶上老友李辉策划“副刊文丛”,承《今晚报》朋友热情向李辉先生推荐,而李辉先生宽厚,应允由我自成一册,如是便有了这本小书。恭祈广大读者不作苛求,权当茶余饭后消遣便是。
敝帚自珍,也是多年文字生涯一点小小积累,读者慧眼明鉴,恭候指教。
2017年1月
《犄角旮旯天津卫》是李辉先生主编的“副刊文丛”(第二辑)中的一本,是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林希先生2000年以来为天津《今晚报》“今晚副刊”所写的消闲文章的结集,描绘了旧天津生活的多姿多彩。正文分三辑,分别是“犄角旮旯天津卫”“记忆老城厢”“沽上说吃”。本书借作者笔端,将曾弥散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又被飞速变化的时代封存在记忆之中的天津老城厢旧事和各色吃食,瞬间激活,展示在读者眼前,彰显出天津历史的厚重与独特。
《犄角旮旯天津卫》收录了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林希先生为《今晚报》“今晚副刊”写的消闲的小文章66篇,包括《星罗棋布的说书场》、《南蛮子憋宝的传说》、《老西北角锅巴菜》等。这些文章活生生地记录了天津的城市风貌、风土民情和天津人的脾气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