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著的《金阁寺/青鸟文库》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 书名 | 金阁寺/青鸟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日)三岛由纪夫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岛由纪夫著的《金阁寺/青鸟文库》讲述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以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内容推荐 三岛由纪夫著的《金阁寺/青鸟文库》是作者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故事取材于一九五〇年七月实际发生的纵火事件。生来为口吃苦恼的青年沟口从贫穷的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之后,终日沉迷于金阁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寺同归于尽的壮美场面。然而战争的结束使这一愿望永远化为泡影,绝望之余,他毅然将金阁付诸一炬。集中体现了三岛的所谓“毁灭之美”。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试读章节 爬上叔父家的二楼,从用来学习的房间里观看对面的小山。夕阳照在嫩绿的山腰,看上去仿佛原野正中立起的一道金色屏风。每次目睹此景,我都想起金阁。 在照片和教科书上,我时常见到现实中的金阁。然而在我心中,只存在父亲口里的金阁幻影。其实父亲绝对没有说现实中的金阁金光闪闪,而是说天地间再没有比金阁更美的存在。加之金阁这一字眼及其音韵的独特,终于使我心目中的金阁一发不可收拾。 每当见到远处的田野镀上一层金辉,我总以为那是自己所未见到的金阁的投影。成为福井县和这边京都府交界线的吉坂岭,恰好处于正东方向,太阳便从那里升起。尽管它同实际上的京都方位完全相反,但我总是从山间腾起的旭日金光当中,见到凌空而立的金阁。 金阁便是这样无处不在,而且远离现实。在这点上,同这地方的海甚为相似。虽说从志乐村往西走十多里远就是舞鹤湾,但由于山的阻挡,人们看不见海。然而这一带却无时不荡漾着海的气息:海潮味儿不时随风飘来,及至海水发怒,又有很多海鸥逃来避难,落在田里憩息。 我身单体弱,赛跑玩铁杆都不是别人对手,加之生来口吃,愈发使我变得消沉气馁,而且大家都晓得我是寺院的孩子,一些调皮鬼时常恶作剧,模仿口吃的和尚念经。一次朗读会上书中出现一个口吃的侦探,便有人故意在那个地方加大声音读给我听。 不用说,口吃在我同外界之间设置了一个障碍,每一个音都发不顺利。那第一个音好比是我同外界之间的门锁的钥匙,而我却从来没有顺利打开过。一般人通过自由地运用语言,使得自己同外界之间的门畅通无阻,迎来习习凉风,可我一筹莫展。钥匙彻底生锈。 在急欲发出第一个音节的时间里,我就像一只扑棱着翅膀急欲从内心世界黏糊糊的糯米糕中挣脱出来的小鸟。当好歹脱身之时,却为时已晚。当然,似乎也有时候外部现实会停下来等待我挣扎的结束。但等待我的现实已不再是新鲜的现实。纵使我拿出浑身解数同外界发生接触,外界也已在一瞬间变色错位,而且似乎唯独这个才于我合适——我面前横陈的无一不是这种失去鲜度的、近乎腐臭的现实。 不难想象,这样的少年势必怀有两种相反的权力欲。我喜欢史书上关于暴君的记述。倘若我是口吃的、沉默寡言的暴君,侍臣们肯定惶惶不可终日。我根本没有必要用明晰流畅的话语美化自己的残忍。我的沉默已使一切残忍变得名正言顺。于是,我便忘情地沉浸在将平日欺侮我的教师和同学逐个处以刑罚的幻想之中,同时想象着自己成为内心世界的王者、成为静静超然物外的大艺术家的情景。外表固然寒碜,但我的内心却比任何人都富有。一个怀有难以排除的自卑感的少年,如此默默把自己设想成身手不凡的人物,恐怕也是理所当然。我总觉得这世上有个自己尚不知晓的使命在等待着我。 有这样一段插曲。 东舞鹤中学的校舍是新式的,光线明亮,三面被徐缓的山峦拥抱,前面是一方宽阔的运动场。 五月里的一天,一位在舞鹤海军军官学校当学生的老毕业生请假来母校游玩。 他晒得黝黑,军帽戴得很低,下面探出挺拔的鼻梁,从头到脚,不折不扣一副青年英雄形象。他在师弟们面前讲起令人难以忍受的循规蹈矩的生活,但那语气却似乎是在讲述极尽奢华的日日夜夜。一举一动都充满自豪。年纪轻轻,但分明知道自己谦逊的分量。他高高地挺起带有伸缩皱纹的制服前胸,俨然乘风破浪的船头雕塑。 他坐在往下通往运动场的大谷石石阶的两三阶处,周围有四五个听得入迷的师弟。五月的鲜花在斜坡花坛里盛开怒放,有郁金香、香豌豆、银莲花、丽春花等等。朴树在其头上绽开大大的白色花轮。(P2-5) 序言 生存之美与“毁灭之美”(代译序) 通观日本近现代作家,不难看出两个特点。一是不大关心社会和政治,并自视为清高之举,导致“私小说”盛行;二是不少人硬是不想活着而情愿自杀,其中包括一代才子芥川龙之介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而自杀本身也大多出于难以摆上桌面的一己之因,因而往往使世人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或发出一片不胜惋惜的唏嘘。但凡事总有例外。 说起这种例外,大凡年纪稍长之人,大概还会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最后一年(佐藤执政时期)在东瀛京城上演的一场血淋淋的闹剧——一个头缠写有“七生报国”字样的白布、身着仿佛拿破仑时代遗物的戎装的汉子,领着三个同样装束的男士,堂而皇之地冲入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把个总监大人绑得结结实实,又打伤几名试图搭救长官的士兵,在阳台上面对院子里集合起来的自卫队员发表了一通充满军国主义火药味的讲演之后,大喊“天皇万岁”而切腹自杀。场面之凄绝十分了得。 此君便是一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战后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尽管人们对其生前势如天风海涛的文学才华无不刮目相看,但对其此般死法则大多认为是一种倒行逆施的畸形表演,是时代错误,是对民主主义的反动,是作家品质的极度退化造成的歇斯底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人甚至视谈论三岛事件为一种禁忌。彼邦尚且如此,我国更不必说。不妨认为,提起三岛由纪夫,不少国人印象中只是个狂热鼓吹复活军国主义的反动分子,而并不清楚他同时也是曾一度睥睨日本文坛的著名作家。其《丰饶之海》四部曲(《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往日似曾作为批判军国主义的反面教材翻译过并内部发行过,而尚未正式将其作为作家介绍给一般读者。经过二十年的翻云覆雨,历史毕竟进入了冷静审视的岁月。今天,我们可以不必一味受制于批判意识,亦不必迷惑于其头上一度有过的耀眼光环,而尽可理性地面对其作品本身。从字里行间窥视作家内在的心态,跟踪其艺术历程的轨迹,体悟其中沉淀的日本传统美学的风韵与情致。 这里谈他的两篇小说。《潮骚》为中篇,《金阁寺》算是长篇。其实三岛是个多产作家,15岁开始写诗,16岁发表小说,至45岁自杀,倒也勤奋得可以,作品接踵而出,全集达35卷之多。 三岛受日本古典文学和近代浪漫派影响较深,崇尚艺术至上主义和唯美主义,把个“美”字喜欢得如醉如痴。如果说《金阁寺》集中体现了其所钟爱的“毁灭之美”,《潮骚》则讴歌的是生存之美。同样是美,却分属相距辽远的两极。一边跃动着炼狱之火,一边流溢着“伊甸园”之光;一边是精雕细刻的人工极致,一边是阳光海滩的原始芳香;一边憧憬着金阁寺在熊熊大火中焚毁的瞬间辉煌,一边在少女健美丰盈的胴体上寄托着玫瑰色的梦乡。 …… 顺便提一下,作者似乎把主人公的纵火动机归因于这段禅语,显然有欠公道。佛家向以慈悲为怀,这段禅语无非是要人摈除我执,以求进入物我两忘、了无滞碍的天马行空式的妙境。不过我想,三岛毕竟是一代文豪,不至于不解个中真谛,只不过引用时别有用心罢了。当然,日本战后随着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蜂拥而至,原有的价值观大多土崩瓦解,不少人陷入迷惘困惑和精神危机之中。因此对三岛的逆反意识,恐怕也不宜仅仅以“反动”二字完全蔽之无余。 最后,还是要介绍作家的简况。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1925年生于东京一官僚家庭(父亲为农林省水产局长),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入大藏省银行局供职,不到一年便辞职从事专业创作。1968年组织右翼团体“盾之会”,自任队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70年剖腹自杀。此人少年得志,中学时代即开始创作。艺术上崇尚唯美主义,作品力求辞藻华丽,工于古典笔法。主要作品有《爱的饥渴》《禁色》《假面具的自白》《金阁寺》《忧国》《丰饶之海》,剧本《火宅》《鹿鸣馆》,戏剧集《近代能乐集》等。三岛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是日本现代作家中作品被翻译到海外最多的人,甚至被外国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小说家”“国际天才”。从这个意义上,将其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林少华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修改于窥海斋 时青岛半街黄杏栀子飘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