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起点
我们去支教,不是要在两年里让学生改变多少,而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念头。力求让这些将来终要散入人潮中的孩子,对于良善的东西,都还存着一些信仰。
——题记
2017年7月15日,第一天,宜迎新。
雨一直下,前面有塌方,长途大巴在高速公路上趴了近两个小时,之前来昆明的航班又误了点,这些都没影响章林昱的心情。她下了车,踩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呼吸着湿润的空气,透过雨幕远眺云雾中影影绰绰的连绵青山,满心的窃喜:这就是未来自己将要长期生活的地方。
这一年章林昱24岁,皮肤白皙,鹅蛋脸,披肩发,眉目清秀,举手投足间带着江南女生的温婉和书卷气,却也爱听摇滚,能在晚会上一身潮人装扮,唱酷炫的英文Rap I need a doctor(《我需要医生》)。不久前从伦敦大学毕业回国后,她只在浙江湖州的家中待了两天,就匆匆踏上了新旅途。
这是她第一次来云南,不是旅游,而是来支教。
此行目的地是楚雄市的楚雄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时候正是暑假,学生大多已放假回家,空旷的校园几乎不见人影,教学楼和操场一同在沙沙雨声中沉默。只有学校西门人头攒动,嬉闹喧嚣。天刚亮,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年轻人就来到这里,冒雨摆放桌椅,支起防雨棚,运来一批批白色手提袋、黑色雨伞,在背雨处张贴手绘的海报。“美丽中国”四个字随处可见,前面还有一个作为标识的彩色五角星。
这是支教项目“美丽中国”的迎新日。
让所有的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这是美丽中国支教的愿景。它在2008年成立,志在解决中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为此每年都会从海内外各大高校招募优秀的中国青年,经过严格培训后派往边远地区的农村进行支教,以弥补当地师资力量的短缺。
不同于国内颇为常见的寒暑假短期支教,美丽中国支教是为数不多的长期项目,每位老师至少要在农村支教两年,并实行“轮岗制”:这一届老师支教期满离开,下一届老师继续留校,第三届老师也会来到,填补离去的空白,从而保证学校一直留有支教老师。今天正是2017一-2019届老师报到的日子,他们要在这里参加为期五周的“暑期学院”培训,然后开始两年的支教生活。
一整天都有新老师陆续抵达。他们每人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雨伞,领到文化衫,在花名册上签下名字,然后互相打趣说笑着,拖着行李走向宿舍楼。他们大多是中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也不乏来自海外名校的佼佼者。没人认为选择支教是“自找苦吃”,反而觉得这段经历会让自己获得巨大成长。
章林昱就是如此。她本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专业,研究生方向是比较教育。毕业前夕忙于论文之余,她对自己的未来举棋不定,既想读博士,又觉得自己毫无实践经验,继续埋首书斋未必是个好选择。这时她从一位师兄那里了解到美丽中国支教,也萌生出了解中国农村教育的愿望,为此先后写了五封邮件说服父母,又向学校申请延迟一个月提交毕业论文,终于顺利成行。
同一天的广西百色,明晃晃的日头刺得人睁不开眼。当地的百色高级中学是另一所暑期学院所在地。2017年,美丽中国支教共招收380余名支教老师,其中有170余人选择去云南支教,并被安排在楚雄学院,前往其他四个地区的207位老师则来到百色学院。两地的课程、活动大体一致。
董含灵的报到引起了轻微骚动。她拄着双拐,一步一挪出现在校门前,收获了一片诧异目光,不少人脑海中条件反射般冒出“身残志坚”四个字。半个月前,她的脚不慎受伤骨裂,反复纠结下还是决定照常来报到。
P3-5
“城市的未来,不仅在城市精英,更在广袤农村那些未来会进入城市或其他地方的人。”那些教育比较落后地方的孩子,他们终有一天或像我们一样进入城市,或像我们的兄弟一样成为生养自己那片土地的主人。“美丽中国”为这些孩子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窗口,是对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关注和了解,也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更是为中国社会有个更光明的未来做的努力。
——资深媒体人 朱学东
《微光·炬火》记录了“美丽中国”的十年发展史。这些关于乡村孩子与支教老师的故事,不再是一味的悲情与沉重,而是一段满溢收获、爱与感动的历程。透过这一窗口,我看到了星空,看到了爱,更感受到力量与温暖。推荐此书,让这一束束微光聚起来,成为炬火。
——作家、资深媒体人 萧耳
和许多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一样,我也有过两年支教经历,出现在我生命里的孩子唱的古诗、写的文字,让我的教育成为诗性教育。这些支教老师们在角落里安静地呵护着数不清的孩子。他们的生命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读到,因为他们为孩子付出的一切就是诗本身: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作曲者、前支教老师 梁俊
等候燎原
书的题目原本定为《不必等候炬火》,我想到的是鲁迅的那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后来在美丽中国支教的工作群里,有同事提到支教老师们自己印制的文集《微光》,廖杞南老师想到一句:“十年前是微光,十年后是炬火。”这句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有了现在这个书名。我想,再没有更形象的比喻能概括美丽中国支教的历史了。
十年前,一群年轻人心怀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哪怕力量薄弱,依旧要发出自己的微光。十年后,美丽中国支教已在教育公益领域拥有了相当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加入项目,万千微光聚成一团炬火。这本书就是记录这段从微光走向炬火的历程。
2016年9月,我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借调到美丽中国支教,几乎刚接触到项目就为之吸引。一年多时间里,我经常在云南、广东、广西的山区跋涉,坐着乡村巴士走访一所所乡村学校,采访那些支教老师和学生们,听他们讲述异彩纷呈的支教生活、对农村教育的见解与思考,陪他们一同欢笑和沉默。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的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个疑问:支教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当那些见闻和经历汇成这本近20万字的纪实文学,我也或多或少找到了些答案。
在分众美丽小学访校的那些天,我经常站在走廊上,望着青山稻田环绕间的小小操场,身后是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以及音乐课上《送别》的童声。课问,我坐在花坛旁,看孩子们在浓烈日光下奔跑,欢笑,嬉闹,有时还会被他们拉着一同做游戏。放学时,广播里传来《平凡之路》的旋律,孩子们回家的身影和婆娑树影一同投射到水泥地面,在夕阳下摇曳。这些岁月静好的瞬间,不时唤起我心底关于童年的记忆,我甚至能依稀体会到年轻时的父母看到儿时自己的心情,更因此理解,老师们为什么会对支教,对学生们,对乡村生活,有着这样深沉而炽热的爱。
我羡慕这些老师,他们能在最好的青春岁月,找到这样一份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和奋斗的事业。支教带来的能力提高,来自孩子们的爱,对乡土中国的了解,未来人生方向的明确,这些都是老师们一生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于他们而言,支教是热爱,是历练,是成长,是与那些生活在泥土中的人们共同呼吸,是对这个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与思考。如刘泽彭理事长所言,这些年轻老师们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若干年后,他们当中会有人为这个国家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我也羡慕这些学生,老师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成绩的提高,更有快乐、梦想和勇气。虽然不是每个乡村学生都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但有了老师的陪伴与关爱,他们至少拥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或许这些点滴丝缕的光明不足以驱散未来人生的全部晦暗,但至少能为他们带来一丝美好回忆,一丝对良善的向往,也让他们明白,自己通过努力,有可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二十年后,这些孩子将成为家乡的主人,我同样有理由相信,他们会把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建设得比现在更好,也只有万万千千的农村孩子像他们这样有了改变,中国农村的整体面貌才有可能随之改变。
这部书稿的写作期间,很多老师对我说,谢谢你记下了我们的故事,它会为我们带来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可我清楚,我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更多。他们用自己的选择与努力,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那些访校的见闻,那些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感动着我,促使我思考关于农村和教育的诸多问题,让我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个国家和时代,以更谦卑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以更坚强的意志去迎接困难和挑战。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也感谢美丽中国支教的各位同事,我的走访和写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感谢中国新闻社的领导们选择我作为这本书的执笔者,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加倍的努力回报他们的信任。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他们得知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联系到我,表达了对出版这部纪实文学的浓厚兴趣与真挚诚意。
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非一夕之功,即便美丽中国支教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相对整个中国农村,依旧只是杯水之于车薪。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点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主动联系到美丽中国支教,希望为当地引进这一项目,更好的未来虽然遥远,但毕竟值得期待。
尽管很难做出和老师们一样的支教选择,以后我仍会竭尽所能,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份事业。美丽中国支教是一团炬火,想要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光明,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全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引起更多读者对农村,对教育,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我们能做些什么,至少,关注是改变的开始。
愿有朝一日,炬火能真正燎原。
张述
2018年1月20日
张述著的《微光炬火》一书讲述“美丽中国支教”十年来的成长故事、老师们的支教故事。是中国农村公益教育成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这一支教项目的一个非全景式动态记录。
该书详细记录了众多优秀的年轻人离开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与青山绿水、稻田星空和农村孩子相伴,并且带给孩子们梦想、知识、眼界与力量。书中描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教老师在平凡生活中写下的不平凡故事。例如,一位前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者,37岁辞掉工作、告别两岁孩子,去云南教书,面对父亲的不解,这位女老师以七页长信,讲述自己的支教选择,并最终以此说服了父亲;如两位老师在支教中相遇,互相鼓励度过三年的异地恋,最终在“美丽中国”办公室完成了求婚仪式;再如一位女老师春节不回家,用整个寒假走访100多名学生家,终日在积雪的深山里跋涉,归来时,远山不再远……
美丽中国是支教项目,又不仅是支教项目。书中故事真实感人,通过一个个故事将乡村公益教育的面貌呈现出来,也将“美丽中国”的愿景和最终奋斗目标——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呈现出来,更是将所有参加支教项目的老师们崇高的责任心呈现了出来,以此汇聚成了这本有爱、有关怀、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提及乡村孩子的辍学问题,你了解多少?提及偏远地区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你了解多少?提及支教,你又了解多少?也许你曾通过柴静采访卢安克支教的访谈节目对此略知一二,曾通过江一燕的支教经历对此有所耳闻,而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内心世界,了解支教老师们的支教生活与经历,了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细节,则需要透过《微光炬火》这扇窗,跟随著者采写的一个个脚印,在一所所乡校、一节节课堂、一次次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里寻得结果。帮助源于关注,对《微光炬火》的关注,是对偏远地区孩子们帮助的开始;对“美丽中国”的了解,便是对中国乡村支教了解的开始。孩子是一面镜子,用关爱去擦拭他们的同时,我们也照亮了自己。
本书由张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