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路著的《萧红与张爱玲》是一本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书,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重镇,要了解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要读懂她们的命运与抗争。
这是一本写给时代的书,通过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民国才女的人生际遇和创作风格的对比,展现那个时代人性的苍凉与悲苦。
这是一本写给当下的书,无论是现实中女性的困惑还是创作中文字的风情,这里都有不一样的解读。
| 书名 | 萧红与张爱玲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高路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路著的《萧红与张爱玲》是一本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书,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重镇,要了解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要读懂她们的命运与抗争。 这是一本写给时代的书,通过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民国才女的人生际遇和创作风格的对比,展现那个时代人性的苍凉与悲苦。 这是一本写给当下的书,无论是现实中女性的困惑还是创作中文字的风情,这里都有不一样的解读。 内容推荐 萧红与张爱玲,同为中国现代文学重镇,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各自的生活、创作轨迹,但是她们又有着诸多共同点。在这本《萧红与张爱玲》中,作者高路系统而细致地比较了她们的不同:萧红像云,动态、温热、荒凉而随性;张爱玲如月,静态、清冷、悲凉而理性。但是她们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种抗争贯穿她们的一生。她们以文字为剑,都对族群劣根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目录 前言 意象·作品·人生 萧红的云与张爱玲的月 萧红倾心云,张爱玲钟情月 共同的天空 流动的云与静好的月 萧红的云是动态的,张爱玲的月是静态的 生活样式:漂女萧红,宅女张爱玲 婚恋:本我的萧红,自我的张爱玲 作品:萧红多变,张爱玲稳定 温热的云与清冷的月 萧红的云是暖的,张爱玲的月是冷的 性格:温热的萧红,清冷的张爱玲 文字:文若其人 苦难·灰度·小人物 生死与苦难 生死:生死场中的大众和萧红 苦难:“日日在愁苦之中” 萧红的态度 小人物与灰色人性 普通人:不光是写作对象也是张爱玲自己 人物类型:不干净和小奸小坏 张爱玲的态度 荒凉·苍凉·烙印 荒凉的云 家园的荒凉 萧红,荒凉的一生 祖父与鲁迅 苍凉的月 人生的苍凉 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 舅舅与佛朗士 矛盾·困顿·人心 萧红:矛盾的人性与愚昧的人心 坚韧而苟且 善良而多事 节俭而吝啬 宽厚而纵容 敬畏而迷信 病源是愚昧 张爱玲:困顿的人性与自私的人心 传统至上 道德至上 关系至上 现实至上 形式至上 病源是自私 男权·屈从·觉醒 心理上的囚与觉 萧红:心安理得的压迫 张爱玲:理所当然的依赖 情感上的醉与醒 萧红偏重情 张爱玲偏重意 裹挟在男权社会中的云和月 夫:都找了一个花心丈夫 父:都摊上了一个专制粗暴的父亲 母:都跟母亲不和 子:都是无奈的舍弃 童真·精致·真实 童真的云与精致的月 本色的萧红 华贵的张爱玲 心忧的云与妩媚的月 萧红:知我者谓我心忧 张爱玲:我见青山多妩媚 随性的云与理性的月 萧红的随性 张爱玲的理性 绝对的云与相对的月 萧红:红配绿 张爱玲:绿配绿 试读章节 对于出生以及成长的呼兰县城的家,她是不亲的、疏离的。家里房舍看上去高大结实威风,但内里却空虚,“我家是荒凉的”,这话在《呼兰河传》中说了不止一遍。还有院子,“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话在《呼兰河传》中说了也不止一遍。与其说那是她的家还不如说是父亲的家。总之她是客,对生养她的家始终保持距离,打小就把自己放逐了,“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失眠之夜》)。 亲人中,唯一亲的是祖父。祖父其实不是亲生祖父,萧红的父亲是过继子,幼时送到堂伯父名下做儿子,这位老人便成了萧红念念不忘的祖父。萧红受了委屈,祖父苍老的手抚着孙女头顶说: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她用的是“逃”。所以家的观念于她并不深切,可有可无。 这说的是后来她与父亲决裂的事情。萧红离家求学是在16岁,她1911年端午节出生,1927年秋季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女子第一中学(现萧红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哈尔滨,这座中国最北方的大城市是她出逃第一站。 3年后也就是1930年萧红初中毕业,家里逼婚,她拔脚便走,这回逃得远,到了北平(北京),进入女师附中(原师大女附中,现北京实验中学)读高中一年级。一年后回到呼兰城,不久再次出逃北平。这次逃跑颇有几分惊险,据传是做通了小婶和姑姑的工作,在她俩的掩护下躲在马车的白菜堆里才得的手。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又回到哈尔滨。萧红说的20岁那年逃出父亲的家庭应当指的是这一段。还有第三次去北平,那是成名后打算迁去居住,生生被爱人萧军拽了回来。 后来的线索就清晰了。萧红第二次从北平返回哈尔滨,走投无路中结识了萧军,两人同居,一起在哈尔滨生活了将近两年,便前往青岛。离开的原因很简单,被日本人盯上了,又不甘心做亡国奴。然而青岛也不好待,不足一年,又被人盯上了,只好继续逃,目的地是上海。上海是东方大都市,创业机会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萧红和萧军跟鲁迅建立了通信联系,而这位青年作家们的伯乐就住在上海。 果不其然,在鲁迅先生的扶持下,二萧一举成功,萧红尤为突出。然而好事无双,两人情感裂痕扩大,决定分开一段时间,萧红远走他国,去了日本东京。小住半年,返回上海。萧红是在1934年10月底从青岛到的上海,刨去出国时间,在这里逗留了两年半。 之后便是战火中的逃亡。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全面爆发。时值1937年,萧红26岁。当年9月底,萧红与萧军以及一群文化人撤往武汉,继续文化救亡活动。1938年初,萧红一行应民族大学李公朴之邀,前往位于抗日前线的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一个月后,又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撤往后方西安。不久再赴武汉。日军逼近,同年9月,萧红退往大后方重庆。在这座山城住了一年多,日本飞机不断轰炸骚扰,搅得萧红无法安心创作,便于1940年1月底飞往香港,暂居九龙,那里无战事,安静许多。 这种相对平静的日子维持了将近两年,日本人又追来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九龙,重病中的萧红转移香港。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危,辗转两家医院,最终离开人世,时间定格在1942年1月22日10时,时年不到31岁。 这就是萧红离开家乡后的足迹,不断地走,不断地走。有停顿,短则一个月,长则两年多。 即便在居留的日子里也不得安生,总是在出租房之间搬来搬去,如暂居上海时就曾搬过七八次。最狼狈的时候几乎流落街头,那是在哈尔滨读书期间,父亲中断了经济供给,她失去住所,一下子跌落到社会最底层。她的小说《过夜》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下一次寻找住处的经历。那是一个寒冷冬夜,冻得她像哭泣一样地流着眼泪。敲姨妈家的门,没有应答,敲熟人的门,也没有应答,只好沿街徘徊。她羡慕狗、妓女,因为他们有住处。终于一个形迹可疑的女人收留了她,在土炕上的碎毡片和烂棉花里捱了一夜。早晨发现套鞋丢了,女人还索要衣物抵扣房钱,她留下身上的单衫。感觉“好像和老鼠住在一起了”。 还有一篇《初冬》,时间在这之前,天刚转冷。她在街上遇到弟弟。弟弟劝道:天冷了,再不能漂流下去,回家去吧!她答不。弟弟急了:漂流,漂流,就这么漂流着?嘴唇都抖动起来:“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萧红本名张遁莹) 女浪人——流浪之女,多么贴切而又残酷的称呼。P12-13 序言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重镇,能够与她比肩的女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重镇,能够与她比肩的女作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萧红。这两位作家不光是天才,同时还以生命进行写作——把自己的人生打碎,丝丝扣扣揉进创作中,通过作品再现自己的血与肉。 萧红大张爱玲10岁,她们在时空中曾经有过交集,两次。一次地点在上海,时间是1934年10月底到1937年9月底,萧红从青岛来这里,中间去日本住了半年,回来后因为日军大举入侵而离开。这座城市实乃萧红的福地,这段时间可谓萧红的黄金时期,她以《生死场》迅速成名,奠定了登上文学顶层的基石。而这时的张爱玲正在圣玛利亚女校上学,是个喜欢写作的高中生,在校刊上发表过两篇小说,给杂志写点小评论,其中一则谈的是丁玲。由此可以推断,她应该读过萧红的作品,任何一个文青都不会放过当红的同性作家。有意思的是,她在毕业年刊调查表中“最恨”一栏填的是“一个有天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不知道这里包不包括萧红与张爱玲自己?不久前萧红曾因配偶不忠而远走东京,后来张爱玲也因为丈夫的同类行为而陷入纠结,都给自己的创作和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 再一次地点在香港,时间是1940年1月底到1942年1月22日,萧红从重庆飞抵这里,两年后在日军炮火下的一家临时医院中离世。这座城市是萧红的另一处福地,这段时间也是萧红的另一个黄金时期,以《呼兰河传》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镇地位,同时还创作了《马伯乐》等众多优秀小说。萧红到港时,张爱玲已经在这里了,还是上学,在香港大学。她早一年到港,在萧红去世后的几个月离港回上海。此时的张爱玲依然是文青,发表了一篇颇出风头的文章《我的天才梦》。据说萧红曾应邀在港大讲演,如果确实的话,台下听众中应该端坐着张爱玲同学。如是,这便是她们之间唯一的一次面对面。当然,张爱玲认识萧红,萧红不认识她。 萧红与张爱玲完全是不同命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家,有着各自的生活和创作轨迹,差别极大。用意象来标识,就是萧红倾心的云与张爱玲钟情的月。萧红终身云一般漂泊,从逃离呼兰县小城父亲家开始,辗转于哈尔滨、上海、东京等城市,行迹遍布半个中国,最后在日军炮火中客死香港,其间饥寒交迫,时人所能受的苦、遭的罪她一件不落地都经历了。张爱玲不同,生活月亮一般宁静,国内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的公寓里诗意地栖居,虽然不富裕,但绝无冻馁之忧。萧红命运多舛,但心地如火烧云一样温热。张爱玲岁月静好,但性格如冷月一样清峻。文若其人,这种动与静、热与冷也强劲表现在她们的创作中,为各自的思想艺术特色打上鲜明印迹。 然而她们又有着诸多共同点。比如,都是16岁出走,与之建立性关系的异性都只有三个,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都很花心,都摊上了专制粗暴的父亲,都跟母亲和不来,都不喜欢孩子,都关注国民的劣根性并给予揭露和批判,等等。这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关切无疑造成了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文学话题。 那么她们有哪些人生体验?又开展了什么样的文学话题?不消说,将她们两位比较一番应该是相当有意义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事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