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林则徐四岁,父亲就对他实施启蒙教育。林宾日教书的私塾在东邻的罗氏人家。林则徐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每天由父亲“怀之入学,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林则徐在父亲精心培育下,较早地领悟了儒家经传精义。林宾日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林宾日在教子上有一套方法,根据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一是因材施教,“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二是循循善诱,“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三是直观形象,“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林则徐回忆父亲在教学中“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林宾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了孩子的智慧,使林则徐学识日增。到七岁时,林则徐已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懂得了许多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随着学业的进步,年龄的增长,林则徐也要担任一些家务。每天早上他要把母亲和姐妹做的各种手工艺品交到约定的店铺代卖,下午放学后,又要到店铺去将卖手工艺品的钱取回交到母亲手中贴补生活。
青少年时期的林则徐天资聪慧,爱好学习,脑子反应敏捷,留下了许多与人对对联的佳话。
其一。林则徐七岁时,同乡的一些文人来林家找林宾日对对联。同乡中一人先出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这时林父还在思考,站在旁边的林则徐立即对上了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同座皆惊,称赞林则徐聪明,对得工整。
其二。林则徐七岁那年,私塾老师带上学童去游览附近的鼓山。师生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只见沧海茫茫,连接天际;巍巍鼓山,耸人云霄。眼前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雅兴大发。老师对学童说,现在我们以眼前的“海”和“山”为题做对联,我先说上联,同学们对下联。老师举目远望,略思片刻,于是说出了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上联,正在酝酿如何对下联,忽听得林则徐随即说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同学们一听,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称赞他对得好。
其三。林则徐八岁那年春节,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邻居的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看花灯。林则徐也想去,但父亲说:“你爱看灯是好事,可以开开眼界,只是这些天你耽误了好些功课,得补习一下。”林则徐说:“没有呀,我学得很好呢!”父亲说:“那好,让我考考你。”父亲抬头想了想,看见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看灯。接着便出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这时林则徐看见爷爷抱着小弟在玩耍,立刻便有了下联:公孙老幼两无牙。父亲听了,点了点头,但还不肯罢休,他把目光落在院子旁边的鸟笼上,又出了一联:鸟笼撒谷谷饲鸟。林则徐听罢,马E对出了下联:花钵装泥泥种花。林则徐见父亲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便欢快地冲出大门看灯去了。
其四。林则徐十四岁那年(1798)参加县试。林则徐进入试院一看,只见人头攒动,参加考试的童生各色各样,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壮年人,甚至有六七十岁的老童生,他们须发斑白,背驼腰弯,仍在功名路上孜孜以求。林则徐是这些童生中年龄最小,个头较矮的,林宾日带着他怕他走失,就把他骑在自己的脖颈上,挨个寻找考场。这时巡视的主考官看见了林宾日,因为他们相熟,主考官见状笑着说:“子骑父作马。”林则徐立即回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又出上联:“稻草扎秧父抱子。”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竹篮提笋母携儿。”这年林则徐考中了秀才。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