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夸父号飞船
“各位观众,现在是地球纪年2083年12月15日,北京时间早7点30分,”中央电视台最著名的主持人叶知秋用富有磁力的男中音沉缓地解说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活动——环宇宙航行马上就要开始了。屏幕上这艘形状奇特的飞船就是将进要行环宇航行的夸父号。”
叶知秋是在一艘新闻飞船上作报道的,现在镜头对准了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夸父号,它像一枚球果嵌在广袤的天幕上。镜头拉近,显示出夸父号的详细面貌。它的形状确实很奇特,端部是一个直径300公里,用高强度钨晶须编织成的收集网,形状和手电筒的反光镜类似,它用来搜集太空中游离氢原子,作为冲压式飞船的燃料。收集网后是一个巨大的球状容器,里面装着1万吨重水。它是飞船的屏蔽罩,因为对于近光速飞船来说,宇宙中到处都有的3K微波辐射会发生紫移,从而在行进前方形成对人有害的高能辐射。同时,重水又是飞船减速时——那当然是回程中的事了——所必需的能源,因为那时冲压式飞船收集氢燃料的能力要大大减弱。再往后是扁圆柱状的乘员舱,形状和棋子相近,乘员舱能绕中轴线旋转,以产生乘员们生活必需的1G重力。乘员舱外是一个异常巨大的圆环,那是太阳帆的桅杆,不过这会儿太阳帆还未张开。再往后就是尾喷管和侧喷管了。夸父号飞船是在同步轨道上组装的,也就是说,它不需要飞过大气层,因此不需要严格的流线型机身,这使它的外形看起来显得笨拙和粗糙。
叶知秋继续说:“众所周知,这将是最悲壮的一次人类探险。50年来,从夸父计划开始立项,到飞船投入制造,时刻牵动着60亿地球人的心。大部分人对计划的详情已十分了解,但我今天还想重复一下。夸父号飞船的使命是为了证实爱因斯坦的宇宙超圆体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宇宙是多维的,三维宇宙空间通过更高维数的折叠形成一个超圆体,如果我们在三维的宇宙中一直向外走,最终会通过超三维的空间而返回地球。”
“各种理论上的验证都倾向于承认超圆体假说,现在人类将对它进行实践上的验证。当然,这趟旅行是十分漫长的。目前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已达150亿光年,沿超圆体运行一周的路程将不少于数百亿光年。即使飞船一直以光速行进,它回到地球也已经是数百亿年后了。那时,地球和太阳系肯定已不复存在,连宇宙本身也可能已经死亡,要知道,宇宙诞生至今也不过只有150亿年啊。”
全世界都在收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全世界到处响着叶知秋苍凉深沉的声音。不少人热泪盈眶。
叶知秋是位老练的主持人,很快扭转了过于悲凉的气氛,笑着说:
“至于光速飞船上的乘员,按照相对论,他们的时间速率将大大减慢,因此,当他们返回这儿时,可能还不到40岁呢。我真羡慕他们,他们比天地更长寿!”他转回头指着夸父号继续介绍:
“夸父号在临时乘员组的操纵下,在同步轨道上已停留了15天,所有部件已组装完毕,所有设施和货物也都就位。现在它的巨大身躯旁有一艘服务飞船,夸父号正式乘员组就在服务飞船上。两艘飞船已开始对接,乘员组将登上夸父号飞船,然后它就要点火启程。”
服务飞船已开到夸父号的中部,缓缓伸出对接舱口,与夸父号的对接口密合,又打开密封门,建立起一条通道。趁这当儿,叶知秋向国外观众介绍了“夸父”这个名字的含义:
“夸父是中国神话中一位英雄,一位失败的英雄,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神话中关于他的记载也很简短。夸父逐日,道渴,北饮大泽,大泽不足,饮于河渭……遂死,弃杖于地,化为桃林。”他提高嗓音说“失败的夸父一直是华夏民族探索精神的象征。把这艘飞船命名为夸父号,表达了乘员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平安归来!”(P2-4)
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王晋康无尽的生活感悟,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带上了几分苍凉,几分凝重。在我国的科幻作者群落普遍比较年轻的背景下,王晋康显得与众不同,他似乎是另一个纪元遗存下来的恐龙,正以他独有的优势和新生代一起构筑着中国科幻的根基。
——《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王晋康曾经说过:年轻的科幻作者是从未来看未来,像笔者这样的中年科幻作者是从现实看未来,而他自己则是从历史看未来。正因为从历史看未来,王晋康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色彩,即使在想象中的未来和想象中的末日,这种色彩仍然那样鲜明和厚重。
——《三体》作者 刘慈欣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科幻正陷入低谷时,王晋康异军突起,以自己的作品为火种,点燃了科幻的未来和希望,为科幻的振兴带来极大的生机与活力……他本人,也因为在科幻文学方面的非凡成就,而成为中国科幻柱石般的存在。
——科幻出版人 小威
大器晚成,不老长青
——刘慈欣
王晋康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20世纪的90年代,“并非铁杆科幻迷出身”(他一向的自我评价)的王晋康,为了给十岁儿子讲故事,偶然闯进科幻文坛,一击而中,以《亚当回归》获当年银河奖的首奖。从此以后几乎年年得奖,成了科幻文坛收金最多的得奖专业户。他也是一位“不老长青”的作家,自那时起到今年的22年间坚持创作,量多而质稳,是科幻文坛公认的“恒星”。他的作品风格沉郁苍凉,叙述冷静简约,思维清晰,文笔流畅,构思巧妙,悬念迭起,尤其是富有深厚的哲理意蕴,以“哲理科幻”在中国科幻文坛独树一帜。迄今他已经创作短篇小说80余篇,长篇小说20篇,共500余万字。虽然近年来他与我见面时,常常说他年届望七,脑力已经衰退,由衷羡慕年轻作者的精力,但他实际上仍保持着可观的创作速度,每年都要出一到两个长篇。2015年年底,另一部长篇《天父地母》又将问世。
笔会见面时他曾经对我说过:“文学创作,尤其是相对小众的科幻文学创作,是一件残酷的事。当你在书店看到那堆天拥地的书籍,当你在网上看到浩如海量的网文,你会由衷地认为,在这么多选择中,有读者选择了你的书,那是一种缘分,甚至是一种惠赐。一位作者,哪怕只有少量作品能够经受时间的无情淘汰而留存于世,那也是他的福分,是他的骄傲。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觉得,抱有这样的敬畏来写作,其作品也会博得读者的尊敬。
在另一次笔会上他曾说:像刘慈欣、何夕这样的中年作者是站在现在看未来,年轻作者是站在未来看未来,而只有我,因为年龄和阅历,已经不能深切地融入日新月异的科技社会了,所以是站在过去看未来。也许事实确是如此,但这并不代表“陈旧”或“僵化”,而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正因其独特和稀缺(像他这个年龄段仍坚持一线写作的科幻作家已经屈指可数了),也就有独特的价值。
我们希望科幻文坛的“老王”能够不老长青,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为读者奉献更多的、具有独特视角的好作品。
王晋康著的《新安魂曲(王晋康短篇小说集)》讲了一对少年男女乘坐光速飞船,漫游整个宇宙并见证了宇宙从神奇的开始到走向终结的绚丽过程,因为按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当飞船达到光速,时间将停止下来,这样飞船上的人将接近永生——这也正是文中男女主角可以由足够时间畅游宇宙的内在原因。本文既饱含哲理,又有一定的科学性,是科幻中短篇小说中少见的精品。
科幻小说最积极的意义之一,是能够使读者明了人类即将面临的选择。科幻作家喜欢在一个个具有特别意义的选择点上,铺陈故事,展现一条条未来之路,并表达他们对选择的企盼与隐忧。
《新安魂曲(王晋康短篇小说集)》是王晋康中短篇作品精选集之一。本部作品收录了王晋康多部中短篇代表作,其中包含目前已投拍影视的多篇作品,诸如《三色世界》《西奈噩梦》等多部历界银河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