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上最伟大的交易(精)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格里高利·祖克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保尔森的青葱岁月

2005年,对冲基金行业越发繁荣,一片狂欢中,49岁的约翰.保尔森却独处一隅,旁观冷笑。保尔森出身世家,业绩不俗,在这场喧闹之后,他将脱颖而出。

保尔森生于1955年12月,他的祖先富有冒险精神,尽管有些冒险活动未能如愿。保尔森的祖父珀西·索恩·保尔森是挪威人,19世纪90年代末期的某年夏天,时为荷兰商船船长的他,在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往南美海岸行驶的途中搁浅了,珀西和他的船员滞留了几个月以等船只修好。在此期间,他与港口城市里的流亡人士有了交往。在那里,他还遇上了法国领事馆大使的女儿,两人坠入爱河,结婚成家。1924年,第_个孙子阿尔弗雷德出生了,3年后,阿尔弗雷德的生母死于难产,难产生下的那个男孩子被送到了基多的一家德国寄宿学校。不久,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在一场网球赛后死于心脏病。

保尔森家族的这两个男孩就成了孤儿,跟他们的后妈生活在一起。但后妈也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顾,于是他们又被姑姑收留了。16岁的阿尔弗雷德和他15岁的弟弟艾伯特后来决定离开,他们跋涉3500英里到了洛杉矶。阿尔弗雷德打了两年的零工,后来参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盟军占领期间,他一直待在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弗雷德改姓保尔森,回到洛杉矶,就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天在学校食堂里,他注意到一位迷人的姑娘,心理学专业的杰奎琳·柏克兰。他顿时坠人爱河,上前介绍了自己。

杰奎琳·柏克兰的祖父母于1900年前后,随着逃离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潮来到纽约下东区。1926年,杰奎琳出生。父亲亚瑟被聘为银行固定收益销售经理后,她们全家搬到曼哈顿上西区。他们在都灵大厦租了套公寓,位于中央公园西区93街,对面就是中央公园。那几年,杰奎琳一家生活安康,还有专职保姆照顾杰奎琳。

但在经济大萧条中,柏克兰先生失业了,从此家道中落。20世纪40年代,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全家搬往洛杉矶。杰奎琳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阿尔弗雷德和杰奎琳结婚后,他受聘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纽约办事处。全家搬到了东河附近皇后区的白石镇。他们生了四个孩子,约翰·保尔森是老三,他从小在勒阿弗尔大厦长大。大厦共32层楼,1021套公寓,占地27英亩,内带两个游泳池、一个俱乐部、一个健身房和三个网球场,这栋大厦是莱维特镇的创建人,房地产开发商威廉·莱维特的弟弟阿尔弗雷德·莱维特所建。之后,阿尔弗雷德全家在附近的比赫斯特买了套中等的房子。杰奎琳的父母也搬入相隔不远的杰克逊山庄,住在一居室公寓内。

1961年的某天,亚瑟·柏克兰去看他的外孙,带了包糖给他。第二天,约翰·保尔森就把这包糖卖给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跑回家向祖父汇报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他们清点完钱后,亚瑟带着小外孙去了当地超市,告诉他在哪里花8美分就可买到一大包糖,并向他灌输数字概念。约翰·保尔森把那包糖拆分开来,一粒糖果卖5美分。股神巴菲特小时候也用这种方法卖过口香糖。此后,保尔森开始在课后打各种零工来攒钱。

后来,约翰·保尔森回忆道:“当时我有个小猪储蓄罐,我的目标就是把它装满,我喜欢干活,喜欢口袋里有钱。”

阿尔弗雷德·保尔森的一个客户,公共关系专家大卫·菲恩,曾是佩里·科莫、杰克·莱蒙等这些社会名流的代理人。他很满意阿尔弗雷德的工作,邀请他到大卫名下的罗德公关公司担任金融部主管。两人成为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两个家庭间也常常聚会,一起打打网球等。在菲恩的印象中,阿尔弗雷德和善可亲,乐观向上,为人又十分低调,他更喜欢待在家里,而不是在公司里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球场上,阿尔弗雷德球技高超,却没什么竞技心理,只是享受打球的过程。

菲恩说:“阿尔弗雷德并不在意输赢,也不在意赚钱多少,他才气过人,灵敏和善,知足常乐。”

阿尔弗雷德是个天生的和平使者,有时同事间发生争执,他只给双方一个温和的微笑,就顺利平息了这些办公室纷争。

杰奎琳是一位儿科心理医生,她比丈夫更有主见,在社交场合喜欢讨论各种政治经济话题,而阿尔弗雷德只是在边上旁听。杰奎琳很爱孩子,几乎溺爱,她按犹太人的方式养育孩子,长女后来去了以色列。阿尔弗雷德是个无神论者,但他也和家人一起去犹太人教堂。约翰·保尔森在12岁之前都不知道他父亲并不是犹太教徒。

约翰·保尔森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他入选了一个天才儿童项目。8年级时,保尔森学习微积分、莎士比亚及其他高中课程。每年夏天,阿尔弗雷德会带全家人到国内外旅游。大二时,保尔森已和朋友玩遍了整个美国,大三时,他还去了趟欧洲。P10-13

后记

翻译一本书,就如同被作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跟随他的笔触,理解、揣摩他的原意,再用中文尽可能还原出作者笔下的风起云涌。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就了书中这场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危机来临前的美国,房市一片热火朝天,在财富膨胀的幻影中,人人忙于逐利,却很少去想这一切是否合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过后却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书中的点评一针见血:“就像著名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现代版一样,这场现代经济崩盘之痛是由长期以来各种负面因素累积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狡诈、勾结、幼稚、愚蠢以及贪婪守旧共同导致了这场灾难。”绝大多数的人都参与其中,难言无辜,故难以幸免。只有少数冷静理智者除外,那便是本书的主角们。

随着翻译的不断深入,保尔森、佩莱格里尼、伯利、格林等人纷纷登场,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成长经历大相径庭,唯一相同的是对金钱的渴望和对成功的追求。在这场大风大浪中,他们中有的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听从朋友的建议,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如何把握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绎。惊涛骇浪过后,他们之中,或是差了临门一脚,扼腕叹息;或是略有小得,裹足不前;或是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而保尔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创造了一段传奇,铸就了投资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条件结合下的成功,冷静的判断、坚定的决心、资金的充足、人脉的支持……缺一不可。

具备现代文明的社会是这场伟大交易发生的大背景。规则明确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一个允许有自由意志又有契约精神的社会,成功的背后不是权术,而是一些令人敬佩的品性,比如追求理想,比如努力,比如坚持。

是为记。

绿窗小语

目录

第1章

寂寂无闻的保尔森

第2章

资金泛滥吹起的房产泡沫

第3章

做空房市的绝密武器

第4章

悲剧英雄迈克尔·伯利

第5章

佩莱格里尼的神秘图表

第6章

保尔森策划直击要害

第7章

背叛兄弟的大空头格林

第8章

等不到希望的痛苦坚持

第9章

寻找更大的猎物

第10章

濒临绝境的草根拉赫德

第11章

市场顶部的危与机

第12章

利伯特的做空负罪感

第13章

空头群英的杀戮时刻

第14章

毁灭之王的致命一击

尾声

后记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冰山的一角开始渐渐显露。2007年秋,金融市场崩溃,华尔街公司亏得惨不忍睹,短短几个月就把过去十来年所赚的利润赔得一干二净。当我坐在《华尔街日报》办公室,细数这一番苦痛时,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打来电话,极力称赞一位名叫约翰·保尔森的投资者,此人不知用了什么手段,一夜暴富。电话另一端的语气充满了嫉妒,当然也不乏尊重,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保尔森不搞房地产,也不做抵押贷款……这次交易之前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没什么特别的。”

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着有几个不知名的投资者早就预料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衍生债券,如今赚得盆满钵盈,但具体细节就不清楚了。向我提供消息的人忙着经营公司,为了保住饭碗也不便多言。我从整理近“血淋淋”的银行业溃败新闻稿的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慢慢拼凑出保尔森这场交易的细节。剖析保尔森的交易行为,与分析金融巨擘的那些数不清的一样,会让人受益匪浅。

晚上,我搭乘公共汽车行驶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和东奥兰治颠簸的街道上,我算了一笔账。保尔森并不是撞上了大运——他是做了一笔有史以来记录在案的伟大交易,而且他还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圈外人,这可能吗?

随着对保尔森了解的深入,得知他所经历的种种艰辛,我越发对他感到好奇,尤其是当我发现他并非单打独斗时——一群草根英豪都不在华尔街各大金融公司工作,但却紧紧跟在保尔森身后。他们担心货币宽松、金融欺诈的时代即将来临,因而投资了数十亿美元资产来进行避险或套利,他们坚信,大难就要临头。

他们中的一些人获得了巨额利润,余生再也无须工作,而有的人虽然最初领先于保尔森,但却在终点线上倒下,与金融史上最丰厚的利润失之交臂。

保尔森利润之巨,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近乎梦幻。保尔森公司在2007年获利达150亿美元,相当于玻利维亚、洪都拉斯、巴拉圭这三个加起来人口超过1200万的南美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保尔森的个人收入将近40亿美元,日收入逾1000万美元。J.K.罗琳、奥普拉·温弗瑞、泰格·伍兹等人的收入加起来也不及他一人。2007年末,一位经纪人曾打电话给保尔森,提醒他某个账户内有500万美元,现在看来这笔数目简直不值得一提。2008年至2009年初,保尔森成功完成了他手中交易的戏剧性转型,给公司和客户带来了50亿美元的收益,自己也赚到20亿美元,令人印象深刻。保尔森的这些交易,让自己与华尔街交易神殿中的巴菲特、索罗斯、伯纳德·巴鲁克和杰西·利弗莫尔齐名,也让他跻身世界顶级富豪之列,身价高过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  即使是保尔森这些看跌的投资者也没有料到,危机会严重到引发房地产市场全面崩盘,引发金融海啸,波及全球。2009年初,全球银行及相关公司损失了近3万亿美元,股市投资者更是损失超过30万亿美元。由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风暴,造成了经济大萧条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9月,在经历了极度混乱的两周后,美国政府被迫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这两个联邦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以及美国最大的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银行崩盘中,人们看到曾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元气大伤的经纪巨头美林证券与美国银行合并,联邦监管机构查封了华盛顿互助银行,投资者却无能为力。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恐慌的投资者甚至一度疯狂抢购美国国债,而不要任何利息回报,只为能够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保险库存放自己的钱。

2009年中,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位拖欠抵押贷款或者放弃赎回权。在这场危机的漩涡中,就连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埃德·麦克马洪和拳王霍利菲尔德都难以保住房产。美国房价从2006年的高峰瞬间下滑超过30%。而在迈阿密、凤凰城和拉斯韦加斯这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甚至下跌超过40%。数百万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园。30%以上的美国业主的房贷都超过了房产的价值,创下了75年来的新高。

在金融大地震中,约翰·保尔森和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者却从废墟中脱颖而出,在华尔街和金融领域的惨败中获得重生。

但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投资者是如何预知金融专家未曾察觉的危机的呢?为什么最后的赢家是约翰·保尔森这位房地产领域的门外汉,而不是比尔·格罗斯、迈克·弗兰洛斯等抵押、债券或房地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呢?甚至高盛前一把手、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都没有预见到华尔街的问题所在,那约翰·保尔森又是如何发现的呢?就连巴菲特都没注意到这笔交易,而索罗斯还得致电向保尔森取经。

是因为投行和金融专家都坚信,房价的攀升不可能遭到逆转?还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其他原因,或纵容泡沫越来越大?银行家创造了那些可以摧毁金融体系的有毒贷款,却反遭其害,这又是为什么?

写作本书时,我对本次交易的主要参与人进行了200多小时的采访,希望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或许能为未来的金融海啸提供一些教训,引发人们的思考。

内容推荐

格里高利·祖克曼著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介绍:一场史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交易”,让约翰·保尔森在金融危机中赚了个盆满钵满;他的利润之巨,似乎不近现实,近乎梦幻:他的公司年盈利150亿美元,超过了总人口逾1200万的南美国家玻利维亚、洪都拉斯、巴拉圭等3国的GDP之和;他的个人年收入将近40亿美元,日收入逾1000万美元,超过了大作家J.K.罗琳、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高尔夫球王泰格·伍兹等3人的总收入;他的身价高居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之上。

编辑推荐

翻译一本书,就如同被作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跟随他的笔触,理解、揣摩他的原意,再用中文尽可能还原出作者笔下的风起云涌。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就了格里高利·祖克曼著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中这场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危机来临前的美国,房市一片热火朝天,在财富膨胀的幻影中,人人忙于逐利,却很少去想这一切是否合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过后却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