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的青葱岁月
2005年,对冲基金行业越发繁荣,一片狂欢中,49岁的约翰.保尔森却独处一隅,旁观冷笑。保尔森出身世家,业绩不俗,在这场喧闹之后,他将脱颖而出。
保尔森生于1955年12月,他的祖先富有冒险精神,尽管有些冒险活动未能如愿。保尔森的祖父珀西·索恩·保尔森是挪威人,19世纪90年代末期的某年夏天,时为荷兰商船船长的他,在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往南美海岸行驶的途中搁浅了,珀西和他的船员滞留了几个月以等船只修好。在此期间,他与港口城市里的流亡人士有了交往。在那里,他还遇上了法国领事馆大使的女儿,两人坠入爱河,结婚成家。1924年,第_个孙子阿尔弗雷德出生了,3年后,阿尔弗雷德的生母死于难产,难产生下的那个男孩子被送到了基多的一家德国寄宿学校。不久,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在一场网球赛后死于心脏病。
保尔森家族的这两个男孩就成了孤儿,跟他们的后妈生活在一起。但后妈也有自己的小孩要照顾,于是他们又被姑姑收留了。16岁的阿尔弗雷德和他15岁的弟弟艾伯特后来决定离开,他们跋涉3500英里到了洛杉矶。阿尔弗雷德打了两年的零工,后来参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了伤。盟军占领期间,他一直待在欧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弗雷德改姓保尔森,回到洛杉矶,就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有一天在学校食堂里,他注意到一位迷人的姑娘,心理学专业的杰奎琳·柏克兰。他顿时坠人爱河,上前介绍了自己。
杰奎琳·柏克兰的祖父母于1900年前后,随着逃离立陶宛和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潮来到纽约下东区。1926年,杰奎琳出生。父亲亚瑟被聘为银行固定收益销售经理后,她们全家搬到曼哈顿上西区。他们在都灵大厦租了套公寓,位于中央公园西区93街,对面就是中央公园。那几年,杰奎琳一家生活安康,还有专职保姆照顾杰奎琳。
但在经济大萧条中,柏克兰先生失业了,从此家道中落。20世纪40年代,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全家搬往洛杉矶。杰奎琳到了上大学的年纪,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阿尔弗雷德和杰奎琳结婚后,他受聘于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纽约办事处。全家搬到了东河附近皇后区的白石镇。他们生了四个孩子,约翰·保尔森是老三,他从小在勒阿弗尔大厦长大。大厦共32层楼,1021套公寓,占地27英亩,内带两个游泳池、一个俱乐部、一个健身房和三个网球场,这栋大厦是莱维特镇的创建人,房地产开发商威廉·莱维特的弟弟阿尔弗雷德·莱维特所建。之后,阿尔弗雷德全家在附近的比赫斯特买了套中等的房子。杰奎琳的父母也搬入相隔不远的杰克逊山庄,住在一居室公寓内。
1961年的某天,亚瑟·柏克兰去看他的外孙,带了包糖给他。第二天,约翰·保尔森就把这包糖卖给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他跑回家向祖父汇报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他们清点完钱后,亚瑟带着小外孙去了当地超市,告诉他在哪里花8美分就可买到一大包糖,并向他灌输数字概念。约翰·保尔森把那包糖拆分开来,一粒糖果卖5美分。股神巴菲特小时候也用这种方法卖过口香糖。此后,保尔森开始在课后打各种零工来攒钱。
后来,约翰·保尔森回忆道:“当时我有个小猪储蓄罐,我的目标就是把它装满,我喜欢干活,喜欢口袋里有钱。”
阿尔弗雷德·保尔森的一个客户,公共关系专家大卫·菲恩,曾是佩里·科莫、杰克·莱蒙等这些社会名流的代理人。他很满意阿尔弗雷德的工作,邀请他到大卫名下的罗德公关公司担任金融部主管。两人成为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两个家庭间也常常聚会,一起打打网球等。在菲恩的印象中,阿尔弗雷德和善可亲,乐观向上,为人又十分低调,他更喜欢待在家里,而不是在公司里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球场上,阿尔弗雷德球技高超,却没什么竞技心理,只是享受打球的过程。
菲恩说:“阿尔弗雷德并不在意输赢,也不在意赚钱多少,他才气过人,灵敏和善,知足常乐。”
阿尔弗雷德是个天生的和平使者,有时同事间发生争执,他只给双方一个温和的微笑,就顺利平息了这些办公室纷争。
杰奎琳是一位儿科心理医生,她比丈夫更有主见,在社交场合喜欢讨论各种政治经济话题,而阿尔弗雷德只是在边上旁听。杰奎琳很爱孩子,几乎溺爱,她按犹太人的方式养育孩子,长女后来去了以色列。阿尔弗雷德是个无神论者,但他也和家人一起去犹太人教堂。约翰·保尔森在12岁之前都不知道他父亲并不是犹太教徒。
约翰·保尔森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他入选了一个天才儿童项目。8年级时,保尔森学习微积分、莎士比亚及其他高中课程。每年夏天,阿尔弗雷德会带全家人到国内外旅游。大二时,保尔森已和朋友玩遍了整个美国,大三时,他还去了趟欧洲。P10-13
翻译一本书,就如同被作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跟随他的笔触,理解、揣摩他的原意,再用中文尽可能还原出作者笔下的风起云涌。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就了书中这场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危机来临前的美国,房市一片热火朝天,在财富膨胀的幻影中,人人忙于逐利,却很少去想这一切是否合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过后却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对于这场金融危机,书中的点评一针见血:“就像著名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现代版一样,这场现代经济崩盘之痛是由长期以来各种负面因素累积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狡诈、勾结、幼稚、愚蠢以及贪婪守旧共同导致了这场灾难。”绝大多数的人都参与其中,难言无辜,故难以幸免。只有少数冷静理智者除外,那便是本书的主角们。
随着翻译的不断深入,保尔森、佩莱格里尼、伯利、格林等人纷纷登场,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成长经历大相径庭,唯一相同的是对金钱的渴望和对成功的追求。在这场大风大浪中,他们中有的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听从朋友的建议,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如何把握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绎。惊涛骇浪过后,他们之中,或是差了临门一脚,扼腕叹息;或是略有小得,裹足不前;或是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而保尔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创造了一段传奇,铸就了投资史上的一个神话。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条件结合下的成功,冷静的判断、坚定的决心、资金的充足、人脉的支持……缺一不可。
具备现代文明的社会是这场伟大交易发生的大背景。规则明确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竞争。一个允许有自由意志又有契约精神的社会,成功的背后不是权术,而是一些令人敬佩的品性,比如追求理想,比如努力,比如坚持。
是为记。
绿窗小语
冰山的一角开始渐渐显露。2007年秋,金融市场崩溃,华尔街公司亏得惨不忍睹,短短几个月就把过去十来年所赚的利润赔得一干二净。当我坐在《华尔街日报》办公室,细数这一番苦痛时,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打来电话,极力称赞一位名叫约翰·保尔森的投资者,此人不知用了什么手段,一夜暴富。电话另一端的语气充满了嫉妒,当然也不乏尊重,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保尔森不搞房地产,也不做抵押贷款……这次交易之前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没什么特别的。”
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着有几个不知名的投资者早就预料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衍生债券,如今赚得盆满钵盈,但具体细节就不清楚了。向我提供消息的人忙着经营公司,为了保住饭碗也不便多言。我从整理近“血淋淋”的银行业溃败新闻稿的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慢慢拼凑出保尔森这场交易的细节。剖析保尔森的交易行为,与分析金融巨擘的那些数不清的一样,会让人受益匪浅。
晚上,我搭乘公共汽车行驶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和东奥兰治颠簸的街道上,我算了一笔账。保尔森并不是撞上了大运——他是做了一笔有史以来记录在案的伟大交易,而且他还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圈外人,这可能吗?
随着对保尔森了解的深入,得知他所经历的种种艰辛,我越发对他感到好奇,尤其是当我发现他并非单打独斗时——一群草根英豪都不在华尔街各大金融公司工作,但却紧紧跟在保尔森身后。他们担心货币宽松、金融欺诈的时代即将来临,因而投资了数十亿美元资产来进行避险或套利,他们坚信,大难就要临头。
他们中的一些人获得了巨额利润,余生再也无须工作,而有的人虽然最初领先于保尔森,但却在终点线上倒下,与金融史上最丰厚的利润失之交臂。
保尔森利润之巨,让人感觉很不真实,近乎梦幻。保尔森公司在2007年获利达150亿美元,相当于玻利维亚、洪都拉斯、巴拉圭这三个加起来人口超过1200万的南美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保尔森的个人收入将近40亿美元,日收入逾1000万美元。J.K.罗琳、奥普拉·温弗瑞、泰格·伍兹等人的收入加起来也不及他一人。2007年末,一位经纪人曾打电话给保尔森,提醒他某个账户内有500万美元,现在看来这笔数目简直不值得一提。2008年至2009年初,保尔森成功完成了他手中交易的戏剧性转型,给公司和客户带来了50亿美元的收益,自己也赚到20亿美元,令人印象深刻。保尔森的这些交易,让自己与华尔街交易神殿中的巴菲特、索罗斯、伯纳德·巴鲁克和杰西·利弗莫尔齐名,也让他跻身世界顶级富豪之列,身价高过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 即使是保尔森这些看跌的投资者也没有料到,危机会严重到引发房地产市场全面崩盘,引发金融海啸,波及全球。2009年初,全球银行及相关公司损失了近3万亿美元,股市投资者更是损失超过30万亿美元。由高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风暴,造成了经济大萧条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9月,在经历了极度混乱的两周后,美国政府被迫接管房利美与房地美这两个联邦住房抵押贷款机构,以及美国最大的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银行崩盘中,人们看到曾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元气大伤的经纪巨头美林证券与美国银行合并,联邦监管机构查封了华盛顿互助银行,投资者却无能为力。在这场经济危机中,恐慌的投资者甚至一度疯狂抢购美国国债,而不要任何利息回报,只为能够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保险库存放自己的钱。
2009年中,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位拖欠抵押贷款或者放弃赎回权。在这场危机的漩涡中,就连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埃德·麦克马洪和拳王霍利菲尔德都难以保住房产。美国房价从2006年的高峰瞬间下滑超过30%。而在迈阿密、凤凰城和拉斯韦加斯这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甚至下跌超过40%。数百万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园。30%以上的美国业主的房贷都超过了房产的价值,创下了75年来的新高。
在金融大地震中,约翰·保尔森和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者却从废墟中脱颖而出,在华尔街和金融领域的惨败中获得重生。
但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投资者是如何预知金融专家未曾察觉的危机的呢?为什么最后的赢家是约翰·保尔森这位房地产领域的门外汉,而不是比尔·格罗斯、迈克·弗兰洛斯等抵押、债券或房地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呢?甚至高盛前一把手、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都没有预见到华尔街的问题所在,那约翰·保尔森又是如何发现的呢?就连巴菲特都没注意到这笔交易,而索罗斯还得致电向保尔森取经。
是因为投行和金融专家都坚信,房价的攀升不可能遭到逆转?还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其他原因,或纵容泡沫越来越大?银行家创造了那些可以摧毁金融体系的有毒贷款,却反遭其害,这又是为什么?
写作本书时,我对本次交易的主要参与人进行了200多小时的采访,希望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或许能为未来的金融海啸提供一些教训,引发人们的思考。
格里高利·祖克曼著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介绍:一场史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交易”,让约翰·保尔森在金融危机中赚了个盆满钵满;他的利润之巨,似乎不近现实,近乎梦幻:他的公司年盈利150亿美元,超过了总人口逾1200万的南美国家玻利维亚、洪都拉斯、巴拉圭等3国的GDP之和;他的个人年收入将近40亿美元,日收入逾1000万美元,超过了大作家J.K.罗琳、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高尔夫球王泰格·伍兹等3人的总收入;他的身价高居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银行家大卫·洛克菲勒之上。
翻译一本书,就如同被作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跟随他的笔触,理解、揣摩他的原意,再用中文尽可能还原出作者笔下的风起云涌。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成就了格里高利·祖克曼著的《史上最伟大的交易》中这场史上最伟大的交易。危机来临前的美国,房市一片热火朝天,在财富膨胀的幻影中,人人忙于逐利,却很少去想这一切是否合理。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过后却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