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在这个集子里,编者们收了歌德的两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 书名 | 少年维特之烦恼/常青藤名家名译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德)歌德 |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沃尔夫冈·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在这个集子里,编者们收了歌德的两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年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本书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本书还收录了《亲和力》。它也是歌德本人爱情经历的一次折光。1807年歌德在耶拿见到十八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小说围绕着爱德华和夏洛特夫妇以及他们的情人展开。 《亲和力》向人们揭示了近代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性和人生的一大局限。那就是婚姻的缔结,即便并非如买卖婚姻、包办婚姻、政治婚姻、门阀婚姻等等的被动凑合—爱德华和夏绿蒂在成为眷属前都被迫与人婚配过一次,也总不免带有偶然性,第一次选择难得就是最佳选择。所以,人的终身大事,即便表面上是自己决定的,实际上仍受着由偶然性构成的“命运,的支配。而人呢,由于同样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亲和力”的影响,常常不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于是生出了无数“千古知音难觅”和“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慨叹与不满,酿成了许多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悲剧。《亲和力》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情况,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希腊悲剧似的命运悲剧。 目录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一部 第二部 补录 编者致读者 亲和力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试读章节 5月22日 人生如梦,有些人早已有此感触,现在这种感觉也总萦绕在我的胸怀。每当我看到那束缚着人类创造力和探索力的种种限制;每当我看到,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只是为了满足种种需要,这些活动除了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命,再也没有别的目的;随后我又看到,某些研究成果给人带来的安慰只不过是让人像做梦似的忍耐屈从,正像一个人被囚禁在斗室里,却在四壁上画了五彩的人像和明亮的景物……威廉呀,所有这一切都使我默然无语。于是,我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了一个世界!这里有的,是臆想和模糊的欲求,缺乏现实的描写和生机勃勃的力量。因此,在我的感官里一切都飘忽不定,我就好似在梦幻中微笑着进入这个世界。 各级博学的教师一致认为,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欲求;成年人在这个世界上四处闯荡,也跟孩子们一样,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做事也没有真正的目的,全受制于饼干、糕点和桦树鞭——虽然谁也不愿意承认,但在我看来,实在是一目了然的。 我知道,听了上面一席话你会对我说些什么,所以我愿意坦率地对你讲: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孩子们拖着自己的玩具娃娃跑来跑去,给它们脱了衣服又穿上,规规矩矩地蹑手蹑脚地围着妈妈藏甜点心的抽屉转来转去,一旦抓住他们想得到的东西,便狼吞虎咽地把嘴巴塞得鼓鼓的,喊着:“还要!”这才是幸福的人啊。还有一些人把他们一文不值的活动或他们的热情说得冠冕堂皇,声称这一切都是对人类的幸福安康的巨大贡献,这种人也是幸福的。愿能够这样自得其乐的人幸福!但是,谁以清高淡泊的态度看清这一切的最后结果,谁看到每个市民多么有教养地把自己的小花园装点成天上乐园,看到不幸的人怎样肩负重担,毫不气馁,气喘吁吁地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看到没有谁不想多见一分钟阳光,那么,他就会心绪平静,凭借想象为自己造出一个世界来,他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人。虽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束缚,但他心中却始终保存着甜蜜的自由感觉,认为只要他愿意,什么时候都能离开这个监牢。 5月26日 我想找一个可心的地方盖一所小房定居,不管住在那里有多么不便——我的这个心愿你早就知道。在这里,我又碰巧找到了一个很吸引我的地方。 有一个地方叫瓦尔海姆,离城约一小时路程。该地位于一座小山的旁边,风光格外秀丽。从山上沿着通往山村的小路走下来,立刻就可以看到整个山谷。一位和气的酒店女老板,虽已不年轻却活泼可亲。她给我斟上了葡萄酒和啤酒,倒了一杯咖啡。最美的是那棵菩提树。大树的枝丫伸展得很远,蓊郁的浓荫遮盖着教堂前的小广场,广场又为农舍、谷仓和庭院所环绕。这样宜人舒适的地方,得来不易。我让人把我的小桌子和椅子搬到外面的树荫下,就在那里喝我的咖啡,读我的荷马。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偶然来到菩提树下,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小广场十分寂寥。人们都下地去了。只有一个大约四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用胳膊在两腿之间抱着一个半岁左右的孩子,他让小孩靠在他胸前,这样他就成了小孩的靠背椅。虽然男孩的黑眼睛快活地东张西望,但他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到这个情景,我不禁来了兴致:我在对面的一张犁上坐下,十分愉快地描画起两兄弟的姿态。我又添上近处的篱笆、一个仓房的大门和几个断裂的车轮,一切都按照前后错落的位置安排。一小时后,我就完成了一幅布局恰当、引人入胜的画,里面没有掺进半点个人的想象。这增强了我今后单单遵循自然的决心,唯有自然是无限丰富的,唯有自然能够造就伟大的艺术家。对于成规的好处,人们大可称赞,正像人们颂扬市民社会一样。一个按照成规培养起来的人,绝不会作出庸俗拙劣的画,正如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不会成为十恶不赦的坏蛋。反之,不管怎么说,一切成规都会破坏对自然的真正感受,破坏对自然的真正表现!你会说:“你这话太走极端了!成规只起限制作用,剪除疯长的枝蔓,如此而已。”——好友,要不要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恋爱。一个青年倾心于一个少女,为了每时每刻向她表白他的无限钟情,整天守在她身边,为她耗尽精力和财产。这时来了一个官场的庸人,对他说:“聪明的年轻人,恋爱是人之常情,你应该按常理行事!你要分配好你的时间,一部分时间用来工作,休息的时间可以献给你的姑娘。你应该计算好你的财产,若在必要开销之外还有余钱,我也不反对送些礼物给她,但不要太频繁,只逢她生日和命名日送点礼物就行了。”——如果遵照这个庸人的话去做,那么就会出现一名有为的青年。我本人也愿意把他推荐给任何一位侯爵,为他安排一个职位。但他的爱情也就完了;如果他是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也就完了。唉,我的朋友们啊!为什么天才的激流这样罕见,难得见它汇成汹涌澎湃的洪流,震撼你们惊讶的灵魂?——亲爱的朋友们,居住在两岸的那些沉着冷静的士绅,一向担心他们的庭院、郁金香花坛和菜园毁于洪水,所以知道筑堤修渠,防患于未然。 …… P8-10 序言 沃尔夫冈·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长寿者,他一生共度过了八十二个春秋。他生于1749年,逝世于1832年。 歌德生活在一个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巨大历史事件的时代: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兴起和覆灭、1830年的六月革命。他是这个动荡时代的见证人。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歌德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歌德自己在一首格言诗中这样写道:“生活在世界历史中的人,难道他应该把自己顾怜,哪怕是瞬间?谁锲而不舍把目光盯住时代,他才可以议论,才配写出诗篇。”这样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时代的风云,剖析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描绘的是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探索的是生活的真谛。创作的冲动、无法遏止的激情、穷究底蕴的永远追求,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小说,卷帙浩繁的自然科学著作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以及日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悲剧《浮士德》、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歌以及他的长篇小说。歌德共写了三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在这个集子里,我们收了歌德的两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的作品,而《亲和力》则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 现将这两部作品分别介绍如下: 歌德1765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786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去完成学业。就在斯特拉斯堡读书期间,他认识了己在德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赫尔德尔。他俩的结识标志着德国一次文学革命的开始,这就是当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的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文学运动理论上的倡导者、纲领的制定者,歌德则是它的文学实践的代表者和高擎这一运动旗帜的旗手。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之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1772年5月,大学毕业的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魏茨拉实习。他在这座小城居留了仅五个月的时光,却使他陷入几乎导致轻生的爱情旋涡。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是无望的,她是他的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的无法遏止的爱情使歌德异常痛苦,他曾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魏茨拉,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人。 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路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卷,在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了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与后来成为维特朋友的阿尔贝特订婚。维特陷入一种尴尬和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感情无处寄托、对绿蒂的思念,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业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贝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路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路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但是现实社会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对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得到慰藉。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他认识了绿蒂。对于他来说,她就是自然、质朴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当他意识到爱的无望后,他重返社会,想成就一番事业,使爱得到升华,使自己得到解脱。但这个社会不见容于他,他也更加憎恶这个社会,于是酿成了一场悲剧。他的自杀是一种反抗,这是一个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强者的唯一出路。他用自杀宣告了同社会的决裂,控诉了这个社会对他这样的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对这部作品所做的论断: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功绩”。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利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袒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是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抱有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歌德的这段话并没有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去揭示《少年维特之烦恼》产生影响的原因,但清楚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时代感和早已潜伏在青年中间对社会的抗议和反抗。 这部小说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狂飙突进作家和年轻一代的狂热欢迎,另一方面也引起反动势力和晚期启蒙主义者的责难。汉堡的一个正统派牧师著文要求查禁“这部广为流传的毒草”;一个名叫尼克莱的启蒙运动作家为了减弱《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竟然写了一部《少年维特之喜悦》。这些攻击、查禁、诋毁、仿作都己成为历史的笑柄,而这部作品已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中的珍品,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瑰宝。 《亲和力》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一样,也是歌德本人爱情经历的一次折光。1807年歌德在耶拿见到十八岁的美丽少女米娜·海尔茨利布,他早在她儿童时代就认识了她,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时年歌德五十八岁,他在那时写的一些十四行诗中流露出他对这个妩媚少女的炽烈情感。但是理智的堤坝阻止了激情波涛的一再冲击,那时距他与乌尔庇尤举行结婚仪式仅仅一年。歌德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抗击本性力量的进逼。他把对米娜的爱与爱带来的欢乐和痛苦倾注到那些十四行诗歌中,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泻进这部《亲和力》里,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解脱。在《年志》中,歌德曾这样透露他的心曲:“《潘多拉》和《亲和力》一样,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这种匮乏就是爱的匮乏。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歌德对米娜的爱孕育了这部作品,没有他这段爱的激情,就不会有这部《亲和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并非能就此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在一封给歌德的信里有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之内,这两点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禁于感官之内,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经历。在谈及这部作品时,歌德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是写怎样经历的。”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出的是作者对经历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他赋予这部作品以更多的自身之外的内容,使之有一种共性的东西。 歌德给这部作品冠上《亲和力》这样一个显得有些怪的名字。什么是亲和力?这是瑞典化学家柏格曼采用的一个化学术语,它指物质间的亲和力量;原己结合的物质由于新的物质加入,就会产生新的组合。正如人们为了说明自然科学中的现象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歌德要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解释一个伦理学上的问题,并借此来表达他的思想,如他本人所表明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小说的情节与“亲和力”这个术语是十分贴切的:一对青年时代相爱的男女,直到成年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去才得以结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庄园里。男主人公爱德华把他的一个朋友——一位上尉邀到庄园;而女主人公夏洛蒂把自己的侄女奥狄莉接来同住。于是这四个人就产生了情感上的纠葛:爱德华和奥狄莉之间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夏洛蒂和上尉也十分相悦。于是就导致爱德华夫妇之间的一种“婚姻中的精神上的破裂”:就是在做爱时也互把对方想象成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势难维持下去的情况下,上尉离去。夏洛蒂借助断念摆脱了激情的困扰,爱德华投身战场,欲以死求得解脱。庄园里只剩下两个女人,这期间夏洛蒂生下了一个男孩,奇怪的是,孩子长相显示出一种双重的酷似:脸部像上尉,眼睛像奥狄莉。 爱德华并没有战死,他返回家园。他对奥狄莉爱得更加激烈,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加痴心。爱德华为了达到目的,焦急地把上尉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和奥狄莉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爱德华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失手把孩子掉在水里淹死。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绝食而死。几天之内,爱德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把他俩葬在一起。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并卧长眠。“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何来理解这部作品?有的歌德研究者称,这是歌德所写的最捉摸不透的,也许是最多义的作品;有的说,这部小说必须逐章逐页解释才能理解。这表明,它的内涵丰富,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亲和力》是一部爱情悲剧。在我看来,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样一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的秩序的冲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式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性格,都怀着同情和赞许。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表明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十九世纪初,对现存的婚姻秩序提出激烈抗议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是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的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都以宣泄激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题材。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一方面对这样的婚姻关系持有异议,另一方面他又不赞成浪漫派的放纵情感、追求官能享乐、蔑视现存的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已逾花甲的歌德以自己的方式,即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遇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平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在道德上使自己更加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个人感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来理解《亲和力》的。读者,你呢? 高中甫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物(维特)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足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水久的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德国作家 席勒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 一丹麦文学评论家 勃兰兑斯 在德国的文化领域中,没有比歌德更真实、更伟大、更不朽的人了。别的民族和时代可能有过或将有更伟大的诗人,但歌德对于德国文化,好比太阳对于大地,尽管天狼星具有比太阳更多的光和热,然而照熟大地上葡萄的是太阳,而不是天狼星。 ——德国哲学家 谢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