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徐兴海编著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 书名 |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精)/史记人物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徐兴海编著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内容推荐 张大可、徐兴海编著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赵世家疏证,包括对该文的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等;二为赵武灵王研讨,从改革家的角度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价值。该书是张大可先生数年来研究《史记•赵世家》的成果结晶,全面展示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作用。 目录 史记疏证赵世家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古代改革家赵武灵王 试读章节 (一)文章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室和卿族的权力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强调权谋与实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文载叔带于晋文侯时“始建赵氏于晋国”,至赵衰“任国政”,辅佐晋文公称霸。赵衰之子赵盾在晋灵公时“益专国政”。灵公元年,赵盾盟齐、宋、卫、郑、曹、许诸国之君于扈(《晋世家》),首开大夫主盟的先例。晋灵公成人,欲收政权,与赵氏矛盾激化,灵公手中无权,欲除赵盾,不敢公开下手,只能使人行刺,或伏甲攻之,而数次未果,反为赵盾所杀。观赵穿杀灵公,赵盾非但“反不讨贼”,还“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其为预谋可知,这是晋国政权下移,大夫专权,乃至政出多门,霸业衰落的开始。赵盾去世后,晋景公乘赵朔羽翼未丰之机,几灭赵氏。至平公十二年,赵盾孙,赵武为正卿,赵氏复兴。赵武时,晋国十一个强族中狐、先、胥、邰、栾诸氏先后被废,形成六卿专政的格局,而赵氏心志远大,“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以收买人心,公室益弱。平公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日:“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赵武之孙赵简子执政期间,公族与卿族互相火并,祁氏、羊舌氏、范氏、中行氏先后被诛灭,六卿仅剩其四,而“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赵简子之子襄子毋恤立,灭代,联合诸卿赶走晋出公,与韩、魏灭知氏,分其地。“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文中并未像西周列国世家那样强调“德政”的重要性,而把着眼点放在实力与权谋的作用上,作者以重笔渲染赵氏的崛起,不仅是强调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大臣执政的政治现实,更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深刻影响的倾心关注。 (二)作者敬重士林阶层中那些能在生死关头有所抉择的英雄,强调“士为知己者死”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在本文中是以舍身报恩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赵氏为屠岸贾所灭,赵朔门客公孙杵臼谓赵朔友人程婴日:“胡不死?”“立孤与死孰难?”当程婴隐匿赵武,将其抚养成人,程婴谓赵武日,“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遂自杀。知文子欲加害赵简子家臣董安于,“赵鞅患之,安于日:‘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惠文王相肥义不忘主父(赵武灵王)对自己的重托,宁“全吾言”,不“全吾身”,认为“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吾有语在前者也,终不敢失”。最终为田不礼所杀。他们或为报主,或为救国,或为守信,或自杀,或被杀,目的与结局不尽相同,但在生死存亡关头,都能捐躯报恩,其“为知己者死”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这也是春秋战国士林中人展示自身价值,维护人格尊严,高扬生命力与时代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作者偏爱复仇英雄,抒写悲壮激烈的复仇故事。文中所载赵武“攻屠岸贾”为家族复仇,赵襄子灭知伯为己复仇的故事,与《史记》中《秦本纪》、《武帝本纪》、《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燕召公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五宗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苏秦列传》、《平原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刺客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淮南衡山列传》等篇中所记载的复仇故事相比,其动机不同,价值各异,却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心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借抒写复仇故事,歌颂复仇英雄以“述往事,思来者”,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借文化学术来对其受宫刑的耻辱进行补偿的文化复仇方式。 (四)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文载赵简子有臣日周舍,好直谏,周舍死,简子谓诸大夫日:“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赵襄子灭知氏,行赏,以高共为上,理由是“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赵烈侯好音,欲赐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万亩,而公仲连乃进三贤人,分别以仁义王道、举贤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侍烈侯。赵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日:“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赵武灵王年少即位,未能听政,却有“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侍奉左右。“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赵国人才辈出,战国中期,赵国成为合纵的中坚力量,这固然有时势和地理方面的原因,也与赵国统治者善于使用人才分不开。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国力下降,然国内尚有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代英豪。赵惠文王善于使贤任能,使齐、秦等强国不敢对其轻举妄动。但赵惠文王以后的君主均昏庸无能。赵孝成王及平原君贪得无厌,听韩上党守冯亭邪说,使秦将白起坑赵长平军四十余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末代国君幽缪王迁诛杀良将,自毁长城,赵国随之灭亡。凡此,作者皆沉痛言之。论赞以“赵王迁,其母倡也”开篇,愤怒而哀惋,恨其诛李牧而用郭开,直斥其母,表现了作者对昏君与小人的深切痛恨。 (五)作者赞扬赵武灵王“观乡顺宜,因事制礼”,实行胡服骑射的大胆改革,体现了作者“事异则备变”的辩证历史观。文章以大量篇幅叙述了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全过程,阐明只有适应新形势进行改革,方能使国家强盛的道理。赵武灵王的变革,使赵国迅速强大起来,遂“灭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司马迁站在变法创新的立场上,肯定了赵武灵王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文中对赵武灵王在推行改革以前做大量思想工作以换取宗室重臣支持的做法表示赞许,也为后世改革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六)作者对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的可悲结局表示了深深的感叹。赵武灵王以私爱立嗣,不仅与其祖赵衰之妻及赵襄子的让嗣形成鲜明对比;而且他在择嗣上的朝三暮四,更与赵筒子择嗣的慎重果断,不可相提并论。作者感叹道:“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强调坚决、明确地选立继承人的重要性。 (七)《赵世家》采《左传》、《国语》、《战国策》文而为之,旁及《世本》、《孟子》、《商君书》和《韩非子》诸书。于《左传》、《国语》,作者多取其意而简化其文,于《战国策》则不惜全文录人。比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段即全采《战国策·赵策》。至于主父死后,文中“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一段,与《魏世家》中“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日: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一段,皆于叙事中入议论,与《屈原列传》同,可视为《史记》之变体。赵氏孤儿一段,与《左传》不合,且年代、人物关系上矛盾、抵牾处甚多,梁玉绳《史记志疑》辨之甚明,可视为作者的爱奇之作。兼著于《年表》、《韩世家》、《自序》中,均与《晋世家》本于《左传》者不同。亦是作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三代世表》)的述史精神的体现。P4-6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孔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孑L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我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未计七十子),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将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日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这一书题旨在突显《赵世家》中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强国的故事。而《赵世家》讲的是整个赵国历史。赵为三家分晋之一,另两家为魏与韩。三家分晋,所以史称赵魏韩为三晋。三晋地处中原,战国时的许多大战役都发生在这一地区,所谓逐鹿中原就是从三家分晋的战国起始。三晋历史,司马迁写了赵、魏、韩三篇世家,而以赵世家为独详。赵国将相有《平原君虞卿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十分精彩。赵国人才辈出,战国中期,赵国是合纵的中坚,秦兵东出,三晋首当其冲,先是魏,接下来就是赵,是阻遏秦军东出的屏障。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富国强兵,时势使然。 赵武灵王,赵肃侯赵语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赵武灵王即位之时,正值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走向鼎盛的秦惠王、秦昭王时代。这时魏国衰落,丧失了河西之地。赵国西境与强秦相接。秦大举东进,赵国首当其冲,北方中山国与林胡、楼烦又是赵国长期的宿敌。赵武灵王面对严峻的形势,坚决果断地实施改革,胡服骑射,赵国迅速崛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可与商鞅变法并提。商鞅变法以经济为切人点,废井田,奖励耕战,移风易俗,富国强兵。武灵王以改革军事为切入点,胡服骑射,也是移风易俗,富国强兵。这两场改革都是从上而下推行,商鞅变法使用强制手段,以法为教,见效快,代价大;武灵王使用教化方法,以理服人,渐次推行,过陧较长,代价小。这两场改革双方辩论许多用语雷同,此为司马迁有意暗示读者要对照来读。赵武灵王提供了循序渐进温和的改革模式,具有呆刻的借鉴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纳民族文化,对北方民族融合有重大影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很快收到明显效果,赵国成了中原强国。胡服骑射改革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06年,西攻林胡,略地至榆中(当今内蒙古包头以西河套地区),接着又对中山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五年之间灭亡了中山。赵国开拓了大片领土,国土几乎增大一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志在吞秦,曾有一番作为,而晚年昏聩,造成赵国内乱,几乎丧国,自己陷于悲剧性结局,饿死沙丘。此后,赵国君主一代不如一代,而东方六国也再未产生杰出国君,因而大批人才不是流入秦国,便是抑郁不尽其用,甚至落得悲惨结局。如屈原被逐,廉颇流离,李牧被杀。司马迁写战国历史,悲壮而抑郁,《赵世家》是一篇典型的传记。结语日:“赵王迁,其母倡也。”怒而哀惋,令人深思。赵世家,公元前403年烈侯籍始为诸侯,传十世,至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传国182年。 本书由张大可、徐兴海两人合作编著。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徐兴海,无锡江南大学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