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森特著的《万物简史(从混沌宇宙到未来世界)》是一部科普知识读物。作者是世界史及人类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世界高端科技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本书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叙述了宇宙、地球和人类由起源到走向成熟、由荒芜到走向繁荣、由蒙昧到走向智慧的历程,是一本优秀的科普知识启蒙读物。
| 书名 | 万物简史(从混沌宇宙到未来世界) |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 作者 | 布森特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布森特著的《万物简史(从混沌宇宙到未来世界)》是一部科普知识读物。作者是世界史及人类文化爱好者与研究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世界高端科技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本书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叙述了宇宙、地球和人类由起源到走向成熟、由荒芜到走向繁荣、由蒙昧到走向智慧的历程,是一本优秀的科普知识启蒙读物。 内容推荐 布森特著的《万物简史(从混沌宇宙到未来世界)》是一本解开你心中关于万物的困惑与疑问之书。宇宙的边界在哪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果真蕴藏着30颗氢弹的能量?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为什么要把数错了的脚趾的化石藏了48年仍不让人看? 基因技术将会把人累带向何方?知识是否可以制成芯片植入大脑?人类何时能移民其他星球?月球可否成为虫洞的连接器?未来人类可将自己的意识下载到超级电脑?答案尽在布森特所著的《万物简史》中,本书层层讲透万物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科技文明对未来世界的激荡与重建。读懂这本书,你就读懂了人类文明。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宇宙究竟是什么 1.被神话支配的宇宙 2.宇宙大爆炸 3.空间和时间 4.一个宇宙还是多个宇宙 5.“地心说”和“日心说” 6.牛顿和万有引力 第二章 开始给地球做体检 1.地球是如何诞生的 2.大航海时代的梦 3.义无反顾的大测定 4.地质学上的争论 5.会漂移的大陆 第三章 从宏观进入微观 1.地球上的基本物质 2.给元素列出一个清晰的表格 3.放射性物质的发现 4.最小的物质 5.永无止境的探索 第四章 制造生命诞生的摇篮 1.被选中的地球 2.被大气包裹的星球 3.神秘的海洋 第五章 生命的进化之旅 1.生命的起源 2.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3.从海水走向陆地 4.几根骨头建立起来的怪物时代 5.物种灭绝事件 6.哺乳动物的开始 第六章 文明的新纪元 1.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2.遗传规律与神秘的 3.出人意料的大跃进 4.扩张与生存 5.文明历程的开启 6.进步还是毁灭 试读章节 地质学上的争论 在勘测地球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鱼类和贝壳类的动物化石竟然会出现在高山顶上,比如说阿尔卑斯山上。这显然不是什么恶作剧,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地质现象,很多高山上都存在这样的海生物化石。因此,科学家不可避免地联想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很久以前,这些大山还位于大海中。 这就是著名的“水成论”,支持这一学说的人认为岩石是水作用而形成的,他们将大海当成万能的地理学宝典,觉得那些奇怪的地质现象大都和大海运动有关。为什么海生物的化石会跑到山顶上去?原因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海平面的升降引起的,而山脉、丘陵也都是在全球大洪水时期的冲刷中形成的。 “水成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矿物学家韦尔纳,他是研究矿物的专家,经常外出旅行收集各种矿物,依靠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他在1787年发表了《岩石分类》的小册子,在有关岩石分类中,他将岩石划分为原生岩、过渡岩、盖层岩和冲击岩。他还对这些不同岩石的出现提出了解释。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表基本上全部都被海洋覆盖,海洋的深度足以与高山的高度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在化学作用下结晶,逐渐形成了岩石层。其中完全没有化石的花岗岩最先出现,然后是具有少量化石的板岩、石英岩,接着是有大量化石的石灰岩和煤;最后是沙石和泥土。在韦尔纳看来,地球就是一个毫无动静的大呆球(不包括自转和公转),地壳内部根本没有任何运动。包括阿尔卑斯山等一些高山原先都是泡在海水里的,直到某一天,一个大星球和地球擦肩而过,吸走了很多水分,这才导致地球水位下降,露出了陆地和高山。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很惊人,看上去沿袭了大星球靠近太阳而吸出大量物质的套路,但无论如何这些设想基本上把一些问题说通了。 韦尔纳依靠着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具有出色的演说能力和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自己为事业奋斗一生的奉献精神(一生未曾娶妻),自然吸纳了不少学生和学者。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韦尔纳和他的观点在欧洲地质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有些人站在反对面提出了新的设想,这就是著名的“火成论”,即认为整个地球的外貌都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球在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才形成了这些变化。这和遥远的大海没有丝毫的关系。为了让“水成论”的支持者难堪,他们提出了一个难题:既然有人认为地球存在大洪水时期,而且那些洪水大到足够湮没阿尔卑斯那样的高山,那么在洪水退去之后,这些水究竟流到哪里去了?它们不可能凭空全部蒸发掉了吧?他们可不打算相信一颗大星球在邂逅地球之后,竟然“拐走了”大量的水。但他们也并没有能够解答出为什么鱼类的化石、贝壳类的化石跑到山顶上去。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久,也没有得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就在这个时候,“火成论”中出现了一个出色的地质学家郝顿。这位出生于苏格兰的地质学家是一位商人的儿子,一直过着不愁吃穿的富足生活,商人去世之后,他更是依靠着遗产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他曾在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以及荷兰的莱顿大学念书,先后学过化学和药物学,也接受了法学和医学教育,但他厌倦了这一切,转而学习农业,并且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自家农场里进行各种古怪的农业科学实验,当然最后他同样厌倦了与牛羊打交道。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务农期间,他并没有想出太多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的方法,更多时候,他却在细心研究土壤的成因,并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所以在那之后他花了十四年的时间学习有关自然史的书籍,自学了矿物学和地质学。那时候,他自然也听说过“水成论”,但是却并不认同那些观点,而且在解释鱼类化石为什么出现在山顶上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推断: 既然岩石经过腐蚀会分解成土壤颗粒,而土壤颗粒被水流冲走了吗?而如果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整个地球的表面应该被冲刷得非常光滑才对,但事实上地球上有很多的丘陵和大山。这样一来就证明了水流并不是造成地球外貌的主要因素,一定有另外一种力量在支配这一切,它以某种强大的力量隆起和更新,制造了丘陵与大山。所以郝顿认为山顶上的海生物化石不是大洪水退去的时候留下的,而是在地球内部发生运动时,随着高山一起隆起时出现的。通过观察,他推测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创造了岩石和大陆。 在苏格兰和英格兰,郝顿发现很多玄武岩和花岗岩都以岩枝和岩墙嵌入式的形态存在,并存在受热后变质的状况,所以他断言这些演示是岩浆冷却后的产物,或者说是地下火山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他猜测山脉也是地下火山的大量岩浆往上涌动的时候形成的。炽热的岩浆充斥整个地球内部,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像瓦特的蒸汽机一样。 1785年,郝顿第一次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论文,然后在爱丁堡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宣读,他提及了那种神秘的内部力量以及地球的断裂等词汇,结果在场的人纷纷表示头痛,根本没有人能够听懂这些稀奇古怪的话。执着的郝顿可不打算被一群“立场不一致”的人所干扰,随后他花了十年时间写了一本大书(分成两卷)。在书中,他一遍又一遍强调自己的观点,并且尽可能详细地进行描述和解释,最终书的内容多达一千多页。由此可见,书中的内容有多么繁杂和无聊,连他最好的朋友也无法想象这本书会有多少吸引力。 很显然,这一次郝顿弄巧成拙,也许这要归咎于他那些糟糕的文字整合能力和漏洞百出的思维能力,总之直到1797年他去世,他的观点也仍未被世人认可,直到他去世五年之后,他的好朋友约翰·普莱赛尔才想办法将他的著作进行消化和整理,并写成了《关于郝顿地球理论的说明》一书。约翰·普莱赛尔是爱丁堡大学的数学教授,但幸运的是他拥有不错理解能力和出色的文笔,这本书简洁优美,内容充实,成为了推动郝顿学说的重要助力。尽管在1807年成立的伦敦地质学会上,全部的十三位会员都是“水成论”的支持者,次年这个团队又增加了四个会员,但是只有一人表态支持“火成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郝顿的思想,“火成论”慢慢成为了一个主流思想,并在延续了四十年之久的“水火”争论中占据了先机。 这一场争论有效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尽管两个派别在争论中出现了喧闹和谩骂等一些不那么光彩的现象,但是这无碍于水火之争给地质学发展带来的积极效果,在那之后地质学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发现地球科学不能仅仅只依靠理论,还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所以实验地质学很快应运而生,并且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奠基人——霍尔。 霍尔是一名地质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早年曾在英国剑桥基督学院受教育,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他并没有被自己的思维束缚。作为郝顿的好朋友,他早年支持“水成论”,不过他也并不盲目信任任何一种学说和观点,而是亲自去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地区考察,渐渐他发现郝顿的“火成论”似乎更能够说明地质问题。 实验、实验、再实验,这就是霍尔先生所坚持的准则,但凡遇到什么难以解释的现象,或者产生了某种疑问,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实验。也正是因为本着这种出色的实验意识他对地质学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他还准备帮助遭受非议的郝顿解围,在他看来,实验室里可以得出自己想要的很多东西。不过郝顿认为地质学的范围太广,实验室不可能完全验证所有的结果。 对于一个一门心思潜心做实验的人来说,这种劝告几乎不起任何作用。1790年的时候,霍尔在实验室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将绿色的结晶体(玻璃)高温熔化之后,进行冷却,获得了一些白色不透明的结晶物质,紧接着他又重新将这些白色物质进行熔化并冷却,结果又变回了绿色的物质。经过多次实验,结果依然如此。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呢?很显然,这可不是霍尔在做没完没了的游戏,而是从中得出一个结论:玻璃和结晶体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只不过在经历高温又被冷却之后改变了形态,而郝顿此前却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物质。 霍尔并不打算就此停住脚步,所以他很快进行了另外一次重要的实验。这一次,他将一些暗岩石进行高温熔化,然后分别采用了快速冷却和缓慢冷却的方法,得出了结构相同但外形不一样的物质,由此他推断不同的冷却速度会造成岩石的迥异,而暗岩石就是岩浆缓慢冷却后的产物。 那时候,没有人会在实验室中挖掘地质学的真相,他们更喜欢单纯地做点化学小实验,像郝顿有事没事就喜欢在实验室里倒腾一下,但霍尔却将实验融入到地质学研究当中来。联想到他在苏维埃特纳和黎波里所观测到的熔岩装填,他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推测,认为岩墙之所以会出现内外不同的岩石结构,就是因为外面的冷却速度更快,而里面的冷却速度缓慢造成的。后来他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关于暗色岩和熔岩的实验》,这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作为致力于追随郝顿“火成论”的科学家,霍尔不断想办法验证好朋友的论断。在暗色岩实验之后六七年的时间里,他验证了郝顿关于“岩石挥发成分在低压下加热挥发,高压下加热保留”的论断,并且得出大理岩就是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结论。在经过高达五百次的实验之后,霍尔发表了《表明压力对改变热作用的影响的一系列实验的报告》,这本书的名字和他实验的时间一样长。 毫无疑问,霍尔用实验主义论证的方法有效验证了郝顿的学说,并且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实验地质学,更有效地提升了“火成论”在学术界的威望。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尔的实验为水火之争给出了最佳的答案。不过很快,质学家们再次蠢蠢欲动,一场新的争论拉开了序幕。 听起来,科学界就像是一场场政治斗争一样,总是有人要看另外的人不顺眼,但实际上任何一种科学争论无疑都是科学进步的表现,如果没有人提出质疑,没有人提出反驳,没有人对过去的理论知识推倒重建,那么科学就会沦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工具,而且时代也将不会获得进步。因此带着新的地质学发展的使命,“灾变论”和“渐变论”之争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很多探险家和地质学家习惯了在岩石层中敲敲打打,当然和之前他们在山顶上发现海生物化石不同的是,他们从各时代的地层中都发现了大量的各种形态的生物化石。通过古生物学家的认真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动物和现如今的一些动物有一些相似但是却又不同。很显然,这说明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一些现如今已经灭绝的物种。 序言 今天,我们对于周围存在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理所当然,无论是眼中见到的、手中触摸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东西,我们大都习以为常,万事万物在我们面前似乎早就存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些东西。但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以时间为轴进行追溯,就会发现,现在所拥有的一些都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往往充满坎坷。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能够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要知道整个宇宙空间的环境并不太平,也并不安稳,任何一个条件不到位都可能会摧毁地球,任何一点小的偏差都会让地球遭受重创。从整个宇宙环境来说,地球是极其脆弱的,即便在太阳系内,地球能够拥有现在的状态也是十分不易的。 当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后,这种脆弱性会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当这些生命历经劫难后顽强地生存下来,这就足以令我们对生命感到敬畏。就如同人类的诞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大脑足够发达,人类在进化的时候,无论是体型、力量,还是速度几乎都不占任何优势,有很多动物可以轻易地撕碎我们,即便是我们的近亲大猩猩,依靠力量上的优势也足以将人类从领地上赶走。虽然每一天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但人类最终还是存活下来,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运气。 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感恩这进化的鬼斧神工。无论是宇宙的诞生,还是地球生命的诞生与进化,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历程,更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工程。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宇宙会存在,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浩瀚无垠,而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我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小小的细胞,可以不断进化出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的生命。从最宏观的宇宙,到最微观的粒子;从最复杂的生物个体,到最渺小的基因,哪怕进行最精确的计算和安排,这样的概率也是小之又小。 但是无论如何,今天我们还是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更加美好的憧憬,但是也必须回望过去发生的一切,了解宇宙发展的奥秘,了解万物发展的历史,这本身就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当然,想要将宇宙几百亿年的发展,或者将地球几十亿年的发展彻底弄清楚,这根本不可能,甚至可以说,人类对于宇宙诞生以来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仍旧一无所知,这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同时也是人类了解万物发展的一个动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致对万物的发展作一个梳理,这种梳理不可能是全面的,甚至有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和错误,因为这是在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范畴内展开的,而这些知识未必完全正确。但无论如何,现有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对过去几百亿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作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调查和猜测。 首先是宇宙的诞生,或者我们更乐于这样说“宇宙是如何诞生的?”,这是一个谜题,可以说,万物本身就以一个谜题开篇:这也恰恰是奥妙所在。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超出我们视野和想象之外的课题,由于宇宙的浩瀚和神秘性,人类在很多时候会在这样的研究课题中显得无助,但我们仍旧形成了很多出色的观点。 接下来是地球的出现与认知。可以说这是大部分人所认知的世界的主体,狭义上的万物是指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包括地球的演化、各种物质的出现,然后是生命的出现和进化。生命的进化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并且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象征。 而提到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时候,万物进化的艰难、坎坷、丰富、不可预知、顽强的特性显露无遗,无论是哪一种生物、动物或者植物,构造简单的或者构造复杂的,都能够更加真实、更加集中地表现出这些特点,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万物进化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它们是整个万物进化历史中最精彩的篇章,尽管它可能只占地球历史的二分之一。 从宇宙诞生到地球诞生,从地球的变化发展过程,再到生命的进化,这些就是本书的大致脉络。当然,本书不同于以往那些学术性较强的科普类书籍,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将万物进化史娓娓道来,书中在讲解某些重要知识点的时候,并没有一味地从学术的角度或者以一种教科书式的方式来讲述,而是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就确保了本书可以在学术性和娱乐性方面达到完美的平衡。此外,本书的很多观点并非都是完全正确的,一些有争论的观点也被提及,因此并非能够迎合所有人的想法,所以读者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出判断,而这恰恰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