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纸上红尘/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玉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纸上红尘》能入选“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4辑)”,本身就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认同。潘玉毅是有资格跻身这个行列的。收录进这本书里的作品,只是潘玉毅这几年创作的一部分散文,都是优选之作,都在全国不同层级的报刊上发表过,有的人录过选刊,有的则被重要的读物重复转载。这部作品,既是对潘玉毅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好的开始。方便他检视自己的优劣,重新出发,有更明确的目标。

内容推荐

《纸上红尘》为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4辑)中一部散文集,收录宁波籍青年作家潘玉毅的散文90余篇。全部散文按内容侧重点,分为《俗韵篇》《山水篇》《物语篇》《思悟篇》四部分。其中:《俗韵篇》主要是对作者生活所在区域内丰富的民风民俗的记录和解读,兼及对少时相关趣事的回忆等;《山水篇》顾名思义是对作者旅程所及之地,主要是江南各处如桐庐、同里、木渎、乌镇等地风景风情的记叙;《物语篇》是对四季草木花鸟等万物的描写,《思悟篇》则是作者的一些生活感悟等。

目录

序:时间像金子一样

俗韵篇

 永远的永和九年

 横河老街的记忆

 故乡书

 百岁读书不嫌晚

 书香可过万重山

 淘本好书回家过年

 端午的粽五月的龙

 有爱,万里不远

 别离是为了更好地相遇

 风再起时

 父亲

 针线上的老时光

 纸上的幸福

 记忆在电波里流转

 灶台上的工匠精神

 美食三种

 熬夜

 吃面

 童年记事

 修伞骨的人

 坐着公交看风景

 在细雨中骑行

 去远方

山水篇

 从水墨宏村到屯溪老街

 为一座山停留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多情同里

 齐云山留梦记

 人在山中可称仙

 山水依依,时光依依

 沈园:曾是惊鸿照影来

 在芝罘岛上听故事

 在山水间轻舞飞扬

 潇洒桐庐

 乌镇游记

 无拘无碍后茅山

 穿越百年的街市

 斜风的冷西湖的暖

 梦回上林湖

 我想去青海

 塬上风景开锦绣

 在木渎古镇饮风到微醺

 松阳三昧

物语篇

 炊烟乱

 声音往事

 天窗

 四时掠影

 酿春

 燕子都去哪儿了

 声声鸟语入心来

 未觉池塘春草梦

 春天在这里转了个弯

 纷纷柳絮因风起

 灯下草虫鸣

 鸣蜩嘒嘒

 七分秋色

 中秋月下共寻诗

 听听那冷雨

 南国的雨

 一眼温柔

 长安初雪

 与两三只鸡鸭对话

 一盏清茶度流年

 竹似有缘人

 最是夕阳留不住

思悟篇

 如果不能衣锦还乡,我们还回去吗

 赌书消得泼茶香

 吾心安处自从容

 别把时间等没了

 诗心在耳

 不疯魔,不成活

 待物如人

 不要活在细节里

 此生愿得童心在

 好花看到半开时

 河里的世界

 君子如鹤

 鞋里的沙

 不响

 你把时间给了谁

 且把灯关掉

 肥瘦

 瓢虫今天没来

 闲读与穷游

 有留白,方完满

 有种愚蠢叫“我以为”

 远和近

 正人先正己

 感谢时光不能重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最浪漫的事

试读章节

永远的永和九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一个好日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日,距离长安城一千多公里的会稽山,似乎感受了云集而来的才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连时光的流逝都变得分外柔情。这一日,包括王羲之、谢安、孙绰、支遁在内的四十二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搞了个小聚会,与会者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流水两旁,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魏晋三国是一个名流辈出的时代,“三曹”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每个人单独拎出来都能说上一车故事。此次兰亭集会的召集者王羲之便是一个洒脱不羁的风流人物,我们熟知的“东床快婿”的典故说的就是他。旧时,三月初三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俗称上巳节。上巳节到了,“修禊”是旧有的习俗,阖城的官吏、百姓都会跑去水边嬉游或祈福。王羲之许是觉得人在衣食住行之外还得有点儿别的什么,于是广发“英雄帖”,搞了这么一个兰亭集会。

不过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军事会议,理由亦可说得过去:当时正逢乱世,时局动荡,东晋王朝内忧外患,作为琅琊王氏的子弟,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不可能只想着自己的安乐,清谈避世。更何况除了王羲之,这次集会,王、谢、袁、羊、郗、庾、桓等魏晋以来最为显赫的几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到齐了——国家正面临深重的忧患,军政大员却聚在一起饮酒作乐,这太不符合常理。想来,这些人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所以,唯一的解释是,这次雅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商讨对敌策略。

然而,文人儒将自有一种风范,谈笑间,决胜千里。譬如当时年纪尚轻的谢安在三十年后闻得淝水之战大捷时,与人围棋如故,客人再三追问,他方才慢悠悠地答道:“小儿辈已破贼。”明明是全局的擘画者,却搞得此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一样。正因如此,在这些人身上发生再神奇的事情,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于是,作为军事会议余兴节目的“曲水流觞”无意间竞成了千古美谈,而本应作为重头戏的机要会议讲了些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反倒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其实,不独名士风流的魏晋时代,文人雅集、诗酒唱酬,在其他朝代亦有许多类似的盛会。初唐上元三年(676年)九月初九,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打算让女婿吴子章作序一篇,向众人展示他的才学,结果被赶路的王勃撞了个正着,随后一篇《滕王阁序》技惊四座,名传千古。到了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月,安徽学政朱筠在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盛会,邀请八府士子一起作诗,时年二十四岁的黄仲则援笔立就,不易一字,写出了名噪一时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与会众人读罢,纷纷为之辍笔而争相传抄,竟使得小县城“一日纸贵”。甚至连黄仲则的穿衣风格也成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时尚,放眼望去,满城都是“白袷衣”。显然,这样的儒风雅俗,比许多“无义之战”更能得到后人的关注,也更容易流芳后世。

如果没有兰亭边的那场盛事,永和九年只是一个寻常的年份而已,与永和八年、永和十年没什么分别。但是有了“兰亭雅集”,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人们早已忘了中国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帝王将相,忘了会稽山境内历任的市长、县长,唯独对兰亭集会和《兰亭集序》记忆犹新。后人到了此间,睹物思人,自然也会想起永和九年的那次酩酊大醉。

在古代,凡朋友间聚会,酒是少不了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传说便与酒有关。觞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浅腹平底,呈椭圆形,两侧有半月形耳朵一对,考古界称之为耳杯。

所谓的“曲水流觞”,就是指一群人围坐在人工挖掘的水渠或者溪流两旁。由书童或者侍女将斟得半满的酒觞放人溪水当中,让其顺流漂去,此即“羽觞随波泛”。酒觞在谁面前停下,谁就得将酒饮尽,饮完还得于限定时间内赋诗一首,此即所谓“一觞一咏”。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作出诗来,还得再罚三杯。条件虽然苛刻,但能被邀请与会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风流名士,寻常人所谓的“好难”在他们眼里都变作了“有趣”。

兰亭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草木也是美的,即便没有丝竹管弦之声相伴,单单临流赋诗,有人言志,有人载道,有人放浪形骸、引吭高歌,魏晋人的洒脱在冉冉流逝的时光中一览无余。寂静的春日午后,因这四十二人而余味无穷。

半日下来,四十二人共作诗三十七首,遂汇成集,并以“兰亭”为名。有了集子,似乎还应该有个序言,写序这件事便落在了主持人王羲之的头上。但见他“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初时笔势委婉含蓄,字迹工整平和,写至后来,酒意涌上心头,逸兴遄飞,行文间也就添了许多洒脱和豪迈。这幅犹如神来之笔的作品成了后世书法家翻不过去的一座高山,更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据传,王羲之酒醒之后,也曾对着《兰亭集序》反复临摹,却再也写不出醉时书写的神韵。

《兰亭集序》的出名,还产生了许多连环效应。与这次集会在同一年产的写有“永和九年”字样的古砖便成了古砖中的“名砖”,为后世所爱重。这些收藏家中,尤以书法家最为疯狂,他们用它制成砚台,以期能得一点“书圣”的遗韵。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就曾因为得了一块写有“永和九年”的砖砚而喜出望外,还专门题写了一段砚铭:“顽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荡涌几沧波。昭陵玉匣今安在,断甓犹传晋永和。”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可能是因为这场盛会打下的烙印太深,两年之后的永和十一年(33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归隐江湖。有人用“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概括了他啸傲林泉的生活。

如今,会稽山还在,兰亭还在,曲水流觞还在,只是不知道还剩下多少临流赋诗的才气和豪情?或许,今人对永和豆浆远比对永和九年那场盛会来得熟悉吧!

我想,王羲之应该感谢兰亭,如果没有兰亭,没有兰亭的那场盛会,兴许他就不会留下那幅字。这样的话,他纵有入木三分的本事,也就只是个右将军,只是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华夏五千年,出过多少个右将军,又出过多少个书法家,能有几个像他一般备受推崇呢?兰亭也应该感谢王羲之,没有王羲之,兰亭就只是兰亭,与任何一个亭台楼阁没有区别。

诗人张枣有两句诗:“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今天的人一提到兰亭便会想起王羲之,一提到王羲之也会很自然地想起兰亭。或许,很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永和九年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兰亭雅集,曲水流觞”这个故事仍会被人挂在嘴边吧。

曾有许多次,我坐车经过绍兴,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永和九年的惠风和畅,想起那些未曾谋面的风流人物。念及这些,我总是特别渴望到曲水流觞的池边坐一坐,沾一点千年以前的灵气。遗憾的是,徒有一段与古人畅叙幽情的情怀,来去匆匆,与“永和九年”至今未遇。P3-5

序言

时间像金子一样

随着年岁增长,记忆力自然也跟着衰退,很多经历过的旧人旧事,都有梦里依稀、往事如烟之感。但也有例外,比如读过的好文章,却总能记得一个大概。我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年第一次见到潘玉毅,但在认识他之前,我已经读过不少他的散文。第一次读的是《听听那冷雨》。一口气读完,文字之细腻,观察之人木,意境之优雅,让我很快就喜欢上这则千字短文。于是,去文末找作者的介绍,但空无一字。这是我头一次在纸上与潘玉毅相遇。从文字来判断,这是一个年轻作者,但也不至于十分年轻,因为从文章的谋篇布局、语言的驾驭和对生活日常的感悟来看,已经颇具一个成熟作家的手笔。

且让我再重温一次此文的一个段落:“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坐在窗台边,把心沉浸在雨的世界里。听雨过莎草的窸窸声,忍不住有雨夜观书、挑灯夜战的冲动,只因室友正在酣睡中,不便惊醒,唯有伸出手去,让雨的精灵在指尖跳舞。皮肤与雨丝交错的刹那,我仿佛触摸到了秋的容颜,和着泪光和笑靥,无声无息地梳洗着大地的妆容。”当时,我并不知道此文后来为不少报刊录用,我暗自猜测,这篇散文,可以作为中学生的写作范文,编进相关的辅助教材,应该可以给初学写作者一些启迪。事实证明。我的想法与其他编辑们不谋而合。不仅是此文,潘玉毅有更多类似的散文,被拿去作学生的范文。

见到潘玉毅大约是在一个春天,在乌镇。无论是季节还是地点,都适合聊聊文学创作。潘玉毅走过来,自我介绍,这样,我们就算见面了。站在我面前的潘玉毅,一副白面书生的模样,个子不高,略显腼腆,话不多,是我想象中的样子。那天,我们没有谈太多,但自此以后,我们的接触就多了起来,起因是写作,后来的交往,自然也是缘于写作。我觉得我和潘玉毅在性格上有些相似的地方,看起来随和,但内心里有一些对这个世界事物的坚持。

从乌镇回来,潘玉毅就像一个不速之客,不时闯进我的视线里。其实,是他的作品在我的眼前闪来闪去,让我不注意都不行。特别是有了微信,彼此的联系更方便,也更透明。潘玉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将他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作品的电子版截图放到微信朋友圈。简直就是遍地开花,发表的密度之高,报刊地域范围之广,让我叹为观止。这段时间,潘玉毅给我的强烈感觉是写作速度很快,文章的质量,当然也上乘,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何全国那么多报刊录用他的稿子,并且经常向他约稿。对一个普通写作者来说,这个状态,已经十分令人惊讶。每次读完他的作品,我总觉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想.是不是潘玉毅的散文写作没有当下写作者动辄数千上万字的容量,或者他选择的均非传统意义上的重大题材.缺少所谓大散文的厚重。事实上,潘玉毅的功底非常扎实,我想,他也有能力在故纸堆里拎出一大袋一大袋的史料,码出很有文化的散文。但是他没有,他一意孤行,只写短散文。这类散文,读着轻松,容易为读者接受。很显然,他正在属于他的一亩三分地里,一遍又一遍地挖掘,一年四季,收获着不同的谷物和蔬菜,甚至还有好吃的水果。于是,我原本计划和他聊聊的念头也就取消了。

我的这种感觉,似乎也找到了知音,我后来看到《人民文学》编辑曹雪萍对潘玉毅部分作品的点评,我们产生了共鸣。曹老师说,让我非常震惊的是,这么年轻的作者,学识很广1尊l,而且写作很扎实,不犀利。他的写作视野非常开阔。文字清丽脱俗,语感很好,比如写到水,他会说“野水无情亦耐看”,这种闲笔,很雅致。我觉得他是一个对世界、对文字都很敏感的人,感受力丰富,层次分明,这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代入感,这在当下其实是很可贵的。因为在信息化的社会,很多散文写作的作者呈现书斋化的写作,复制粘贴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甚至能做到天衣无缝,但是读者在读的时候是会发觉的,会觉得冷冰冰或者说没有感觉。但潘玉毅笔下的世界就像一个小孩子,第一次感悟到了风,第一次感悟到了雪,我觉得他要保护好自己这种天生的敏感。因为很多时候,随着时光的磨砺,我们会变得麻木。

既然如此,那么,潘玉毅可以继续沿着他自我设定的路径,画地为牢,在他的世界里自得其乐。不过,我一直觉得,潘玉毅应该可以写出更有力量的作品,只是需要给他一些时间。而这个问题,对潘玉毅来说,不成问题。相比同龄人,他的创作已崭露头角,相比年长于他的作家,他有的是蓄势待发的机会。

2016年,潘玉毅所在的单位领导和我联系,他们有一个想法,想请我出面,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钱海军写一本书。毫无疑问,钱海军很值得一写。为平凡人立传,也符合我的创作原则。但我分身乏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作品。于是,我就婉拒了,婉拒的同时,也给他们出了个点子,可以考虑请地方的作家来参与这件事。但过了一些日子,他们又找到我,旧事重提,说联系了地方颇有影响力的作家,权衡再三,依然觉得我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事已至此,我没有再推脱,告诉他们,可以把眼光放在身边.看看身边有没有合适的写作人选。其实,这时我已经打算推荐潘玉毅来做这件事。潘玉毅和钱海军是同事,接触时间久,情况也了解,另外,潘玉毅在单位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外报道,两者完全可以结合着做。单位领导显得忧心忡忡.我理解他们怕潘玉毅驾驭不了长篇题材写作的心情。我告诉他们,要对他有信心,就像我对他有信心一样。回去以后,他们与潘玉毅沟通,提出另外一个方案,由我牵头,潘玉毅参与。虽然这不是我最初提出的方案,但潘玉毅能成功参与这部作品的采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接下来,我与潘玉毅的接触就更加频繁、直接。最初感觉潘玉毅还是有一些担心,怕写不好。我说,谁也不是生来就能得诺贝尔奖的。再说,现在我们有两个还算聪明的脑袋,写作类似题材的长篇纪实作品,我相对也有经验,我内心认为,完成这部作品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由于潘玉毅掌握大量有关钱海军的一手资料,前期大纲的讨论就显得不那么吃力。在经过数次来回后,创作大纲基本确定,采访也随之展开。潘玉毅再次显示出他的创作优势,对人物与事件的拿捏比较稳和准。

这是我第一次与潘玉毅合作创作一部作品。初稿完成,比我想象的要写得好。这部后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最终定下的书名是“点灯人”。我觉得这个书名比较好地刻画出以钱海军为代表的电网员工的形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文学画廊中,新增加的一个“点灯人”的文学形象。我们在后记里写到,只要我们愿意伸出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暗夜里的点灯人。这是本书的眼,钱海军在我们笔下,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符号。而更多的人追随着他,在暗夜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点亮一盏灯。这部作品也获得更高层面的认可,入围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获提名奖,在北京颁奖,我和潘玉毅都去了现场,我有另外一部作品《源动力》获奖。而《点灯人》只获得提名奖,看得出来,潘玉毅有点失落。我说,能人围已经不易,继续耕作,必有收获。我想通过这次评奖,给潘玉毅一个启示,结果重要,过程也同样重要。

《纸上红尘》能入选“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4辑)”,本身就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认同。我想,潘玉毅是有资格跻身这个行列的。收录进这本书里的作品,只是潘玉毅这几年创作的一部分散文,都是优选之作,都在全国不同层级的报刊上发表过,有的人录过选刊,有的则被重要的读物重复转载。这部作品,既是对潘玉毅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更是一个好的开始。方便他检视自己的优劣,重新出发,有更明确的目标。

在一篇谈及自己创作的文章里,潘玉毅回应了一些建议者的声音: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只喜欢轻便的文字,于内心而言,我更喜欢厚重的文字,可是当我的思想还不足以端起架子的时候,我不愿意故作深沉。因为就算勉力端起来了,终归还是要倒掉的。不过,随着阅历和文字功底的渐长,当有一天我有足够能力了,留住这些清浅记忆的同时,我也会写一点有分量的东西——而这,于现在而言,还需要时间。

时间真是个好东西。都说时间如流水,但在潘玉毅笔下,他有足够的光阴,让时间能够像金子一样缓缓流淌。

写序是一件累人的活。潘玉毅把他的第一部作品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没有理由拒绝。只是他留给我写序的时间不多。我告诉他,写序需要一点时间,要看看作品,看看相应的评论。不过,在我集中阅读这部书稿后,我觉得,给《纸上红尘》留出一大块时间,是值得的。因为谁也不能否认,好的作品,就是金子,就像时间对于生命,就像河流对于大地。

拉拉杂杂写下这些,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序言,读者完全可以在阅读本书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春天已经抵达江南,所有的花都已开放,我又想起同样的季节,在乌镇,我与潘玉毅的第一次相遇,一眨眼,好几年了。

2018年3月于杭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