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湖畔与大师相遇(精)/湖畔丛书
分类
作者 钟桂松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烟霞相伴诗源来

胡适回上海后,心仍留在杭州,留在西湖,留在曹佩声那里。短短四天的重逢,对曹佩声来说,已经是相处日短的感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胡适离去了,曹佩声的脑海里,尽是胡适那多情的灼人的目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曹佩声无法忘怀胡适的诗和目光,她要报之以琼瑶。她给在上海的胡适去了一封信。看到这封信,胡适恨不能插翅飞回西子湖畔,然而,多情却胆小的胡适却不敢明目张胆,因为那儿绩溪老乡太多,怕自己的行动招来非议。胡适没有马上去杭州,却立刻提笔复信,把自己一颗滚烫的心装进信封,寄给西子湖畔的曹佩声。6月2日、5日,胡适又收到曹佩声从杭州寄来的信。胡适从信中读到曹佩声那焦急等待的心情。6月6日,胡适别离一个月后,又致信曹佩声,告诉她自己即将到杭州。

6月8日,胡适再到西子湖畔,曹佩声到新新饭店去见胡适,此时两人几乎无须多言,就可以领会对方要说的话语。然而,略带羞涩的曹佩声见胡适边上是高梦旦、蔡元培等前辈时,更加腼腆了。而爱面子的胡适,也只是略略敷衍,把自己那不可遏制的感情包装起来。因此,当胡适与蔡元培、高梦旦游西湖时,曹佩声尽量退避一边。一直到6月24日,蔡、高两人回上海了,只剩下胡适一人时,胡适决定搬到山里的烟霞洞去居住,那里更安静。烟霞洞位于西湖西南满觉垅里面的南高峰半山腰,洞里有十六罗汉造像,雕造于五代。这些罗汉造像,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有的盘膝禅坐,有的闭目静修,有的横眉怒目,有的和颜悦色,有的手抚老虎,有的远眺降龙,极为罕见,十分珍贵。洞左侧是一组临山的建筑,有石垒的阳台和庭院。此时,这些房产全由和尚管理,胡适便租了东斋一门三室的房子,作为自己栖身之所。此地清静自然,又无熟人叨扰,曹佩声一放假,就立刻到烟霞洞陪伴胡适,与胡适度过一段浪漫、温馨的爱情生活。这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在山里执手共游,弈棋读书,乃至枕上赏月,从格子窗里望那桂树玉兔,静享清静自由的月光清辉!胡适和曹佩声在树下、在亭里,谈人生,谈爱情,谈文学,谈诗。

7月的杭州,正值高温时节,然而烟霞洞前却绿荫蔽天,十分凉爽。所以,胡适的友人任百涛寻到山里避暑,并相约去南高峰看日出。29日清晨,晨曦初露,胡适、曹佩声、任百涛三人爬上南高峰。朦胧的晨色漫溢山峦湖面,从玉皇山边看去,远处的钱塘江显得醉眼惺松。曹佩声气喘吁吁,望了望同样汗涔涔的胡适,两人脸上漾起会心的笑。胡适随即问道:“累不累?”曹佩声轻声说:“没什么。”拿出手绢,擦了擦额角上的细汗。这时,任百涛却在喊道:“看,东方那边快亮了。”胡适曹佩声一齐看去,只见天那边一抹云层间,渐渐露出鱼肚白,胡适也兴奋地说:“快啦。”三个人静静地沐浴在晨风里,遥望着天际,胡适和曹佩声的心里,和这东方日出一样,充满憧憬和希望。正在遐想时,忽然东方云层里,霞光万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其气势十分壮丽和辉煌。三人激动地叫了起来,胡适忘情地攥住曹佩声的手,唤着曹佩声的小名:“娟,太美了,太美了!”曹佩声也兴奋得孩子似的一个劲地点头。

南高峰看日出以后,胡适和曹佩声谈到了婚嫁,胡适打算与江冬秀离婚后,与曹佩声结婚,两人相约白头偕老。此时,胡适的诗情,在红粉知己面前,汩汩而来。7月31日的日记中,胡适用诗记述着29日看日出的情景。诗前有一小序:

“七月二十九日,与任百涛先生、曹佩声女士在西湖南高峰看日出。后二日,奇景壮观犹在心目,遂写成此篇。”

时候似乎已很晚了,

我们等的不耐烦了!

东方还只是一线暗淡的红云,

还只是一颗微茫的晨星,

还指不定那一点是日出的所在。

晨星渐渐淡下去了,

红云上面似乎有一处特别光亮了;

山后的月光仍旧耀着,

海上的日出仍旧没有消息了,

我们很疑心这回又要失望了。

忽然我们一齐站起来了,

起来了,现在真起来了。

先只像深夜远山上的一线野烧,

立刻就变成半个灿烂月华了。

一个和平温柔的初日冉冉的全出来了。

我们不禁喊道,这样平淡无奇的日出!

但我们失望的喊声立刻就咽住了,

那白光的日轮里忽然涌出无数青莲色的光轮,

神速地射向人间来,

神速地飞向天空去。

一霎时满空中都是青色的光轮了,

一霎时山前的树上草上都停着青莲色的光轮了。

我们再抬头时,日轮里又射出金碧色的光轮来了,

一样神速地散向天空去,

一样神速地飞到人间来,

一样神妙地飞集在山前的树叶上和草叶上。

日轮里的奇景又幻变了,

金碧色的光轮过去了,艳黄色的光轮接着飞射出来;

艳黄色的光轮飞尽了,玫瑰红的光轮又接着涌出来。

一样神速地散向天空去,

一样神速地飞到人间来。

一样奇妙地飞集在树叶和草叶上和我们的白衣裳上,  玫瑰红的光轮涌射的最长久。

满空中正飞着红轮时,

忽然那白光的日轮什么都没有了,

那和平温柔的朝日忽然变严厉了。

积威的光针辐射出来,

我们不自主地低下头去,

只见一江的江水都变成灿烂的金波了,

朝日已升的很高了。

(1923年7月31日)

P7-13

后记

看完校样,还有几句话要说。正好作为“湖畔阅读系列”之一的这部小册子,还应该写个后记,于是就把还有要说的几句话写出来。

这本书里的文章,是我研究茅盾而旁及的成果。因为几十年来研究茅盾,从作品到思想,从思想到史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于是对胡适等人的关注是不能少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县里工作,有一次陪同陆文夫先生去茅盾故居参观。陆先生是经过磨难的文学大师,我知道当年茅盾读过陆先生的小说之后,专门写过评论,我问陆先生,当时茅盾认不认识他?他说,茅盾评论他的小说时,并不认识他。当时能够得到文学大师茅盾的肯定和评论,是一个作家梦寐以求的事,是一种荣耀。但是陆先生没有得到茅盾评论这份荣耀,他说:“其他青年作家得到茅盾的评论之后,立刻发达起来,但是我得到茅盾的评论后却引来一场批判,并且下放农村。”我还问他,茅盾在北京知不知道您在南京被批判的情况?陆先生沉吟一会,说:“他不知道的。”后来我们在茅盾故居里,请陆先生题词,他写了这么意味深长的两句:“昔日有语道不得,今朝道得又无言。”个中的酸甜苦辣尽在这无言中了。在与陆先生短暂的相处,从陆先生的言谈举止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陆先生的人格魅力。后来,我找来陆文夫先生的所有作品,陆陆续续阅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陆先生的作品有味道,有生活,深刻,品位高,地方特色浓郁,尤其那些离我老家不远的苏州味道,更是让我深欢喜!他的短篇小说《围墙》当时被省一级官方推荐为干部必读,可见陆先生的小说的正能量和影响力!时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陆先生也去世十多年了,今天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眼前。至于写杭州华宝斋创始人蒋放年先生的文章,是应其后人之约而写的。我觉得像蒋放年先生这样农民出身的文化人,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代造就的,蒋先生对文化有许多执着追求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把他的创业同一般工业企业相提并论,因为像华宝斋这样的文化企业是一种文化财富的积累,而不是金钱的积累。遗憾的是,这样有情怀的文化企业家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惜!至于写陈学昭先生的几篇文章,也是他人所未写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介绍陈学昭先生这位上个世纪20年代就写长篇小说的优秀作家,是我读过她的全部作品之后的一个心愿。因为陈先生一生坎坷,但笔耕不辍,她蒙受不自之冤20年,但对这个国家的忠诚矢志不渝。她投奔延安把心交给延安,但是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一生无奈和遗憾。所以从研究的角度写她的创作个性,也介绍她那部从30多万字长篇小说压缩为不到10万字的中篇小说《土地》,而且她的文集又未能收进去,这部反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的小说却如此默默无闻,因此我在某个机会专门写个短文予以介绍。

本来想说几句话就打住,但奇怪的是,这些短文写作情况一回忆,就写了这么多。在作者,恐怕每篇文章都有故事,都有缘分。包括出版这部书,同样是作者与黄山书社的一种缘分。所以我珍惜写作这些文章的缘分,也珍惜与黄山书社的这种缘分。

2016年6月20日 杭州

目录

胡适在杭州的诗情与爱情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晚年杂文的另一面

陆费逵传奇

谭建丞先生二三事

漫忆陆文夫先生

我所认识的摄影大师徐肖冰

闲话刘承斡——读《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张元济与刘承斡的交往

寓言·幻想·现实——杂谈老舍《猫城记》

个性、情感与气质——陈学昭的创作

陈学昭与她的小说《土地》

沈苇窗与香港《大成》杂志

梁实秋先生最后的日子

小气与大气——闲话钱君匋

印缘

巴金与钱君匋二三事

不仅仅是纪念

黄源与《茅盾的青少年时代》

吴奔星与他的《茅盾小说讲话》

巨擘严独鹤

后记

序言

这是一部读书留下的痕迹之作。其中,有些是阅读史料后写的大师们的往事,有些文章是与大师们交往后留下的记录,另外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但都是与大师们有点关系的。今承黄山书社厚爱和不弃,将我多年来写的与大师们有关的往事结集出版,名为《在湖畔与大师相遇》。

在阅读大师们的作品和了解史料过程中,过去的崇敬心理便慢慢地被消解,取而代之的,便是觉得大师还是大师,但是大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社会,面对家庭,面对感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也有欢愉和苦恼,忍耐和脾气,这是与我们这一代人过去受的教育影响不相吻合的。过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是非此即彼的,好的人物没有一点毛病,反面人物则一无是处。但是随着阅读的广泛和深入,看到更多的是,无论文学大师还是艺术大师,也是人,而且有时是比工人农民更复杂的人。工人农民相对这些文学艺术大师们来说,眼界不大,知识不多,感情也没有文化人丰富,但更朴实更实在更单纯。所以,叙述大师们的往事时,常常感到历史的丰富多彩,感到历史人物有着让人敬佩的胆识和责任,也常常发现历史人物的思想、学识的进步,某些方面是今天的人们所不及的。胡适在西湖边的敢爱,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爱,虽然只有开花没有结果,但胡适为爱情所写的诗,却永久传了下来。当今天的人们重读胡适在杭州西湖边写的情诗,依然那么纯情和清新。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一座大山,博大精深,我虽然研究鲁迅的朋友茅盾先生几十年,旁及鲁迅先生的文章却写得很少,这篇写于十多年前的研究鲁迅的短文即是很少中间的一篇。这不是我疏懒,而是鲁迅这座大山太高大,比如他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研究,其深刻和精准,至今无出其右。况且鲁迅研究者近百年来估计数以万计,不少我一个业余研究者。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我就专心致志研究茅盾、丰子恺、钱君匋等等大师,所以鲁迅研究的文章就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在读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向一些大师前辈请教,如艺术大师钱君匋、人称江南画坛巨擘的谭建丞先生、文学大师陆文夫先生、摄影大师徐肖冰先生以及黄源先生、陈学昭先生、吴奔星先生等大家大师,生前对我都有教诲,给我许多鼓励和帮助。所以读他们的作品、叙述他们的往事,心中常常有一种无法抹去的怀念之情,也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虽然现在他们都已经去了天堂,但我永远怀念他们!至于写乡里前辈、香港《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先生,是因为内地过去没有这方面的介绍,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香港大名鼎鼎的沈苇窗先生,所以在朋友的帮助下,写了这方面的文章,后来发现,这样的文章,竟然是内地方面比较早的介绍《大成》的文稿。可惜我们关注太晚了。随着沈先生的去世,《大成》杂志也寿终正寝。写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也是想沟通一下两岸文坛文情,给为中国文学做出过贡献的这些前辈留下一点史料。同样,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先生的往事,过去也少有人关注,岂不知他是二十世纪自学成才的典范,一生只付过十二元学费,却懂几个国家的语言,年轻时对中国教育有深刻的思考,从历史和民族的高度提出应改应革的教育方略,二十七岁那年,国家教育总长亲自上门向这位年轻人问计教育。有意思的是,陆费逵先生竟然又是我老家桐乡人。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往事,相信了解过陆费逵先生的人,都会去写这样有正能量的往事的。

这部书的人物和往事,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的,而且大部分发生在民国时期,所以这些往事也算是有点年头的陈货了,不过在太平年份,陈货也算不得不好,有些陈货年份久一些,或许味道更浓郁些,当然每个读者的口味不同。至于另外还有一些作品评论,也收入这部书里,一并请读者批评。

2016年6月12日 杭州

内容推荐

钟桂松著的《在湖畔与大师相遇(精)》主要介绍陆文夫、徐肖兵、陈学昭、钱君匋等名家过往的日常生活与部分交往,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视角,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人物。

编辑推荐

钟桂松著的《在湖畔与大师相遇(精)》主要讲述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作为普通人的“有血有肉”的大师,如在西湖边大胆敢爱的胡适,“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一类是作者在读书研究过程中,曾经得过教益的大家,如钱君匋、陆文夫、徐肖冰等,作者记述了与他们的交往故事;一类是作者的乡里前辈,如《大成》杂志主编沈苇窗,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虽然作者谦虚地称这些文章为“有些年头的陈货”,但是却散发着鲜明的大家气息和浓郁的人间情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