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抗战中的陕西民众/陕西抗战记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袁文伟编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袁文伟编著的《抗战中的陕西民众》主要是描述抗战时期陕西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包括陕西国统区的抗战团体、陕甘宁边区的抗战团体,陕西新闻和文艺界的抗战活动,陕西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尤其突出介绍了陕西妇女和学生的抗日活动。抗战除了打仗和生产,当然也要生活。书中最后加上了抗战时期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是为了让读者增加了解真实的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

内容推荐

从1931到1945年,十四年抗战期间,陕西民众众志成城,抗日救亡。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武装斗争开展得如火如荼,人民群众为抗战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谱写出壮烈的英雄凯歌。

袁文伟编著的《抗战中的陕西民众》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客观史实,描述了陕西的抗战团体,如民先队、陕西省抗敌后援会、陕西省青年救国联合会等组织;抗日战争中的陕西进步新闻媒体,包括各进步组织及其进步刊物;陕西范围内各个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人民群众组织的抗战请愿活动及为抗日做出的巨大贡献。

目录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群众抗战团体

 第一节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二节 西北战地服务团

 第三节 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

 第四节 陕北省总工会

 第五节 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

 第六节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第七节 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

 第八节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

 第九节 陕甘宁边区民众抗敌后援会

 第十节 陕甘宁边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

 第十一节 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十二节 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二章 陕西国统区群众抗战团体

 第一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陕西组织

 第二节 陕西省各界抗敌后援会

 第三节 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

 第四节 陕西省妇女慰劳会

 第五节 西北青年抗敌协会

 第六节 西北青年抗敌先锋团

 第七节 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

 第八节 陕西省抗敌后援会西安学生分会

 第九节 陕西青年救国联合会

 第十节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省分会

 第十一节 反帝大同盟

 第十二节 革命互济会

 第十三节 前卫社

 第十四节 红军之友社

 第十五节 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十六节 陕西省学生救国联合会

 第十七节 西北民主青年社

 第十八节 陕西省学生抗日救国会

 第十九节 陇海铁路车上服务团

第三章 陕西新闻和文艺界抗战团体与活动

 第一节 新文字促进会

 第二节 西北文艺青年协会

 第三节 平津同学会

 第四节 西北民众抗战剧社

 第五节 中华全国抗敌漫画木刻家协会西安分会

 第六节 陕西易俗社

 第七节 《老百姓报》

 第八节 《秦风日报》

 第九节 《学生呼声》

 第十节 《西北联大校刊》

 第十一节 《西北文化日报》

 第十二节 《西北晨报》

 第十三节 《文化周报》

 第十四节 《解放日报》(西安)

 第十五节 《解放日报》(延安)

 第十六节 《解放》周刊

 第十七节 《八路军军政杂志》

 第十八节 《共产党人》

 第十九节 《新中华报》

 第二十节 《边区群众报》

 第二十一节 《关中报》

 第二十二节 《中国青年》

 第二十三节 《西北周刊》

 第二十四节 《西北妇女》

第四章 陕西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抗日自卫军

 第二节 渭南地区的抗日武装

 第三节 陕南抗日游击队

 第四节 抗日少年先锋队

 第五节 陕西平民县游击队

 第六节 陕西国民兵团的组建

第五章 陕西民众的抗日活动

 第一节 陕西民众的抗日救亡宣传

 第二节 陕西妇女的抗日活动

 第三节 陕西学生的抗日活动

 第四节 西北工合运动

 第五节 延安青年的抗日活动

 第六节 陕西人民的抗战贡献

第六章 抗战时期陕西民众生活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陕西移民

 第二节 战时陕甘宁边区民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战时陕西国统区民众日常生活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西北青救会十分重视为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培养、输送青年干部和积极分子,主张“只要有一技之长的青年都必须培养他”。通过西安办事处安排人员到陕西各地发展青救会组织。先后在三原、鄂县(户县)、邰阳(合阳)、渭南、兴平、华县、商县等地建立西北青救会的联络据点,帮助当地建立民先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简称)、青救会,传达西北青救会的指示和会议精神。1937年10月,西北青救会与中共陕西省委商定对西安事变前后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积极分子进行战时军事政治训练,为适应日益复杂的斗争需要培养干部。10月10日,在泾阳县斗口镇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后称安吴青训班),朱德任名誉主任,冯文彬任班主任,胡乔木任副班主任。1937年底,又根据毛泽东“青训班要扩大办、来者不拒”的指示精神,自觉担负起向全国撒种子的重任,制定了“遵照抗战建国纲领,训练青年干部,服务战区、军队、农村,开展青年运动,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战,达到统一青运,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方针,在以最短的时间授予青年各种战时军事政治知识教育的原则下,不断扩大青训班的规模。安吴青训班从1937年10月10日开办到1940年,共办了十四期,先后把经过培训的一万两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出身、信仰、宗教、职业的学员,分别输送到延安、前线、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友军、国统区爱国救亡团体以及自己的家乡,开展抗日青年运动及民众运动,为实现党的全民抗战路线而奋斗。

在西北青救会的影响下,各级青救会也把培养与输送青年干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差不多各县都有青年的训练班和短期学校,青年在里面受着军事的和政治的训练”。晋东南边区在1938年到1939年,各县青年训练班受过训的青年达万人以上。晋察冀边区青救会组织青年在各种学校、训练班接受基本教育,使村一级的干部中的工农青年达到总数的十分之九,仅县级青年干部输送到军队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就达三百六十名。

西北青救会培养输送干部的贡献还在于它为培养高级青年干部创造了条件。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摩擦,形势越来越险恶,安吴青训班被迫撤回延安。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青年工作高级干部的要求,巩固和扩大青年救亡运动,1940年初,党中央决定在安吴青训班的基础上创办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同年5月3日,泽东青年干校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王明、邓发等党的领导人亲自到会,要求学员学习毛泽东:忠于革命、勤于学习、勇于创造、长于工作、善于团结。此后,泽东青干校绥德分校、山东分校也相继成立,青年运动的“种子”又从泽东青干校撒向全国。

在不断向各地培养输送干部的同时,西北青救会还把向各地、各种青年团体派遣干部具体进行或指导青年活动作为推动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措施。1937年国共合作后,西北青救会即将常委会机关驻地由延安迁至邻近西安的国民党统治区泾阳县云阳镇,而先后在青年救亡活动活跃的西安、三原设立办事处,以直接帮助西安各青年救亡团体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接待和转移无数要求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并由此向全国各地青年团体介绍、派出干部,进一步扩大了西北青救会在全国青年中的影响,为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青年架起了一座红色的桥梁。它不仅推动了陕西国统区的青年运动的发展,还成为中共陕西省委进行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1938年,西北青救会先后向甘肃、宁夏、华北、河南等地以及国民党军队派出主要骨干力量开展工作,派出巡视员及时检查指导各地活动的开展,还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青年的统战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专门派人利用回民的上层关系进行活动。1939年,西北青救会又为促进抗日民众运动更广泛深入的开展,组织六个战地工作团越过日寇的封锁线,分赴华北战区协助军队、政府及地方青年团体进行宣传、组织民众的实际工作,指导青年团体开展救亡活动。与此同时,还多次做出派干部去三青团帮助工作的决定。西北青救会的上述工作,保证了党的抗战路线在青年运动及民众中的贯彻落实,对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P11-13

序言

抗战精神 永放光芒

姚文琦

陕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陕西的爱国军民无论在陕甘宁边区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英勇杀敌,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业绩永载史册,民族精神将世代相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地处西北的三泰儿女和全国人民一样,被日军的疯狂侵略所激怒,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9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发表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出兵占领东三省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在群众中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在学生中成立反帝大同盟组织,将反帝特别是反日斗争和日常斗争、拥护苏维埃运动结合起来。

九一八事变后,从苏区到国民党统治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领导下,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而且组织了抗日武装力量。他们矢志抗日,誓言宁愿战死,不做亡国奴。强烈要求开赴抗日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收回国土,以雪国耻。

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陕西,省城西安的学生冲破国民党高压政策的压制,走上街头,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勇敢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西安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张学良、杨虎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使陕西政治气象焕然一新,陕西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民主空气最为活跃的地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结束了反共内战,对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1937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进入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总后方,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陕西省委适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在国民党统治区,中共陕西省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同消极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开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直接参加或配合友军奔赴抗日前线,与日军血战。三秦子弟以血肉之躯,阻止了日军西进步伐。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一个是陕甘宁边区以外的国民党统治区(陕南、关中及陕北部分地区)。抗战中,陕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在这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这里,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里驻守边区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在府谷至宜川的千里河防上,阻击日军,保卫了边区;在这里,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他们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骨干。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示范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陕西国民党统治区既是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抗战的前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部分由三秦儿女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第二十二军、第十七军、第九十八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出师华北,英勇杀敌,保家卫国;驻守在绥蒙陕边界、宜川、韩城、合阳、大荔、朝邑、潼关黄河沿岸的陕军各部,形成铜墙铁壁,阻击日军,使日军无法西进,保卫了西北、西南的安全;在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的三秦儿女奋战在大江南北,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陕西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日军对陕西国统区及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无差别的轰炸,使陕西军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但是陕西军民不畏强暴,为保卫陕西,保卫黄河,保卫国家,积极参军参战,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将永载史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3万多青年参加八路军,民众缴纳爱国公粮100多万石,支前154万多人次,组织150多万头牲畜运送物资,做军鞋20多万双。抗战时期的陕西国统区约有937万人,其中训练壮丁160万人以上。按当时陕西总人口计算,不到9人就有1人应征入伍,占总人口的12%。其中1942年到1945年直接送往中国远征军的兵员为63589人。

抗战中,陕西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日军攻击和飞机轰炸的重点。日军空袭陕西的飞机大多是从运城、临汾、太原、武汉、包头等机场起飞。轰炸的范围遍及陕西55个市县镇,西安、延安、宝鸡、潼关、安康等地为重点。从1937年11月7日日军轰炸潼关始,到1945年1月4日日军最后一次轰炸安康,其间日机共轰炸陕西560余次,投弹1.36万枚,炸死百姓9047人,炸伤7015人,炸毁房屋43825间,民众财产直接损失982.5亿元。其中一次死伤在百人以上的城市有西安、延安、宝鸡、安康等。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为西安市,日机轰炸147次,死亡2719人,伤1228人,炸毁房屋7972间。

日军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也进行了轰炸,据1946年3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文章披露,1938年11月20日,日机第一次轰炸延安,到1941年10月最后一次轰炸,据统计日机共轰炸17次,投弹1690枚,炸死214人,伤184人,炸毁公共房产1176间(不合教堂的169间和礼拜堂一座),民房14452间,毁坏粮食34.4万斤,其他间接损失合边币28.21亿元,按1945年时值约合法币1.5799亿元。

抗战时期,主要由陕籍青年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之孙蔚如统领的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九十六军(军长李兴中),高桂滋第十七军,高双成第二十二军以及冯钦哉第二十七路军。武士敏统领的第九十八军,王劲哉率领的一二八师等三秦子弟组成的几支部队,东渡黄河,置身华北、中原等抗日前线,或与八路军配合,或独立作战,奋勇杀敌,抗击了大量的日军、伪军。抗战中,牺牲的陕籍军民达数十万人,涌现出无数动人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乐章。

《陕西抗战记忆》丛书包括《陕西抗战将领》《陕西抗战遗存》《抗战中的陕西民众》和《陕西抗战事件》,太白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这套丛书,就是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抗战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告慰在抗战中牺牲的千千万万英烈。

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后记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战争胜利已70余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很有必要把陕西人民包括陕甘宁边区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以便弘扬陕西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的爱国情操和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在得知太白文艺出版社有一个宏大的计划,要策划出版一套《陕西抗战记忆》的丛书,心里非常激动。能够在其中为讲好陕西抗战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和自豪。

《抗战中的陕西民众》主要是描述抗战时期陕西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包括陕西国统区的抗战团体、陕甘宁边区的抗战团体,陕西新闻和文艺界的抗战活动,陕西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尤其突出介绍了陕西妇女和学生的抗日活动。抗战除了打仗和生产,当然也要生活。文中最后加上了抗战时期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也是为了让读者增加了解真实的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

为了保证历史叙述的准确可靠,尽量采用可信可靠可读的史料,由于时间紧张,水平所限,失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读者谅解和不吝指正。

最后,向辛苦的编辑们说声感谢。也向书中所引用的资料的作者和编写者说声感谢。

袁文伟

2016年9月1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