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谎言”全盘否定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谎言。这些谎言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
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满口花言巧语的人少有仁德。确实如此。比如新闻报道上刊登的虚假的骗局总是害得不少人倾家荡产;还有,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花言巧语骗取他人的情感;这些让人防不胜防的谎言让人痛恨之极。人们时常被谎言欺骗、伤害,人们也不喜欢那些说谎的人,但有时人们却悲哀地发现:有时出于利益关系或者情感需要,自己也会时不时地说谎。
换个角度来看谎言,我们就会发现谎言并不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虽然人们讨厌伤害,认为谎言意味着对真实生活和情感的粉饰,但是,设想一下,一个只有真相的世界真的会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如果大家都说出由衷之言,真的能让人们彼此感情更相处得融洽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情况下,真话同样意味着残忍的伤害,意味着对生活丑恶毫不留情地揭露,也意味着精心维护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对于谎言,前面我们说了,要区别对待。因为谎言的影响不都是负面的。谎言按性质分为两种:善意的和恶意的。虽然我们不提倡说谎,然而,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有恶意,有些谎言是善意的,有些谎言是“令人愉快”的,有些谎言是富有“幻想”色彩的,这些“谎言”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美好的,相信生活是光明的,相信人生是多彩的。这些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美丽的,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有一位老教师,他撒了一个谎说自己可以给学生预测未来:这个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那个学生将来能当作家,那一个学生具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点、熏染、鼓励和塑造下,孩子们都相信自己有非凡的潜力,他们变得勤奋刻苦、懂事向学。几年后,这些学生都以优异成绩迈进了著名高校的大门。人们真的以为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对他崇拜至极。还有人跑去好奇地问他有什么秘诀,这位老教师却坦然地一笑,他说,他没有什么先见之明,他是将一个个美丽的希望种植在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它鼓励孩子们向着梦中的理想而努力。事实证明,老教师的理想在他用“谎言”为孩子们描绘的蓝图中真的开花结果了。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很头疼。但在一次测试中,老师告诉他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只是缺乏耐力,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他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每天清晨坚持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对长跑很头疼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
可见,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原动力。它会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信任和感动,从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
当然,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有时父母的一句善意谎言,是为了不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知道人性的丑恶和自私;有时老师的一句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彷徨的学子不再困惑;有时医生的一句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万念俱灭的病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其作品《最后一片叶子》中,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透过病房的窗户,病人可以看到风中摇曳的树木。当一片片叶子落下去,病人也越来越难过,他把落叶看成是自己生命衰亡的象征,他悲观地想,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然而他的心思被一位充满爱心的画家知道了,画家精心勾画了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让这美丽的谎言维持了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善意的谎言,促使生病的人坚强地活下去,这不正是体现人性美好的象征吗?
所以说,虽然为人要讲诚信,但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要对谎言抱有偏见,要承认谎言在生活中的正面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谎言的本质。更为关键的是,要知道善意的谎言在各种场合下的规则以及对各种关系的维护,并明白善意的谎言的一些忌讳。
换种心态重新看待谎言,你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沉重,你可以在善意的谎言中活得更轻松,生活也会有更多的美好。
P17-20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这是宋朝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是说普天之下千难万难的事情,没有什么比了解别人的心理更难的了,揭示了“知人” 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
应该说,了解一个人的确不容易,正如俗语所说:“人心隔肚皮”。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戴着面具“游戏” 社会;有的人貌似忠厚,却笑里藏刀;有的人能言善辩,看似博学,实际上却是空话连篇,徒有其表;有的人耿直开朗,性格忠厚,却貌似狡猾,面带刻薄;有的人看似朴拙忠厚,却是博学多才……
社会中人与人交往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总是轻信他人,别人说了几句甜言蜜语,他就认为:“他人对己真诚,自己又何需对他人掩饰自己内心呢?” 所以,就把心里的秘密全掏出来给对方。然而,他却不曾想到,对方“真诚” 地在自己面前“示好”,也许今天把自己当朋友,但是明天自己可能就成了对方的对手。而自己的那些秘密,恰好给了对方攻击自己的理由。所以,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警惕性,一则容易上当受骗,二则容易被攻击而受到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有“君子”,也有“小人”;有厚道之人,也有骗子;有光明磊落的人,也有耍阴谋诡计的人。总之,我们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也必须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他人,不要被谎言所骗。
生活中处处可能遇到谎言,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谎言。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谎言,都隐藏着说谎者的动机。而如果你在某些重要的场合被某一个谎言欺骗,你的事业或生活就很可能遭受重创。所以,与人交往,常常需要尽早识别出谎言。你要做的是能通过某些端倪快速判断出对方所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话,并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谎言所迷惑。
那么,识别谎言有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有效方法和识别线索呢?当然有,尽管答案不一而足,但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微表情、微动作来识别谎言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为简单可靠。因为,表情、动作是人类自发的意识产物,微表情、微动作往往伴随着人的内心活动,这种表情、动作是人下意识的、很难掩饰的。微表情、微动作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常通过人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姿势、神色,甚至个人声音的语调、音色及音量等向外界传递信息,表达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活动、情绪和意图。微表情、微动作与普通表情、普通动作的差异只在于微表情、微动作持续的时间非常短,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没有差异。
本书通过介绍无处不在的微表情、微动作,希望让人预知和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和意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书提供了多种精准具体、屡试不爽的测谎技巧与制衡策略,告诉读者如何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陈述、情绪状态或心理征兆等微妙的线索中嗅出谎言的“气息”,避开欺骗的“陷阱”。
另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试图解读人说谎时的一般性特征,但同时也论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本书指出,人说谎时的反应是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有些人整个面部都会变红了,有些人却没有,这当然很容易观察到,而有些人的鼻子则会膨胀,这却不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还有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具体到某个人,说谎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能以偏概全。
识别谎言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从一个人的微表情、微动作识别谎言,揣摩对方的真实用意,只要多学习、多观察,经过充分训练和经验总结,才有可能成为识谎高手,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在我们的生活中,谎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其实,谎言是可以被识别的,而微表情、微动作是最有效的“识谎利器”。掌握微表情、微动作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判断,从而识别出谎言。钱钱著的《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以普及微表情、微动作的相关知识为主旨,从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谈习惯等方面入手,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的各种微表情、微动作中的识谎玄机,探索其中的心理秘密。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灵活运用书中的识谎策略,了解交往对象的真实情绪和心理,有效识别谎言,从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
他不敢直视我的眼睛,是因为害羞还是他在说谎?她满口赞美之词,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奉承?……
在交往中,人们总会面对上述纠结和困惑,其实,他人的心思不必“猜”,一切玄机都藏在微表情、微动作中,谎言或许难以避免,但谎言可以被识别,掌握谎言识别艺术,拨开人际关系中的谎言迷雾。
理解善意的谎言,洞察恶意的欺骗,看透人心真相,掌握交际主动权。
钱钱著的《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通过介绍无处不在的微表情、微动作,希望让人预知和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