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徐耀新主编的这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淮安》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淮安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并向读者展示出淮安的特色与亮点,引领读者前往旅游观光。
| 书名 | 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徐耀新主编的这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淮安》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淮安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并向读者展示出淮安的特色与亮点,引领读者前往旅游观光。 内容推荐 21世纪是品牌世纪。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使之走入群众、走进市场、走向世界。近几年来,江苏文化系统致力于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传承精彩、传播精彩、创造精彩,把江苏的精彩传向全国和世界。围绕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精彩江苏”丛书应运而生。本丛书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江苏画派、博物馆、红色文化、民风民俗、江苏的桥、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店、饮食文化等十个系列。丛书以“口袋书”的形式,以江苏特有的文化风貌为内容,以文字、图片为呈现手段,讲好江苏故事,弘扬优秀文化。 徐耀新主编的这本《淮安》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休闲读物,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编者们力图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全面介绍淮安的精彩之处,引领读者前往旅游观光。在那里可游、可看、可怀古、可探幽,可选购富有特色的物产,也可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目录 引言 笫一章 江淮名城越千年 第一节 开河兴邑 第二节 江海通津 第三节 漕都绝胜 第四节 崛起江淮 第二章 淮水长流胜迹多 第一节 风景揽胜 第二节 古街屐痕 第三节 人文盛景 第四节 运河遗产 第五节 非遗集珍 第三章 人文荟萃灿群星 第一节 砥柱中流 第二节 文星闪耀 第三节 百艺流芳 笫四章 淮上风物钟灵秀 第一节 淮菜渊薮 第二节 珍物特产 第三节 百工技艺 第五章 古凤今俗此间淳 第一节 节令风俗 第二节 人生礼俗 第三节 庙会民俗 第四节 游艺习俗 笫六章 运交淮安谱新篇 第一节 文博撷萃 第二节 生态绿城 第三节 淮上新景 第四节 精游线路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清晏园 清晏园(图43)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一座明清时期的衙署园林,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南路92号,有600年历史。其建造年代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初为明户部分司公署。清代河督靳辅从康熙十六年(1677)在此驻节,成为河道总督府办公地点及其后花园。雍正七年(1729)为江南河道总督署。乾隆十五年(1750),河督高斌在园中建荷芳书院,乾隆帝南巡曾两次亲临荷芳书院。成丰十年(1860)以漕运总督兼管河务,漕督也驻节于此。光绪二十九年,取名“留园”。1928年,花园从官衙中分离出来,改名为“城南公园”。1983年修复后定名为“清晏园”。该园经历任河督、漕督的精心修建,园内有荷芳书院、叶园、淮香堂、荷望阁、唱晚亭、假山荷池等多处美景,形成山水小院、荷芳书院、黄石深秋、环漪别墅、梅岭春晓、御碑园景等六个景区,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园林山水结构,展示了“刚柔相济,集南方之神秀和北方之雄奇”的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是中国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有“江淮第一园”的美称,也是中国运河史上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宦园林,见证了明清两代漕运辉煌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清江浦楼 屹立于里运河畔的清江浦楼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旧时清江浦的地标性建筑。据记载,原楼飞檐斗拱,屋面有黄绿琉璃瓦饰以双龙,色彩绚丽。现保存楼两层,砖砌东西向券门拱道,拱门上方东西各有门额一方,白矾石石匾上刻有“清江浦”三字。清江浦楼虽然体量不大,却是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实物见证。现在中洲公园建起了一座新的清江浦楼,成为淮安一个著名的景点。 码头三闸遗址 码头三闸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由南向北分别为惠济闸、通济闸和福兴闸,俗称头、二、三闸。原三座正闸旁边均建有越闸,其结构基本相同。闸塘为木桩基础,条石铺垫,进出口处均为八字条石墙,闸身中部设有两道插板槽,闸体护堤为三合土加铺条石。原闸各相距三四里,三闸之间的水势是梯次约束,这样就大大缓和了水流速度,有利于保持河道的通航。这段长仅为七八里的河道是明清时期交通枢纽、漕运要道,是我国黄、淮、运水系变迁的历史见证。 清江大闸 清汀大闸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是大运河上仅存的、保护最好的古代船闸,是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点。此闸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平江伯陈碹修建。万历七年(1579),河道总督潘季驯于清汀闸旁开越河,十七年(1589)建越闸,形成今天清江大闸的格局。 清江大闸主体由黑麻条石砌成,正闸宽七米许,桥面原是可启闭拉动的木桥,越闸是固定的木桥。正闸的前后均有闸塘,是漕粮运输的咽喉要道。清初诗人吴伟业以“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来描述过闸的艰险。该闸1939年被日寇炸毁,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修复。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图44)是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广陵太守陈登修筑捍淮堰,也称高家堰。明代黄淮水患严重,治河名臣潘季驯以“蓄清、刷黄、济运”为方针主持系统的治理工程,自万历六年(1578)开始,从清口一直延伸到洪泽湖东南盱眙县境内修筑一道石砌防洪堤,一直延续200多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北起淮安府清河县码头镇,南到盱眙县蒋坝镇南的湖边冈阜的大堤才完全筑成。洪泽湖大堤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一直守护着淮扬地区,被誉为“水上长城”。 P56-59 序言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长江三角洲北端,土地面积约1003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68万。全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湖环抱,水网纵横,“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历史与现代辉映的文化名城。秦时置淮阴县拉开建城序幕,明清时期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地,有“运河之都”“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盛誉。1986年,市辖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她还是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后记 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休闲读物,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我们力图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全面介绍淮安的精彩之处,引领读者前往旅游观光。在那里可游、可看、可怀古、可探幽,可选购富有特色的物产,也可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此书的编写,得到了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物局、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董记、朱友光、罗志、陈瑾等提供了图片资料;管世俊、赵亮、马晓平为本书统稿;书中引用了部分已经出版或发表过的关于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专著、志书、文章的相关资料;我们还得到了其他热心宣传精彩江苏、精彩淮安的相关群体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较为紧迫,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