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泽琨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赵泽琨长期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和研究,著有《划向世纪的小舟》《记者眼里的世界》及农村金融、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研究等方面论著。

《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中所包含的文章,仅仅是赵泽琨同志三十多年辛勤耕耘的部分成果。其中不少成果获得了重要的新闻奖项,包括多篇新闻界最权威的奖项。

内容推荐

一叶知秋,日久识君。波澜壮阔的改革时代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天地。《行进中的中国乡村(一位三农记者的视角)》收录了作者赵泽琨三十多年来从事“三农”新闻报道和农村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部分作品,分为农业、农村、农民、理论、文学篇,通过一个个典型、鲜活的事件或人物故事和思考及记录,从一个守望者和记录者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过程。书中或苦、或乐,或悲、或喜,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三农”事业发展变革的脉络及变革中的阵痛和突破,也能感知到一个长期致力于“三农”新闻报道记者对于农村发展和改革的热情参与和思考,从亲历者的角度感受农村改革发展的厚重艰辛而又荡气回肠的岁月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一个有良知的记者真诚记录的农村改革史。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三十五年再回首

农业篇

 今日四季青

 “黄金时代”的阴影

 “白条”现象背后

 走进市场天地宽

 在“成分论”夹缝中创百亿效益

 农业,千呼万唤基本法

 可持续农业渐露曙光

 强行征地 安置招工不力 大片抛荒 农民心急如焚

 万亩苹果园缘何毁于刀斧

 告别“苹果现象”

 市场长大了

 练就农业新“绝活”

 咋念棉花经

 庄园经济:农业投资新宠儿

 168亩耕地何以惨遭破坏

 中国肉牛挺进中东市场

 荷兰花卉拍卖走天下

 荷兰农业好风光

 让污染远离家园

 如何遏制农民收入增幅下滑

 水上荷兰更美丽

 猕猴桃品牌市场保卫战(上)

 猕猴桃品牌市场保卫战(下)

 果树底下话增收

 菜篮子:满与不满谁评说

农村篇

 寻找失落的位置

 扶贫贷款蒙难记

 迷乱的市场

 重建家园

 长缨何日缚苍龙

 八百公里跟车记

 再为运销户大呼一声

 请沿途设卡各家先扫“门前雪”

 要扫“门前雪”须治“顶风上”

 十万农商闯白沟

 白沟,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启示

 《八百公里跟车记》系列报道回眸

 少林寺南下广交会

 东方“克拉克”

 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

 为了百万名失学儿童

 再送瘟神

 龙口有家“农民银行”

 清溪之路

 南街村写真

 难舍一片故土情

 圆一个世纪之梦

 而今迈步从头越

 明朝当惊世界殊

 180万元电费该收吗

 扎根济南 席卷齐鲁

 布市“中国城”见闻录

农民篇

 风沙线上的赞歌

 “慧侨”的魅力

 豫北粮王

 送子观音

 魏子元之谜

 团泊洼人

 为田野铺绿的人

 “路通”和他的轨道衡

 南国擎天柱

 为了实现总理的愿望

 岭南支农一新军

 她从大西洋彼岸筹资

理论篇

 农业更需要全方位对外开放

 找准农经报道的兴奋点

 新闻报道中的发现和选取

 “三农”报道和新农村报道的改进创新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支撑农民收入的大产业

 2007年中加农业发展项目之促进妇女参与农民组织项目案例之一·

 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和途径

 应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在统筹中解决新农村建设的三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

 让荧屏散发出泥土的气息

 提升常态节目要处理好几个重点关系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节目核心竞争力

 坚定专业化道路 坚守差异化竞争

 新常态下引领草根创富新时代

 打造中国“三农”媒体第一视听互动平台

 竞争时代下农业节目的坚守与创新

文学篇

 吴仁宝的人生境界

 郭献瑞板话

 申纪兰“拜师”吴仁宝

 赵章光与“顶上消费”

 “乔老爷”消费轶事

 淡泊而致远的贾平凹

 华西的魅力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一碗面

 我和我的北关中学

 我的326同窗兄弟

 诗歌八首

附录

 为“跟车记”说几句话

 灞河岸边我的家

 王秋和为作者写的散曲小传

 张文祥致泽琨同志

 赵黎音为作者写的印象小记

试读章节

靠这个秘密武器——科学管理

已是上午10点钟了。在四季青乡,有的人刚出家门,走向田野,有的却蹬着平板车,把鲜嫩的蔬菜向城里运。临近傍晚,有的人还在地里}亡碌着……

采访前,我们曾想,集体统一经营的四季青乡,会不会像大锅饭的年代,“敲钟一起下地,吹哨一块收工”呢?5月的一天,我们在四季青乡的曙光、远大农工商公司采访,实情远非这样。

四季青乡的农民,劳动环境是宽松的。有的专业,承包到了个人,联系产量、产值计算报酬;没有承包到个人的专业,也实行了定额管理。对劳动者来说,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什么时候出工,什么时候收工,集体是不会管的。社员自由了,他们的特长也能发挥出来了。在乡经营管理办公室,我们翻阅了劳动力档案,每份表上详细地记载着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身体状况等。这里的负责同志介绍道:四季青乡给劳动者安排什么工作,以他们的档案为依据,在全乡范围内调配,以免埋没人才。一个在玉泉山猪场劳动的饲养员,给我们谈起她的工作来喜形于色。在娘家,她是养猪的。嫁来四季青乡,队里让她管果树,因不懂技术,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入总比别人少,排名次,老是赶鸭子的。专业化生产后,乡里安排她到猪场养猪,她重操旧业,一年挣4000多元,一下子冒尖了。

乡经营管理办公室的同志对我们说:避免人为的因素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四季青乡在劳动力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一个有效办法。曙光农工商公司的洪艳霞,很能干,却跟队长有矛盾,大队调解无济于事。她想去二队,二队愿意要,大队就同意了她的要求。由于没有赶上承包大棚菜,当年收入比一般劳动力少2000元。公司想补助她一点,没想到她毫无怨言,说:“人不只为钱,要的是心情舒畅,今年少挣了,明年补上吧。”

变动一定是非变不可的。为了使劳动力相对稳定,四季青乡规定,任何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接收劳动力,确因工作需要的,也得乡里审批。

告别了乡经营管理办公室,我们又来到了林工商公司,打开专为果树建立的档案,看到无论刚栽的,还是成龄树,都有卡片,每棵树何时栽,什么品种,哪年开始结果,产量多少,一一登记在卡。果树档案,总公司、专业公司、生产单位都有一份,每年果树的更新改造,这些档案就是依据了。

采访中,我们发现,四季青乡劳动力及生产管理组织得那么好,主要在于该乡有一个科学的生产指挥系统。乡里的农工商总公司,按行业设置生产指挥办公室,负责制订本行业的生产计划,代表总公司下达生产任务。各专业公司把承包指标分解到生产单位,并负责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生产单位则具体安排农活,组织劳动力生产。总公司、专业公司、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承包合同来联结。  不少人说:四季青乡这么大的摊子,转动得这么好,一定有什么秘密武器。四季青人说,科学的生产管理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有了它,菜、粮、畜、果才有了良性循环。劳动生产率才能大幅度提高。1986年,全乡劳均创造产值1万元,是1977年的7倍,畜牧公司劳均提供商品猪提高了8倍。1978年以来,全乡总收入平均每年以24.7%的速度递增,人均分配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00元以上。

P5-6

序言

不负时代 不负此生

我与泽琨同志初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于专业领域不同,因此,开始时,只是一面之交,知道他在新闻领域非常优秀,但并不知道优秀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真正结缘,是他调到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任常务副主任,我们一起共事近4年。于是,我得以真正了解到他的人品、能力和才华。后来,尽管我们先后离开了那个中心,但亲密的友谊与愉快的合作关系,却一直保持了下来。

读了本书,尤其是他的“写在前面的话”,感慨良多,脑子里不由自主地闪现出八个字:不负时代,不负此生。

泽琨同志入职之初的工作单位《中国农民报》,创刊于1980年,1985年更名为《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综合性大报。当时的直接主管部门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办公地点在北京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这也是泽琨要先到那里报到的原因。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在杜润生同志的主持下,起草了1982年至1986年5个一号文件,这是农村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的宗旨,就是宣传改革大政方针,报道“三农”发展成就,反映农民心声诉求,以及发现宣传基层群众的伟大创造。而泽琨同志的工作经历,就与中国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了。泽琨同志撰写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文章,都鲜明地打着时代的烙印,留下了珍贵的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足迹。他报道的农村金融改革问题、农村商业供销流通领域改革问题、粮食问题、土地问题、“白条”问题、扶贫资金挪用问题、路卡路霸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无一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农民利益攸关的重大问题,更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问题。这些文章,反映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的脉搏。后期,泽琨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文章的重点转向了新闻单位如何搞好“三农”新闻报道。这些文章,不仅仅提供了理论性思考,更对实际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书中所包含的文章,仅仅是泽琨同志三十多年辛勤耕耘的部分成果。其中不少成果获得了重要的新闻奖项,包括多篇新闻界最权威的奖项。我们知道的,是这些文章的重大社会影响力;而不一定知道的,是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他不仅要深入农村基层,忍受各种生活之苦,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情况,例如八百公里跟车记,不仅有数九寒天的辛苦,更要应对有关方面不合作的挑战。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家国情怀、使命感、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和敏感敏锐、严肃严谨的职业精神的支撑。而在这奋斗和奉献的过程中,作者收获了充盈的快乐和满足。读着作者的自序,可以深深感受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我的工作领域是农业经济与政策,也当过大学校长。在这两个职业的经历中,让我深感到新闻媒体的重大影响力。而这种重大影响力,归根到底,是来自于新闻人的努力。因此,我对新闻人,充满了敬重之意。我国的“三农”事业,仍然在路上;媒体人的关注与发声,仍然极端重要。希望更多的媒体人,尤其是新一代媒体人,为“三农”的改革与发展,发出更多更大的声音,在实现“三农梦”与“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个人梦。如此,方能像泽琨同志那样,不负时代,不负此生。

2017年9月12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多年倾心为农民办电视办报的媒体人写的书。所以让人能感受到作者和老百姓“在说同一种话”,在同一个语言体系内,乡情乡韵扑面而来。作者记录的是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讲述的是让人牵肠挂肚的“三农”故事。但我们同时感受到的是,作者坚守了一个媒体人的职业情操和社会责任;坚守了一贯的真诚和服务百姓的本色;坚守了与其他媒体和电视频道不一样的差异化和特色,因而接地气,有温度,有思想,有看头。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胡占凡

不少新闻人因为笔勤当了官,当宫后就嘴勤而笔不勤了。泽琨则不同。他即使在一个单位当了多年的新闻官,手中的新闻笔却从未放下。

究其动力何来?就是当一名记者的初心不改。不改初心,让他对党的新闻事业忠贞爱戴,国家情、使命感始终凝聚笔端。不改初心,让他对“三农”热烈拥抱,百姓情、正义感始终;疑聚笔端。不改初心,让他对人生目标不懈追求,求真务实始终凝聚笔端。

本书正是他新闻笔端的结晶,这是初心的结晶。这种结晶是闪光透亮的,是永不褪色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

阅读此书,能够感受到激荡的改革时代,一些焦点话题在改革中不断涌现和化解,一些热点话题随着时间和改革不再成为热点,从而推进了改革。也感受到每一篇文章的背后,作者的家国情怀以及严肃严谨的职业精神和追求,更感受到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

在中国历史上,改与革都充满艰辛,需要许多人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本书记录的,便是近些年中国和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一部分努力的人所做的努力的事。这本书的作者,也身在其中;书里的文章,也是艰辛努力的一部分。同时,随着时光的流逝,书里的文章,也算是作者青春年华的记录。

我和泽琨曾是《农民日报》的同事,掩卷沉思,不禁感慨: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著名作家刘震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