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跑步,特别是马拉松,火爆了。据悉,我国预期在2017年1000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将逾500万人。马拉松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时尚运动,还衍生出一系列热销产品。且不说跑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跑步硬件,单关于跑步的书籍就尤其值得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漏:2014年是“跑书”由冷转热的关键之年。虽然“跑书”出现了可观的“井喷”,但多为翻译国外的“跑书”。其中,约翰·帕克的《雨中的3分58秒》,据说曾是“美国图书馆失窃率最高的小说”。
俞永富的长篇纪实《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其中有一个“勇超村上春树”的情结,就是用两三年的时间,在马拉松领域实现对村上春树的超越。
俞永富的长篇纪实《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与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着互文性。村上春树借跑步找到文学的话题,俞永富是跑步过后记录跑步——我跑故我在。他在跑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抵消了沉重,或者说是卸掉了重荷。在对待生存之重的意义上,我视其为一种隐喻。
这是一部关于跑步故事的书。俞永富发现了跑步的乐趣。我不能长跑,可我祈愿永富跑得更长,跑得更好。
没有“不得了”,只有平凡和普通
如果没有记错,那是召开宁波市作协换届大会的时候吧,我和谢志强先生去把生病后一直在康复中的李建树先生接来,又和雷默兄弟把他送过去。李建树先生现为宁波市作协名誉主席、《文学港》杂志名誉主编,他在儿童文学上的造诣很深。在路上,李先生显得很高兴,谈兴甚浓,他静坐着不走路的时候,你甚至看不出来他正病着。我与他没有过亲密的接触和交往,也没有电话联系过,单凭告诉他一个简单的我的名字,他对我应该是不会有任何印象的。然而,恰恰相反,他告诉我,他以前也时常关注我的博客,仔细地看过其中的内容,而且很有感触。他讲的话不由人不信。他说:“你把香烟火吸红了往自己肉里深处烫,这个情节给人印象很深。大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坚强意志。你有这样勇气和毅力,你是一个不得了的人,将来也是不得了的。”我知道他说的是我自己治疗脸上千日疮的事情,千日疮即开花疮,那篇博文叫《征服开花疮》,我不得不相信他对我有较深的印象而不是礼节性的日常寒暄用语。
我知道,他所指的意思很明了,是认为我的忍耐力或者说忍痛能力惊人,这方面“不得了”。我觉得这事儿很稀松平常,这无非是自己咬咬牙任凭烟熏火燎,挺一下就过去了的事。在其他方面。譬如爱情、事业及社交等各方面,我没有“不得了”,相反地,显得捉襟见肘,心智和技能明显低于常人。事实是,我只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底层写作者。
记得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就了解到宁波有《文学港》杂志,内心十分欣喜。去新江厦新华书店一下子买下当期的和过期的杂志各一份,用来收藏和阅读。往后也是一直在关注。
通过写作,我渐渐认识了一些文学圈里的师友。有媒体人,有诗人,有小说家。活跃在甬城的卢小东、成风、天涯、朱和风、江南梅和雷默等都是千禧年(2000年)之后认识的。那时候,大约有三四年时间,我写了大量的足彩评论,发在《球报》《球经》等报刊上,与黄健翔、米卢、刘建宏等同台竞猜,自己把这一项事务归结为练脑子和练手笔。间或写些散文,偶尔写点诗,之后写了一些小说。写作对我来说,是自娱自乐,写得随性,没有功利和压力。认识李全平的时候,他已经在《文学港》杂志社工作很多年了,他鼓励我加入宁波市作协,还找来一张申请表叫我填写。他还非常诚挚地说,加入作协,多一个证,以后找工作可以多一点机会,多一份胜算。初识江晓骏先生,是在他办公室,他总是笑眯眯的,待人非常亲切,他细致地给我指点迷津,教我如何积极有效地向浙江省作协靠拢。认识谢志强先生时,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他是两届“金麻雀奖”得主,著述颇丰,却没有名家架子,像一位大哥,一见面他通常会向大家边打手势,边高呼一声:“好!”他发了我一组小说《蚂蟥》《糊味》《一件别人想不到的好事》,配上两人之间的访谈——《俞永富小说中形象的轻与重》,刊在2011年第四期《文学港》“特别关注”栏里。这给我的鼓励很大。也是这时候,我认识了著名诗人、《文学港》主编荣荣,她的大气和能干且关心体贴他人,给我留有很深的印象。以致在我外出谋生的旅途中,总要发个短信,向她报个行踪和平安。
2013年初春,也真是机缘巧合,经我的要求,在主编荣荣和谢志强先生的帮助和宁波市文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进入了《文学港》杂志社,接替了早先就认识的李全平兄弟做他所做的活。他在我进入《文学港》杂志社之前,就已经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杂志社。
在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不同于以往守持商铺时所做之事的单一性,等顾客临门的被动性,在杂志社里搞征订、发行和文学活动,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耐心,所做事务多种多样。尤其像校对稿件的工作,不细心和不下功夫,是很难发现稿子中的问题的。2013年夏初,《文学港》经过从双月刊到月刊的改刊后,我们的工作量加大,节奏更快。工作上有苦有乐,看到一期期杂志散发着油墨香出厂,然后通过邮政、快递及亲自发送等渠道,送到各位读者手上,感觉非常自豪和欣慰。
还记得这么一件小事,那是2015年2月9日,在临近春节的市老年作家茶话会上,我再次去接李建树夫妇。接他们夫妇上车之后,师母递给我一个礼物,她说:“这是李老师早就想送给你的。”我打开一看,是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封面以绿色为主基调的《我与月湖》一书,这是李建树先生近期出版的散文集,内容分为六辑,洋洋30余万字,十分大气厚重。扉页上的落款日期——2014年6月19日,也就是说,在2014年就要送与我的礼物,这份迟迟没有送出的礼物,过了将近8个月,才来到“幸运读者”的手上。P2-4
跑吧!永富
当下中国,跑步,特别是马拉松,火爆了。据悉,我国预期在2017年1000场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次将逾500万人。马拉松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时尚运动,还衍生出一系列热销产品。且不说跑鞋、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跑步硬件,单关于跑步的书籍就尤其值得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漏:2014年是“跑书”由冷转热的关键之年。虽然“跑书”出现了可观的“井喷”,但多为翻译国外的“跑书”。其中,约翰·帕克的《雨中的3分58秒》,据说曾是“美国图书馆失窃率最高的小说”。
俞永富的长篇纪实《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其中有一个“勇超村上春树”的情结,就是用两三年的时间,在马拉松领域实现对村上春树的超越。
村上春树是作家中的长跑健将。我曾编辑和阅读过俞永富的短、中、长篇小说,所以,知道他要在马拉松上“勇超村上春树”。
有一次,我和俞永富谈到马拉松。他谈起参加合肥大圩马拉松创造了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以来的最佳成绩:3小时25分钟46秒,那时联想到村上春树的最佳成绩:3小时26分钟。俞永富比村上春树快了14秒,终于有了在村上春树之上的14秒。
村上春树之上14秒,其实这不过是个象征,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的超越。村上春树写过一部小说——《当我谈跑步时,我谈论什么》,此书名套用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村上春树曾翻译过卡佛的小说全集,他套用此书名,表达了对卡佛的敬意。表面看,俞永富超过了村上春树跑步的成绩,其实,他也是以此书向村上春树致敬。再进一步,永富把村上春树视为文学上的师傅。
这两位未曾谋面的师徒——永富仅仅单向地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却有共同之处:第一,村上春树强调,将那本书当作以跑步为基轴的一种“回忆录”,永富写本书的目的也在此。第二,如村上春树所言:通过跑步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也是我的喜悦之一。读者可在俞永富的书中见识这种回忆历次跑步的喜悦。
写作和跑步,互为因果,村上春树的跑步目的很明确,是为写作服务,他认为写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他用跑步“打造自己的身体”,坚持跑步,“调整、增强体力,以写好小说”才是首要目的。
我对俞永富的经历很了解,他从事过许多行当,那是生活之重,他用跑步之轻去消解。我与俞永富有过多次交流,怀揣各自的话题,他一说起马拉松长跑,就滔滔不绝,即使我把他拽出跑步话题的跑道,谈我的文学话题,不知不觉他又回到马拉松跑道,而且,我身不由己地被他带进去,不得不陪他一道跑。 我难以理解马拉松。我记得高中时代,我是校报的主编,编版面,刻蜡版,都是我一手包办。一次运动会前,体育委员让每个同学都要报一个体育比赛项目,他大概以为我的手行,脚应该更行,竞想当然地替我报了马拉松,我落在最后,不是跑,而是摇晃着走。他来陪我跑,终于走到终点,一个星期也没缓过来。所以,我佩服俞永富,至2017年4月16日,两年里,他跑了34场全程马拉松。
俞永富现在49岁,有着饱满的马拉松热情。他跑步不是为了写作。若要理解他的人生和心境,不妨参照海明威的小说《过河入林》。海明威对大多数人轻视了他的这部小说深表遗隧。那个主人公的状态,类似俞永富,生存与跑步之间,像隔着一条河,过河入林,是男一番风景。现在,俞永富跑步,已无法停下来。我只能这样揣想,我以为塔克拉玛千沙漠是“魔毯”仅是个神话传说,可是,有一回,我进入沙漠,我感到了“魔毯”的真实性,因为,炙烫的沙子使得我不敢停止脚步。
俞永富的长篇纪实《勇超之诺——我的挚爱是马拉松》,与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着互文性。村上春树借跑步找到文学的话题,俞永富是跑步过后记录跑步——我跑故我在。他在跑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抵消了沉重,或者说是卸掉了重荷。在对待生存之重的意义上,我视其为一种隐喻。
这是一部关于跑步故事的书。俞永富发现了跑步的乐趣。我不能长跑,可我祈愿永富跑得更长,跑得更好。
永远前进,永远突破,永远爱恋,永远快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作协副主席
白庚胜
永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挚爱可以威为内心最大的动力。
——《世界文学》主编
高兴
跑步于现在而言已经被大众接受为全民健身运动,拥有一双跑鞋便可马上出发,时刻感受脚步带来的身体反应,人生马拉松之旅才能伴你走得更远。梦想能到达的,脚步有一天也能到达。
——马拉松运动员
李子成
怎么说呢,在我认识的作家朋友中,俞永富就是最擅长跑步的现代神行太保戴宗。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祥夫
毫无疑问,在中国有资格谈马拉松与文学关系的作家是俞永富,与其说超越村上春树,不如说超越自身。我佩服像他这样能够坚定地实现自我承诺之人,同时做自己的鞭策者和超越者,他的文字既记录了脚下的路,也讲述了内心的路,可信可敬又可读。
——旅匈作家、翻译家
余泽民
文学是一场作家为之奋斗终生的马拉松,只有极少数作家将马拉松变成了文学,俞永富就是其中一个。
——文学评论家
李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