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力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核心技能,学会系统思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到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大到生态系统与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思考都是应对复杂性挑战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来说,系统思考更是一种凝聚集体智慧、让团队共同思考的“新语言”,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持续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复杂问题。
作为系统思考专家邱昭良博士的最新力作,《如何系统思考(精)》凝聚了他20余年的实践心得,辅导数百家企业、上万名经理人的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可以帮助你快速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并由知到行。
邱昭良著的《如何系统思考(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运用具体实例分析和论述,介绍了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精髓.着重讲述了思维模式的三重转变,即从线性思考到动态思考,从局限于本位到全面思考,从停留于表象到深入思考,并提供了思考的魔方、思考的罗盘、因果回路图、系统基模等实用的方法与工具,帮助读者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实现睿智决策、敏捷成长,以应对复杂性的挑战。
化繁为简,企业家只有两项工作
相传,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里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在一次与企业家的研讨活动中,向大家提问:如果用一条船来打比方,企业家应是什么角色?
有人说企业家应该是船长,有人说是嘹望员,有人说是船主。
福里斯特都笑而不语。
最后,福里斯特指出:企业家应该是船的设计师。
按照系统思考的一项基本定律:结构影响行为,你想要让人们产生你所期望的行为,最根本的办法是设计相应的结构。否则,即使短期改变或被动遵从,长期来看还会回到从前的状态。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曾说:治理一家公司是一个系统设计,应该系统思考,这是一个“拧螺丝”的过程,既不能片面重视和强调某一个环节,也不能忽视某些环节,还要注意好推进节奏。
因此,企业家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所驾驭的这个系统,成为高明的设计师,至少明白这个系统中有哪些要素,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拿捏好轻重缓急和推进节奏,才能游刃有余,否则就有可能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在我看来,虽然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呈现出来的各种事务纷繁复杂,但其背后,从本质上讲,只有两类工作:设计并维持推动企业发展的“成长引擎”,以及及时预见、防范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前者为“阳”,后者为“阴”,二者相生相克、共生共存,是所有企业家须臾不可缺少的两项核心职责。
设计并维持“成长引擎”
许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滚雪球”的游戏:先把一些雪团成一个雪球,然后推动它,雪球沾上的雪越多,雪球就变得越大……不一会儿,你就可能堆成了一个大雪球。
在这个简单事件的背后,有一个良性循环在起作用,而时间成了你的朋友。
睿智的企业家也如此。他们仿佛有一双“慧眼”,可以透过缤纷复杂的事物表象,把握住关键要素,如同“点穴”或“针灸”;通过整合与调配资源,推动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如同滚动的雪球。这一技术,我称之为发现、设计并维持企业的“成长引擎”,激发驱动企业成长的“增强回路”,这是系统思考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案例1-1 “莲雾大王”是怎样炼成的
莲雾是一种热带水果,中国台湾的屏东是莲雾的重要产地,当地有很多人种植高品质的莲雾。由于市场价格很好,大部分农民都在当地摆个摊子来卖,虽然卖得也不错,但是难以形成规模,也容易削价竞争或被水果商盘剥,收益并不大。
但是,有一个农民知道不能只有好的水果,还得积极开发销路,让消费者吃到高质量的水果,才能卖出好价钱。于是,他和一些便利店签订直销协议,省掉了中间商的盘剥,并提供送货到家的服务。于是,有他家注册商标的莲雾,在最佳熟度时被采摘下来,直接配送到便利店,并在最短时间内被客户买到、食用,口感颇佳,受到很多客户的欢迎。便利店也很欢迎这种模式,不断追加订单。
一段时间以后,便捷的服务和新鲜可口的水果,在客户中形成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效应”,越来越多的客户到签约便利店去订购他家的莲雾,也有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和他签约,因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这位聪明的果农,也因此赚到了丰厚的利润,不断扩大产能和供应能力,逐渐发展成为台湾知名的莲雾大王。(P2-4)
系统思考大有可为
近年来,“思维类”书籍大受欢迎,包括我翻译的《系统思考》《系统之美》,以及关于脑图、创新思维、结构化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书等,但“不会思考”仍然是当今时代各阶层人士的痛点,“学会思考”仍是人们迫切的需求。
尤其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各种说法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一双慧眼”,才能“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对此,你需要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在各种方法与工具中,“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既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实用的方法、工具与技术,也有大量的实践应用案例。
从理论上看,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复杂性科学构成了系统思考的理论基础,并衍生出了硬系统思考、软系统思考、组织控制论、系统动力学等主要应用流派,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从应用上看,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资助了一项运用系统思考方法和工具对全球发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并使得系统思考声名鹊起;之后,系统思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管理、教育、生态与公共管理等领域都涌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尤其是1990年,彼得·圣吉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创建进行的整合性研究——“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对于破解现代企业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激发集体的智慧、开创事业的新局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也使得“学习型组织”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门“显学”。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系统思考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引人注目。
因此,我认为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旷世奇功”,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小到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大到生态系统与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思考可以成为人们有效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诸多动态复杂性问题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各级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凝聚集体智慧、让团队共同思考的新语言。对此,系统思考可以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问题。
本书目的与架构
目前市场上系统思考相关的书籍很少,即使有少量的几本书也是偏重于学术或系统动力学软件建模,涉及应用实务的指南性书籍更为匮乏,尤其是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学得会的非学术性读物。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系统思考的应用普及。 虽然《第五项修炼》定位为商业畅销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第五项修炼》及其后续系列著作中,作者们并没有对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给出详尽的指南,也没有具体说明一些方法与工具的来龙去脉,因而使得很多读者很难掌握这一门“新的语言”,这也是“五项修炼”在实践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我自2003年开始陆续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各层次人员进行过系统思考应用实务相关培训,并将系统思考应用于个人研究、咨询与其他实际工作,既积累了相关素材,有了很多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又接触到大量的初学者,了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困惑和问题以及需求。因此,写作和出版本书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精髓;
·介绍并帮助读者学习、掌握系统思考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和一般论述,使读者了解如何将系统思考应用于个人生活与日常工作、团队与项目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事务与生态等方面,并希望“抛砖引玉”,引导读者“举一反三”,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系统思考;
·与读者分享我十余年学习与应用系统思考的心得、实务经验,对于系统思考初学者,给予有价值的学习建议和行动指南,帮助其快速“入门”。
为此,本书共分为8章,架构如图0-1所示。
……
(2)手眼并用,心手合一
如果只是用眼睛阅读本书,事实证明,即使你足够聪明、投入,也只是了解了一些事例的机理,获得了一些观念上的启示,仍然无法提高系统思考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要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必须手眼并用,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随手练习工具与技术的使用。
本书注重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你只要用手机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回复相应的关键词,即可获取相关练习或案例的参考答案。把这些答案与你自己的分析做个对比,看看自己是否获得了额外的一些启发。
(3)勤加练习,及时复盘
虽然本书案例较为丰富,但我深信,仅仅熟悉这些案例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如果你没有系统地学习系统思考的机会,我仍建议你举一反三,参考书中案例,结合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勤学善练,最终必将大有斩获。一位朋友曾告诉我:在画了50多幅系统循环图之后,他才有了“开窍”的感觉。我相信这位朋友的感受,这是一种学习的体验,也是成长中的惊喜。
同时,要想更快地从练习中获益,促进能力提升,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及时复盘。建议大家在每次练习之后,都对照自己的预期目标或参考答案,回顾、比较、分析,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做得好或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这样,把每一次练习都变成提升我们能力的坚实支撑,一步一个脚印,你会走得更加踏实。
(4)持续学习,内化习惯
根据我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心得,我认为,读书只是学习的途径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应该超越读书,持续学习,只有将这些思维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才能真正长期地受益。
对此,有如下几种有效的方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与系统思考应用高手切磋、交流。《荀子·劝学》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自我思索,不如学习片刻。谈到学习,虽然阅读很重要,“开卷有益”,但是,荀子认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意思是说:学习最快速、便捷、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老师、高手。与他们交流,往往能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或“豁然开朗”的功效。
第二,团队学习。就像西方一句谚语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一群人一起走。在学习系统思考时,如果能在身边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事,大家一起读书、一起练习,尤其是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研讨,集思广益,持续学习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坚持下来,而且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参加“系统思考应用实务”的专业培训(该课程的概要介绍详见附录B)。为了帮助更多朋友学习、掌握并应用系统思考,我自2003年开始即开发了“系统思考应用实务”工作坊,并为数百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过相关培训。该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可定制的特点,并运用团队讨论、体验式游戏、案例分析、实际问题研讨等方式,引导学员循序渐进,理解系统思考的原理与精髓,学习并练习系统思考基本工具与技术,培养系统思考实际应用的技能,探讨系统思考应用的实际问题,在2~3天时间内即可使学员获得飞速进步。
最后,祝愿大家通过阅读本书,学习与应用系统思考这种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让我们一起开启系统思考的学习之旅吧!
系统思考是打造学习型组织*核心的一项修炼。它不仅是每位企业家、管理者都需要历练的一种新技能,也是组织系统成员之间有效沟通的“新语言”,是我们发现自己和世界的“新眼睛”。
特别是在当下,系统思考对于我们人类开创未来的新局,乃至在无边界的地球村中,促进人类与自然及所有生命系统的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企业,尤其如此。
虽然系统思考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是非常和谐一致的,人们很容易理解并接受系统思考的基本知识,但真正掌握这些新的技能,并将其整合起来付诸实践,并不容易。我相信本书有助于填补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巨大差距。
该书整合了邱博士对系统思考20余年的研究与教学经验,包含着全球系统思考实践者社群多年的实践积累,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系统思考方法、提升系统思考技能的人来说,本书都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彼得·圣吉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在长期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中,我发现,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其中,具备系统思考能力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抓住机会、把握方向,并善于统筹兼顾、高效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推动企业成长。因此,昭良博士的新著《如何系统思考》,对于创新、创业和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诚挚地推荐每一位企业家和创业者阅读本书,相信你会受益良多。
——张玉利 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系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生在世,我们面临的就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思考不清楚,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而如何思考问题是有方法的,系统思考就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如何系统思考这个问题,要把它延展成一本书来阐释,是难度很高的一件事情,可喜的是,邱昭良博士做到了。
——孙陶然 拉卡拉创始人、董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创业36条军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