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命若琴弦(精)/史铁生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史铁生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史铁生著的《命若琴弦(精)/史铁生全集》是一部散文集。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内容推荐

史铁生著的《命若琴弦(精)/史铁生全集》收录了史铁生曾发表的《山顶上的传说》、《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目录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山顶上的传说

命若琴弦

插队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宿命

一种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关于一部以电影做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始信詹牧师为一准人物就是在这时。虽然他的小说并非都怎么完美,但敢于涉足这么多流派的作者已不多见,每一种手法又都掌握得恰如其分者就更可珍贵了。我确信詹牧师终有遐迩闻名之日。卡夫卡如何?生前默默无闻,忽一日声名大作,使诺贝尔奖评委会也愧悔不及,真人物也!

詹牧师却很谦虚,说这些玩意儿都算不得什么,不过是资产阶级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一种挣扎,纯属没落文学,“我之所以也要写一写,是因为他们太近狂妄,得煞一煞他们的气焰。我中华并非无人!我们不写罢了,一旦写来,绝不会比他们差,而且根本用不着什么大作家去费神。唉,想来惭愧,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我却总也写不出,只好从这一侧面贡献一点力量吧。”

“为什么不能写出现实主义的作品来呢?”我是想安慰他。

“我总找不到恰当的角度,唉,怎么也找不到。此生夙愿怕要付诸东流了!——”他说。

“您绝对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唉!”詹牧师长叹一声,出口成诗,“常恨少年不努力,老来方悔报国难。又是一年春柳绿,依然独自倚危栏。”

这时,窗外正有几个孩子“嘟嘟嘟”地吹着柳哨,柳絮飘飘扬扬。他感慨系之,又作了一首《忆秦娥》:

春光好,柳笛阵阵催人老。催人老,频添华发,壮心未了。

祖逖舞剑闻鸡鸣,小舟纵笔夜继晓。夜继晓,无多好梦,

佳音又少。

我决心帮助詹牧师发表一些作品。我尤其决心帮助他写好“黑色幽默派”小说,然后汇编成集。就只差“黑色幽默派”这一种了。

“精装,烫金的标题:《詹小舟小说选》!”我有几分醉意。

“不不,还是等我写出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来,再那样吧。”

按詹牧师的意思是要叫《敝帚集》,意思是:这并非是我们所看重的东西。敝帚的意思是:破笤帚。

写到这儿,我又有点犯嘀咕:詹牧师何以笔头竟这般勇敢呢?连“今年西红柿又少又贵”这样的话,他也要反复申明“咱们这是在屋里说”,怎么他写起文章来却从没有冠之以一句“咱们这是在屋里写”呢?带着这一问题,前不久我又去求教了詹牧师的儿子。

詹牧师的儿子正就“陕北的农林牧结构问题”同一个人辩论。我说明了来意,他笑了,用几句话就打发了我:“对父亲来说。写作是写作,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对付不同的事,他相应有不同的神经。对不起。我很忙。”  闲话少说,言归我们的报告文学。1982年5月中旬,我和詹牧师开始共同研究“黑色幽默派”,准备用一两个月的时问写出三四篇这种流派的小说来。

但没多久,我们却发现,“黑色幽默派”小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好做。倒不是我们无能,实在是美国佬太近狡猾。他们竞让“黑色幽默派”有了这样一个特征(或说一条原则):所写之事全然荒诞可怕;虽则荒诞可怕,却又形神逼真;尽管形神逼真,可又谁都没见过那样的事。“其妙处全在于此:谁都没见过,然而又都觉得似曾相识。”詹牧师说。

我们连着写了几篇,都被詹牧师否定了。他说:“我们既然是写‘黑色幽默’,就得真像‘黑色幽默’,做学问来不得半点含糊和迁就。我们写的这些事,虽然也荒诞不经,但却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大家都见过、听说过。这倒像是正统的悲剧了。”他最后强调说.“要特别注意没有发生过,却又似乎是到处都在发生这一条!”

我们琢磨了又琢磨。

先是詹牧师有了一个构思——

某学校吃忆苦饭,每人一个糠窝头。(P29-30)

后记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全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的爱人做全集,这是人生难得的可能。我告诫自己,这样的机会,无论怎样都该珍惜。

然而终于着手开始的时候,又一次遭遇对什么事都懈怠迷惑的虚无感。发现对编全集这件事,无论目的还是方法,自己都不甚清晰。

为什么要编全集?我不能确定史铁生自已是否会极赞同此事.但是知道他至少不会很反对。做全集和不一定做全集的理由都很多。我相信,一个人写出的好东西,必定是少的;值得一版再版的,更少;而那些“全部”的边沿和角落,其价值和证据性,都很有限。此外,多年来我们俩对其作品资料的存档和整理多有疏忽,也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总之,我的热情和能力都远远不够。

但是,只要有可能,把史铁生的文字整理聚拢起来,终究该是合理的行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也无疑应尽全力。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杨柳,感谢我的同学钟晶晶,感谢我的同事田娟华,感谢老朋友孙立哲、柏晓利……没有你们,这个全集将会有很多重要的遗憾。

感谢北京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没有你们的细心负责,没有你们加班加点,这个全集肯定无法按计划的时间出版。

最要感谢的是隋丽君老师。她的热忱、敏锐、严谨、坚韧在这个全集从启动到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里都给了我深刻的教益。能够遇到这样的编辑,是我的幸运,更是史铁生的幸运。

现在这个全集,主要辑入的当然是曾经在各处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进入过不同选本。此次出版,按照隋丽君老师的要求,凡史铁生用电脑之后创作的作品,全部采用电脑里的原始稿件。纠正了之前各类版本存留的错、漏、疑。对原始稿件的存疑,还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系列》(其责编杨柳曾就一些编辑中的问题跟史铁生有过交流)做了校订。

此次新编新收,需要说明的主要有几点:

1.收入了史铁生早期创作的剧本、小说等,这些作品此前从未进入过任何选本。

2.收入了新收集到的书信七十余封。

3.恢复了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一次发表时因故删去或修改的部分文字,散见在该书三个章节里。这是史铁生明确的意愿。

4.史铁生看书时会把一些感想写在书页空白处,偶尔也会零散地记一点在电脑里。这次选了一部分还算连贯的“碎片”,冠以“读书卡片”和“页边笔记”收进杂记卷。也不知道有没有意义。

5.选了一点好玩的东西:偶尔的涂鸦,给朋友画的贺年卡,信手转(zhuai)的打油诗,透析时写的手机短信等。这些不登大雅的东西也凑在全集里了.不知是否合适。

6.在未竟稿卷,收录了一部分史铁生尚未最终完成、发表的作品。还有个别篇目,如小小说、诗歌等,因数量少,均按编辑体例辑入相应卷册,且都做了未刊说明。

7.关于访谈卷。这一部分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此次收进来的绝大多数是经史铁生本人校订过的谈话记录,也算反映了他的一些想法以及生活状态。

8.对个别明显不合理的错谬,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编者或编辑做了未加注明的修正。特别是对有些文字用法不一的地方,尽量做了局部统一。个别确实无法辨认、修正的可能错讹,则保持了原样,加注了说明。

9.遵照编辑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编者注;无法确定写作日期的,只能空缺;或为当事人,隐去了一些人名。

在这个全集里,有些文字,比如在70年代写的书信,现在读来显得幼稚、无知;还有一些文字,或许是偏见、浅见。有编辑提出删去,我想还是保留原样吧。因为史铁生自己曾在1994年为《史铁生作品集》写的《作者后记》中说:“很多篇章已不忍卒读,但放弃如同遮丑,反促幼稚长成诡诈,想想实在不好。况且,走向未来不该以贬损过去为快意、为轻装,就如同任何时候也不能对初恋的痴骏与悲喜轻描淡写。”我以为,这个态度,到今天,即使过去了二十一年,他也应该不会改变。我还想,这倒是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起点,那一代人的起点。

虽经各位参与者全力尽心,这个全集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遗憾和错漏难免,但愿以后有机会不断弥补、完善。

最后想记一笔的是,在史铁生的电脑里,未竟稿《我在史铁生》的word文档最后修改时间是:2010年12月30日,9:35:58——这是他最后干活的时刻。

有最后,才会有全集。

他已经去世五年,五年没有再往前走。今后还会有更长的时间止步不前……

是为编后记。

陈希米

2015.12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