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太极八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行合一”等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黄帝陵、羑里城、曲阜孔庙、稷下学宫、武夷精舍、鹅湖书院这些地名与中国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周颖著的《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一次愉快有趣的游学,让你轻松读懂中国五千年的哲学史!
| 书名 | 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周颖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太极八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行合一”等中国哲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黄帝陵、羑里城、曲阜孔庙、稷下学宫、武夷精舍、鹅湖书院这些地名与中国哲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周颖著的《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一次愉快有趣的游学,让你轻松读懂中国五千年的哲学史! 内容推荐 周颖著的《游学记——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设想2个高中老师带着6个高中学生,按照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轨迹,选取了最能代表各个时期的主要哲学家,沿途到相应的哲学家的纪念地(故居、遗址、陵墓等,如黄帝陵、曲阜等)进行参观、考察和研究。在这过程中,主要通过师生的各种场景对话,讨论与哲学家思想有关的图画、碑文、楹联、题词等方式,以此介绍和讲解哲学家的某种思想,以让读者跟随师生们的游览、讨论,从而了解到某位哲学家的生平、思想与影响。 此书以游记的形式展开,既有故事性,又特别注重图文并茂(每种思想都将对应相应的景点、雕塑、绘画等),这样能使抽象的哲学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可观、可感、可读、可玩。 目录 楔子 第一课 世界从何而来:盘古开天辟地 天问: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 中国创世说与西方创世说 宇宙卵:神话母题 天人合一:垂死化身 神话——地理学 关于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方式 第二课 我是谁:女娲造人 黄河在咆哮 母系氏族的追忆 中国人特有的印记 因置昏姻:走向文明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印记:从太昊陵到邙山大禹像 伏羲太昊陵:八卦的奥秘 畜牧业的开创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 神农山:从渔猎走向农耕 农耕文明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 一日而遇七十毒 黄帝陵:大发明时代 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 炎黄广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邙山大禹像:堵与疏的辩证法 中西方洪水故事:不同的世界观 第四课 周的“变易”:从羑里城到周公庙 文王拘而演《周易》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推天道以明人事 独特的思维方法 《周易》的哲学意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 第五课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曲阜孔庙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得其门而入”才能领略的完美思想 “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 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万世师表 斯文在兹 第六课 仁者无敌:邹城孟庙 儒分为八 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 从“仁”到“仁政”——仁者无敌 守先待后 第七课 唯物祖师:滕州墨子纪念馆 成为绝学的墨家思想 墨家的社会构成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 伟大的军事家——防御战争的武器与理论 唯物祖师,科圣墨翟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 精思善辩——中国逻辑学的奠基 第八课 道法自然:鹿邑老子故里 “老子天下第一” “道”的内涵:世界本原、自然规律和人生准则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无为而治 根在道家 第九课 逍遥天地:蒙城庄子祠堂 法一天一贵一真 用与不用、材与不材 濠梁观鱼的内涵与价值 齐物我、齐是非 逍遥游的内涵 心斋与坐忘 庄生晓梦迷蝴蝶 第十课 诸子百家之集大成:兰陵苟子文化园 兰陵多学 虚壹而静与明分在悟 明分使群——隆礼的根据 礼与法的关系 先圣一亚圣一后圣 最为老师:大哉国魂 特立性恶:化性起伪 第十一课 消湮的圣殿:稷下学宫 消湮的圣殿 稷下学宫产生的条件 “稷下学宫文化广场” “稷下学宫纪念馆” 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 第十二课 法家的成功与失败:秦兵马俑 强大军团产生的原因——变法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的理论基础 法家的目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历史观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之说 “前识”与“参验”的认识论 “道理相应”的自然发展规律观 焚书坑儒 第十三课 独尊儒术:西安董仲舒墓 汉初:黄老之术 汉武帝与董仲舒:天人三策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天地常理: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性论:性三品说 维护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 第十四课 魏晋玄学:河南云台山 得意忘言 越名教而任自然 竹林七贤:谈玄论道 名教与自然合一 第十五课 佛教的传入:从自马寺到南华寺 永平求法:洛阳白马寺 佛教产生的缘由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修行的那些方法 禅宗东传 慧能悟道 南宗不二法门 第十六课 功不在禹下:潮州韩文公祠 台阶的玄机:《谏迎佛骨表》 《师说》中的道统 性情三品说 功不在禹下 吾潮导师 第十七课 广大而精微的程朱理学:武夷精舍 道南理窟:吾道南矣 “理”的内涵:理气论 天心明月:理一分殊 理学渊源 学达性天:格物致知 性即理 静中气象 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二元论 第十八课 真理愈辩愈明:从鹅湖书院到岳麓书院 鹅湖辩论:理学与心学的较量 “心即理”与“性即理” 发明本心与读书穷理 学术之争,各取所长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 “中和”两悟 涵养、省察相兼并进 第十九课 儒家的最后高峰:龙场悟道 贬谪龙场 格竹子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本心与良知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王门四句教 真三不朽 第二十课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从虎门炮台到北大红楼 《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万木草堂:维新变法 严复故居;“天演”哲学 中山陵:知难行易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 后记 为中学师生开设的中国哲学公益讲座 试读章节 第一课世界从何而来:盘古开天辟地 《天问》: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 太行山,丛林深处,一行人正在奋力向顶峰攀登。山高林密,几乎没有路。开路的郑老师用一根木棍在前边探路,总是要把挡在前面的树木枝丫和灌木荆棘拨开或压下,让后面的学生能越过障碍,继续往山顶进发。 一行人终于登上了山顶。郑老师看了看表,已近下午五点了,他们已经攀登八个多小时,此时太阳西斜,阳光虽然还是那么刺眼,但已没有了午间的炽热。 郑老师对瘫坐在地上的同学们说:“大家快起来,先把帐篷支起来,要不然等会儿天黑了,就不好办了。” 一阵手忙脚乱,终于把两个帐篷支了起来,并且固定在大树上。大家歇了下来,喝了几口水,缓过劲来,才有了心思,站在山顶上观察起四周的景象。 “郑老师,为什么要带我们到这样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来呀?”一直揣着疑问的刘晨终于忍不住提了出来,“我们不是‘中国哲学之旅’吗?又不是‘中华自然之旅’。” “是啊,老师为什么要带你们到这种地方来呢?”郑老师像反问,又像是自问,没有正面回答提问。 他用手沿着四周的群山和头顶的天空缓缓画了一个大圈,问道:“你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周围群峰林立,苍山如海,此时夕阳西下,残阳如血,风声凌厉,林涛阵阵。站在小小的山顶上,仿佛是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块小小的礁石之上。 “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刘晨有些失神地感叹道。 “怎么会呢?看我大喊一声!”向来豪气的王迪往前站到悬崖边,两手托起放在嘴边合成喇叭状,大喊:“啊——啊——啊——” 但声音随即被汹涌的山风所吞没,并吹得他摇摇晃晃。王迪打了一个寒战,赶紧倒退了两步,生怕一下子就被这凌厉的山风刮到万丈深渊里去了,喃喃念道:“我真的太渺小了!” 大家都被这自然界的雄伟场面所震撼。 “大家想一想,千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应该是比这原始百倍,也恶劣百倍的环境之中,那时是洪荒时代,他们刚从树上下来.才开始直立行走,在山中采野果而食,在树上或洞穴中睡眠,他们作为与动物不同而有思维的‘人’来说,他们在那种环境之中会想些什么?”姚老师把郑老师的提问设置了一个情境。 、“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会生发出很多很多的疑问。”周婧雨回答道。 “他们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疑问呢?”郑老师追问。 “比如我吧,我会想,这些山峰是怎么形成的?”周婧雨用自己的感受来比拟先民们的感受,“你们看那些挺立的山峰,如刀削斧劈一般,这么奇特、奇丽、奇伟、奇妙,真的是鬼斧神工,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他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发出疑问。”李毅诚把周婧雨的回答提炼得更抽象一点儿,“他们会想,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呀?” “他们还会想,”刘晨补充道,“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是的,作为能够思考的人类,他们在解决本能的生存问题的间隙,一定会发出这样的两个问题的。这是人类意识的觉醒,是不同于动物本能思维的人类的思维。你们不是要问,老师为什么要带你们到这荒无人烟的山林中来吗?”郑老师又把问题抛了出来。 “我有点儿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张翔反应很快,“老师们把我们带到这荒山野岭之中,是想让我们体会当初洪荒时代先民们所处的环境,体会他们当初会怎样去思考大自然、思考自身的。” “是的,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这两个问题是作为人类的先民一定会遇到的两个问题。”郑老师总结道,“而这两个问题就是一切哲学的起源,追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就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念的是谁的诗句吗?”语文老师问道。 “这是屈原的《天问》,就是屈原向天提出他的疑问:远古开始之时,是谁将这种形态流传下来的?天地尚未成形之时,我们又怎能想得到它是如何产生的?”语文课代表对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的作品显然比较熟悉。 “其实就是问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赵蕾直接点明。 “对,这是屈原的《天问》。屈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天问》中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了173个问题,《天问》也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郑老师顿了一顿,接着问道:“《天问》为什么会被这么评价呢?” “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人类最需要思考,也最需要探索的问题。”刘晨同学不愧为政治课代表。 “是啊,《天问》,对天发问,多么有气势、有深度的提问!”女老师总是有抒情的本能,“这不是屈原一个人的提问,是我们的人类借屈原之口,向大自然,向自身,也向我们这个社会提出的疑问。” “我们一起来朗诵屈原的《天问》,代表我们自己,更代表人类来向这四周的群山、头顶的苍天提出我们的疑问吧!”姚老师从背包里拿出一沓打印的《天问》原文发给大家。P7-9 序言 中国哲学的“寻宝图” 这是一幅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心灵地图,也是一卷中国数千年哲学思想的“寻宝图”! 翻开书卷,从八达岭长城对中华文化提出的疑问开始,一路跋涉,一路探寻,太行山的千山万壑、壶口瀑布的滚滚黄河浪、庄严太昊陵、巍巍神农山、雄伟炎黄像、殷墟、羑里城、周公庙、孔庙、亚圣庙、墨子纪念馆、老子故里、庄子祠堂、荀子文化园、稷下学宫……每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所有的地名连起来就是一条文化大河,是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之脉。 这是濡养和滋润中国人的文化之脉,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心灵处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年的历史奥秘。 著名史学家、文化大师汤因比曾指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唯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从未中断,绵延至今,被称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哲学思想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智慧的具体表现,它渗透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塑造着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和文化性格。 因此,这也是一张藏宝图,它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它藏着这个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奇迹的奥秘。每一个地方,都藏着无数的思想宝藏,等着你去挖掘、开采、汲取。你追寻着书中师生们的足迹,就能够行走在中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宝库中。 在太行山巅、黄河之滨,你能从盘古女娲夸父共工创世纪的神话里感受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在太昊陵、神农山、黄帝陵、炎黄山,你能从伏羲神农黄帝大禹创造文明的传说中感悟其中饱含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论。 安阳殷墟甲骨文的一笔一划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基因,等着你去辨识;汤阴羑里城“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六十四卦隐含着中国哲学的特点,等着你去破译;洛阳周公庙里的封邦建国和礼乐制度的彩图寓意着中国思想的核心内容,等着你去参详。 孔子庙、亚圣庙、荀子文化园,你要去探求儒家思想的内核,研究它为什么成为此后中国哲学的主流;老子故里、庄子祠堂,你要去探寻道家思想的奥秘,领悟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墨子纪念馆,瞻仰风尘仆仆的墨子塑像,缅怀他兼爱非攻的高尚人格;秦陵兵马俑,俯视令人震撼的秦兵军阵,反省韩非法家思想的峻严与凌厉的得失。 当然,还有稷下学宫遗址上遥想文化圣殿消湮的原因,也是文化寻宝旅途中的重要内容。 西安董仲舒墓前的塑像构想,会使你思考“天人三策”对后世的影响;西安碑林里残破的石经,能让你思索今古文之争的原因与所包含的思想。 在河南云台山的竹林里,与竹林七贤谈玄论道,你能领略到得意忘言的意境;从白马寺到龙门石窟到少林寺到五祖寺再到南华寺,数千里的文化奔袭,你会渐悟到佛教文化传播的艰辛,同时顿悟到禅宗拈花微笑的境界。 流连于广东潮州韩文公祠,景仰韩愈誓死维护中华文化之道的决心;漂流在福建武夷九曲溪中,惊讶朱熹在青山绿水之中竟然创造出如此严谨的理学体系。 鹅湖书院、岳麓书院,理学与心学的争辩,朱熹与张栻的会讲,中国传统哲学得以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发展原因,尽在你与大师们“讨论”的领悟之中。而王阳明在困境中龙场悟知行合一,王夫之湘西草堂隐居通天人之变,哲学家们的遭遇与不屈,又会让你明了中国哲学之所以数千年繁荣发展的重要缘由。 广东虎门炮台上,遥望零丁洋,回顾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揣想中国传统哲学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化”的应对之策,从万木草堂到严复故居到中山陵,直到北大红楼,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痛苦与反思、吸收与创造,最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路行来,一路艰辛,也一路收获,循着这张中国哲学的“寻宝图”,你能获取中国哲学的精华内容,你能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你能揭示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五千年至今仍保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奥秘所在。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注释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秘密,也诠释着今天的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所要肩负的重担和使命。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的高度。因此,提高当今我们的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不仅是教育的任务,也是国家的目标,更是历史的使命。 如何把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思维、似乎枯燥的哲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易于接受,是我们这些教育界的人士所要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命题。作者以一个教师的情怀、使命和角度,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老而崭新的游学方式所进行的中国哲学之旅,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趣有效,值得倡导。 当你伫立群山之巅、黄河之滨,面对创世纪以来的莽莽天地,你会不由自主地对宇宙充满敬畏,你会从内心深处如屈原“天问”般发出“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这些亘古而永恒的哲学问题,你的哲学思维在你骨髓里开始萌动。这是你在家中无何如何也难以想象的。 当你站立在孔庙广场上,望着金碧辉煌的大成殿,看着川流不息来此参观的人群,你会油然升起对先贤们的崇敬之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敬重之意,脑海掠过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而感悟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缘由与根本。你的哲学思想开始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这是你在教室里很难感受到的。 当你流连于鹅湖书院、岳麓书院里,“穿越”历史,身临其境般参与大师们对永恒的哲学问题的探讨时,中国传统哲学方法的精髓已化入你的血液之中。 当然,在这个哲学之旅中,你还会有在稷下学宫遗址遥想文化圣殿消湮的失落的伤感,在虎门炮台揣想文化衰落的锥心的伤痛,也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中国哲学思想的脉动。而这,是你在校园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感与情怀。 哲学之旅的形式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旅游形式。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看什么,看风景,看建筑,看风俗,更看思想和文化。文化存留于天地之间,哲学蕴藏于万物之中。把以往“到此一游”的传统旅游变成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旅游方式和文化行为。 翻开这幅中国人的心灵地图,找到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所在;展开这卷中国哲学的“寻宝图”,千里万里,跋山涉水,探寻中华文明最深厚最珍贵的思想内核。 是为序! 肖川 后记 最初萌生写作一本给中学生阅读的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书的念头,是在给学生推荐《苏菲的世界》之后,学生劝说我的一番话,那时我在湖北的一所中学教语文。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儿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书中的苏菲和席勒十五岁,是中学生。这本书的缘由是父亲写给女儿席勒的生日礼物。十五岁,是我所带的高一学生的年龄。我向学生推荐这本书,并常在课堂上讲解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哲学思想。有学生读完此书后,有了新的求知欲,问道,老师,我们了解了西方哲学史,我们也想了解中国哲学史,有没有这样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哇?我说我去找找。图书馆、书店,找来找去,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倒是不少,但几乎没有一本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我很遗憾地对学生说,我没有找到适合你们阅读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学生随口说道,老师,要不你写一本给我们读吧!我一惊,说,我可不敢,我是教语文的,我编一本给你们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书还靠点儿谱,中国哲学我只是爱好,不是我的专业,我去写还不错误百出,贻笑大方啊!学生说,老师,你不用写得很专业,很深刻,你平时不是在讲古文的时候常给我们讲古文中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吗,你把你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写出来,够我们中学生读的就行!我当时一怔,这也行吗?行的,行的。学生们纷纷鼓励我。 我当时确实也就萌生了这个念头,查看了一些资料,甚至想着怎样来构思情节,但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压力,随即使之只成了一个念头一直在心头压着。 2006年,我考上北师大读教育学研究生,我的兴趣点当然在中学教育的研究上。在比较中外中学教育时,看到法国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相当于中国高考作文题),让我这个教了十几年高中的语文老师深为震撼。 2006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1.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作文题目(三选一):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这使我又联想起《苏菲的世界》,那是一本写给15岁的中学生读的书。我深为我们中学教育的浅薄而感到羞愧。中学生正值思想独立、价值观形成之时,而我们所给予的人文学科内容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这时那个压在我心中的念头又蠢蠢欲动了。但我从中文专业转而学教育学专业,学业压力很大,又不得不把这个念头强压下去了。 2012年,我参与了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工作,在比较欧美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时,那种羞愧感又涌上了心头。我们的语文教材显得简单而浅薄,特别在内容上缺乏思想高度。 有一次,我与同窗好友刘胡权闲聊时,提到我们的语文教材问题,又提到我曾经有给中学生写一本中国传统哲学的书的念头。他大为支持,说,大周,你来写,我来帮你整理哲学资料。刘同学本科是思品专业,于中国哲学颇有造诣。他的支持坚定了我的想法与信心。于是我们击掌为誓,要把这一想法付诸实际。 我们一边查找和梳理各种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的资料,一边构思书的情节。《苏菲的世界》构思巧妙,引人人胜,我当时几乎想用同样的套路来写,但终究觉得过于雷同不太好,就放弃了。我曾经想过用“穿越”的方式来写,甚至为此看了好几部“穿越剧”,又觉得过于玄幻,不适合我的想法。总之,我们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整理资料和构思情节。 一日,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看到人来人往的游客,突然闪过一丝灵感:可以用游学的方式来写。大部分的中国哲学家都有后世纪念的场所,如故居、宗祠、庙宇、碑刻等,或者是当世所建的文化园、纪念馆等。如果以老师带着学生游学的方式,参观游览这些哲学家的故居、纪念馆等地,老师现场结合相应的建筑物、楹联、碑刻等讲解相关的哲学思想,既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又能使所要传达的哲学思想有所依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思考,还契合了现时教育部所倡导的研学旅游的学习方式,一举而几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与刘同学一起按照中国哲学史的顺序,把相关的哲学家的纪念地找出来,再连成线,竞发现这条游学线路十分契合历史上中国文化中心变迁的路线。于是在选择游学点的时候,我们既考虑到这个哲学家的历史地位,也尽可能地照顾到游学的线路问题。我们开玩笑地说,今后如果哪个旅行社有意,也算是我们创造了一条新的文化旅游路线。 一个阳光的午后,我坐在奥森公园的一块石头上,开始了《游学记》的写作。但由于平时工作也很是繁重,加之水平有限,写起来断断续续。有一次到兰州出差,还专门找到在《读者》杂志社当编辑的刘学成同学,请他帮忙写了两章内容。后因语文教材送审,日夜加班,为此还中断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完成了先秦部分,我把部分书稿托人送出版社人员请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李茹老师非常热情,认为这个选题很有意义,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鼓励我完成全部书稿。 我为此很受鼓舞,把其他事情暂时搁置,专心写作此书,又半年,才完成初稿。出版社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经不断修改,终成如今模样。 凭着一个中学教师的情怀和热情,以及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我不顾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和写作水平的低下,写成了此书,谬误在所难免,贻笑方家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周颖 2017年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