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剑桥艺术史(附素描册共8册)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美国)苏珊·伍德福德//唐纳德·雷诺兹//(英国)罗斯玛丽·兰伯特//斯蒂芬·琼斯//(意大利)罗萨·玛利亚·莱茨等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苏珊·伍德福德、唐纳德·雷诺兹、罗斯玛丽·兰伯特、斯蒂芬·琼斯、罗萨·玛利亚·莱茨等著的《剑桥艺术史(附素描册共8册)》图文并茂,编排精巧,内含近800张古今艺术珍品高清图片,全彩印刷,尽可能地还原每一幅绘画的细腻笔触,每一尊雕塑的柔美光彩,每一座建筑的恢弘结构。

此系列采用高品质超滑纸,纸质挺括,手感极佳,使得图片细节纤毫毕现,层次清晰分明,色彩通透真实,大大提升了图文的阅读体验。

此系列并非简单罗列各个时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而试图在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再现艺术之精粹,阐释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历史、政治乃至宗教的关联,极具故事性和启发性。

此系列专为大众读者撰写,内容丰富,文风简明而活泼,译笔流畅且优美,是一套高雅平易的美学入门读物,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关于西方艺术史的新思路、新体会。

随书附赠裸脊线装素描册,读者可在阅读之余,写下一两笔心得,画下一两幅小作,人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对美的热爱是品味,对美的创造是艺术”。

内容推荐

苏珊·伍德福德、唐纳德·雷诺兹、罗斯玛丽·兰伯特、斯蒂芬·琼斯、罗萨·玛利亚·莱茨等著的《剑桥艺术史(附素描册共8册)》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倾力打造,欧美顶级艺术史权威联袂撰写的一套西方艺术入门读物。此系列含八册小书,自上古的雕塑、建筑,至现代的绘画、摄影,萃集每个时代的艺术珍品,纷呈每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带领读者在书页间穿越西方艺术几千年的绝美风景。

《古希腊罗马艺术》:希腊人乐于挑战由来已久的传统,大胆革新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使他们备受激励,而他们所寻得的解答亦成为后世公认的典范。罗马人承认希腊人的伟业,却并未高山仰止,他们增添了组织的天才和建造巨构的本领,留下了自己的艺术华章。

苏珊·伍德福德考察了古希腊罗马视觉艺术的方方面面,完整地呈现了古典艺术和建筑的辉煌成就,她的文字所传达出的那种令古代世界的艺术家们灵感喷涌的创造激情,亦会令你感同身受。

《中世纪艺术》中世纪欧洲的艺术家和匠师们留下了迄今尚无以超越的宏伟建筑和艺术珍宝。本书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杰作:从恢宏壮丽的众多教堂,到华彩缤纷的各色挂毯,还有珍贵手稿和彩色玻璃。 罗马天主教会是最大的艺术赞助人。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此一时期两种主要风格,在教堂建筑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随着人们信仰和崇拜方式的变化,建筑的形式也发生着有趣的演变,法国和西班牙那些朝圣之路上的教堂,足以为此提供生动的例证。以物质的恢宏来服务于精神目标的新思想,催生了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如法国的圣德尼、沙特尔和圣母大教堂,英国的坎特伯雷和索尔兹伯里。安妮·谢弗-克兰德尔用一些重要的实例,为我们理解和欣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铺就了道路。

《文艺复兴艺术》中,罗萨·玛利亚·莱茨以生动而富于灼见的叙述,娓娓道出这个艺术史上的众神时代:从美第奇家族统治下佛罗伦萨的艺术实验与竞争对手,到乌尔宾诺宫廷中艺术和生活所达到的平衡;从威尼斯画派的集大成者提香和乔尔乔内,到教皇统治下罗马的辉煌,以及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

15和16世纪,意大利和北欧经历了宗教、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迁。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新生兴趣,以及整个人文主义运动,在绘画、雕塑和建筑方面结出的成果尤为丰硕。这一时期所创造的风格影响了迄今为止的西方艺术。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视觉艺术的最佳法门,乃是去理解艺术家地位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于赞助人和公众的态度的变化。

《17世纪艺术》讲述了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就是为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所编写的,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书中每一章都讨论17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等等。假如读者愿意,各位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大家最感兴趣的章节,甚至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也行,而不必先看全书,对本世纪的成就取得较全面的了解。

《18世纪艺术》:18世纪经历了罗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的兴盛。源于法国的罗可可风格轻盈优美,“仅仅旨在愉悦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散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唯一的罪过就是无聊”;新古典主义艺术则旨在唤起希腊和罗马远逝的辉煌,“它的传奇就像是从神谕之所祭坛火把上升起的青烟,缭绕于艺术爱好者的眼前”。

此一时期的英国艺术则以托玛斯·庚斯博罗的田园肖像与风景及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人物肖像为傲。威廉·钱伯斯爵士和罗伯特·亚当在建筑上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尤以精美的乡村宅第最具风采。而在“能人”布朗的影响下,英国的花园和公园摆脱了形式上的束缚,自由无拘地模仿自然。

《19世纪艺术》:19世纪的欧洲和“新世界”经历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艺术亦深受影响,繁多的潮流与运动,殊难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描绘。唐纳德·雷诺兹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派入手,借助考察大卫、安格尔、戈雅和罗丹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辨析出本世纪绘画和雕塑的重要主题、概念与风格特征。

藉着作者广博的学识和专精的研究,本书进而也涉及了19世纪艺术的诸多其他方面,比如历史绘画、浪漫派情感对风景画的影响、法国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拉斐尔前派、惠斯勒以及“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等。

《20世纪艺术》将会带领艺术爱好者们穿越迷雾。她用非技术性的语言解说了本世纪的重要潮流、艺术家和作品;从立体主义、野兽派到波普艺术和摄影现实主义,从毕加索、勃拉克到包豪斯及之后,在薄薄的一册书中尽显精髓。20世纪见证了艺术与社会的巨大变革,艺术家们向观看与描绘世界的传统方式发起了挑战,他们或是集结在层出不穷、令轰甚眩的艺术运动中,或是致力于个人独特的、有时近乎不可理喻的探索。

《绘画观赏》明晰流畅,清新可读,涉及绘画观赏的方方面面,既能增进观赏绘画之乐,又能激发思想灵光。苏珊·伍德福德博士从熟悉的概念开始,进而探察幽微,发常人之所未见。譬如,她既道出绘画如何可以作为平面图案来观赏,又点明深度幻觉如何有助于引发情感效果;既指出普通物品如何可能包藏隐含之义,又阐明传统知识如何能提升我们对革命性作品之理解。

目录

古希腊罗马艺术

中世纪艺术

文艺复兴艺术

17世纪艺术

18世纪艺术

19世纪艺术

20世纪艺术

绘画观赏

试读章节

《17世纪艺术》

2 雕塑:大理石上的动态和血肉

吉安洛伦佐·伯尔尼尼是17世纪主要的雕塑家,有人甚至说他是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像米开朗基罗一样,同时也是画家、建筑师,还有其他专长。他在技巧和作品数量方面都超出他的同时代人,事实上,他只要把那些技术上略逊他一筹的人当作他作坊里的助手使用,就可以完成相继几个教皇交给他的大型工程。他可以只管设计构思,制作草图,做小黏土模型和较大的石膏模型,然后由他的助手做大部分的雕刻工作。但他的早期作品例如《大卫》,却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谈论伯尔尼尼,当然有时会把他同时代的两位罗马人及法国雕塑家弗朗索瓦·吉拉尔东的作品拿出来作比较。我们将谈到他为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提供的两件主要作品——华盖和圣彼得的座椅——它们既是雕塑,又是建筑物。

神话故事雕塑

像米开朗基罗一样,伯尔尼尼精心研究,细心描画了梵蒂冈的古代雕像收藏品,从典雅的《瞭望塔中的阿波罗》直到传世古典作品中最狂烈、最有戏剧性的群雕: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与大蛇搏斗的雕像。这些雕像反映出古人对解剖有惊人的知识,了解身体的运动,也反映出他们在构图时的多样性和表现皮肤、毛发、鸟羽、兽皮、人物穿着时的自然主义手法。他还在童年时代就被这些东西迷住了,当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和它们一比高低。这一点可以从他传世的最早作品之一《母羊阿玛尔忒亚和婴儿时期的朱庇特及牧神》中看得很清楚,据说这件作品是他刻着玩的,但它表现得如此逼真,人们长期以来以为是古代的作品。

但伯尔尼尼并不止于与古代雕刻家相媲美,正像阿尼巴·卡拉奇有感于古老的神话而画出新的、活生生的自然场面(第5页图5),伯尔尼尼则试图用戏剧性的、有生命的塑像来再现神话故事。试看在《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中,普路托这个冥国的神祗如何抓起珀耳塞福涅并把她带到那黑暗的地府去,而珀耳塞福涅则哭叫着挣扎着企图用手把他推开。在这强盗面前她软弱无力,冥王的手搂着她的大腿和臀部,手指陷进柔软的肌体,而这却是大理石做的!尽管如此,他们的身体却显得很真实,我们忍不住要摸一摸;他们的皮肤富有性感,女性柔软而男性硬挺,头发在空气中飞舞,衣带在疾跑中飘荡,普路托飞奔向前,在我们伸手拦他之前就会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

和《大卫》一样,这组群像也是为红衣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作的,设计时就准备在他的别墅(即现在的博尔盖塞美术馆)中靠墙而放。因此尽管珀耳塞福涅扭转的身体和挥动的手臂可以有三维的自由空间——为此就连伯尔尼尼这样有高超雕刻技巧的人也会绞尽脑汁——塑像却仍旧作正面设计,而且要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他当时作的另一组群像——《尼普顿和特里同》,这组群像是为蒙塔尔托别墅(Villa Montalto)花园雕刻的,用来放在一个椭圆形水池尽头的喷泉上。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尼普顿手持青铜三叉戟戳向脚下的海水,特里同则举起海螺使劲地吹,以平息升起的风暴。

在这些和其他类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纪初期欢快的自信感。在法国雕塑家吉拉尔东表现普路托和珀耳塞福涅故事的作品中,我们则看到较拘谨的格凋,这是17世纪法国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典型特征。吉拉尔东的群像也是一件造诣很高的作品,它造型优美、雕刻精细。但我们不妨自问这些形象是否和伯尔尼尼的人物一样自然健美,珀耳塞福涅的挣扎是否可信,衣带和头发是否有什么含义,而我们自己是否也同样感到卷在事件中?在这儿,伯尔尼尼表达的戏剧性感情为端庄和风雅之故而受到压抑,其结果看来就失去真实性。对这种拘谨的倾向,我们在第5章还要作进一步探讨。

教皇的墓棺

和伯尔尼尼同时的罗马人中,能和他匹敌的主要对手是亚历山德罗‘阿加尔迪,他们的作品可以用圣彼得大教堂的两座教皇棺墓来作直接比较。伯尔尼尼的乌尔班八世墓于1627年动工,主要工程在其任期内完成;阿加尔迪的利奥十一世墓则开工于1634年,此时利奥已死去多年。两座墓大约都用二十年时间才完成,因此工程在相当长时间内同时并进。当时已经有一些教皇的墓是让教皇端坐墓上,下面则有两个象征性人物环绕两侧(表示某种美德);但伯尔尼尼和阿加尔迪的墓有所不同,它们的两个人物直身而立,靠紧教皇,石棺则作为纪念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处理。P13-16

序言

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这时有第一流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家能出色地表达故事情节,巧妙地唤起感情、表现人物、渲染气氛。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所以我们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

谁如果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用这种方式让艺术直接向他说话。本书的插图都是精选的,正好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即使我们还不可能看到这些绘画、雕塑或建筑物真品也罢。当然,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去看原物的。在一幅画面前,我们可以努力找出绘画的主题,看看画上的人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儿;而站在建筑物前面或里面,就可以想想它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即使只靠书中插图之助也罢——它可以让我们判断:在时光流逝三百多年后,作品还在多大程度上向我们直接“说话”。

看艺术品与读书读诗差不多,可以通过实践而逐步熟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家的意图之后,它就会变得简单易懂。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书中每一章都讨论17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16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能够让我们透察时人性格与抱负的肖像画;以及对风景和曰常生活环境的不同看法等等。假如读者愿意,各位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大家最感兴趣的章节——甚至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也行——而不必先看全书,对17世纪的成就取得较全面的了解。书后还附有对生僻术语的解释和书中主要艺术家的生平介绍。

本书仅想作入门的指南,因此书后开列一些读物供进一步参考。玛德琳·梅因斯通在写作时,曾希望能和她的读者分享她对17世纪伟大艺术的热爱之情——就像她在担任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教育部主任时,曾成功地和听她讲解的人分享过的那样。不幸的是,在她开始动笔写作时她已经身患癌症,未能完成就离开了人世,但她仍为个别绘画和雕塑品写了许多精彩动人的评述——第2和第3章的许多段,以及第4至第7章的绝大多数。这以后,填空补白、概述背景、书写结尾章节和大部分序论的任务就落到我身上。我以同样的热情写作,把这看作是对她的最后贡献,她和我共同生活了这么久,而我又在那么多方面欠着她的情。我还要提另外两个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安妮·博伊德,出这套书就是她的主意,和帕特里西娅·赫福德,她是我们的好朋友。我相信玛德琳也会要我代她致谢的,她们在她困难之时不断地鼓励,伸出援助之手。此外我自己也要向她们致谢,她们也不断地鼓励过我,没有她们的鼓励,我是不敢承认我所做的工作能达到最后圆满的。

书评(媒体评论)

李零 北京大学教授

艺术充满诱惑,让我永远好奇。学画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老来不学艺,总可以存一点书吧,有空就读起来,好像又同到当年——不是作为专家,而是作为读者,跟大家一样。

范景中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剑桥艺术史》丛书取材丰富,语言生动,编排精巧,加之译者文笔优美,为西方艺术史的爱好者提供了一套高雅平易的入门书。

朱青生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译文流畅,逻辑清晰,深入浅出。我要把这套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推荐给我的学生,而且要告他们,不仅他们自已可以看,还可以带同家给周围的人看。

易英 《世界美术》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史的书不少,但大多写得比较枯燥,《剑桥艺术史》系列则非常亲切,从艺术家及作品入手,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是极佳的学生读物。

缪哲 浙江大学教授 

(《剑桥艺术史》)删芜枝,取大要;对各时代的标志性形式,及其与当时文化的关系,亦片言指要,殊得其本;欣赏的余墨,也本心而发,不滔滔自运,失其所谓。对陌生于西方艺术,又行将驶入其茫茫之海的读者而言,是可比作一简便的海图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