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顾衡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志斌//许祖云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雨花台烈士成千累万,主要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在南京狱中或在南京其他地方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在外地牺牲但安葬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介绍的仅170人,很多烈士只有民政部门提供的姓名及生卒时间,有长篇人物传记的烈士更是寥寥无几。

本书为吴志斌、许祖云所著的《顾衡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

本书为吴志斌、许祖云所著的《顾衡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受党委派到太和组织农民武装,曾任中共太和县委书记。1933年任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长,1934年不幸被捕,同年12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

 顾衡家世

 童年生活

 少年时代

第二章 负笈南京

 考入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聆听恽代英、萧楚女演讲

 参加五卅运动

 为同学争取权益

 就读国立中央大学

第三章 迷茫与烦闷

 寻求道路

 投身五三运动

 父亲来信告诫

 初恋之甜与苦

 到远方去

第四章 寻求救国的新路

 创办《现代中学生》

 新农农业学校任教

 清华人党

第五章 太和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皖北的马列主义学院

 到农村中去扎根

 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饥饿斗争

 成立太和县委

 革命烈火点燃了

 领导太和城内斗争

 和农民没有两样

第六章 挫折与伤痛

 与国民党太和改组派的斗争

 建立皖西北交通联络点

 左腿受枪伤

 四一九暴动

 整顿和恢复党的组织

第七章 南方治疗腿伤

 与段超人假扮夫妻

 在苏州与汪楚宝谈革命形势

 赠汪星伯皮包作纪念

第八章 深入虎穴

 浦厂门口的小书摊

 还要更像工人

 苦斗

 营救被捕的同志

第九章 血洒雨花台

 被捕

 志不可屈

 我叫翟大来

 法庭辩论

 辱志降身不可能

 热血渗入雨花台的泥土中

 梅园后孔山的顾衡烈士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童年生活

顾衡出生时脸是圆圆的,像溢满浆汁的苹果,白里透红的肤色,像一颗含苞欲放的花蕾,特别讨人喜欢。

顾衡出生的深宅大院位于三凤桥顾家弄的里弄,走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石库门,从石库门进去是一个大厅,厅的中央有两扇硕大的墙门,从墙门两边可进入深深的宅院。靠近墙门入口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四间房。右面两间房,就是父亲的藏书室和书房,里面一间作藏书室,四周摆放着书架,每个书架放满父亲收藏的种种古书。外面一间靠窗放了一张比较宽大的书桌,书桌的旁边放了许多书橱,橱中装满了书,外靠墙还放着两张椅子和一张茶几。顾衡小时候父亲公余之暇总是在书房里,给他讲《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知识,有时高兴了,还讲些屈原、文天祥和岳飞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每到这时,父亲讲得滔滔不绝,儿子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顾衡仍缠着父亲不放,对于顾衡来说,这些故事永远听不够。故事中那些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都在顾衡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父亲的书房十分幽静,父亲没有中午睡觉的习惯,回到家中经常在书房中活动,有时看书、练习书法,有时写诗词或散文,大多是游记等等,因为父亲习惯于游览一个地方后即写一篇游记。平时父亲也习惯于写文作词,这些都是以《云窝文存》保留起来。顾衡从小在父亲的身边成长,耳濡目染,因此顾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到上学时也能做诗填词,尤其写得一手好字。

父亲生前不止一次地在邻居们面前夸奖顾衡少小聪明,很有主意,比别的孩子更招人喜爱。顾衡小时候非常注重仪表,他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很有礼貌,见到家里来客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并能帮助家人招待客人,如端茶递水等。顾衡爱整洁,自己的卧室收拾得干干净净,用过的东西,如书本、笔墨、玩具都是收拾得整整齐齐。让父亲感到欣慰的是,顾衡从小就能体贴人,父亲的书桌上总是摆满了处理的公务文稿或亲朋来往的书信,以及每天看过的报纸,顾衡知道父亲公务繁忙,所以顾衡每天都会把父亲书桌上的文稿收拾整齐摆放好,对父亲看过的报纸分类堆放,并每月装订成册。有件事让父亲对顾衡另眼相看,有一天父亲回到书房,看到书桌上摆放一张写满字的信笺,看笔迹知道是顾衡所写,看内容又完全像是自己的口吻,问顾衡怎么回事,顾衡回答说:“看您每天那么忙,我就帮助您回复了。”从这时起,父亲为鼓励、锻炼他,家里普通的书信有意让顾衡代复。

在顾家大宅的院子里,一侧是花坛,花坛中种了许多花卉,如绣球花、月季花等,花坛右方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见底,全家的用水就靠这口井提供。无锡曾经有几年大旱,外面的井水都已浑浊不能饮用,有的都枯竭了,街坊们从大街绕过巷子大老远的都跑来挑水,这口井的水依然是满的而且清澈。顾衡小时候家里就把这口井当作天然的冰箱。每到夏季,顾衡和兄弟姐妹们就会将西瓜或自制的薄荷茶吊入井里,等到下午或晚上便可享用清凉可口的“饮料”了。母亲在世时总是说顾衡做事有主见,凡事肯动脑筋,并非仅仅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偏爱,有许多事情可以说明:就如在井中冰西瓜一事,兄弟姐妹们把西瓜放入水桶,然后沉人井中,可一不小心水桶侧翻西瓜就掉入井里了,而顾衡想到用网兜把西瓜兜住,放人井中,不仅不用担心再掉到水里,而且同时能冰好几个西瓜,冰一次可供一家人享用。还有就是院子内种着两棵金银桂花树,每年秋天都会开好多桂花,兄弟姐妹们为了自制桂花茶,都会爬到树上摘桂花,这样不仅慢且危险,顾衡想到了把家里的旧床单铺在桂花树底下,用力摇晃着大树,落下的桂花都掉在床单上,既快又安全。兄弟姐妹们也都夸他聪明。

P10-11

序言

引子

雨花台,这座花草葳蕤、松柏掩映的山冈,巍然雄峙于南京中华门外。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角逐之地,许多著名战役发生在雨花台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又是一处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中国历史上几位气贯长虹的忠贞爱国之士的名字也与雨花台紧密相连,为世世代代的后人所崇敬和怀念。然而,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却成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雨花台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有着不同的籍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份,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革命烈士。烈士们无论环境如何险恶,敌人如何凶残,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念。他们坚信一个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必将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出现在世界上。为此,他们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甜言蜜语所惑,不为官位所动,不为酷刑所屈。他们在敌人的监狱中、法庭内和刑场上凛然不可犯。对为之奋斗的真理始终忠诚坚贞,矢志不渝,他们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用鲜血点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用生命谱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篇章。烈士们的生命虽逝,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光耀千秋、永载青史,在天地之间留下了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雨花有幸埋忠骨,金陵含泪祭英魂。

顾衡,这个名字不像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那样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顾衡的一生却像他们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辉。

顾衡是一位出生于江苏无锡教育世家的年轻人,自小天资聪颖,成绩优异。怀着“读书救国”的思想,他刻苦学习,并于1923年离开故乡负笈于南京,1927年考入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数学系,后又转入物理系,并参加了由爱国学生组织的救国社团——大地社。在南京,他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聆听了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演讲,亲历五卅运动,深入了解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互勾结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更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激情。在与进步青年的接触中,他逐渐认识到“科学救国”道路的行不通,他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勇敢开辟改造国家社会的新路。1929年底,顾衡毅然脱离家庭、放弃喜爱的专业,应邀到北平任新农农业学校教员,并于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党组织派顾衡到安徽太和开展工作。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改变自己文弱书生的形象,顾衡在太阳下晒得一脸黝黑,打扮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他们一起干农活,说土话,在劳动中启发农民的觉悟,发展党、团员,并积极组织工人、学生发动反贪官污吏的斗争。短短一年多时间,在顾衡的领导下,太和县城和四乡都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烈火。1933年6月,南京党组织遭受第七次破坏后,顾衡临危受命,接任南京特支书记。在白色恐怖的中心,他不避风险艰苦工作,使南京党的组织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34年8月,在斗争中,顾衡不幸被捕。然而,在法庭上,他理直气壮,侃侃而谈,把国民党的法庭变为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在狱中,敌人劝他自首,他这样回答:“我加入共产党,是一种信仰,这是不能动摇的!”1934年12月4日,寒冷的冬日,顾衡跨出牢门,大义凛然地走向雨花台刑场,慷慨就义。

顾衡与普通人一样,热爱生活,珍爱人生,渴望甜美爱情、幸福家庭、亲人的团聚。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心中始终装着伟大的革命理想,装着处于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他把对国家、民族和民众的大爱,置于身家之上,他用自己的全部热血灌溉着生长在严寒里的中国革命之花。

你到过雨花台吗?你仔细端详过那以青山为屏、被左右几行挺拔的青松护卫着的革命烈士群像吗?那巨大的英雄群像塑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戴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干部,咬紧牙、抿着嘴的小报童,身陷囹圄、充满希望的学生……而那里面都有顾衡的影子。

顾衡的生命是短暂的,却又是永恒的。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顾衡传》是其中之一。

本书是在1983年吴玉璋老师撰写的《顾衡传》基础之上编写而成。编撰工作得到了顾衡亲属顾世惠、汪晨熙、顾泳玉、钱梅若等的大力支持,他们接受了采访,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图片,汪晨熙、顾世惠还对本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特别是安徽省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的郭睿君老师、安徽省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张红馆长,他们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要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市档案局(馆)、安徽省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清华大学校史馆、南京师范附属中学、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等单位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由于本书的主人公顾衡在世时间短,活动范围广,经历丰富而过程复杂,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而存世资料匮乏,为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作传,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加之本书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限紧迫,因此在文稿内容、图片组织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我们水平有限,对顾衡的研究还缺乏深度,书中不免存在纰漏,恳切地期待着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