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事情只能持续这么久,在这之后就会变糟糕。”
例如,假设在你5岁时你的父亲离家出走。在此之前,你人生中的一切都很美好。你可以感受到父亲的爱,你在这份爱中获得了安全感。当他离开时,你觉得一切都毁了,你的整个人生发生了变化。这当然会感觉很痛苦。但是,当你追加这个原生痛苦时,可能会乘以10倍的系数,这是因为你会相信一系列不真实的想法或者错误的信念,例如:
“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能持续5年。”
“所有的人都会在5年后离开我。”
“在感情关系中,我没有资格让我的幸福持续5年以上。”
“如果我让自己去爱,我会受伤。最好的办法就是关闭心扉,避免与他人相爱。”
这些错误的信念在你的成年生活中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一直到今天还在创造你的生活,除非你觉醒了并决心粉碎它们,否则你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依据这样的信念生活,你所创建的一系列感情关系都是在佐证你的信念的正确性。这样一来,你便将原生痛苦提升了为终生苦难,你会被困在这种苦难之中,感到非常孤独。这让你获得大量的“痛苦”。仅仅通过追加一两个这样的事件,你可能会更早地实现你的人生目的,这要比你制造许多微弱的小伤害要容易得多。但是,如果没有人愿意参与你的游戏,如果你没有与他人建立感情关系,你就无法实现你的目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祖父母的去世是他们所遭受的很常见的伤痛,这种痛苦常常在成年后得到追加。这通常是他们首次经历死亡。因为祖父母和孩子们的感情纽带往往很牢固,这一经历会让孩子遭受到心理创伤,并且会让孩子体会到深深的迷失感。孩子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喜欢的人和可以证明他们自身价值的源泉突然消失了。他或她甚至会因祖父母的死亡而受到责备,或者他们会认为自己本应该采取行动来防止祖父母的死亡。
当父母向孩子隐瞒祖父母死亡的实情,不允许他们参与缅怀仪式时,他们是在不知不觉地让这种伤痛恶化。当他们试图隐瞒这一事实时,会告诉孩子“不要哭,爷爷现在在天堂呢”,或者给出(即使对于那些年幼的孩子来说)同样毫无意义的一些说法。我相信孩子们很少会相信这些说法。但是父母亲不允许孩子在这一最重要的时刻表现他(她)的悲伤,他们所暗示的信息是:有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应该感受情绪的波动或者表达你的情绪。而孩子就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我最好再也不去感受任何情绪。”这会让孩子一辈子都陷入感情断裂的状况,最糟糕的是,他们失去了爱的能力或者建立牢固的感情关系的能力,害怕“他人”会死去或者会消失。
针对第3个问题和/或第4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你与你的父亲或者母亲之间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常见的例子是,如果父亲酗酒,那么他的女儿往往会嫁给一个酒鬼,或者她的丈夫在婚后很快也会成为酒鬼。如果父亲虐待他的女儿,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的女儿会觉得虐待她的男人有吸引力。如果母亲表现得很柔弱,需要别人照顾,虽然她的 儿子会激烈地抨击她,但是这个儿子还是会娶一位依赖他、需要 他在情感上给予慰藉的人做妻子。这类案例在我的工作室里很常 见,因此,我知道这种情况很常见。
针对第5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这是因为当我们的感情关系变得亲密时(走进我的内心来看我),我们在感情关系开始时戴着的面具便开始滑落。对方身上一直隐藏得很好的一些丑陋的部分在这一刻开始显现出来。在此之前,你一直认为对方是一个既可爱又细心周到的人,6个月后你会突然发现,曾经一直伪装着的那些让人作呕的、残忍的个性开始显露痕迹。因此,你选择了逃走。这就是你的感情关系仅仅维持一小段时间的原因。事实上,这个过程让你有机会体验你内心的分离,因为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反映给你的是你自身的一些素质,而这些素质又是你一直否认和压抑的。我们将在后文中继续讨论这一话题,我们会观察这样的动态过程如何带领我们实现归一并让我们复归于真爱之中。然而,在觉醒之前,我们只是用它来体验分离的痛苦。
针对第6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有可能在你的意识深处,你认为你就应该被人虐待或者受到某种伤害。这与你在童年时被别人对待的方式有关,可能你经常感觉到没有安全感,或者你曾经受到的虐待让你感到你不配得到别人的爱和照顾,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你不配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积累大量的“痛苦”。
……
P16-18
复归于真爱意味着在任何状况下我们都能够有意识地生活、保持清醒状态、实现我们的目标、敞开心扉并且与存在的一切保持联系。有时候我们会跌倒。当我们跌倒时,要去爱这个退步的自己。我们仍会不断成长。
就像少年学习如何成为完全觉醒的成年人一样,我们也需要继续使用工具,并把它作为一种习惯,以帮助自己不断强大,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最终复归于真爱。我们尤其需要每天都使用全套的完全生活工具,以系统地提高能量振动的频率和我们爱的能力。这些工具包括:完全宽恕、完全接纳、完全觉醒、完全授权、完全转变和完全展现。
这些工具在新旧范式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有意识地实践,让我们不仅处于新范式之中,还可以在旧范式之中起作用。在我们大规模地觉醒、产生巨大突破、填平意识层面的鸿沟之前,我们必须使用这一桥梁。
完全宽恕工具会帮助我们抵消所有过去的悲伤,平和地面对目前的状况,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完全接纳工具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神圣之处。完全转变工具会帮助我们通过转变对外部事件的看法来转变外在事件的影响。完全展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创建我们想要的未来,决定我们想要展示什么、我们为什么想要、当它出现时我们如何处理以及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定义我们的人生目的、我们的各种目标和价值观。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你对心灵成长做出承诺。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一页,那么你一定已经做出了承诺,否则你早就将这本书放下不看了。
你有责任真实地面对你自己,知道你是谁,你有力量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你此时此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对这个世界非常重要。我希望你知道这一点。
完全授权的13步法
第1步:就像从远远高过你的头顶的一个有利位置,花一点时间从觉醒的人的角度来观察你自己,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心灵存在,在人体内经历心灵历程。最终,你觉醒了,意识到你来这里的原因和目的。
第2步:按照你的承诺,你经历过了足够多的分离,当你意识到从此以后你可以自由地生活、你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人时,你就完全觉醒过来了,觉察到了神圣的自我,并去感受这一切的快乐。
现在对下面这些问题回答“是”
第3步:当你回顾你的人生时,看看你如何创建了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为了心灵成长而开始你的人生之旅,当你在世界上行走时,你在履行着与他人的契约。你会因此而愿意给自己记功吗?
第4步:尽管你已经觉醒了,你是否仍愿意接受以下这种可能性,即人生还会继续为你安排各种具有挑战性的状况、还会测试你是否下决心保持觉醒状态、还会时不时地诱惑你回归受害者的位置?
第5步:即便你已经觉醒了,如果你暂时忘记自己是谁,而变得过分地批判、挑剔或者责备他人,而你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人类的不完美之处吗?这时,你愿意宽容对待你自己吗?你愿意宽恕你自己吗?
第6步:假定有时候你发现你对他人很生气,你会在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之后,下决心尽快去体会这个状况的完美之处并快速进入平和的接纳状态吗?
第7步:你现在愿意把完全宽恕作为一种默认的生活方式,不论遇到的问题看上去有多小,每天或多或少都保证去完成工作表,以便保持觉醒状态吗?
第8步:你现在能够明白吗?作为一个心灵觉醒的人,你有力量去展现你想要的生活,按照你的使命和目的让世界变得不同。而在你觉醒之前,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第9步:因此,你承诺培养你展现的能力吗?通过使用完全展现工具,为你自己和他人、为实现世界上真实的和真正的价值观做出贡献?
第10步:你愿意承担责任,成为少数人中的一员(或许人数很快就会增加),即便在最困难的状况下,在情况对其他当事人来说是一场灾难的时候,你能高度关注并创造最佳结果,以便造福所有相关的当事人吗?
第11步:如果你继续使用完全宽恕和完全展现技巧,你会改变整个人的意识。你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吗?
第12步:你可以感受到你与宇宙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的联系。你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许多人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你现在还愿意保持这个目标吗?
第13步:最后,你愿意不再迷恋觉醒、创造不同、创造世界和平、去展现任何事情的任何后果,而只是臣服于世界本来存在的样子。你相信宇宙会对需要发生的事情负责吗?
因此,就是这样了!
译者序
初见柯林·迪平的著作《若无相欠,怎会相遇》时,对我们的冲击很大。作为一个被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所熏陶出来的人,柯林·迪平的信仰与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存在落差,所以解读世界的角度也会不同。在书中出现的一些理念对我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如“心灵智慧”“万物归一”“能量振动”等。然而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被他的智言哲语所吸引,开始感受一场真爱盛宴。而经历过这场真爱盛宴的你我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位心灵大师在引导我们去爱、去探寻真爱之旅,最终使我们复归于真爱之中。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心灵闪光点,在书中找到了自己以及自己曾有的思想和感受,就像有一位智者在剖析我们自己的人生。无法否认,曾经有过“我的父母不爱我,或者没有以我需要的方式爱我”的抱怨;也曾经有过“如果我足够爱他,他会做出改变,会变成我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的假想;或者常常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感叹: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还要烦恼呢?又有谁会关心我呢?
我们一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自我。但真的是这样吗?你或许会问,如果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与我无关,那么我是谁呢?我们无法再信心满满地笃定自己是谁,因为从本书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思想可以夸大自身的痛苦感受,从而会扩大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难道世界不是一分为二的吗?不是分成受害者和施暴者、好人和坏人、圈子内的人和圈子外的人吗?难道自己一路走来不是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心灵饱受摧残的人吗?真的是这样吗?作者告诉我们,我们都不是受害者,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我们去爱、去接受事物本来的面目,尽己所能地看到每一种状态的完美之处。但是,他不仅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套蓝图,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就像是心灵的导师,我们只要顺从他的指引,就能找到内心的平和,从而进入正确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是一场豪华的真爱盛宴,你自己就可以经历这个真爱的过程,进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场真爱盛宴中,我们受益颇多,也令我们耳目一新。比如,我们那些想当然的信念真的有根据吗?当我们为人子女时,我们是否有权利想当然地要求我们的父母爱自己;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做他自己,不再说三道四吗?如果我们对某些信念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摆脱这些信念吗?真是这样吗?作者认为我们不该考虑如何摆脱,而应考虑如何才能够让自己开心地接纳这些信念,去爱那个怀揣这些信念的自己,从而让这个信念自行化解。此外,你知道我们也会有情绪垃圾吗?我们对过去的一切是如何处理的?藏在阁楼里吗?如此一来,这些垃圾会就此消失吗?在爱情关系中,我们是欢喜冤家吗?是为彼此制造分离痛苦还是做彼此的治愈天使呢?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穷尽书中智言哲语对我们心灵的启迪:无论是伤害别人的故事还是被别人伤害的故事,你需要做的就是看一看在这个故事中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你杜撰、解释或者假想的;我们幸福与否是由我们做出的选择所决定的,而不是由我们拥有多少金钱所决定的;对待我们所爱的人,去爱他们,而不是去控制他们;虽然讲故事的人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改变了构建故事的角度,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不同。
因此,在翻译完本书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知道了自己是谁,也开始尝试去爱事物本来的样子、爱事物本来的存在方式。我们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诠释世界,当我们的故事、经历在重新构建之后,我们的人生画面真的有所不同。感谢这次的翻译经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爱情、面对金钱,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解读的人生重大问题。 求同存异、去糟取精是我对这本书的态度,并以此为序。
李海燕
2015年8月于上海
《若无相欠怎会相遇》是广受好评的畅销著作《宽恕的能量》作者柯林·迪平的最新力作!一本帮助读者认清自我、建立和巩固良好人际关系、过上自己憧憬的人生的实用指南。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问题经常让我头疼?为什么我总是吸引相同的问题和同类型的人进入我们的生活?包括这些难题在内,本书为您一一解答了精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我们解读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帮助我们减少遭受到的痛苦,让读者明白每件事情的发生是我们人生精神旅程的必经之路,这些事情能帮助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得到进化和锻炼。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在找到人生方向的前提下,通过人际关系深入探索和发现爱和精神的意义。
当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我们的依赖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受困于失望和迷失的痛苦之中。因为在人类的世界里,爱的给予是有选择性的,并且总是有条件的。你所能做的是尽力看到人们内心的美好、体恤他们、对他们宽容,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当然这也不是真爱。难道真爱是一场骗局?
《若无相欠怎会相遇》作者柯林·迪平告诉你就像我们首先要知道黑暗才能体验到光明,我们同样必须接触过与真爱对立的彻骨的伤痛,我们才能知道真爱到底是什么,才能全身心地体验到真爱的含义。
真爱就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什么塑造了我们的真相;真爱是让我们在心灵层面上彼此联系的能量。上天是真爱,我们是真爱,真爱是一切存在。因此,我们不必去寻找真爱,真爱就在我们内心深处。复归于真爱就是要唤醒这样的事实! 我们就是真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