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梅州市山地、丘陵面积大,加之山地分割,平坦地形面积少,并分布于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之中,造成农田碎细分散,不便于耕作和管理,影响了机械化生产的应用。但是,丘陵、山地的坡度大多在25。左右,坡度在25。以下的面积有80.55万公顷,占山地面积的64.2%。由此可见,坡度在25。以下的可开垦为经济作物的土壤占多数,为本市土壤资源的一大优势。不过,分布于坡度不大的低山浅丘和串珠似的河谷小盆地的农田,易受山洪冲刷。同时,坡耕地土瘦、缺肥、怕旱,山坑田因山高水冷、日照短、渍水多、土壤通透性差,也会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沿河谷地和山间盆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区,较大的盆地有兴宁盆地、梅城盆地、汤坑盆地和蕉城一新铺盆地等。其中兴宁盆地最大,面积达320平方千米;汤坑、梅城、蕉城一新铺盆地的面积在100平方千米左右;较小的有平远的石正盆地、大柘盆地和五华水寨盆地等,这些盆地的面积也都在万亩以上。盆地土地平坦连片,交通方便,光、热、水组合条件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梅州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四)气候环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梅州市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又面向海洋,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降水较少;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降水充沛。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温高,雨量较多,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其气候主要特点表现为:
(1)年均温高热量丰富夏长高温冬春常有低温
地处低纬度,一年中太阳照射的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是广东省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累计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9~122千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各县气象站)为20.7℃~21.4℃,南北相差仅0.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3℃~28.5c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100=~13.1℃。4月至10月.月平均气温都在21℃以上。夏季一般长达半年左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水稻、花生等喜温作物的生长,水稻耕作制度为一年两季稻。
但由于东北部和北部的山脉并不高,不能完全阻挡冬季风的入侵,加上主要山脉多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寒冷的冬季风便容易顺山谷而入,再因河川中的山间盆地较为闭塞,进来的冷空气不易外流,导致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温和霜冻现象。因此,对各种农作物的越冬条件,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雨季长雨量较多
梅州市深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影响,降雨量充沛,雨季长。年降雨量为1400~1800ram,雨日在140天以上,降雨类型以锋面雨、台风雨和热对流性降雨为主。降雨的时间、空间分配不均。具体表现在:7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4~9月份。冬季是全市雨量最稀少的季节,多在10%以下。同时,各地降雨量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很大,山地多于盆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春季北部降雨比南部多,夏季却比南部少。年平均降雨量最多的是丰顺县,雨量为1816.Omm;其次是蕉岭县,雨量为1657.9mm;再次是平远县,雨量为1588.7mm;其余各县均在1400~1500ram之间。另外,本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一年四季干旱都有可能发生,而以春旱、秋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兴修水利,调节余缺,是促进梅州市农业生产稳产保收的重要措施。
(3)风速较小
由于西北有项山山脉,北中部有阴那山脉,东南部有凤凰山脉,丘陵围绕使中部地区具有盆地地形的特点。这样,夏秋台风不易入侵,或入侵后强度减弱,冬春季寒潮大风到此强度大减,所以近地面的年平均风速为全省最小,一般在0.9米/秒以下,很少出现大范围的风害。
(4)热带小气候较明显
由于梅也区的地理纬度较低,加上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热带小气候环境,这在广东也是特有的。如丰顺县埔寨就具有这类小气候,它适宜紫胶等热带作物生长。P7-8
梅州市在广东省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粤、闽、赣三省交会的山区地带。客家先民,原是中原一带的汉人。从西晋年问起,黄河流域及长江北岸的汉族人民,因避战乱、外患和灾荒不断南迁,经闽西、赣南来到粤东北一带,前后达1000多年,成为客家先民。客家先民面对当时的水源之争、土地之争、民族矛盾、匪患不断等社会问题以及复杂、特殊的山地丘陵与野兽侵扰的自然环境,善于处理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关系;同时,对山水有独特的情结,处理好人地关系,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之时,岭南平原已无他们的安身之地,于是他们披荆斩棘,扎根于山。“逢山必有客,有客必有山”,他们生于山,长于山而后葬于山,客家人对山有着难于言说的情感。在客家人眼里,山就是他们的生活,一部淳美的生活画卷,一种独特的山水理念。客家人把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转变为改造自然的决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家园,也在尽情享受着这一山一水带给他们的快乐。
远古之民逐水草而居,水是生命线。水不仅承载了客家先民那段筚路蓝缕、跋山涉水的迁徙历史,也见证了客家民系的诞生、发展,凝聚了客家人的灵性与智慧,更是客家山区中至为靓丽的点缀。
“常常想起那山下,圆圆的土楼围龙的家……长长相依月光下,甜甜的娘酒清香的茶,客天下迎天下客,多情的山歌醉天涯,那是一幅山水画,是我心中最美的图画,那是一首田园诗,是我亲亲梦里客家……”歌曲《梦里客家》唱出了梅州浓浓的客家山水文化。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客都”,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作为“世界客部”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秉承“立足梅州、植根侨乡、服务山区、弘扬客家文化”的宗旨,长期致力于梅州自然社会经济、客家文化研究。为了进一步弘扬梅州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书系·客家文化丛书》编委会委托嘉应学院组织相关学院、研究所等单位出版10部梅州客家文化丛书。《客家山水》就是其中之一。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承担了《客家山水》的编写任务,成立了《客家山水》编委会,其中,罗迎新教授、邱国锋教授担任主编,李冰副教授、雷汝林博士、林培松副教授为编委。
《客家山水》在调查研究、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了梅州市(各县、市、区)旅游局、梅州日报社、客家天下旅游产业园等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借鉴了不少同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亦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亦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
《客家山水》的撰写工作前后历时两年,依次开展了室内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调查、文字撰写、统稿定稿四个阶段工作。罗迎新、李冰、雷汝林、林培松负责实地考察调查;同时,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001班的李达谋,1201班的魏少彬、吴舒曼、李宇、刘智斐、陈晓旋等6位同学也参加了实地考察调查及资料整理工作。《客家山水》包括梅州独特的山水环境、梅州山与山文化、梅州水与水文化、梅州山水与客家山水文化四部分。其中,罗迎新、邱国锋全面负责统稿、定稿等主体工作。罗迎新撰写了梅州独特的山水环境,李冰撰写了梅州山与山文化,雷汝林撰写了梅州水与水文化,林培松撰写了梅州山水与客家山水文化,同时也负责了图片摄影及编辑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和不足,恳请诸位专家、同行多提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编著者
2015年4月于嘉应学院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9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邱国锋曾令存
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
这本由罗迎新、邱国锋创作的《客家山水》在介绍梅州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分析梅州客家的山与水,由此见证客家民系的诞生、发展,凝聚客家人的灵性与智慧,见证客家人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晓畅,能让读者在感受客家山水之美的同时,体会一个民系的迁徙史,还能让读者了解客家民系的文化创造力量及其对文化传统的敬畏和保护。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由此《客家文化丛书》诞生了。
这本由罗迎新、邱国锋创作的《客家山水》是其中一册,在介绍梅州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分析梅州客家的山与水,由此见证客家民系的诞生、发展,凝聚客家人的灵性与智慧,见证客家人对山的情感,对水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