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亭》和《贵族之家》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作者通过这两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当时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是《罗亭》的主人公罗亭,一个是《贵族之家》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人们把这两位主人公称作“多余的人”,屠格涅夫自己也称他们为多余的人。
《罗亭贵族之家》收录的就是这两部作品。
| 书名 | 罗亭贵族之家(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屠格涅夫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亭》和《贵族之家》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作者通过这两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当时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一个是《罗亭》的主人公罗亭,一个是《贵族之家》的主人公拉夫列茨基。人们把这两位主人公称作“多余的人”,屠格涅夫自己也称他们为多余的人。 《罗亭贵族之家》收录的就是这两部作品。 内容推荐 《罗亭贵族之家》包含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的两部长篇名作:《罗亭》和《贵族之家》。其中,《罗亭》描写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初步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罗亭,胸怀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的思想,一次次开始前无古人的事业,但转眼便碰得头破血流。面对贵族少女娜塔莉娅纯洁、热烈、义无反顾的爱情,他反而犹豫、彷徨、恐惧,充分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的软弱。然而,罗亭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牺牲在巴黎的街垒之上,这一悲壮的结局又给沙皇残暴统治下的俄国带来一线希望之光。《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衰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然而他于迷惘之时不断喊出的“怎么办?”却震动了整个俄国。 目录 罗亭 贵族之家 试读章节 “您做得很对。”他说,依然没有从马车上下来。“因为她本人也不太相信自己的话。不过,见到您很高兴。” “为什么?” “问得太妙了,哪一次见到您我不高兴了?今天您像早晨一样清丽优雅、妩媚动人。”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又笑了。 “您笑什么?” “怎么能不笑呢?您说这番恭维话的时候最好看看您那副懒洋洋、冷冰冰的模样!我觉得奇怪的倒是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怎么没打呵欠。” “冷冰冰的模样……您总是需要火,而火是毫无用处的。它燃烧,冒烟,过后就熄灭了。” “火给人温暖…一”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接着说。 “是啊……还会灼伤人。” 。 “灼伤就灼伤吧!那也没什么。总比……” “我倒要看看,哪一天您被火烧成重伤后还会不会说这样的大话。”米哈依洛·米啥雷奇气恼地打断她,举起缰绳往马背上抽了一下。“再见!” “米哈依洛·米哈雷奇,请您停一下。”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大声喊道,“您什么时候上我们家?” “明天。向您弟弟问好!” 双轮马车驶走了。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目送着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渐渐远去。 “真像只大口袋!”她想。确实,你看他佝偻着腰,浑身沾满尘土的样子,以及从扣在后脑勺的帽子底下戳出来的几束蓬乱的黄头发,真的酷似一只大面粉袋。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沿着回家的路慢慢向前走去。一路上她低垂着眼睛。不远处传来的一阵马蹄声使她停住脚步,抬起了头……她弟弟骑着马正向她走来;他旁边还有一位步行的年轻人,那人个子不高,穿一件又轻又薄的常礼服,纽扣敞着,系一条轻飘飘的领带,头上戴一顶轻质的灰色凉帽,手里拿着一根手杖。他早已向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堆起了笑容,虽然他明明看到她在想心事,什么也发现不了。待到她停住脚步,他立即迎上前去,兴冲冲地,甚至是温情脉脉地说道: “您好,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您好!” “啊!康斯坦丁·季奥米德奇!您好!”她回答说。“您是从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那儿来的吗?” “一点不错,夫人,一点不错。”年轻人笑眯眯地附和道,“是从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那儿来。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派我来找您,夫人。我宁愿步行……早晨的景色多美呀,再说路也不远,才七八里地。我到您府上——您不在,夫人。您弟弟告诉我,您到谢苗诺夫村去了。他正打算到地里去看看,我就跟着他来接您了。是的,夫人,这太令人高兴了!” 年轻人的俄语说得十分地道,合乎规范,不过总带点外国口音,尽管难以确定究竟是哪一国的口音。他的脸型具有东方人的特征。长长的鹰钩鼻,一双大大的呆滞的金鱼眼,两片红红的厚嘴唇,平塌的前额,乌黑的头发——这一切都表明他是东方人;可这位年轻人姓潘达列夫斯基,自称敖德萨是他的故乡,尽管他是在白俄罗斯由一位好心而有钱的寡妇抚养长大的;另一位寡妇则替他在政府部门找了份差使。中年的太太们一般都很乐意做康斯坦丁·季奥米德奇的庇护人——他善于投其所好,博取她们的欢心。现在他就住在富裕的女地主达丽娅·米哈依洛芙娜·拉松斯卡娅家,其身份是养子或食客。他表面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骨子里却荒淫好色;他有一副悦耳的好嗓子,钢琴也弹得不错,他还有个习惯:跟别人说话的时候眼睛死死盯着对方。他的衣着十分整洁,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久,宽阔的下颌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纹丝不乱。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听他说完了才转身对弟弟说: “怎么今天我老是碰到熟人,刚才我还跟列日涅夫说过话呢。” “啊,跟他!他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吧?” “是的,你想象一下,他坐一辆双轮竞赛马车,穿着麻袋一样的衣服,满身尘土……真是个怪人!” “也许是这样,不过他是个大好人。” P5-6 序言 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屠格涅夫(1818—1883)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他为俄国人民和全人类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学遗产。如果说他的具有反农奴制倾向的特写集《猎人笔记》使他在俄国文坛上声名鹊起的话,那么为作家赢得世界声誉的则主要是他的长篇小说。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其中前四部尤为出色,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并及时捕捉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这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大特色。他创作的全盛时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革命阶段向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转折的时期。这一阶段阶级力量的变化,社会情绪的涨落,思想观念的更替,知识分子的心态……总之,俄国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会现象都不曾逃脱他敏锐的目光。然而,屠格涅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国知识阶层的历史命运上。正如他在回顾和总结自己长达数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说的那样:“我集中精力和智慧,努力认真地忠实地把莎士比亚所说的‘the body and pressure of time’(形象本身和时代的印记)以及我的主要观察对象——迅速改变着的俄国知识阶层的面貌——描绘出来并表现为适当的典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俄国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艺术编年史,不仔细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无法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俄国解放运动的历史。 当屠格涅夫于1855年夏天着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的时候,克里米亚上空硝烟弥漫,炮火纷飞,俄土战争正处于高潮。虽然战争的胜负未见分晓,但俄国的颓势已经显而易见。而后来惨败的结局更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也迫使人们思考俄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找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的道路。 围绕俄国的前途问题,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张全盘欧化的西欧派和强调保存国粹的斯拉夫派之间有过一场大论战,而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俄国何去何从的论争主要在贵族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之间进行。自由派表面上赞成废除农奴制,但希望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实质上依然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消灭农奴制。 从“不可救药的西欧派”转入自由派阵营的屠格涅夫试图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对贵族知识分子前一时期的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如何发挥作用。这便是作家仅用五十多天时间创作《罗亭》的动因。 小说原名《天才人物》,侧重写罗亭的弱点,作者后来听从友人的劝告,进行了重大修改,增加了波科尔斯基小组的活动情况和罗亭活动的社会背景,指出了主人公失败的社会原因以及在当时所起的进步作用。1860年又在小说的尾声中增添了罗亭牺牲在巴黎街垒战中的场面。这样处理,不仅使人物的命运有了最终交代,而且全面反映了三四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和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罗亭出身破落贵族,受过良好教育,通晓黑格尔,爱好歌德、霍夫曼的作品,大学时代参加过先进小组的活动。他一出场就以敏捷的才思、出众的口才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把能言善辩的比加索夫批驳得哑口无言,赢得了满堂喝彩。他那充满灵感和激情的即兴谈话表达了他所憧憬的人生理想和意义:“我们的生命固然短暂而渺小,但是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人创造的,意识到自己能够成为神祗手中的工具,就会使人忘却其他的欢乐……”信仰科学和真理,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为理想而奋斗是以波科尔斯基和罗亭为代表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他们与安于现状、不思变革的平庸之辈不同的地方。 罗亭强调自尊,反对自私。他对为他提供食宿的女主人拉松斯卡娅没有曲意奉承,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在对娜塔里娅的感情上,他先是用椴树萌发新芽时枯叶才会脱落作暗示,继而要求与她约会,并让这位少女首先吐露自己的心曲,这一过程体现了他自尊自重的性格。即使向沃伦采夫通报自己已经获得了娜塔里娅爱情的这一举动,其动机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和对他人的尊重。这时候,他是真诚的,也是勇敢的,没有畏缩不前或优柔寡断。但他毕竟是理想主义者,缺乏实践的能力。他没有想到爱情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也没有想过如何去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和阻碍。当事情停留在口头上的时候,他应付自如,得心应手;而一旦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他就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了。尽管娜塔里娅决心不顾一切地跟随他,可是他只能退缩,甘心“屈服”。除了指责他的软弱,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不忍心破坏少女优裕平静的生活,跟着他去受苦受难。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他的退缩也不失为爱的一种表现。 对于屠格涅夫来说,爱情不仅是感情的纠葛,更重要的是检验人物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的一种手段,是衡量人物社会价值的一把尺子。因此,罗亭在爱情上的怯懦表现了他性格中的根本弱点: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而这恰恰是三四十年代那些脱离人民、不了解俄国现实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通病和致命弱点,罗亭只不过是其中的典型罢了。 娜塔里娅的爱情未能获得罗亭的真正理解,这一方面衬托了罗亭的弱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娜塔里娅对罗亭的真诚感情是有深刻的道德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我明白,凡是追求崇高目标的人,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请您相信,妇女不但能理解自我牺牲的价值,她自己也能够做出自我牺牲。”她在罗亭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光辉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并且决心以罗亭为榜样,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在黑暗的年代里,罗亭用热烈、勇敢的言辞在青年的心灵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使之萌生出高尚的思想和感情,激励他们去行动、去斗争。这是罗亭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 屠格涅夫酷爱音乐,对音乐有高度的修养。他匠心独具地把音乐运用到作品中,使他的小说别有一番情趣。他通过音乐将视觉印象与听觉印象结合起来,突出环境,增强气氛,渲染人物的内在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富有立体感。屠格涅夫笔下的人物多数是贵族知识分子,音乐是表现他们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的一种特殊手段。罗亭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娜塔里娅和丽莎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拉夫列茨基凭着敏锐的音乐感受力能以乐知人。当罗亭在拉松斯卡娅的沙龙里把比加索夫驳得哑口无言的时候,客厅里响起了舒伯特的《森林之王》。罗亭一边欣赏这优美的乐曲,一边注视着亭亭玉立的娜塔里娅。令人陶醉的音乐使这两颗陌生的心灵一下子接近起来,取得了和谐和理解。作家本人喜欢严肃、高雅、深沉的古典音乐,不欣赏华丽、喧闹、轻浮的舞曲。严肃对待人生的丽莎和拉夫列茨基也喜欢严肃的古典音乐,而自私虚伪的潘申和轻佻放荡的瓦尔瓦拉则迷恋轻快的舞曲和华丽的抒情曲。当瓦尔瓦拉从国外回来拜访丽莎的母亲的时候,她低声下气,乞求饶恕,并应邀弹起了一首练习曲。可是一听到别人提起这里有一位年轻漂亮、前途无量的潘申,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立即换成了华尔兹舞曲,强烈而急促的颤音骤然而起……过了一会儿,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又急转直下,换了个悲哀的主题。随着音乐的转换,瓦尔瓦拉从伪装、流露真情、再度披上伪装的心理过程充分揭示了她放荡狡猾的本性。外表阴郁、内心炽热的莱姆为祝贺拉夫列茨基和丽莎幸福而弹奏钢琴的场面更是感人肺腑:“那旋律整个儿都在熠熠生辉,整个儿洋溢着灵感、幸福和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它正在升腾,又正在消散;它牵动着人间珍贵、隐秘、神圣的一切;它以不朽的胸怀呼吸着,飘向天空,在那里消失。……这乐音深深地沁入了他刚为爱情的幸福所震颤的心灵;它本身就燃烧着爱情……”上面两个例子表明,屠格涅夫利用音乐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徐振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