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才无德难办事
春去齐国,乐正子春说:“为什么不拿真的送给人家呢?”鲁国国
君说:“我爱它。”乐正子春回答说:“我更爱惜我的信誉。”
韩非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誉是个人的品牌,是个人的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失去了还可以重新获得,无形资本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找回了。所以,再困难,也不能透支无形资本。
为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然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一个“诚”字。古代做生意讲究“童叟无欺”,现代做生意讲究“诚信为本”;古代交朋友讲究“肝胆相照”,现代交朋友讲究“一诺千金”。所以,老子一直告诫我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让我们在做人方面一定要谨守诚信美德。因为诚信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的朋友,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赖,使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抗战时期,某县内有一个姓胡的石匠,为人忠厚。一次,他应人要求去修石磨,那人叮嘱了他几句就离开了。胡石匠在打开磨底时,发现石磨内藏了数十个金元宝。一般人见此,就算不拿着财物逃之夭夭,至少也会犹豫一下。而胡石匠却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将石磨密封,而后将此事告知主人,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这个县内有一伙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抗日力量念这帮土匪几次伏击日伪军有功,根据政策对其开展了争取团结的工作。匪首对此感激涕零,但又考虑到自己曾有劣迹,一时踌躇无语。几经争取,匪首才以实言相告,惧怕投诚之后遭到清算,想找一可信之人作证,以担保其日后的安全。
抗日力量列举了这个县内数个绅士名流,匪首都摇头否定,最后,匪首自报人名一个:胡石匠!
匪首并未见过胡石匠,他之所以相信胡石匠的担保,完全是因为对方的信誉。可见,坦诚之人更容易让人信服。
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相连使用,在古代都是同一个意思,诚实守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就是做人最基本的品德,“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诚实不欺”一直被公认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而且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办到,所以名声很好。
季布曾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大败刘邦,弄得刘邦很是狼狈。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每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刘邦都十分生气。愤怒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
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了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仁侠”闻名,朱家的家主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所以很乐意庇护他。不仅如此,朱家家主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自小就与刘邦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P4-5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法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子英年早逝,但他所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人留下了先秦法家理论集大成之作品《韩非子》。
《韩非子》共55篇,分20卷,约10万言。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缜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全面论述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他把守旧的人讽刺为“守株待兔”之人,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强调,既然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要力求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赏罚分明,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赏罚有度,“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本书上篇撷取了《韩非子》原著中的理论精华,从现代生活的角度诠释了韩非子的智慧。书中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说理透彻。每一篇文章,除有理论阐释外,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进行解说。
老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高峰。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里所说的“曲仁里”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关于他的出生与形象,有很多传说。有的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也有人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是非真假,莫衷一是。他的生卒年无从查考,寿命也是未解之谜,160岁、200岁等说法都言之凿凿,却无从考证。我们目前只知道这位智者是道教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太上老君”。
骑青牛、御紫气、列仙班,是后人对老子的主要刻画,其中包含的后人对老子的尊崇和敬仰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老子也做过官,他曾经是周朝的“守藏史”——管理周朝的王室藏书。但在看到周朝王室的破败萧条之后,他决定弃职西去。在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老子被颇具慧眼的关令尹喜留住,并在其要求下,“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道德经》的来历。
此后,这位先贤再也没了消息,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老子是一位不喜言论的思想家,然而他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短短81章的《道德经》蕴含了老子智慧的精华。老子的《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本书下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生等方面对老子之道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从表面上看,道家与法家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两个极端。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将老子、韩非合并列传,并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说明韩非的基本思想源于老子。
韩非子和老子的渊源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韩非子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喻老》,一本是《解老》。这两本册子虽然只是对《道德经》一书部分文本所作的注释和说明,但丝毫掩饰不住韩非子直接接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韩非子《解老》将老子之道转化为“理”,“理”是“万理之理”,即对具体事物之纹理特征的抽象统会,可以用来沟通万物。与老子相同的是,韩非子注重“理”的变动性,强调因物之性、因时而变,这是其思想最具活力之处。
本书特将《道德经》与《韩非子》一起解述,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充分展现给读者。
欧阳彦之编著的《韩非子的法道德经的道》将《道德经》与《韩非子》一起解述。上篇撷取《韩非子》原著中的理论精华,把《韩非子》从一本“古典的政治斗争的葵花宝典”转化为一本现代版的实用管理工具书,从现代生活的角度诠释了韩非子的智慧。下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生等方面对老子之道进行透辟的分析,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轻松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书中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说理透彻。
欧阳彦之编著的《韩非子的法道德经的道》上篇撷取了《韩非子》原著中的理论精华,从现代生活的角度诠释了韩非子的智慧。书中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说理透彻。每一篇文章,除有理论阐释外,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进行解说。
本书下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生等方面对老子之道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让读者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感悟老子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