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庭和谐的优良传统。儒家把“修身、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刻地道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生命摇篮,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每个人总是带着家庭的“烙印”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的。所以,只有家庭稳定,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的事,家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稳,房子才能经历风雨,才能遮风挡雨。
“家和万事兴”是我国的一句古话,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谢寒梅编著的《家和万事兴》带你深入了解中国的家庭关系。
谢寒梅编著的《家和万事兴》深入而细致地剖析家庭和睦的要素,以及家庭和睦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家族兴旺,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一些治家之法,夫妻之道,子女教育等,语言亲切,故事生动,行文细腻。希望每一个读者从本书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格,来积极影响和教育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以个人的积极能量去感染身边的人,促进小家的和谐,为社会的大和谐做出一份贡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但是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一个人,不论他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试想一下,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多年,如果等到老了却享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会多么寒心!人类一直标榜自己是万物之灵,倘若面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行孝敬,又有什么资格居高临下地谈论自然界中的动物呢?
《庄子》中曾记载:“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孟子也讲:“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远在2000多年以前的周朝,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中住着一个叫剡子的少年。
剡子个儿虽然不高,却很机智勇敢,又特别孝敬父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剡子常常对村里人说:“父亲、母亲生养了我,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剡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时光的荏苒,剡子一天天长大了,他越发变得懂事,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分忧。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帮助父母担水、做饭、打扫院落。侍候父母起了床,一家人吃完早饭,他背着绳索,拎着斧头上山去砍柴。进了大山,他凭借着矫健、灵巧的身子,爬上大树,抡起斧头使劲地砍起树的枝杈。斧砍枯枝的响声在大山里回荡。
有一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父母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煞了小小年纪的剡子。
为了给父母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
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疾的药方。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
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 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竟然举手投足都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P2-3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家庭和谐的优良传统。儒家把“修身、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深刻地道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生命摇篮,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课堂”,每个人总是带着家庭的“烙印”走进社会、走向生活的。所以,只有家庭稳定,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的事,家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稳,房子才能经历风雨,才能遮风挡雨。
“家和万事兴”是我国的一句古话,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一个和睦的家庭,可以给下一代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从而使其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之后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一个和睦的家庭,可以给一个人生活的目标和驱动力,也可以在其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给予宽容和理解,不少“问题少年”就因为家庭的原因引起个人思想偏激、产生对国家和社会不利的想法和举动,和睦的家庭就可以尽可能地规避这一点,促进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发挥正能量。
家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起来,那么社会的每一个器官也会更健康,每一个家庭都和谐了,那么意味着社会也是和谐稳定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治国容易,治家很难;治一人容易,治多人共聚之家,诚属不易,究竟怎么做才能“家和”呢?
首先,想要家庭和睦,就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牙齿和嘴唇,“唇亡齿寒”的道理自然不必多说,但是,也会有牙齿不小心磕破了嘴唇的时候。虽然是一家人,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在所难免。如果说“爱”是构建一个家庭所需的顶梁柱,那么宽容和理解就是坚实的地基,就像是一座房子没有牢靠的地基作为支撑,再优秀的顶梁柱也发挥不出它的功用一样。
其次,夫妻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中国自古就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佳话,尊重是夫妻相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你的婚姻更加稳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尊重。只有懂得尊重对方,你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不仅要尊重对方,更要紧的是要爱屋及乌,尊重对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对方的亲朋好友。
再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到“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无一不在证明着国家的富强、家庭的富裕,勤俭节约起着决定作用,学会理财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它是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的基本保障,如何支配和规划好生活中的每一笔开销,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学习的一门必修课。
要做到家和,还必须要以教育为本。家庭每个人都要尽量受教育,受教育才能改变气质,才能去除自私,才能与人和合,团结一家。过去一些贫苦人家,尽管卖田地、卖家产,也要培育子弟受教育,这都是兴家之道。每个人都能受高等教育,让家庭成为书香之家,这不仅是家庭的进步,也是国家之成长。
家和的一个最重要法宝就是孝,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然很直白,但是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一个人,不论他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将来的地位有多大的变化,只要他的父母还健在,那么他就有尽孝道的义务,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虽然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和国家层面需要作出努力,但是家庭是由一个个成员组成,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个体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为“家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书深入而细致地剖析家庭和睦的要素,以及家庭和睦对于个人发展,对于家族兴旺,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一些治家之法、夫妻之道、子女教育等,语言亲切,故事生动,行文细腻。希望每一个读者从本书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格,来积极影响和教育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以个人的积极能量去感染身边的人,促进小家的和谐,为社会的大和谐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