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青少版)》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的一部作品。它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并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得很中肯:托尔斯泰“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 ”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托尔斯泰创作的《复活(青少版)》讲述了: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后又抛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卡秋莎被诬为谋财害命的凶手时,聂赫留朵夫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的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虽然一小块儿土地上聚集几十万人会使居住地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他们把石头砸进土里,占据了花草树木的位置;虽然他们除尽刚发芽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弥漫;虽然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但是在这座城市,春天依然是春天。
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下,青草又四处生长,树木发出新芽,鸟雀昆虫也活跃起来,然而人类的世界却显得格格不入。
昨天,省监狱办公室官员收到一份公文,公文要求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以前把一男两女这三名犯人押解到法庭受审,其中一名女的是主犯,须单独押送。于是,今晨八时,监狱看守长带着面容憔悴、鬈发花白的女看守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
“您是要领玛斯洛娃吧?”值班的看守问道,立即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以忍受的恶臭扑鼻而来,看守冲里吆喝:
“玛斯洛娃,受审去!”说完马上厌恶地关上牢门,在门外候着。
大约过了两分钟,一个身穿灰色囚袍的年轻女人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来。她个子不高,胸部丰满,内穿白衣白裙,脚上是亚麻布袜和囚犯统一穿的棉鞋,头上扎一块白头巾,有意露出几绺乌黑的鬈发。因为长期坐牢,整张脸和露出的手、脖子都呈现出苍白的颜色,这也显得她的眼睛乌黑发亮,其中一只眼睛有点斜视,但很灵活。她站在看守长旁边,直视着她的眼睛,随时待命。要关牢门时,里面一个白发老太婆探出头想对玛斯洛娃说些什么,但是看守用牢门把她的脑袋推了进去,牢里响起女人的大笑声。玛斯洛娃也微笑一下,转向门上装着的铁栅栏小窗,老太婆紧贴窗口说:
“别跟他们多说话,认定一条就行!”
“结果总不会比现在更差吧。”玛斯洛娃晃了下脑袋说。
“结局只能有一个,不会是两个的。”看守长煞有介事地摆出长官的架势说,显然觉得自己说得很俏皮。“跟我来,走!”
玛斯洛娃跟在看守长后面,快步走着。她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通气窗里都有眼睛盯着她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里面有两个持枪的押解兵正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充满烟味的公文交给其中一个押解兵,说:
“把她带走!”
押解兵将公文收好,笑着朝他的同伴挤挤眼,两人押着女犯走了出去。来到城中石头铺成的大街上,行人们都停下来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些大人摇头表示不屑,孩子们却有些紧张,好在两个押送的士兵让他们有了一点安全感。一个刚卖完焦炭的乡下人走到女犯面前,画了个十字,送给了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着低下了头,嘴里说了些什么。
行人们的关注让玛斯洛娃感觉快乐,这里清新的空气也使她感到愉悦,不过笨重的囚鞋使她感觉双脚疼痛。于是她尽量轻些走路,路过一家面粉店,她差点踩到路边的一只鸽子,鸽子飞起来带过一阵微风,让她舒展了眉头,不过想到自己的处境,她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女犯玛斯洛娃身世穷苦。她是一个未婚女农奴的私生女。这个女农奴跟着喂养牲口的母亲一起在两个地主老姑娘的庄园里干活。这个未婚的女人每年生一个孩子,并且按照乡下习俗给婴孩施行洗礼,因为担心影响干活就不给婴孩儿喂奶,孩子不久就饿死了。这第六个孩子,是她跟一个过路的茨冈人生的,是个女婴,没有意外的话,这个婴孩儿也会和前五个孩子的命运一样。幸运的是当时两个老姑娘中的一个凑巧来到牲口棚,看到了躺在牲口棚里的产妇和婴儿,也许是因为婴儿太粉嫩可爱了,招了老姑娘的怜爱,就自愿做她的教母,并且经常给她们母女送牛奶和钱,女孩儿就这样活下来了。
在女孩儿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得病去世了,两个老姑娘就把她带到身边照看。小女孩越发活泼可爱,让两个老姑娘很欣慰。老姑娘中的妹妹索菲雅·伊凡诺夫娜,也就是在牲口棚里发现玛斯洛娃的那个,心地善良,把玛斯洛娃当作养女,还教她念书,而姐姐玛丽雅·伊凡诺夫娜却把她当侍女培养。她在家里缝补衣服、收拾房间、擦拭圣像、煮茶烧菜、煮咖啡、偶尔洗一些衣服,有时还坐下来给两个老姑娘读书解闷。她们给她起的名字也很普通,叫“卡秋莎”。因为习惯了地主家的舒坦生活,卡秋莎不愿意嫁给做苦力的人,拒绝了所有求婚的人。P1-3
《复活》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少女时代的她纯洁善良,天真活泼,与养母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美好无瑕的初恋,但这一切都在三年之后被毁掉了。
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进入沙皇军队前,是个纯洁崇高的青年,当时他在大学读书,年龄不到二十岁,思想单纯、诚实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献身。他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残忍和罪恶后,立即把他从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送给农民。他第一次来到姑妈家暂住,跟玛丝洛娃的关系属于青年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慕”,他的情感是真挚的。
进入军队后,聂赫留朵夫开始腐化堕落,一味追求享乐,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天天喝酒、打牌、玩女人。他不因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相反为摆脱了道德的约束而高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再次来到姑妈家,见到了曾经爱恋的纯洁少女玛斯洛娃。他想尽办法诱奸了玛斯洛娃,随后毫无责任感地离开了她,抛弃了她。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见到了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的妓女玛斯洛娃。原来,当年玛斯洛娃在聂赫留朵夫走后不久发现自己怀了孕,不得已离开养母家,在外给人当女仆,又常常遭受好色的男主人骚扰,最后迫于生计不得不沦为妓女,现在又被诬受审。玛斯洛娃的悲惨遭遇深深触动了聂赫留朵夫的灵魂,他感到是自己毁了玛斯洛娃,意识到自己有罪,决心以行动来赎罪。他开始为玛斯洛娃的冤案四处奔走,并打算娶玛斯洛娃为妻。在奔走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接触了各种各样欺压人民的贵族官僚,了解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他认识到沙皇制度的腐朽,站在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自己所属的阶级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他在自己的土地上实行土地改制,为穷人说话,为无故入狱的人奔走,在此过程中,他腐朽堕落的灵魂“复活”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玛斯洛娃尽管一开始恨恶、怪罪聂赫留朵夫,但仍不失善良的本性。她被聂赫留朵夫的实际行动所感动,原谅了他,也重新爱上了他,但出于对聂赫留朵夫身份和名誉的保护,她拒绝了对方的求婚,在去往西伯利亚流放的途中受政治犯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高尚的品质也开始苏醒,内在生命不再一样,她也“复活”了。后来,玛斯洛娃嫁给了真心爱慕她的政治犯西蒙松。
《复活》揭露了十九世纪俄国腐朽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