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陀佛茶养生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冯淑仙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茶的发展和使用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茶文化的内涵也渗透着浓浓的禅偈佛韵。冯淑仙编著的这本《普陀佛茶养生》全方位地介绍了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和茶的深厚渊源,向我们展现了这座佛教仙山出产的茶的神韵。

本书系统阐述了佛茶的养生知识,既从我国古老的中医理论中探究茶的养生之道,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究茶的功效,指导读者全面了解茶的神奇功效。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内容推荐

《普陀佛茶养生》把普陀佛茶文化的兴起演变放置到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和中华医学对茶认识的演变中来探究,分为“佛茶之韵”和“佛茶养生”两个维度来分别阐述。从“佛茶之韵”这个维度,着重介绍了普陀佛茶的传说、产地、名由和简史,还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把佛茶品质鉴别与茶道等做了全面系统、充分深入的阐述。因为普陀佛茶功久弥远,相沿成习,有自成一体的敬茶礼俗,与舟山人供佛、敬客、施茶、祭祀、婚礼等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普陀佛茶的茶道、茶俗特别着重了笔墨。对于“佛茶养生”章节,冯淑仙翻阅了大量古代文献和当今最新的有关茶养生的研究成果,从中医与茶,名士、名僧与茶,到现代医学与茶,在梳理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提升,系统地整理了佛茶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

目录

上篇 普陀佛茶之韵

一 普陀佛的传说

二 普陀佛的产地

三 普陀佛的名由

四 普陀佛的简史

五 普陀佛的裁制

六 普陀佛的品质

七 普陀佛的贮存

八 普陀佛的备器

九 普陀佛的择水

十 普陀佛的冲泡法

十一 普陀佛的品之境

十二 普陀佛的茶道

十三 普陀佛的茶俗

十四 普陀佛的创新发展

下篇 普陀佛茶养生

十五 中医与茶之源

十六 中医理论说茶

十七 中医论茶的功效

十八 历代名士说茶

十九 历代名僧说茶

二十 浅说茶禅养生

二十一 现代医学论茶的功效

二十二 择茶饮茶之宜忌

试读章节

仙人井,仙茶……普陀佛茶。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南海普陀山几宝岭南侧的草棚里,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年轻樵夫,来来往往的过路香客经常在他的草棚前歇歇脚,讨口水解解渴。随着普陀山香火越来越旺,过往的香客也越来越多,但樵夫每天要上山砍柴过生活,善良的樵夫怕自己不在家时误了香客喝水,便在草棚旁挖了一口小水潭,在潭边的石块上放了一个小木勺,让香客自舀自饮解渴。

有一年,天大旱,两个多月没下雨,小水潭亦无水了,水潭盛的是黄泥羹,根本无水可取来供香客解渴。看着一个个前来讨水喝的香客失望地摇头离去,樵夫心里好生焦急,于是他天天朝天跪拜,祈求老天赐雨。一天中午,樵夫砍柴回来,看见几个香客因没讨到水喝,只好怏怏离去。他急忙跑到棚外,不顾烈日当空,跪地对天祈祷:“龙王爷,行行好吧!快下雨呀!龙王爷……”龙王爷或许被樵夫的虔诚所感动,突然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接着下起瓢泼大雨,小水潭一下子装满了水,樵夫高兴地朝天拜谢。但小水潭里的水混浊得不能直接喝,于是樵夫拿了一只水桶,将潭里的泥水一勺一勺舀进水桶,静置一晚上,等水沉淀清了,第二天好给香客解渴。

第二天,骄阳似火,非常炎热,樵夫肩背扁担和绳索,准备上山砍柴。这时,几宝岭下走来一位跛脚和尚,拄着拐杖,腰间挂个葫芦,袈裟褴褛,汗流浃背,喘着粗气,把拐杖往潭边一插,对樵夫喊道:“施主,天热,讨碗水喝。”樵夫急忙弯腰拿起小木勺,从水桶里舀起一勺清水递过去。可跛脚和尚只当没看见,伸出又黑又脏的手,指着棚里石桌上的白瓷碗,瓮声瓮气地说:“把那只白瓷碗借给我。”这只白瓷碗可是樵夫专门盛饭用的,也是樵夫最好的家当,善良的樵夫心里迟疑了一下,但见和尚等着,不好意思推托,便进棚取来白瓷碗递给他。跛脚和尚接过白瓷碗,自己伸手往水桶里舀了一碗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就喝完了。接着第二碗,第三碗……一会儿将一桶清水全喝完了。跛脚和尚放下白瓷碗,只见白瓷碗上留下又黑又黏的手指印。他抬起头,抹了抹下巴,接着转过身准备离去。樵夫见他要走,礼貌地说:“师父,慢走,路过了再来喝!”跛脚和尚回头问道:“小施主,你不嫌我喝完了你的水,又弄脏了你的碗吗?”樵夫忙说:“不,不,没关系,解人之渴,怎能吝啬一桶水,一只碗呢!”

这时,只见跛脚和尚一边从腰间取下葫芦,一边笑呵呵地说:“小施主,多谢了,我这葫芦里还有半葫芦水,就送给你吧!”边说边将葫芦里的水倒人小水潭中,也没拿拐杖便转身踏步离去,脚也不跛了。樵夫诧异,目送着和尚远去的背影,回过神来,转身一看,插着的拐杖不见了,只见潭边多了一株生机盎然的小树,翠绿的枝叶将小水潭遮住,潭中的泥水也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清水了。樵夫高兴地说:“这下可好,过路香客们有好水解渴了。”樵夫又用手摸了摸树叶,顺手采下一片芽叶放到嘴里一嚼,顿觉口中苦涩,但生津止渴。举起双臂向上一伸,又觉浑身体力倍增。樵夫知道自己遇上仙人了,是仙人将泥水潭变成了清水潭,拐杖变成了小树。从此以后,潭中的水再也没有干过。樵夫取潭中的水浇灌仙树,待仙树开花结子后,采下种子种满山坡。这种奇异的仙树,便是茶树。这也就是传说中的普陀山茶树的来历。水潭呢,后人取名“仙人井”。

仙人井水孕育出的茶树栽满了普陀山的缓坡和山岙。每逢初春,僧人们便采下芽叶,制成茶叶,这便是普陀山佛茶。因是仙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又称为“仙茶”。如今,仙人井还在,若能取仙人井之水泡普陀佛茶,则堪称普陀山“双绝”,你便能尝到“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的滋味了。P4-7

序言

“茶之饮,发乎神农。”作为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文化根植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沏茶、闻茶、品茶、赏茶、饮茶等外在表现和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相结合,并受释家、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兼具礼仪、养生、意境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从源头来看,茶文化与中医药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所以有“茶乃万病之药”这一说法。作为国饮的茶,自发于神农之后,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并流传至今……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其在不同的环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政治家眼里,茶是廉洁、清正之风的象征;在诗人眼里,茶启发思维,以助清兴;在佛家看来,茶助清修,能禅定入静……茶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饮用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的发展和使用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茶文化的内涵也渗透着浓浓的禅偈佛韵。这本《普陀佛茶养生》全方位地介绍了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和茶的深厚渊源,向我们展现了这座佛教仙山出产的茶的神韵。“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洛迦。”读罢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海天佛国圣地,在海外仙山之上,在海岛云雾之中,还有如此有灵性、有禅机的“观音灵芽”——普陀佛茶。从佛茶传说到名由简史,从茶树栽植到茶叶冲泡,从品茶入境到茶道茶俗……作者向大家展现了普陀佛茶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读此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识茶、参禅、礼佛的过程,使人参禅入定,品茶韵,得心静,获健康。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书系统阐述了佛茶的养生知识,既从我国古老的中医理论中探究茶的养生之道,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究茶的功效,指导读者全面了解茶的神奇功效。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品茶需要一种境界。作者通过此书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佛茶的幽远意境,希望读者洗尽俗尘,清修静养,慢慢品味……

周国富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5年5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