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制造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石。在党的十六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七大“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和十八大“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等战略指引下,我国制造业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从2010年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客观地说,“中国制造”仍然“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制造能耗高且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不足,制造业基础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等。总体而言,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

王喜文编写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本书着眼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现实,以《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十大领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为框架,围绕政策制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变革趋势和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内容推荐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相继推出的时代背景,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意图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洗礼、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蜕变。王喜文编写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精)》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就规划明确的九大任务、十大领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进行了逐一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制造业企业从业者描绘了详细的产业环境与政策蓝图。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出台背景

 第1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第2节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第3节 中国制造业内外压力

 第4节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第5节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

第2章 内容总览

 第1节 总体思路

 第2节 基本原则

 第3节 战略目标

 第4节 战略任务和重点

 第5节 政策扶持和保障

第3章 九大任务

 第1节 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第2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第3节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第4节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第5节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第6节 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第7节 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第8节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第9节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第4章 十大领域

 第1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第2节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第3节 航空航天装备

 第4节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第5节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第6节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第7节 电力装备

 第8节 农机装备

 第9节 新材料

 第10节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第5章 五大工程

 第1节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第2节 智能制造工程

 第3节 工业强基工程

 第4节 绿色制造工程

 第5节 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第6章 八大政策

 第1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2节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3节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第4节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第5节 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第6节 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第7节 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第8节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后记

试读章节

精彩书摘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我国当前的最大产业。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无论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都需要强大、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但是,谈及国内制造业(如智能手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状况,各产业普遍面临市场庞大、缺少核心技术、产品低端、利润少、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劣势

虽然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与制造图13 中国制造业的劣势强国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些还是根本性的。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生产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从组织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程度较低;从技术角度来看,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而言,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9%,落后产能占15%~20%,一些规模行业集中度不高,一些产品质量低下。

产品附加价值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大都采用贴牌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即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由于附加值低,我国产品获利甚微。由于缺少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平均产品增加值只相当于日本的4.37%、美国的4.38%或德国的5.56%。

2011年底,美国学者发布了一份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其中针对iPhone手机利润分配的研究显示,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而中国大陆劳工获得的利润仅占1.8%。正因为在价值链中没有技术优势可言,尽管付出强劳动力,获得的却是最底层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润。

还有的企业虽然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高,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做大、做强,利润同样提不上去。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企业过度竞争,互相压价,使我国皮鞋的平均单价呈下降趋势。国内高端市场几乎由外国品牌一统天下,同等工艺、材质、款式的皮鞋,国外品牌可卖到千元以上,而国产名牌皮则仅卖几百元的现象非常普遍。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这导致大多数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往往只能获得产业价值链末端的微薄利润,赚取些许加工费,而利润的“大头”则被处在拥有自主品牌和高端技术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占有。如果我们继续仅满足于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考虑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就有可能面临一场产业“空心化”的危机——当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廉价的劳动力不再为中国所独有,企业便将大举外迁,资本将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冲击。

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2年数据显示,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7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单位产值伴随的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即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一般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是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德国和日本水平的5倍多,是美国的3倍多;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且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

2013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耗近37.5亿吨标准煤,用占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占世界11.6%的GDP。本世纪前十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0.8,近两年降到0.5,如果今后能继续降低,假设GDP年增幅在7.5%左右,2020年全国能耗也将达到近48亿吨标准煤,同时原油进口比例将达到69%。当前,我国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SO2、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社会公害。

在世界产业的分工链条中,属于中国的环节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给我国以低成本取胜的制造业市场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P8-13

序言

推荐序

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正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制造模式、制造手段、技术体系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在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的制造业战略规划中提出的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互联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敏捷化、绿色化、协同化、个性化、服务化、柔性化的智慧制造理念、模式和手段就是例证。

制造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石。因此,制造业一直是我国战略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驱动”的战略指引下,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从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为19.8%,超越美国的19.6%,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在航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深海机器人、无线通信、高速轨道交通、大容量发电及海洋装备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从宏观上讲,我国的制造业还是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不强。我国制造业多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加工—组装”环节,此外,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制造能耗高并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不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低。总体而言,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

中国工程院在周济院长的领导下,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完成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大又强必须要经历五个转型升级,即由技术跟随战略向自主开发战略和技术超越战略转型;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型;由粗放型制造向质量效益型制造转型;由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实现中国制造业又大又强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三步走”的强国发展战略及2025年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战略路线,制定了九大战略任务,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等。《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因此,解读《中国制造2025》正成为当前我国制造领域的关注热点。

王喜文博士曾从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线实践工作十多年,2009年后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一直从事高端产业研究工作。本书正是他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的较为全面的解读,适逢其时。希望本书有助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企业与技术工作者对《中国制造2025》的研究与应用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

后记

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将无法实现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劳动就业问题将日趋凸显,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普遍提高,国家稳定和安全将受到威胁,信息化、现代化将失去坚实基础。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化的技术特征是利用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实现大规模生产和批量销售。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环境下,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必须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变。

现代工业的技术特征,除了物理系统(自动化)之外,还需要融合信息系统(信息化),最终实现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化)。在“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将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提供许多难得机遇。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希望运用互联网对制造业进行升级,实现智能制造。面临全球范围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许多国家都希望借此机会,挤进世界制造业的第一集团。

当然,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工业强国应该具备四大特征。第一,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健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占有较大比重;第二,拥有优化的产业结构,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高、跨国企业多;第三,拥有良好的效率效益,产品质量好、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高;第四,拥有持续的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强,绿色发展水平较高。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无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将引领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跨越与蜕变。值此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发展中国家或许不会一步一步沿袭发达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而是会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而制造业基础尚未巩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机会一跃而成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角——中国也是如此。

书评(媒体评论)

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制造2025》旨在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希望本书有助于相关制造业企业与技术工作者对这份重要文件的研究、应用与实践。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是《中国制造2025》的奋斗目标。国防工业企业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上,率先迈进智能制造行列。王喜文同志的论著将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石金武(中国国防工业企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制造2025》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旨在驱动核心要素创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必将驱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崛起!  ——王劲松(三一重工(北京)副总经理)

改革开放至今,已发展为工业大国的中国正面临两条道路:失败的一条通向中等发达陷阱,成功的一条通向工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表述了国家的思考和决心。王喜文先生兼具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对这份文件的解读独特而深刻,值得期待。  ——郭朝晖(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成本优势不再、“互联网焦虑症”未减、发达国家新一轮工业革命汹涌来袭……中国制造危机重重,但也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这本书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以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正当其时,应一读为快!  ——曾玉波(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

从《中国制造2025》中可读出未来10年乃至30年的国家制造业战略布局,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经济新常态下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完成从先进制造、高端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我想从本书中您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刘明雷(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秘书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49:11